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基于SOPAC和UNEP所建立的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从风险、抵抗力、损害与退化3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其风险主要源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包括强化农业、大众旅游业、采矿业以及岛上居民和游客所排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等;较大的土地面积、较大的海拔变化幅度、完整的地理板块及丰富的生境类型等自然地理特征,赋予了海南岛较强的生态环境风险抵抗力,但受历史上人为和自然风险的累积影响,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损害与退化已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方面;综合考虑风险、抵抗力和损害与退化三方面因素,海南岛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部分指标表现出很低的脆弱性,但另一些指标却表现出很高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静  张平宇  李鹤  苏飞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279-3284
以石油资源开采及加工为主要扰动,从敏感性及其应对能力两个方面建立了大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脆弱性评价模型函数分析了大庆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2009年,大庆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较强区域集中分布在石油开采加工及石化产业密集区,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是导致区域敏感性较高的次要原因;应对不利扰动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作用;研究区脆弱性空间差异较大,其中红岗区、萨尔图区和龙凤区的脆弱性较高,脆弱度分别为0.80、0.71和0.68,让胡路区和大同区的脆弱性较低,脆弱度分别为0.20和0.04.  相似文献   

3.
县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科学评价该尺度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及变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属性重新界定基础上,分别从稳定性、敏感性和区域适应性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对该县1986~2003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发展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垦利县生态环境不稳定;1986~2003年期间,垦利县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适应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自然因子的敏感性排序结果为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气温,确定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和地下水矿化度为该区生态环境自然敏感因子.垦利县区域适应性的 "障碍度"计算结果表明:盐碱地治理比例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农田防护林密度的限制集中出现在1995~1998年之间;化肥农药增长率自2000年以后成为主要障碍因素;有效灌溉面积比率和排涝体系面积比例的限制在1990年之前出现.研究结论认为,垦利县生态环境脆弱度呈现降低趋势,但仍处于脆弱状态,需重点关注敏感因素和障碍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体现出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的海南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以海南岛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形维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标和土地沙化、土壤侵蚀2个敏感性指数,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模型,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敏感性相结合角度探讨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的景观类型脆弱度最大,林地次之,水域最小;(2)相关分析显示,景观类型脆弱度与沙化敏感性、景观类型脆弱度与破碎度、破碎度与土地沙化敏感性、破碎度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的空间分布与客观实际吻合良好,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大体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分布,离海岸线的距离越近脆弱度值越高;垂直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具有随海拔增高坡度变大而出现增大的趋势;(4)格局指数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间的关联分析,表明琼西区域景观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所调控,同时,还受控于海洋和地貌两大自然因素。区域生态脆弱性格局指标与脆弱性驱动力之间有着良好的信息反馈联系;(5)从景观视角出发,建立起景观信息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更广、更高层面上来分析与评价区域环境问题,并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及有益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郭兵  孔维华  姜琳  范业稳 《生态科学》2018,37(3):96-106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胁迫下,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的脆弱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研究区生态环境本底特征(高寒、冻融侵蚀、盐渍化、水力侵蚀强烈)的基础上, 引入了极端气候事件因子(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和人类活动干扰因子构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进而对研究区近13 年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总体上属于中度脆弱状态, 其空间分布格局自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增趋势; 2000-2013 年,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总体的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分异格局与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等)、人口密度存在显著地相关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分布与衰退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 ,以空间序列推断其时间序列 ,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分布 ,并对植物群落的衰退演替及其组分种消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不断减少 ,沿河道分布的植被 ,其盖度、物种丰富度均呈递减趋势 ,且植物群落成梯度分布。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 ,不同物种对环境退变的忍受能力不同 ,退化的先后不同 ,退化顺序表现为浅根系的草本到深根系草本与部分灌木 ,最后衰退的是耐旱性较强的灌木与乔木。在植物群落的衰退演替过程中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河段的两种植物群落 ,在优势种的更替、组分种的消长上表现出不同的衰退特征。  相似文献   

7.
生态脆弱性一直是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有利于合理利用区域农业资源,提出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未考虑不同评价级别内各指标之间同、异、反关系,本研究基于灰色三角白化权集对分析(SPA)模型,从生态环境外在脆弱性方面选择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均造林面积等11个评价指标,对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研究区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以极度、高度和中度脆弱度为主;极度、高度、中度、轻度和微度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区比例分别为32.4%、14.1%、17.7%、23.6%和12.2%;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实际状况相符。说明以灰色三角白化权SPA模型评价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可行性,可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QY  Huang M  Liu HS  Yan HM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2987-2995
使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珠江三角洲2004-2008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脆弱性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极度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中部,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4.0%;生态环境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部,占25.5%;生态环境轻度和微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西部,分别占28.7%和l1.8%.中度和轻度脆弱区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4.2%,表明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属中度和轻度脆弱.影响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海拔高度、大暴雨日数、水土流失比率、易涝耕地面积比率、归一化植被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土地利用变化、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万人机动车拥有量、环保投资指数.极度和重度脆弱区的主要特征是海拔低、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易涝耕地面积多、植被破坏严重、污染强度大和环保投资指数小等.  相似文献   

9.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黄河源头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海拔最高、单一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州.论文利用2006年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以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例,研究黄河源头地区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沿黄河廊道景观空间格局的镶嵌,分析了黄河两岸景观廊道的变化.并选用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生态评价,分析了自治州六个县的生态环境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果洛州主要是以草地、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景观,各种草地景观连接度较高.廊道效应在距离黄河10 km内作用明显,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研究结果对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乃至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格网的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王贝贝  丁明军  管琪卉  艾嘉会 《生态学报》2019,39(15):5460-5472
科学评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公里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以快速城市化区域典型代表南昌市为研究区,通过SRP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17个评价指标,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全局Moran′s I指数以及LISA聚类图,量化分析了2000—2015年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由轻度脆弱向中度脆弱演变的趋势;(2)2000—2015年南昌市各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差异明显,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脆弱性程度最高,其他县(区)脆弱性增幅较大;(3)2000和2015年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为正相关,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极度脆弱区,低低聚集区与微度和轻度脆弱区相关;(4)研究时段内,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密度、人均GDP、人均耕地、坡度、地形起伏度、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温、极端最低温、年均降水量。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对比分析了目视解译、机助分类等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 ,采用 1981、1991和 1995年 3时相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研究确定了统一的监测分类系统 ,提出了土地利用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动态监测方法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垦利县地类面积增减变化 ,在GIS支持下分析了 1981~ 1995年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 ,同时进行了实地监测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探明了该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 .  相似文献   

12.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对比分析了目视解译、机助分类等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1981、1991和1995年3时相土地利用状信息,研究确定了统一的监测分类系统、提出了土地利用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动态监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垦利县地类面积增减变化,在GIS支持下分析了1981-1995年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同时进行了实地监测点土地利用变分析,探明了该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对比分析了目视解译、机助分类等遥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1981、1991和1995年3时相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研究确定了统一的监测分类系统,提出了土地利用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动态监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垦利县地类面积增减变化,在GIS支持下分析了1981~1995年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同时进行了实地监测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探明了该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夏季典型田块土壤盐分的多尺度空间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盐渍化严重阻碍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发展,掌握田间多尺度下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对于盐渍土改良利用和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选取黄河三角洲垦利区代表性夏季玉米田块,划分为大田、地块、垄间3个尺度,通过实地调查采样获取152 组电导率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克里格插值方法,分析多尺度下田块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及其尺度效应。结果表明: 试验区土壤为中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在3种尺度下均呈中等强度变异,从大田、地块到垄间,随着采样尺度的减小,土壤盐分的变异性趋强、标准差增大;垄间和地块尺度表现为强空间相关性,最优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大田尺度为中等空间相关性,最优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不同尺度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小尺度的空间特征在大尺度下被掩盖,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垄间微域尺度下土壤盐分分布变异明显,土壤含盐量随微地貌由高到低、植被覆盖由疏至密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以土地利用覆被、气象及土壤等数据作为输入,分析了1995—2015年黄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格局以及降水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并探讨产水量对二者的响应。结果表明:1995—2015年,黄河流域产水深度增加,增量为24.34 mm,产水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低值区集中在西北区域,产水深度空间格局特征变化不明显;黄河流域三级流域中,龙羊峡以上流域产水量最高,约117 亿m3·a-1,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水区,兰州至河口流域产水量最低,约0.44 亿m3·a-1;整个流域中永久冰川及雪地的平均产水深度最大,草地是全流域产水总量的主要贡献地类,提供了总产水量的62.6%;降水对产水量的影响比较显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长江黄河源区湿地分布的时空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际增  王根绪  杨燕  张涛  毛天旭 《生态学报》2015,35(18):6173-6182
通过整理解译1969年航片、1986年、2000年、2007年以及2013年TM影像数据,对长江黄河源区的高寒湿地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和人类活动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定量分析造成高寒湿地退化的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贡献,并揭示了高寒湿地退化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969年—2013年间,江河源区的高寒湿地面积减少了19.16%,各湿地类型的斑块分离度不断增大;空间上,高寒湿地的退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的东北部以及黄河源区的北部地区,与该区域冻土的退化有显著的一致性;1969年以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呈气温显著上升、相对湿度降低以及降水量微弱增加的暖干化趋势,湿地的退化与气候变化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同步性,其中气温升高是形成湿地退化格局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对湿地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载畜量的变化是影响湿地变化最重要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7.
1980—2018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连山是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生态环境脆弱,对过渡地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 1980—2018年,草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小,水域、草地表现为下降趋势,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均呈现出增长态势,林地变化较小。不同地类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草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9%。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集聚性特征。耕地增加的区域和林地、草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门源县城所处大通河谷地西北侧,天峻县东北部大通河上游地区存在工矿建设用地占用草地的现象。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口数量、科技、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本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对祁连山南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We investigated and monitored a reed community in the fields.Data on the bio-ecologieal characteristics and β-diversity of reed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mainly based on water depth)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multianalysis,extremum analysis and β-diversity index analysis.In accordance with the square sum of deviations (Ward)cluster analysis,10 sampling plo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with the dominant plants in different plots vary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gradients.The dominant plants in these plots varied from aquatic plants to xerophytes and salt tolerant plants as water depth decreased.The average height and diameter of the reeds at breast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water depth.The fitness curves of average density and coverage with average water depth were nonlinear.When the average water depth was 0.3 m,the average density and coverage of reeds reached the apex value,while the height and diameter of the reeds at breast level increased with the water depth.There were obvious changes to the environmental gradien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were also found to exis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β-diversity analysis.Vicarious species appeared with the change in water depth.The occurrence of substitute species is determined by the function of common species between adjacent belts.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common species led to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differences in dominant plants.The result reflects the variations of species present in different habitats and directly reflects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The values of//-diversity indices of adjacent plo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adjacent plots.There are transition zones between the xerophytes and aquatic plant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In an aquatic environment,the similarity of reed communit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xeromorphic plants.The β-diversity index can reflect plant succession trends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The β-diversity index reveals plant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gradient and is helpful in observing changes in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gradient change and evolving trends in the future,which in turn plays a prominent role when 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s of wetlan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夏季(6、7、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水域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夏季共捕获鱼类44种,隶属于11目25科40属,以暖温性和底层鱼类为主.经聚类分析,该海域夏季各月鱼类群落可大体划分为3个站位组.经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黄河口不同水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矛尾虾虎鱼、斑鰶、短吻红舌鳎、蓝点马鲛和日本鳀等是各月份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