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1984年大连地区甲虫体内定居猪巨吻棘头虫的幼虫(棘头体)情况。大牙锯天牛的成虫定植率为10.2%,低于1974年的38.8%。本次调查发现铜绿丽金龟、蒙古丽金龟和灰粉锶金龟,共4种金龟体内都有棘头体定居,其定植率依次是23.8%,23.8%,16.1%和33.3%。前3种金龟体内定居着棘头体为大连地区首次报告。调查证明上述天牛和金龟6种甲虫也是本地区流行的猪巨吻棘头虫病的重要媒介,如采  相似文献   

2.
从福建沿海的鲈鱼肠道里查获双巢亚科的厦门双巢吸虫,新种Biovariumxiamenensesp.nov,虫体大小2.54~4.20mm×0.30~0.40mm(2.903×0.369mm),虫卵18~22μm×10~14μm(20.4×11μm);从勒氏菌鲷的小肠里检获新隙亚科的厦门拟隐殖吸虫,新种Paracryptogonimusxiamenensisspnov,虫体大小0.800~0.1672mm×0.484~0.848mm(1.247×0.685mm),虫卵19~30μm×11~14μm(24×12μm),头棘55枚。  相似文献   

3.
长江丽棘虫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方建平 《生态学杂志》1999,18(6):16-19,32
长江丽棘虫(BrentisentisyangtzensisYuetWu,)隶于棘吻目,长棘吻科,是余仪,伍惠生在长江中游的鱼中采获并定为新种[1]。据他们调查,长江中游有14种经济鱼类是该种棘头虫的终末宿主,黄颡鱼是终末宿主之一。有关这种寄生蠕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尚未见到报道。1 材料和方法从1998年6月至7月中旬,随机购得渔民在江边捕获的黄颡鱼76尾。在实验室内逐一测量黄颡鱼的全长、体长,称其重量,剖开鱼腹,完整地取出消化道,称鱼的空壳重,逐一解剖检查鱼的胃和肠道,记录检出的寄生蠕虫数量和寄生…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位置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丽棘虫和黄颡异1钩棘头虫单独在黄颡鱼肠中分布的相似性比例PS=0.684。它们共同寄生在黄颡鱼肠道内,长江丽棘虫的寄生部位向前移,黄颡异钩棘头虫的寄生部位明显向后移,生态位宽度变窄,生态位重叠值下降。但是,它们的平均感染强度并未降低,种间正关联显著。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ontidae),鲤丽棘虫(新组合)B.cyprini comb.nov.。对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翠霞  邓立君 《动物学报》1992,38(2):220-221
本文作者继1986年用扫描电镜研究猪巨吻棘头虫 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Pallas,1781;Travassos,1916)的成虫、童虫、棘头体和虫卵之后,又对其成虫体内的吻腺、原肾球、子宫钟、睾丸、粘液腺和交合伞等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介绍于下: 材料和方法 猪巨吻棘头虫成功收集于沈阳市肉食品加工厂屠宰车间,从猪小肠肉取出新鲜活虫体,经生理盐水充分洗涤干净,用锋利解剖刀剖开虫体,取得标本按常规方法制备扫描样品,置临界点干  相似文献   

7.
安徽虫瘟霉菌株的强毒杀蚜应与侵染速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0,19(2):241-247
报道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菌株F97028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强毒杀蚜活性。以7个孢子剂量(0.4 ̄10.4个孢子/mm^2)接种2 ̄3龄若蚜(52 ̄86头/剂量),连续观察7d,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3 ̄7d的LD50分别为34.8、87、1.5、0.7和0.4个孢子/mm^2;在所有剂量范围内LT50为2.9 ̄6  相似文献   

8.
大型多钩槽绦虫与隐藏新棘虫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建平 《生态学报》2000,20(4):615-619
大型多钩槽绦虫和隐藏新棘虫单独在黄鲜肠道内分布时,其分布益十分相似,相似性系数r=0.9226(P〈0.01),当两种寄生蠕虫在黄鳝中共同感染时,随着大型多钩槽绦虫的生长,其分布位置明显前移而隐藏新棘虫的分布位置则显著后退,生态2位重叠明显下降。两种寄生蠕虫种间正关联显著,它们在宿主人共存并不改变它们的感染速度。  相似文献   

9.
冯炎 《动物学研究》1998,19(4):314-317
描述了采自中国四川的蝇科(Muscidae)棘蝇属(PhaoniaRobineau-Desvoidy,1830)3新种:钉棘蝇,新种Phaoniapattalocercasp.nov,回归棘蝇,新种Phaoniaredactatasp.nov.双耳棘蝇,新种Phaoniabiauriculatasp.nov。其中1种命名为回归棘蝇Phaoniaredactata,以示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  相似文献   

10.
隐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1928),隶于四环科(Quadrigyridae)棘衣属Pallisentis。成虫寄生于鳝鱼、鲶鱼、鳗鱼肠内,亦有报道可寄生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虎蚊蛙等。1986—1989年逐月从市场购买泥鳅进行解剖,均未发现成虫寄生。所获标本均系寄生于泥鳅体腔内的童虫纤维性包囊(图2)。共解剖泥鳅1225条,感染率33.55%,其中以大(体长13厘米以上)、中(体长10—12厘米)型泥鳅为高。感染月份以每年2—3月、7—10月达高峰,为40—51.8%。刺破包囊或用人工消化液消化获得童虫。经观察童虫吻、吻钩数目,形态,大小,体棘…  相似文献   

11.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1994,18(4):381-382
钩虾(Gammarus sp.)是一类栖息于水底及聚集于水草丛的端足类动物.我国对钩虾的研究主要是种类鉴定,而且也主要是近几年的研究成果1.钩虾作为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在国外已有很多报道2,3.然而在国内对棘头虫生活史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鱼类的棘头虫4.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采自上海地区的棘属一新种,田村氏棘晃Onychiurus tamurai sp.nov.。新种与依田氏棘O.yodai Yosii,1966非常相似,但可以根据触角基部的假眼数目、腹管上毛的数目以及后爪中小爪与爪长度比值不同,将二者区分开。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采自辽宁东部山区的蝇科棘蝇属Phaonia R.-D.一新种。命名新种为眷溪棘蝇Phaon ripar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学院昆虫研究所。新种同吉林棘蝇Phaonia jilinensis Ma et Wang,1992相近似,但后者颊高约等于眼高1/8,小盾下面和端半部明显橙色,上前中侧片鬃存在;翅脉大部为黄色;各股节端部1/3黄色;腹部第3 ̄5背板正中黑色条很狭,  相似文献   

14.
中国鳞虫兆属Tom ocerus四新种(弹尾目:鳞虫兆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中国鳞虫兆属Tom ocerus4新种,即紫胸鳞虫兆Tom ocerus(Tom ocerina) pur-purithorus, sp. nov., (四川); 白鳞虫兆Tomocerus(Tom ocerina) calceus, sp. nov., (四川);巨鳞虫兆Tomocerus(s.str.)m aximus,sp.nov.(四川);小鳞虫兆Tom ocerus(s.str.)em eicus, sp. nov. (四川)。模式标本保存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农艺系昆虫标本室。1. 紫胸鳞虫兆Tom ocerus(Tomocerina) purpurithorus, 新种(图1)鉴别特征:本种与T.(Tom ocerina) m inutusTullberg 1876 非常相似,但其下列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弹器齿节刺的刺式为5/7,1,弹器端节间齿数为5~7,爪内齿数为1,1,1,握弹器体上刚毛数为5支。正模:♀,四川峨眉山,19- IV- 1995,刘永琴;副模:4♀♀2♂♂,同正模。2. 白鳞虫兆Tom ocerus (Tom ocerina) calceus, 新种(图2)鉴别特征:本种与T.(Tomoceri  相似文献   

15.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2):351-361
通过长距离PCR方法,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肠道内寄生虫强壮粗体虫(Hebesoma violentum Van Cleave)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序列,共13393 bp (GenBank登录号:KC415004),有36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12个,核糖体基因2个,tRNA22个。所有基因均由线粒体基因组同一条链按同一个方向转录。利用该线粒体基因组和已经报道的一些轮虫纲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棘头虫和轮虫的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包括强壮粗体虫、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和Paratenuisentis ambiguous(Van Cleave)在内的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与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枝后再与原棘头虫纲(Archiacanthocephala)聚在一起;棘头虫与双巢类轮虫(Bdelloid)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枝,然后再与单巢类轮虫(Monogonont)聚在一起,表明棘头虫和轮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重庆市江北县家鸭肠内获得标本10条,经鉴定为多形属一新种——重庆多形棘头虫。本文详细描述了此新种的形态并与近似种台湾多形棘头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学、电镜技术等手段对浙江枝吻纽虫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阐述浙江枝吻纽虫吻的结构与其他分枝纽虫吻的组织结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枝吻纽虫吻为一条长的肌肉组织的管道结构,一端连着头部组织,一端延伸在一个封闭的空腔中.吻腔环肌层与体壁环肌层没有交叉点,但是吻腔壁背面的环肌与体壁背面的环肌通过一束肌肉而交织在一起.在吻壁处富含大量的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当吻离体后,在普通海水中伸缩能维持 2~4 h.  相似文献   

18.
从湖南两地的家鸭水肠中采集到2新种细小吸虫、经鉴定为:湘中棘缘吸虫,新种Echinoparyphium xiangzhongense sp.nov.,前宽后狭尖,头棘41-42,角刺4枚,子宫中卵1-3枚。隆回棘缘吸虫,新种Echinoparyphium longhuiense sp.nov.,舌形,头棘39枚,子宫中卵1-12枚。新种与近似种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建立新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调查了丹江口水库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nhynchina motomurai(Harada,1935)感染三种小型经济鲤科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宽鳍(鱼鼠)(Zacco platypus)和油(粲鱼)(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的季节动态情况.在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方面,寄生于马口鱼和油(鱼鼠)的木村小棘吻虫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节感染率和感染丰度都比较高,而春夏季节比较低;与此不同的是,寄生于宽鳍(鱼鼠)中的木村小棘吻虫则全年都维持着较稳定的感染水平;木村小棘吻虫种群在三种宿主体内的总体感染丰度差异显著,但都呈聚集分布,三者的方均比与感染率和感染丰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虫壳属一新种大别山虫壳(Torrubieladabieshanensis)及其同时在蛛体上并存的无性型大别山球束梗孢(Gibeluladabieshanensis)。子囊壳表生至浅埋生,孔口黄色,子囊孢子弹射后呈波浪形弯曲。次生子囊孢子长柱形,9.4~15.1×0.7~1.2μm。孢梗束单个或两个,白色,在其2/3处仍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长27~44μm,光滑。分生孢子纺锤形,3.2~4.0×1.1~1.8μm。具糙梗孢式的共无性型方式,分生孢子线形,11.0~20.0×0.7~1.1μm。列出了该属已知种的检索表,并分别命以中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