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芬兰  张中峰  叶萍华 《生物磁学》2009,(13):2520-2522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人群在高强度登山时的心电图改变与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60例超重肥胖登山者不适时即时12导联心电图描记后加以分析,综合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分组统计。结果:260例超重肥胖高强度登山者的心电图描记中,发现异常者112例,占43%,心电图改变包括ST-T改变及心律失常表现等,A、B、C、D、E、F、G组心电图异常改变率分别为95.2%、55.36%、60.4%、21.7%、17.3%、2.5%、20%,A组的心电图异常改变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数量及类型对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有较显著的差异。结论:超重肥胖人群不宜进行高强度登山运动,原因有:1、冠心病危险因素越多,心电图异常改变机率越大。2、吸烟及缺乏体力活动可增高心电图异常机率。3、伴有3种或3种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不适于高强度登山运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之间于我院就诊并进行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161例,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动态心电图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物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窦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后6个月时较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心脏V20、心脏V30、心脏V40以及心脏V50是动态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调强放疗后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以及ST-T段改变明显升高,性别及心脏V40为动态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孕妇的异常心电图变化和妊娠结局。方法:妊娠晚期孕妇按年龄分为35岁以上组和35岁以下组,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各型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记录妊娠、分娩结局及是否出生低体重儿。结果:妊娠晚期35岁以上组孕妇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其中,卵段改变、心律失常发生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各型心律失常中,前者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而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心电图异常者35岁以上组妊娠丢失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下心电图正常和异常组(P〈0.05);35岁以上孕妇心电图异常组早产发生率高于心电图正常组(P〈0.05);心电图异常35岁以上组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显著高于心电图正常35岁以下组(P〈0.05)。结论:高龄孕妇妊娠晚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高龄孕妇易发生妊娠丢失、早产及分娩低体重婴儿。  相似文献   

4.
吴超伟 《蛇志》1993,5(3):52-54
尘肺是由于吸入粉中含有游离 SiO_2引起肺纤维化改变,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右心衰竭.为了探索锡工尘肺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我们对某锡矿尘肺患者12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该矿非接尘人员127名作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心电图异常率对比,各期尘肺心电图异常对比,尘肺不同年龄,尘龄与心电图关系,都有显著性差异。心电图检查目的是早期发现心脏变化,及早采取措施,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中慢性病的发病率,为早期预防和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体检对象为高校教职工,对其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和谷丙转氨酶异常的发病情况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脂肪肝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呈现低龄化。结论:慢性病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应加强高校教职工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指导,以提高高校教职工的身体素质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史、ECG、UCG、CMR、血清学检查资料及随访结果,得出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49例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平均年龄8.89±3.63岁。死亡9例(18.37%),平均存活时间4天,无晚期死亡。以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占83.67%。初诊时血清CK-MB及c Tn I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1.11%和81.39%,两者同时增高占47.50%。49例患者在疾病初期均存在明显的心电图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恢复组与死亡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20)。恢复组与死亡组LVEF/LVFS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00%(P=0.157),恢复组LVEF恢复正常平均时间10.22天。恢复组中10例患者在急性期行CMR检查,其中9例符合路易斯湖。所有患者均使用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例患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4例接受ECOM治疗。恢复组平均随访19.28月,100%临床痊愈。多因素生存分析,最终与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岁(RR40.215,95%CI(1.285-1258.369))。结论: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以心外症状为首发者多见,经及时诊断、治疗的患者有望完全康复。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电图异常。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年龄≤6岁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某高校教职工的血脂异常情况,并评价该校教职工对血脂异常的相关知识、信念、行为水平。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从2010年10月—2011年1月到该校医院体检的教职工共1 583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血脂检测。结果:共有效调查该高校教职工1 488人,年龄17—61岁,其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4.2%,男女性检出率分别为52.9% 和34.5%,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教职工对高脂血症相关知识得分为11.52±2.66(总分16)、信念形成得分为6.54±2.05(总分10分),知识与信念得分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r=0.293,P<0.000 1)。知识、信念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及多重线性模型分析均显示,高脂饮食摄入量、吸烟状况与知识、信念得分呈负相关(P<0.001)。结论:该北京高校教职工的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应加强控制。教职工相关知识得分较高,但知识的形成与信念、行为的形成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4 年我校在校教职工体检结果。方法:2200 例于本校2014 年10 月-2014 年11 月期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进 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分析体检结果并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检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200 例在 校教职工体检结果发现1203 例检查结果异常,检出率为54.68%,检出率最高的前十种疾病分别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高 尿酸血症、糖尿病、心电图异常、肾结石、甲状腺结节、胆结石、胆囊息肉;体检检出率前十的疾病中,男性受检者高脂血症、脂肪 肝、肾结石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受检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高尿酸血 症、糖尿病、心电图异常、胆结石检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校教职工健康体检检查结果异常率较高,检出 病种多,且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蛇志》2020,(3)
目的了解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危重症患者450例,记录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结果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7.78%。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体重、住院前感知能力、住院前活动能力、住院时长、使用医疗器具、使用预防性敷料情况和皮肤情况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急危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受自身和院内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给予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为患者后期的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龄孕妇孕早期ECG异常及心律失常发生特点,记录孕早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后期转归情况。方法:290例孕妇按照年龄分为35岁以下组,35~39岁组和40~45岁组。行心电图检查,系统分析心电图波形,采集记录异常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改变、各型心律失常等,记录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好转率及加重率。结果:35~39岁组和40~45岁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和40~45岁组ST段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QRS波增宽发生率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和40~45岁组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和房性早搏发生率显著低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阵发性室上速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和40~45岁组室性早搏和房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的房性心律失常恢复率显著低于35岁以下组(P<0.05);40~45岁组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加重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35~39岁组的ECG异常组、40~45岁ECG异常组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和35~39岁组的ECG正常组(P<0.05);35~39岁组及40~45岁的ECG异常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以下组(P<0.05)。结论:高龄与孕早期心律失常发生有正相关,并且高龄因素降低孕期心律失常自行恢复率而升高心律失常恶化发生率,高龄孕妇伴有心电图异常对围生儿状况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危型蝮蛇咬伤血清钾和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危型蝮蛇咬伤患者血清钾和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56例重危型蝮蛇咬伤患者人院时测定的血清钾和心电图变化.结果 356例重危型蝮蛇咬伤患者有78.09%血钾异常和82.30%心电图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并影响病情变化.心电图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改变及心律失常等,部分心肌损害严重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 重危型蝮蛇咬伤易引起血清钾与心电图改变,病程越长中毒越重,血清钾和心电图改变也越明显,在治疗期间注意及时防治血钾异常和心肌损害等,可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因此,患者血清钾、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和疗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提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特点的认识,根据病史、心电图改变、血样进行简单的临床危险分层,按照危险分层,进行急性期处理。加强急性期护理,溶栓护理,介入护理,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护理及健康教育,将改善ACS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航空、航天应激心电图(高空急性缺氧,加压供氧、加速度,失重,高温、下身负压与爆炸减压)、运动员与飞行员以及普通工作人员的非病理性心电图。此类心电图的形态改变同病理性心电图有同有异。各波段有意义的改变主要是P波与ST-T异常,心律失常中主动性异位节律、窦房结节律失常与被动性异位节律以及传导异常均可见。产生机理属于反射性或中枢性;诱因与产生机理均属功能性质。我们主张将此类异常心电图称为功能性心电图,以资区别于病理性心电图,利于科研中正确评价人体反应以及临床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12-Holter)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方法:①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心律失常情况的统计分析,并同时选择500例小于65岁的心电图作为对照;②另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十二导联普通心电图(ECG)作为对照,对比分析12-Holter与ECG两种方法对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结果:①65岁以上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ST-T改变的发生率高。而在各类心律失常中房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生率较高。②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十二导联心电图。结论:①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率高;②与普通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显著上升,全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已成为是中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1].众所周知,脂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亦呈逐渐增加趋势.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本研究以104例发生产后出血的孕产妇和649例未发生产后出血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孕周、年龄、产次和分娩方式等因素,并对新生儿质量、贫血、妊娠高血压、脐带异常情况、宫缩乏力、是否应用镇痛药物、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产检次数、新生儿质量以及是否应用分娩镇痛药物等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中重度贫血、宫缩乏力、脐带异常以及临产前肝肾功能异常产妇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中重度贫血、宫缩乏力、脐带异常、临产前肝肾功能异常。本研究认为,加强孕期产检、针对危险因素做好产妇围产期保健工作、积极治疗中重度贫血和妊高症、对仍有出血倾向的产妇积极做好抢救准备等措施可有效保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妇女产后糖代谢转归情况及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GDM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产后进行随访观察,调查患者的糖代谢转归情况。根据患者的糖代谢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糖代谢正常组(64例)和糖代谢异常组(5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测数据等进行统计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19例GDM患者中产后12周内糖代谢异常患者55例,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46.22%。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糖代谢异常组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家族史患者占比均高于糖代谢正常组,产后每天运动时间少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孕前BMI≥25 kg/m2、糖尿病家族史、产后每天运动时间<1 h是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GDM患者产后有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尽早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10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世界死亡人数的30%是起因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是代谢综合征,也就是脂肪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只要能够消除其中任何一种,风险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19.
在猫上用不同方式升高颅内压,观察脑电图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表明: 1.阶梯性升高颅内压至30—40毫米汞柱时,脑电波频率加快,振幅降低。颅内压升高至50—70毫米汞柱时,以慢波占优势。当颅内压升高接近血压水平时,脑电活动消失。脑电图的变化与脑灌注压有密切关系,除颅内高压可以引起脑灌注压下降外,心脏功能的障碍也可促使血压下降,从而致使脑灌注压降低。 2.急骤升高颅内压至血压的二分之一水平时,如脑灌注压不低于70—80毫米汞柱,脑电图上不出现明显异常。如脑灌注压因血压的下降而迅速降低时,脑电图将出现明显异常,直至脑电波消失。 3.颅内压急骤升高至血压相近水平时,脑电活动在16—17分钟时即发生消失。 4.颅内高压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血压和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改变可发生在血压异常升高后,也有发生在血压正常时,这可能与心血管中枢的兴奋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伴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9个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6例患者中,7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0.9%。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糖化血红蛋白(HbA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术后血糖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重指数(BMI)、术后血糖与IRI是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肝胆管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体重指数、术后血糖与胰岛素抵抗,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