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195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索科洛夫教授在其所著“苏联欧洲部分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导论”一文中,发表了一个新种的图版,图版中仅是复体外形,没有观察内部构造的纵、横切面照片(图版ⅩⅢ,图3—4;本文图版Ⅳ,图3a—b),更没有给该新种特征以任何描述。在其图版说明中,仅注明该种采自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早石炭世维宪期早期,种名为Michelinia sinitzini Sokolov。  相似文献   

2.
甘肃东部下石炭纪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石油工业部地质调查队最近采集的。标本产于甘肃东部中卫及景泰二县之间,详细地层状况,我们还不明白,但根据其产有Sphenopteris(Rho-dea?)sp.,Triphyllopteris collumbiana Schimper 和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Nathorst 等植物的事实,我们相信这一个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是属于下石炭纪的。Sphenopteris(Rhodea?)sp.(图版Ⅰ,图1,1a)在图版Ⅰ,图1,1a 所表示的一块Sphenopteris 型的碎片是非常别致的。这一块碎  相似文献   

3.
关于Trigonioides yunnanensis  Ku et Ma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Trigonioides yunnanensis Ku et Ma是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最早报道的类三角蚌类化石,1962年由顾知微教授描述。六十年代后期,“云南红层队”于标准产地云南楚雄朱洗冲又发现了更丰富的标本,由马其鸿记述于《云南中生代化石》(上册)(马其鸿等,1976),鉴定为Trigonioides(Wakinoa), yunnanensis Ku et Ma(图版15,图4—13),T. (W.?)  相似文献   

4.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61,(2):160-164
本文所描述的腹足类化石系于1959年在云南省东部曲靖县石头寨剖面内所采集的。这些化石产于红棕色的燧石层内,与它们共生的有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珊瑚化石经吴望始同志鉴定,有:Auloclisiasp.,Syringoporasp.和Zaphrentid等。根据这个珊瑚的组合,证实了产腹足类化石的地层时代,应属于早石炭世。本文承斯行健教授及赵金科教授修改文稿,庞茂芳同志代摄图影,笔者于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5.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2001,40(2):214-218
报道辽西义县组两种颇具地层意义的植物化石。Ruffordia goeppertii(Dunker)Seward和Nageiopsis exgr.samioides(Fontaine)berry,根据植物化石认为义县组的时代应属于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6.
在泥河湾层中发现纳玛象头骨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2年夏天,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纳玛象头骨化石。这个标本是我国纳玛象类第一次发现的较完整的头骨。化石发现在泥河湾村西半公里的早更新世“泥河湾层”中(图版II_2)。野外地点编号:72120。该地点地层剖面(图1)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Comia 一属是1934年Zalessky 研究苏联伯绍拉河流域的植物化石标本时创立的,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标本还不很多。在我国除了新疆苍房沟组中有所发现外,山西上石盒子组亦有可能属于这一属的标本(Halle,1927,图版XX,图15—17;1948,181页)。伊春地区的标本保存较好,也比较完整,它的提出无疑的会进一步丰富Comia 植物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前袁复礼在新疆吉木莎尔大龙口烧房沟上部、河东红山顶所发现的阔口龙已订为袁氏阔口龙(即加斯马吐龙)(野外号600068,杨,1963)。在整理这一材料时曾于碎骨中发现一下颌骨的碎片。初步鉴定应属大头龙类。标本编号 V.3234。这是这一层所发现的唯一迷齿类化石,也是发现的最老的这一类化石。兹简述如下:化石为一长约8毫米、中部高约7毫米、上部厚约4.5毫米的一下颌骨碎片。一共保存了三个牙齿的断裂面。左侧的一个受磨蚀较甚。图版上的上图表示下颌外侧,具有粗的条纹和沟,其靠近下边的一条横纹表示齿骨和夹骨的界限。下图表示下颌内侧,条纹不如外侧者显著。右侧较薄的一端应当作前端,而左侧较厚者则为后端。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上厚下薄,内较平而外凸出。照这样的解释,此下颌应代表一左下颌的中部。最有意思的是关于牙齿的构造。在图版中间的一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牙齿的切面,可  相似文献   

9.
云南西畴人类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畴位于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境内,整个县区座落在一个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石灰岩喀斯特溶蚀洼地里,发现人类牙齿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的仙人洞位于县区东南约0.3公里的一座孤峰脚下(图1、2,图版Ⅲ,图1)。  相似文献   

10.
侏罗纪中蜉属和珠蜉属蜉蝣昆虫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8-276
长期以来,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所确认,并为众多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引用,作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地质时代的两种侏罗系蜉蝣幼虫化石:西伯利亚中蜉(Mesobaetissibiric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古珠蜉(Mesonetaantiqu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在我国境内并不存在。迄今为止,这两个种仅局限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下侏罗统。此前,被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分别归入中蜉属(Mesobaetis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珠蜉属(Mesonet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的所有种类,其科级和属级分类位置有误。它们包括:西伯利亚中蜉,三间房中蜉(MesobaetissanjianfangensisHong,LiangetHu,1995),黑斑中蜉(MesobaetismaculataHong,LiangetHu,1995),古珠蜉和北票珠蜉(MesonetabeipiaoensisWang,1980)。道虎沟组、海房沟组、九龙山组和三间房组的水生蜉蝣组合完全不同,彼此不能对比。我国侏罗系—下白垩统蜉蝣幼虫全部是湖相,为原地埋藏,而非河流相,异地埋藏类型。  相似文献   

11.
湘西南、桂东北早侏罗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1976年,我所对湘西南、桂东北中生代含煤地层与古生物群进行系统的调查。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和孢粉样品。在湖南零陵冯家冲、江永桃川、兰山园竹及广西贺县西湾等地的下侏罗统样品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对这些孢粉化石的研究,关于认识华南早侏罗世孢粉组合,以及确定华南早侏罗世地层之存在,具重要意义。赵鼎担任孢粉样品分析,毛继良摄制图影,徐宝瑞清绘插图,均致谢忱。  相似文献   

12.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巨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根据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同志们所提供的线索,从玛纳斯系褐色层的中部采集到一个相当完整的巨犀头骨和下牙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枚巨犀头骨。在同一层位的另一地点还找到了一段蝽齿鼷鹿的下牙床。这些化石对于确定一直没有化石依据的褐色层的地质时代很有意义。嵴齿鼷鹿化石已经研究发表(邱占祥,1965,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九卷四期);本文是对上述巨犀材料的研究。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is gen.et sp.nov.(图版Ⅰ—Ⅲ)  相似文献   

13.
赫勒教授在1927年所发表的“山西中部古生代植物化石”一书中曾描述几块楔叶属的子囊穗化石,定为一新种,名Bowmanites laxus,另外一种则定为Bowmanitessp.前者发现于太原附近的下石盒子系,后者则发现于上石盒子系。因为“孢子囊柄”的着生形态,赫勒教授相信他的标本很可能是属于楔叶属的。赫勒当时曾经指出:这些标本暂定其属名为Bowmanites,这个属名是Binney 1870年所创立的,这个属名后来仍被Solms-Laubach 1895年所应用,也曾经被Scott 应用于“Studies in Fossil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惠基在北部湾坳陷“湾二井”的望楼港组采到一些海胆化石,经研究,认为是性二态海胆的一个新属,取名为中国四孔孵海胆(Tetradiella sinica)归于新饼海胆科Neolaganidae。根据共生的有孔虫、介形虫和腹足类等化石,望楼港组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本文承蒙穆恩之教授指导,并审阅文稿,深表感谢。本文图版照片承海洋研究所宋华中同志照相,特此致谢。  相似文献   

15.
安徽潜山盆地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81年6月与安徽省地质局327地质队李继超工程师前往江苏六合冶山,观察寒武系剖面时,在冶山东部下寒武统深灰色薄层灰岩中,找到金臂虫、三叶虫(Redlichia,Pa-raprotolenella 等)(图版Ⅰ)、无铰纲腕足类以及软舌螺类等化石。金臂虫化石系在本区寒武系第一次发现,也是江苏省境内首次发现。该标本经笔者研究为一新属——Yeshanella。这不仅丰富了金臂虫类化石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东部金臂虫类化石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陕西镇巴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中的小壳化石3新属5新种。样品采自镇巴小洋坝曾家坡,共生化石有三叶虫、古介形虫、海绵骨针和大量软舌螺等。化石组合面貌表明其地质时代属筇竹寺期。另外,在峡东水井沱组中发现了微网虫(Microdictyonsp.)化石骨片(图版I,图18,19),可与云南筇竹寺组及陕南水井沱组对比,说明Microdictyon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台区。  相似文献   

17.
河北昌平灰岩组内的三叶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5年张文佑教授在河北昌平一带进行地质调查时,在以往所谓“景儿峪灰岩”的上部发现了三叶虫化石,因此张氏将这一部分灰岩创名为昌平灰岩。昌平灰岩中三叶虫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华北震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问题,可惜张氏所采到的化石未曾正式描述发表,而且这批标本已经遗失。为了进一步确定昌平灰岩的时代及其对比问题,1963年5月笔者在高振西教授领导下前往标准地点昌平城北约一公里龙山进行详细化石的采集工作,在昌平灰岩下部,即以往张氏发现化石的同一层位中,找到三叶虫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 Chu 和Redlichia sp.。  相似文献   

18.
鄂西巨猿化石及共生的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所一野外队于1968年3—4月间,在湖北省有关单位协助下,在该省的一些部门中发现了近两百颗巨猿的牙齿化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70年夏,我所又组成了一个野外组到湖北省西部进行调查,在恩施专区建始县高坪(高店子)龙骨洞中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图1)。本文记述了这次发掘所得巨猿和其他动物化石材料,附带观察了历次找到的巨猿牙齿化石。在野外工作期间,得到湖北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和建始县中药材经理部也热情参加过我们的调查和发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江苏乌桐系Lepidodendropsis hirmeri Lutz的发现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國东部烏桐系的植物羣曾經德國高騰教授和斯行健研究,他們决定其地質時代屬於下石炭紀的最底部。根据斯行健1943年的論文(Sze,1943,第66頁),东亞下石炭紀的烏桐系的時代,应当相当於歐洲的Etroeungtion期。因为在歐洲方面,下石炭紀所發現的植物化石大部分是發現於Viséan期的,而在定为Etroeung tian期和Tournaisian期的地層中發現植物化石是非常稀少的,斯行健在1943年發表的論文第66頁中曾經提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中宁县中石炭纪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绪言本文所研究的材料发现于前宁夏省中宁县大石头井(北纬37°40′,东艇105°30′)。这个地点离中宁县城西北约30公里。中宁县现已划归甘肃省。化石标本是石油管理总局潮水地质队1954年所采集的,队长是郝福顺同志。详细地层状况,我们还不明白,但根据化石种属以及根据这一个地点和土玻地区(离中宁县城东南约40公里)相距不过70公里的事实,我们相信当前的材料也是发现于土坡煤系的。土坡煤系的植物化石已经斯行健和李星学所描述,那篇论文的题目是“宁夏省古生代植物群”(Palaeozo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