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对我国生物医药园区中的108个园区进行了调研,对我国生物医药园区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经过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生物医药园区布局合理,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全国初步形成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园区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最后,对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发展的提出了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许多国家政府已经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通过采取不同政策和措施加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政府相关利好政策的鼓励刺激和资金扶持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有望加快走出经济危机的低谷,迎来快速发展期;在政府的引导下,构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多个高科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蓬勃,形成和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创新型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要在产学研结合、前沿生物技术方面、市场准入政策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以及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有所突破。根据市场导向,国家出台和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生物产业发展,加快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生物技术企业多种渠道和形式解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沟通与公共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支持大企业的收购兼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生物安全法和知识产权制度等一些措施来应对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物技术通讯》2005,16(2):127-127
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地处中国药谷——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家蓬勃兴起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浦东重点功能开发区,园区特设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我国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迄今为止,已有9个国家级医药科研机构和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入驻张江。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通讯》2005,16(1):4-4
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地处中国药谷——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家蓬勃兴起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浦东重点功能开发区,园区特设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我国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迄今为止,已有9个国家级医药科研机构和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入驻张江。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通讯》2004,15(6):595-595
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地处中国药谷——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家蓬勃兴起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浦东重点功能开发区,园区特设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我国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迄今为止,已有9个国家级医药科研机构和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入驻张江。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通讯》2005,16(3):264-264
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地处中国药谷——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家蓬勃兴起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浦东重点功能开发区.园区特设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我国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迄今为止.已有9个国家级医药科研机构和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入驻张江。  相似文献   

7.
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地处中国药谷——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家蓬勃兴起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浦东重点功能开发区,园区特设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我国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迄今为止,已有9个国家级医药科研机构和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入驻张江。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经过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多年的通力合作,完成了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Ⅱ期临床试验工作,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冻干粉针剂是国家一类生物制品新药,…  相似文献   

8.
《生物产业技术》2014,(1):F0004-F0004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美丽的胶州湾北部,未来青岛第三代新城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园区于2013年12月26R正式开园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园仪式,目前已有近30家国内外企业正式落户,逐渐发展成为青岛市乃至胶东半岛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相似文献   

9.
《生物产业技术》2014,(2):F0004-F0004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美丽的胶州湾北部,未来青岛第三代新城的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园区于2013年12月26日正式开园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园仪式,目前已有近30家国内外企业正式落户,逐渐发展成为青岛市乃至胶东半岛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相似文献   

10.
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地处中国药谷———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家蓬勃兴起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浦东重点功能开发区,园区特设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我国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迄今为止,已有9个国家级医药科研机构和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入驻张江。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经过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多年的通力合作,完成了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Ⅱ期临床试验工作,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冻干粉针剂是国家一类生物制品新药…  相似文献   

11.
China has more than 1,500 industrial parks, which, collectivel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acilitat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 key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parks is that most rely on shareable energy infrastructure, an efficient configuration that can also deliver substantial and sustainable reductions in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This study offers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GHG emissions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parks. We focus on extensive data collection for the 106 industrial parks listed in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 (EIP) program. In doing so, we carefully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608 serviceable energy infrastructure units by vintage year, fuel type, energy output, and technologies of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units. We assess direct GHG emissions from both energy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arks, and then identify the featur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energy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EIPs. We also offer recommendations for ways to mitigate the GHG emissions from these industrial parks. The energy infrastructure stocks in Chinese EIPs are characterized by heavy coal dependence (87% of capacity) and high ratios of direct GHG emissions versus the total direct emissions of the park (median value: 75.2%). These findings establish a baseline from which both technology and policy decisions can then be made in an informed way.  相似文献   

12.
For at least the past two decades, eco‐industrial parks (EIPs) have been promoted as policy and commercial instruments for achieving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et, few EIPs have seen successful operational implementation, especially if they begin as standard industrial parks. Rapid economic growth, commensurate with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China, has resulted in officials’ further pursuing EIP policy as a significant element of the broader circular econom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effor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barriers for EIP development from industrial park senior manager perspectives. Using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nd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s theoretical lenses, we investigat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barriers for EIP development in 51 Chinese industrial parks. A number of barriers are identified and grouped through a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help categorize and evaluate the perceived levels of barriers and hardships experienced by various senior officials that manage the EIPs. It is found that few respondents encounter no significant barriers. Barriers related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apacity building are the most prevalent.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arious activities that may be necessary by policy mak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For example, cooperation in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for EIPs seems to be a major thrust that should be pursued by EIP development stakeholders. Other policy and managerial insights based on the general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环境绩效指数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玢洁  田金平  刘巍  刘婷  陈吕军 《生态学报》2014,34(22):6745-6755
运用多目标排序方法构建了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环境绩效指数,以量化比较生态工业园区间的环境绩效。首先基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筛选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3个准则层;其次应用标准化方法和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NORMDIST依次对各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2次数据处理;最后准则层、指标层均等权重进行归一化得到环境绩效指数。应用所构建的环境绩效指数方法以2010年为基准年,分析了24家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绩效,并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作为虚拟的"标准园区"进行比较。分析了环境绩效指数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环境绩效指数方法对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的管理决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工业园区的低影响开发(LID)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分析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探讨工业园区雨洪管控的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方法.首先,根据滨海地区水文和地质条件对工业园区进行景观格局优化,梳理水系廊道,整合绿地斑块;然后,根据下垫面特征进行雨洪管控区域划分,确定不同管控分区的径流控制指标,并选择不同景观节点的LID技术措施,实现工业园区生态基础设施合理的空间配置.结果表明: 通过景观格局优化,工业园区内构建的生态网络加强了景观的连通性,多种LID技术的组合使园区径流控制率由45%提升至70%,其中,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塘、植草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1.9%、0.2%、0.2%、0.1%.本研究能够为滨海工业园区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晶茹  聶鑫蕊  周传斌  石垚  刘瑞权 《生态学报》2015,35(14):4891-4896
生态产业园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我国的生态产业园明显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提出了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概念,这是一类以工业园区为核心,集园区周边各类型农业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农民、乡镇及农田为一体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区域产业共生体系。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可以实现核心园区与周边腹地的协同发展,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的生态效率。给出了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建设意义及设计原则。并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中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案例,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及资源优势,构建了由3条产品链及一条服务链所组成的农工共生型产业生态系统。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是产业共生理论在区域层面的具体实现,是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产业园层次的创新性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颜金珊  祝薇  王保盛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21,41(22):8921-8930
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公园绿地为城市提供环境基础及景观保障,其资源的合理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提出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新的内涵,即无论个体所处的人居环境条件如何,其获得的城市公园绿地质量应该平等。工业城市向服务型、创新型城市的转变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典型趋势,研究其公园绿地的社会公平性为城市更新改造与公共资源分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东莞市东城街道为例,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人居指标体系与公园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可达性模型与Pearson相关性系数对公平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更新强度及顺序不同,研究区的绿地布局存在不公平现象,居民享受的公园质量与小区的自然、经济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转型中的工业城市高质量公园聚集于风景资源优越的高端居住区,其他公园质量普遍不佳。工业园区以及旧城区为公园服务盲区的主要聚集地。  相似文献   

17.
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静  陈彬 《生态学报》2015,35(8):2750-2760
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严重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产业园区通常集中了一个区域主要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也代表着特定产业在该区域的发展水平,理应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单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控制点,也可以成为解决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突破口。明确了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边界和内部结构,梳理了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综合考虑产业园区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物质材料消耗、仪器设备投入、废弃物处理处置、景观绿化等过程,建立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并对案例园区进行了清单分析。结果表明:案例园区整个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872177 t CO2-eq,其中运行管理阶段占全生命周期排放的比例最高,为95.35%。建设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建筑材料消耗引起的排放占到96.95%,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内部装修工程和外部装饰工程3个环节。运行管理阶段电力消耗、热力消耗和污水处理过程的排放量占到总量的98.69%。根据核算及分析结果提出了案例园区在建设和运行管理阶段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齐宇  朱坦  高帅  王军锋  汲奕君  张墨  卜欣欣 《生态学报》2016,36(22):7335-7345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在园区层面实施循环发展的主要内容。物质流分析(MFA)是产业生态学的核心分析方法,正在成为资源环境管理领域有效的分析工具。通过梳理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指出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应用物质流分析存在注重物质规模而忽视环境影响、黑箱过程不利定量研究、小区域研究适用性不强以及隐藏流造成的数据误差等方面问题,同时通过大量调查实践,认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可从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园区内和园区间的产业共生、加强园区资源循环基础设施建设3个领域入手,在将园区全部企业分为生产性企业、再生性企业和资源循环基础设施企业3种类型基础上,提出关键流概念及其识别思路,探索构建物质流路径归类评价方法框架,归纳出8条典型物质流路径,为提升园区物质流管理水平提供方法依据,并选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最后对我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运行现状、区域分布格局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立龙  陆林  唐勇  汪长根 《生态学报》2010,30(9):2406-2415
对湿地公园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对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运行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总结,对湿地公园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对两类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构建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概念需从学术层面统一界定;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获批门槛低、建设进程慢、区域发展差异大、建设类型多样化不足、专题研究匮乏;其原因主要在于起步晚,受经济发展水平、湿地资源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等因素影响;国家应加强对湿地公园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要注重质量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类型划分是展示湿地公园类型多样性的重要环节,要优先建设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