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单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而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拓宽了转基因作物的功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农民多元化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转基因植物发展的新方向。由于转基因技术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监管较为重要,对于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不同国家的安全性评价制度却不尽相同。综述了不同国家对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体制,旨为我国复合性状作物提供监管依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使植物获新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应用转基因育种技术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营养品质、增加抗逆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植物基因工程:现实与期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朱英杰 《生物磁学》2004,4(1):42-44
如果说,1985年获得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为植物基因工程拉开了序幕,那么,近二十年来,植物的基因工程已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果。一批具有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和其他特殊性状的转基因植物相继问世,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转基因品种,已从实验室和试验田走向了日常耕作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1 985年获得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为植物基因工程拉开了序幕,那么,近二十年来,植物的基因工程已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果。一批具有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和其他特殊性状的转基因植物相继问世,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转基因品种,已从实验室和试验田走向了日常耕作的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植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并初步投入生产使用,是生物高技术领域一项重大进展。本文概述了高产优质、抗除莠剂、抗虫害和抗病转基因植物研究应用进展,指出进一步开发应用的前景。 基因转移技术为改造自然界异彩纷呈的植物界开辟了一条崭新而光辉的途径。通过基因转移将某些优良性状基因导入本不具备这些性能的作物体内,可达到改良作物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除了实验室答是否存在风险的问题。姗秘感猫渊操颧鬓毅探城鳍豁摸潺龄戴黝翅黝目标’!生状的表现、目标性状的遗传稳定性。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抗虫转基因作物要研究对靶标昆虫的影响、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对相关物种的影响等。转基因作物产品对食品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在20世纪末引起全球的争论,一些人反应对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技术,本文概述了转基因植物产生的必然性,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以及必须建立的安全保障,阐明对转基因作物和技术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在20世纪末引起全球性的争论,一些人反对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技术.本文概述了转基因植物产生的必然性、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以及必须建立的安全性保障,阐明对转基因作物和技术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植物基因分离一直是当今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分离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利于对基因的结构和表达进行研究,并可以经转基因技术进行分子育种。根据中心法则,介绍了从DNA、RNA到蛋白质的三个层次进行植物基因分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产业技术》:转基因作物是全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特点。朱祯:转基因技术主要是把优良性状导入目标作物品种中,是常规育种技术的一种延续,跟常规育种技术在原理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转基因技术需要经过  相似文献   

11.
所谓转基因植物,是指运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中,从而改变其基因组成,这种基因组结构发生改变的植物及其后代就是转基因植物。1983年,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物,是由美国科学家研发出来的转基因烟草。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行小规模田间试  相似文献   

12.
新一代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转基因植物具有抗病、抗虫、抗逆、高产、营养成分改善等优良性状,但其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一代植物转基因技术,如叶绿体基因工程、基因约束、多基因共转、去除抗性标记基因、对外源基因进行实时监控、抗性管理策略、最小程度地改变基因等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的转基因植物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更有利于消费者食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相似文献   

13.
PCR技术是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的主要方法,但是因为其对模板纯度和质量有较高要求,对于低质量模板难以获得稳定的检测结果。本研究利用MDA技术可将低至10 copies的微量DNA样品扩增至可用PCR方法稳定检出;进一步利用MDA技术对转基因玉米有证标准物质Bt11粉末的单颗粒痕量样品释出DNA进行扩增,结合PCR扩增检测,玉米粉末颗粒中内源参照基因的检出率达到70%以上,转基因特异性序列检出与内源参照基因检出的比值,与标准物质标称值基本相符,为建立基于MDA技术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粉末颗粒等痕量样品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加工产品中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实现作物性状的定向改造,在解决粮食增产、环境污染、节水增效,以及改进农产品质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同时,转基因技术具有潜在的风险,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状况,包括法规制度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旨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知识。  相似文献   

15.
利用转基因途径提高植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括干旱在内的非生物胁迫是农业生产中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控制机理,以及工程化胁迫耐受性作物均基于特异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发展胁迫耐受性植物的基因工程可能是增强作物品种胁迫耐受性的一条捷径。但转基因品种产生不仅受限于转化过程的是否成功,而且受限于胁迫耐受性是否适当整合;仍需阐明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物的评价,以及转入基因在整体植株水平的生理效应。综述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讨论在接近大田环境条件下的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评估和转基因植物耐受性的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作物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1995年后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种植迅猛发展.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示出转基因作物是解决21世纪不断膨胀人口对食物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争论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也日趋尖锐.为保护转基因作物知识产权发展起来的"终止子技术"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对生物安全有关问题斗争激烈,迟迟达不成协议.围绕转基因作物的斗争已不仅是科学技术之争,已发展到经济领域,甚至政治领域的斗争.本文对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与生物安全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能够同时表达两个或多个外源基因,可以满足种植者多元化需求和带来多重效益,成为目前转基因植物研发及应用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各国由于监管理念不同,对育种复合后代的遗传稳定性和基因互作的看法不同,对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采取了不同的模式。综述了目前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不同国家的评价模式,并提出了我国对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论述了近年来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上予以评述.包括转基因植物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向杂草和近缘野生种转移;转基因抗虫植物对目标害虫的影响。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对作物和杂草的影响,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对病毒的影响;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用转基因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昕  陶思源  郝林 《植物学通报》2004,21(5):595-607
将新的性状转入高生物量植物中,以此开发高效的转基因植物修复系统,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大量实验表明,将细菌、真菌、动物、人类及植物本身与重金属脱毒相关的基因转入高生物量植物,异源表达产物可介导转基因植物耐受和高积累重金属及类似物.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分析转基因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提出了一种所谓“人工杂交”的分析方法 ,即利用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转基因及其野生型植物群体 ,分别与一组具有代表性的遗传对象进行有性杂交 ,通过考察它们后代主要性状分离变异状况来评估转基因导入对群体遗传性状的多样性的影响。作为一个实例 ,选用了由转基因水稻及其野生型组成的 3对不同遗传群体 ,分别与 7个具有代表性 (如不同亚种、不同品种类型等 )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 ,获得 15对杂交组合 ,经杂种 F1 自交获得 F2 种子 ,通过观测 F2 分离世代的主要性状分离状况 ,比较和统计转基因水稻群体及其野生型群体后代的性状分离程度。结果表明 ,提出的“人工杂交”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同时根据本研究利用这 3对转基因水稻及其野生型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些性状上转入的外源基因可以显著地增加种群内的遗传变异而在另外一些性状上却显著地减少了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但尚不能得出或支持转基因植物可能对遗传多样性产生负面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