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吉林和龙柳洞2004年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93.66%。遗址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2.
赵岳 《化石》2012,(1):41-43
说起霸王龙,那可真是古生物中鼎鼎人名的超级明星。不仅仅是其本身,它的七大姑八大姨们都跟着沾光,像阿尔伯塔龙属、蛇发女怪龙属、恶霸龙属和特暴龙属等都成了古生物爱好者们最熟悉的一群恐龙。 这里,笔者先简单地介绍一下霸王龙家族的情况。霸王龙家族的正式名称叫做暴龙类(暴龙超科),这类恐龙过去曾绎被分类为肉食龙类,但是近来的研究则指出其是一类基干的虚骨龙类。己知最早的暴龙类出现丁中侏罗世,但是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暴龙类都发现得不多。  相似文献   

3.
泥河湾盆地东端的岑家湾台地西北缘是盆地内旧石器地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段。2007年春夏, 笔者在该地区方圆5km2的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 在许家坡至水草湾、麻地沟以及官厅村至钱家沙洼等处发现16处旧石器地点, 获得石制品68件, 动物碎骨47件。石制品个体较小, 属于华北小石器工业传统。从地层发育和对比判断,麻地沟一带地点大致与东谷坨文化层同期, 官厅村西南地点则与后沟文化期相当。其中庙梁沟、沙梁、麻地沟E2和E3地点具备进一步发掘前景。此次调查丰富了泥河湾盆地东端早期人类活动的信息,对探讨古人类在泥河湾盆地的生存方式和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洲化石小览菲尔德自然博物馆中的超级巨星是位陈列于中庭的暴龙——苏,威猛的它在二楼还有一家专门的纪念品商店。暴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在距今6500万-67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它们是北美西部地区的霸主。  相似文献   

5.
《化石》2014,(1)
正《化石》杂志联合美国的有关机构,将在2014年暑假期间组织一次美国化石之旅夏令营。带领中国的孩子到美国去挖恐龙,这可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儿!夏令营将为期两周,去探索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蕴藏着丰富化石的荒原,并参观美国的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此行,由美国相关的基金会及古生物学家率领,将造访发现有暴龙、三角龙等著名恐龙的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最晚白垩纪地点。营员将学习如何发现、发掘并保存大型的恐龙化  相似文献   

6.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8.
甘肃泾川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记述的材料来自甘肃省平凉地区泾川县的两条黄土冲沟——牛角沟和合志沟。它们是近年来该地区发现的几处旧石器地点中的两处。从牛角沟地点发现了一件人类头盖骨、一些石制品和零星的哺乳动物化石。从合志沟地点则采集到一些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两个地点的地质时代均属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江西晚白垩世南雄组产出的两颗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这两颗牙齿的齿冠高度分别为91和76 mm左右。较小牙齿近似圆锥形,齿冠基部比率为0.72,与典型的暴龙类牙齿相似。较大牙齿横向侧扁,齿冠基部比率约为0.47,舌侧和唇侧表面近乎平坦,前后缘冠面基部发育明显的纵向褶皱,区别于已发现的暴龙科、鲨齿龙科和棘龙科成员的牙齿。江西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对于全面了解华南地区南雄组多样化的脊椎动物群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11.
Antibodies from Schistosoma mansoni-infected rats, unlike mice, show a higher titer for schistosome apical tegumental antigens compared with non-apical membrane antigens. These antibodies bind to the surface of living lung-stage worms and to formaldehyde-fixed adult worms. We produced a single-chain antibody Fv domain (scFv) phage library displaying the antibody repertoire of rats highly immune to schistosome infection and we selected for scFvs that recognize the host-exposed surface of worms. Five unique rat scFvs (Teg1, Teg4, Teg5, Teg20 and Teg37) were obtained which recognize schistosome surface epitopes. Each of the scFvs recognizes the surface of living schistosomula and lung-stage schistosomules and/or the surface of formaldehyde-fixed adult worms. None of these scFvs reproducibly stained living adult worms. This suggests that a change occur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lung schistosomules to 4-week adults such that at least some surface antigens, although remaining on the surface in living adult worms, can no longer be immunologically stained. Teg1 and Teg4 scFvs both recognize specific bands on Western blots. No bands were observed for the other three scFvs, suggesting that these scFvs may recognize non-protein or conformationally-dependent epitopes. Teg1 was unambiguously identified as recognizing the S. mansoni tetraspanin antigen, SmTSP-2, within the large extracellular domain. Teg4 recognizes a 35 kDa band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Sm29 by proteomic analysis. These scFvs can now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schistosome epitopes at the host-parasite interface, to target worms in vivo, and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worms naturally evade immune damage to the tegument within permissive hosts.  相似文献   

12.
13.
苏铁杉属(Podozamites)曾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其可能属松柏纲植物,有人将其置于独立的目和科中,即苏铁杉目(Podozamitales)、苏铁杉科(Podozamitaceae)中。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形态属,包括外形相同的类似属类,区分种颇为困难;我国以往发表的有关该属资料,几乎全是依据叶的外形来定名的。苏铁杉果属(Cycadocarpidium),一般认为是苏铁杉属的生殖器官。但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很少见到该两属在一起连生或共存的化石标本,而大都是以单独状态保存的。笔者报道该二属化石在同一标本上伴生出现——即大量的线叶铁杉(Podozamites schenkii Heer)和三个完整苏铁杉果的果穗化石,在晚三叠世发现,无疑进一步阐明了这二个属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它们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虎沟化石层分布于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以及毗邻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等地,已报道4种有尾类、1个无尾类蝌蚪、1个幼年蜥蜴、3种带原始羽毛的兽脚类恐龙、2种翼龙、3种哺乳动物以及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和植物等化石(有学者称之为"前热河生物群")。该层位比热河群义县组低,但地层划分存在争议:中侏罗统九龙山组、上侏罗统道虎沟组和下白垩统热河群均有报道。本文研究的道虎沟蜥蜴是该地点发现的第2个蜥蜴化石,其身体细长,为一幼年个体;前颌骨、顶骨和额骨均成对;上颌骨的面突高;后额骨和后眶骨不愈合;后额骨较大,但可能未进入上颞孔;后眶骨具宽的后突;牙齿小而尖锐,结构简单且可能为侧生;头骨的眶前区较长;具27个荐前椎;虽然未成年但个体较大;未见真皮骨板;手掌和四肢较长。上述特征组合区别于所有现生蜥蜴类,四肢比例也与其他蜥蜴有较大区别。欧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小盗蜥(Parviraptor)和蒙古早白垩世的一个幼年个体(可能属于壁虎型类)与道虎沟标本比较相似。头骨特征和较大的荐前椎数目显示道虎沟标本可能属于硬舌蜥类(scleroglossan)。但因标本为幼年个体,本文暂将它归入有鳞类属种未定(Squamata gen.et sp.indet.)。测量数据显示,道虎沟标本的手掌和前肢相对较长;该特征常见于适应攀爬的蜥蜴种类,似可显示攀爬习性。但肢体比例可能会随身体增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此生活习性并非定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6.
Charophyte assemblage is described from the Naran Member of the Tsagaan sair section (Upper Paleocene). A new species, Mesochara cornuta,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基干新角龙类恐龙黎明角龙属一未定种。标本发现于中国西北马鬃山地区俞井子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包括一关联的具有头骨带下颌的部分骨架。未定种与模式种(皱褶种)相比具有较长的吻部,较窄的鼻骨及其他一些特征。该未定种的发现使黎明角龙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向南东延伸了约100km,也使马鬃山地区的早白垩世成为世界上惟一保存大量基干新角龙类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The taxonomic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bryozoans of Mongolia are analyzed. Five heterochronous assemblages of bryozoans are established: Chigertei and Tsagaan del in the Sandbian Stage and Bairim Ovoo, Uuregnur, and Sairin in the Katian Stage. The bryozoans are shown to be important for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 of stratigraphy of the Ordovician of Mongolia and for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9.
Taatsiin Gol和Taatsiin Tsagaan Nuur地区的渐新世沉积序列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这里出露的三达河组和Loh组沉积含有多个化石层和玄武岩夹层。在蒙古-奥地利合作项目中,从研究区域的33个剖面/化石地点的85个化石层中采集了289种化石(11种腹足类、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和267种哺乳类)。本文提供了所有地点的完整哺乳动物清单,并结合大、小哺乳动物的新资料,对蒙古非正式的生物带A,B,C和C1进行了更新。40Ar/39Ar测年给出了至少两组玄武岩年龄:早渐新世玄武岩I组大约31.5Ma,晚渐新世玄武岩II组大约28Ma。它们可以用作渐新世哺乳动物地层学的年代校正点。从早渐新世至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包括晚渐新世种数的明显减少。这种趋势在肉齿类、食肉类和反刍类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产自苏北沭阳阜宁群上部的一始舌齿鱼,依据它在外形、鼻骨及尾部结构上与始舌齿鱼现有种的区别,将它定为一新种:沭阳始舌齿鱼(Eohiodon shuyangensis ,sp.nov.)。同时,本文对骨舌鱼类的历史动物地理学问题作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