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马河口、铁卜加河口等地觅食。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区为(309.63±172.72)km^2,活动核心区大小为(49.30±19.61)km^2。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区大小无显著差异。不同繁殖阶段间活动区较稳定,平均有超过一半(56.6%±24.9%)的活动点落入上一阶段的活动区中。由于成鸟在繁殖后期带领幼鸟离开繁殖场所,因而繁殖中、后期的活动区稳定性相对较差。斑头雁对河口、沼泽、草地和湖泊的利用率依次减少。随着繁殖季节的推移,斑头雁对河口的利用率逐渐减小,对沼泽的利用率则逐渐增加。对斑头雁与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地点方面,斑头雁在蛋岛、黑马河口和泉湾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时间方面,5月份斑头雁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加强旅游管理和对牧民的宣传对禽流感防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环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动态模拟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斑头雁是青海湖候鸟中的优势种之一,其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对青海湖的保护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利用STELLA图形化建模软件,从动力学出发,构建了青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前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对斑头雁的观测研究结果,设置了班头雁的交配、产卵、孵卵、育幼、迁入、迁出、死亡等过程的模型参数。根据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时间,设置以年为模拟单位,选取1/7为模拟步长,对未来25年的青海湖斑头雁种群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并进行了灾害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未来青海湖斑头雁的最大种群数量,将在20 000余只的饱和数量之内变化。2006—2008年斑头雁观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可信,其方法对青海湖的其他鸟类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西藏南部羊卓雍错的水鸟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沿湖选择了24个观察点,分别在繁殖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秋季和冬季进行了6次调查。采用核密度分析(Kernel analysis)的方法,对两只卫星跟踪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活动区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记录到水鸟32种31044只,隶属于6目10科。雁鸭类和鸥类分别占水鸟总数73.9%和19.1%,主要是斑头雁、赤嘴潜鸭(Rhodonessa rufin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等。水鸟多样性较高的季节是春秋迁徙季节。羊卓雍错夏季主要的繁殖种群是斑头雁和棕头鸥,也有少量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繁殖个体;冬季主要物种是赤嘴潜鸭,经常聚集在融化的冰面上。春季斑头雁的数量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进入繁殖期后,斑头雁处于孵卵阶段,繁殖种群的数量达到2000余只;繁殖后期,斑头雁换羽结束,成鸟带领幼鸟在鸟岛附近的湖边取食,此时观察到斑头雁的数量又有明显的增加;秋季斑头雁的南迁致使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冬季许多斑头雁从北方如青海湖等地迁来越冬使得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多分布于湖西浪卡子县城附近的沼泽湿地和湖南部的绒波臧布河流的入口处。卫星跟踪结果表明,羊卓雍错是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湖西部沼泽湿地和湖南部的河流入口处是其主要活动区域,而且该湖与雅鲁藏布江河谷之间通过斑头雁的往来移动存在着联系,因而是西藏南部禽流感监测的重要地点。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鸟岛斑头雁种群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2005年青海湖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被感染物种。为了解斑头雁目前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免疫状况,2008年春季,在青海湖鸟岛采集该种群弃卵(68枚)和巢卵(125枚),以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卵黄母源抗体(IgY)。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3年后,青海湖鸟岛繁殖的斑头雁种群有26.5%~35.2%的繁殖对可能已经获得了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能力。另外,以斑头雁巢密度和抗体效价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斑头雁母源抗体水平与斑头雁巢密度正相关(r=0.736, P=0.000),表明高密度繁殖群内的母源抗体传递更具有适应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度Ladakh地区斑头雁的数量、种群结构和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 1998、 2 0 0 0和 2 0 0 2年在印度的Ladakh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以研究斑头雁的繁殖行为和种群大小。Ladakh地区的斑头雁集小群在淡水湖泊中的小岛上进行繁殖 ,不在树上和悬崖上繁殖。 5月份开始产卵。群内孵化的同步性较低。盐水湖岸上没有观察到进行繁殖或带有幼雏的斑头雁。作者所调查的Ladakh地区有 35 0 - 10 0 0只斑头雁 ,该物种的数量满足了Ramsar公约的有关规定 ,建议将该地区列为国际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4 11月,对西藏夯错的水鸟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水鸟资源状况的了解,并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夯错全年共记录到水鸟26种,隶属于6目10科。夯错也是斑头雁和棕头鸥重要的繁殖地。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份和10月份,这也是水鸟多样性较高的2个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迁徙鸭类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卫星跟踪研究表明,在繁殖前期,斑头雁活动区面积较大,主要在夯错及其周围的湿地取食;进入繁殖中期,斑头雁的活动范围减少了许多;繁殖后期,随着幼鸟陆续出壳,父母随即带领幼鸟离开夯错,到其它湿地取食和育雏,因此此期的活动区面积较大。由于夯错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斑头雁对食物的需求,因此部分斑头雁选择其它湿地作为主要的取食地,但部分扩散到其它湿地的斑头雁在迁徙前期重新返回夯错,使得该时期斑头雁的数量有呈上升趋势。通过与青海湖水鸟资源状况的比较发现,夯错水鸟种类较少,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两个湖泊所处地理区划的不同,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的差异,以及植被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夯错海拔较高,紫外线很强,气候干燥,植被单一,栖息地类型多样性较低,因此水鸟的种数也相对较少一些。  相似文献   

7.
于2009年4-11月,对西藏夯错的水鸟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水鸟资源状况的了解,并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夯错全年共记录到水鸟26种,隶属于6目10科.夯错也是斑头雁和棕头鸥重要的繁殖地.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份和10月份,这也是水鸟多样性较高的2个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迁徙鸭类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卫星跟踪研究表明,在繁殖前期,斑头雁活动区面积较大,主要在夯错及其周围的湿地取食;进入繁殖中期,斑头雁的活动范围减少了许多;繁殖后期,随着幼鸟陆续出壳.父母随即带领幼鸟离开夯错,到其它湿地取食和育雏,因此此期的活动区面积较大.由于夯错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斑头雁对食物的需求,因此部分斑头雁选择其它湿地作为主要的取食地,但部分扩散到其它湿地的斑头雁在迁徙前期重新返回夯错,使得该时期斑头雁的数量有呈上升趋势.通过与青海湖水鸟资源状况的比较发现,夯错水鸟种类较少.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两个湖泊所处地理区划的不同,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的差异,以及植被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夯错海拔较高.紫外线很强,气候干燥,植被单一,栖息地类型多样性较低,因此水鸟的种数也相对较少一些.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潜在生境提取与分析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水系模型、湖泊及环湖活动区模型和植被模型的GIS叠置,提取了斑头雁的潜在生境,并对来自青海湖的11只斑头雁的卫星跟踪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的潜在生境(湖泊与环湖活动区构成)共有275处(以湖泊为单位),湖泊水体总面积约为10306.4km2,59处生境已验证有斑头雁停留的踪迹,其中部分湖泊周围的验证点可能是斑头雁飞行时的定位点而不是停留定位点,目前还无法证实。繁殖地、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比较集中,迁徙路线较固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东洞庭湖地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调查4家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养殖情况,同时采集环境标本(包括新鲜粪便标本和水标本)。利用PCR和病毒分离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部分标本进行了核酸检测,禽流感病毒(AIV)阳性率为36.62%,2012年3月份阳性率最高(47.83%)。粪便标本、水标本的AIV阳性率分别为40.45%、30.19%,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共分离到28株AIV病毒,亚型包括H10、H4、H5和N7、N8,集中于11~12月的标本,主要来源于君山区野禽驯养繁殖基地的雁类和野鸭的新鲜粪便标本。野禽驯养基地的环境标本中存在AIV病毒,以A(H10N7)为主,建议对其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10.
张国钢  孙戈  孙静  陆军 《动物学杂志》2017,52(4):664-667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资源短缺,鸟岛上巢材可能无法满足两个鸟种筑巢的需要,个别斑头雁由于巢材短缺,无法顺利筑巢,因此将卵产于棕头鸥的巢中。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些斑头雁由于巢被破坏或卵被捕食,在迁徙之前已没有时间再完成下一轮的繁殖活动,由于斑头雁与棕头鸥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斑头雁为早成鸟,孵出的雏雁不必接受棕头鸥纯肉食的饲喂,也使得这种巢寄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刘宁 《动物学研究》2004,25(3):204-204
20 0 4年2月18日上午10时许,笔者与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彭贵鸿、西南林学院学生李德品和湛健在对拉市海越冬斑头雁(Anserindicus)进行行为学观察研究时,发现一群在湖边麦地中取食的斑头雁中有一只体型较小而颜色较深的雁。通过用10×4 0倍双目望远镜及6 0倍固定脚架观鸟镜观察,并用10倍光学变焦照相机追踪拍照,获得这只雁在湖边与斑头雁一起游泳活动的几张照片。当天累计跟踪观察2 5小时。其间该雁始终与这群约2 5 0只的斑头雁混群活动,或在湖边麦地中取食,或在湖边的浅水区域游泳、栖息。此后几天,我们多次见到该雁仍与那群斑…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四种繁殖水鸟活动区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9月,采用彩色标记、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等方法,对青海湖四种繁殖水鸟斑头雁(Anser indic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渔鸥(L.ichthyaetus)和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的活动区域进行了研究。采用“绳套法”捕捉了45只斑头雁,其中6只于4月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6只于7月安装了卫星发射器;采用“拉网法”捕捉了104只棕头鸥,其中6只于4月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采用“绳套法”捕捉了51只渔鸥,其中2只于4月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采用“扣网法”捕捉了75只鸬鹚,其中6只于5月和6月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4只于8月安装了卫星发射器。通过研究,获得了上述四种繁殖水鸟在青海湖的活动区域,即:斑头雁有3个主要的活动区域,棕头鸥有1个,渔鸥有4个,鸬鹚有2个。其中从鸬鹚岛、蛋岛、布哈河口、铁卜恰河口至泉湾区域是上述四种繁殖水鸟共有的活动区域,该区域也是春秋迁徙季节众多水鸟的重要取食地和停歇地。  相似文献   

13.
张国钢  刘冬平  侯韵秋  戴铭  陆军 《生态学报》2011,31(15):4398-4404
2008-2010年,对青海可鲁克湖的水鸟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54种34828只水鸟,隶属于6目11科,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8445只,占水鸟总数的81.7%;其次是鸥类和鸻鹬类。可鲁克湖在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和10月,这也是水鸟多样性较高的两个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迁徙鸭类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卫星跟踪表明,可鲁克湖是青海湖繁殖渔鸥重要的停歇地,渔鸥在可鲁克湖的停歇天数每年也有所不同,2007年和2008年秋季较2006年停歇时间短一些,初步判断与当地的人为干扰有关。当地政府对道路进行修建,其正好位于渔鸥的活动区内,这对渔鸥的日常活动造成较大影响,迫使渔鸥提前离开可鲁克湖。春季停歇天数的不同主要与青海湖面冰融的时间有关,若青海湖由于温度较高,冰融的时间早一些,渔鸥可能提前离开可鲁克湖,前往青海湖进行繁殖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鸟类和潜在的传播源,在禽流感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斑头雁的越冬种群现状缺乏研究。2009年1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共统计到越冬斑头雁44657只,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地带的林周县、日喀则市、白朗县、拉孜县、江孜县和贡嘎县境内。这一统计数据远高于1990年代的统计数量,由此可将其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值由5.2-6万只修正为至少7万只。越冬斑头雁的平均集群大小为(208±262)只(n=215),主要栖息环境包括冬小麦田、冬歇期农田、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其中在冬歇期农田中统计到的数量占72.1%。2006-2008年,对青海湖繁殖斑头雁的卫星跟踪表明,其越冬地点主要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河流域和印度,越冬期为11月至翌年的3月份,在越冬地平均停留(108±30)d,越冬活动区大小为(122.22±124.94)km2(n=3)。受西藏独特的宗教传统和农耕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越冬斑头雁经常与大量家畜和水鸟混杂在农田觅食,在禽流感疫情防控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鸟类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青海湖发生了严重的野生水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事件,斑头雁Anser indic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渔鸥L.ichthyaetus和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等10余种水禽约6000余只死于禽流感病毒[1].为了弄清青海湖鸟类的资源状况,2006年3~9月、2007年1月和4~8月,我们于不同时期在青海湖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以及青海湖周边山中的森林,对鸟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马瑞俊  蒋志刚 《生态学报》2005,25(11):3061-3066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物候期提前,一些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北移,动物的繁殖、种群变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物种甚至灭绝。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正向暖干化方向发展。与历史分布比较,青海湖地区现生动物的分布和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自然保护区时,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3月5日16:30时在河南三门峡市天鹅湖湿地的双龙桥(111°08′E,34°46′N,海拔330 m)附近湖边发现1只灰色的雁混杂在大天鹅(Cygnus cygnus)群中一起取食。该灰色雁头顶部白而头后有两道黑色条纹,喉部白色延伸至颈侧(图1),查阅相关工具书(约翰×马敬能等2000),鉴定为斑头雁(Anser indicus)。观察期间发现该个体还飞到青龙湖大坝附近浅滩上取食和休息。3月6日继续在双龙桥附近观察到1只斑头雁,推测应为同一个体,至3月7日以后再也没有观察到斑头雁。根据郑光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鱼鸥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鸥(Larus ichthyaetus)是青海高原湖泊地区主要的繁殖水禽之一,每年3月初开始迁来,10月以后才陆续离去。 1972—1981年我们在青海湖地区对鱼鸥的  相似文献   

20.
为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需求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结合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原位生境调查,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构建产卵环境诱发野生亲鱼自然繁殖, 解答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环境需求。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发生与水温、水深、流速、光照及底质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卵石河床质较细砂等底质环境可显著提升自然交配诱导率及繁殖效果; 在合适的底质条件下,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适宜条件: 水深为0.15—0.2 m、流速为0.2—0.4 m/s、水温为10.8—14.3℃; 15D﹕9L比例的光周期有利于促进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发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 水深≥0.45 m、流速≥0.8 m/s、温度≥17℃或≤6℃、全光照等环境中未观测到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 这些被认为是其自然繁殖环境的限制条件。研究阐明了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野生亲鱼自发产卵繁殖的环境需求, 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技术, 为自然产卵场生境调查评估、改进人工繁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