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人轮状病毒在任何培养系统中繁殖是很困难的。1980年Whyatt等经过在悉生小猪传代几次后获得了适应组织培育生长的人轮状病毒“Wa”株。1981年Sato和Urasawa等在细胞维持液中加入胰酶并使用旋转培养,直接从人粪便中分离到轮状病毒。1983年Birch等报导采用胰酶预处理粪样提取液,维持液中加入胰酶的旋转培养。成功地在HA—104和CV—1细胞上适应几株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2.
<正>过去许多人试图用细胞培养繁殖高效价的轮状病毒都告失败了。最近,Wyatt等曾将人工适应2型人轮状病毒(Wa株)经既定菌丛的新生小猪传11代后,在非洲绿猴原代细胞培养中得到相当高的效价。本研究中用MA104细胞(一种恒河猴胚肾的细胞系)分离培养,得到三株人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3.
猪和牛轮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MA-104细胞、胰蛋白酶处理培养物和旋转培养技术,成功地从患腹泻仔猪和犊牛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到6株猪轮状病毒和4株牛轮状病毒。经形态学、血清学和病毒RNA电泳分析等鉴定,确为典型轮状病毒。经MA-104细胞连续传代,这10株轮状病毒均成为细胞适应毒株,并在该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重症腹泻的重要病因。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病毒表面两种外壳蛋白与细胞表面唾液酸、整合素、热应激同源蛋白70等多种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就轮状病毒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用细胞工厂生产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工艺参数和质控点,将原代牛肾细胞按20×104个/cm2接种到细胞工厂培养,待形成良好单层后按4×104个/cm2连续传代2次后接种轮状病毒,并与转瓶作对照.结果显示,用细胞工厂生产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与转瓶培养无差异,细胞工厂可用于改进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野毒株的分离方法、组织培养适应条件及相应生物学性质.方法:对收集的样品采用胶体金、PCR、PAGE进行轮状病毒定性检测.阳性样品按常规方法处理并进行组织培养分离,对不同传代样品做基因组图谱、基因序列、病毒增殖动力学分析评价,采用轮状病毒P[8]G1型阳性血清进行病毒中和鉴别试验.结果:通过检测为A组轮状病毒,基因组为4∶2∶3∶2排列,基因分型G1P [8]型,在MA104细胞中传代后转至Vero细胞上适应培养可观察到CPE;电镜观察可见典型轮状病毒形态.毒株在Vero细胞上增殖到第10代,复制稳定,且感染性滴度达到7.25 log CCID50/ml,增殖高峰为96h.中和鉴别试验证实病毒培养液只包含轮状病毒,无其他病毒污染.结论:从腹泻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人源轮状病毒毒株,命名为ZTR-68株,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组织培养适应性,遗传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性质和疫苗制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特性,建立人轮状G1P[8]型病毒体外感染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胶原酶XI和中性蛋白酶I联合消化法获取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经纯化和鉴定,用人轮状G1P[8]型病毒感染细胞,测定培养上清的病毒滴度和载量,并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人轮状病毒G1P[8]型VP6蛋白的表达情况,评价人轮状G1P[8]型病毒体外对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感染性。结果分离的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经传代培养纯化,获得纯度达90%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对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原代肾细胞、HCT116细胞和MA104细胞进行轮状病毒易感性比较,确定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可以被人轮状病毒G1P[8]感染,培养72 h时病毒滴度可达到2.0×105TCID_(50)/m L。经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发现在人轮状G1P[8]型病毒感染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1~5 d均能检测到人轮状病毒VP6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论确立了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并建立了人轮状G1P[8]型病毒感染树鼩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比较中药制剂秋泻灵和儿泻停颗粒体外传代细胞上抗轮状病毒的作用,为秋泻灵的进一步动物试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颗粒状药物用PBS溶解过滤后作为原液,稀释至不同浓度,用于以下实验:1不同浓度的药物直接于4℃与SA11轮状病毒作用1 h后,接种到轮状病毒敏感的恒河猴肾细胞MA104上,评估药物对病毒的灭活作用;2用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细胞1 h,再接种SA11,评估药物阻止病毒入侵细胞的作用;3先用轮状病毒SA11株感染MA104细胞,然后测定不同浓度的药物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结果:秋泻灵和儿泻停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50)分别为3.62和2.60 mg/m L;药物浓度为1×10~(-4)~10 mg/m L时,二者对轮状病毒有灭活作用;在阻止病毒入侵细胞的实验中,儿泻停在较高浓度时有效,而秋泻灵在低浓度时有效;在清除已感染MA104细胞的SA11轮状病毒时,二者在适宜浓度时有微弱作用。结论:秋泻灵和儿泻停在适宜浓度时对轮状病毒SA11有灭活作用;二者对阻止SA11轮状病毒入侵MA104细胞显示了一定的的保护作用;本次试验条件下,二者在一定浓度下显示了清除已感染MA104细胞的SA11轮状病毒的微弱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轮状病毒HRB-02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发生腹泻患儿粪便中取得标本 ,用MA10 4细胞传代培养 ,传至第4代时 ,细胞出现明显病变 ;电镜观察见到典型的轮状病毒颗粒 ;其RNA电泳型为 4∶2∶3∶2型 ,属A群轮状病毒。对其蚀斑特性和血凝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把这株轮状病毒地方株命名为HRB 0 2株。为研究该株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从而研制诊断性抗原和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85年3月下旬,合肥市某牛奶场发生了一次新生牛非细菌性腹泻流行。用MA104细胞从牛_1粪便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牛轮状病毒。电镜检查为典型轮状病声形态。在MA104细胞上第三代开始呈现胞浆内颗粒状荧光并产生细胞病变(CPE)。PAGE核酸电泳图型与牛轮状病毒NCDV株完全一致。经ELISA鉴定属A群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儿童感染早期血清中的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6、IFN-γ、IL-4和TGF-β水平,探讨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疾病中的作用.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了56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儿童和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轮状病...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由三层同心的蛋白质衣壳包被双链RNA基因组构成。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主要依赖于病毒识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并与其发生结合,因此,受体是病毒感染细胞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发现的受体包括唾液酸、整合素、Toll样受体、血型组织抗原等,本文将对参与轮状病毒感染的相关受体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轮状病毒G3型709株感染4d龄昆明小鼠乳鼠模型。方法通过灌胃病毒的方式造模,观察乳鼠被病毒攻击后不同时间其临床表现、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小肠组织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在乳鼠粪便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轮状病毒在乳鼠小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d龄昆明小鼠乳鼠被轮状病毒攻击24h后出现腹泻表现和小肠组织病理改变,72h最严重,之后腹泻率下降,病理改变减轻,第7天腹泻停止,病理改变消失。乳鼠小肠上皮细胞出现糖、脂肪代谢紊乱,其粪便和小肠组织中都可以检测出轮状病毒抗原表达。结论4d龄昆明小鼠乳鼠被人轮状病毒A组G3型709株经口攻击后病毒能够在其体内复制,出现腹泻表现。该病毒感染腹泻过程具有自愈特点。  相似文献   

14.
轮状病毒(RV)外壳蛋白VP7可用作抗原;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将该抗原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终在植物细胞中获得抗原蛋白的表达;这种蛋白能保持自然免疫特性,口服能诱发粘膜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对RV的预防作用。干扰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蛋白质,能对RV引起的肠炎起治疗作用。本提出利用干扰素与轮状病毒表面抗原融合蛋白用于防治轮状病毒腹泻的构想,并对其可行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重组胰酶替代猪源胰酶在轮状病毒疫苗制备中的可行性。方法确立3种重组胰酶的最佳工作浓度;观察3种重组胰酶和猪源胰酶消化MA104细胞并连续传10代(P1~P10),根据消化时间、消化后细胞总数、细胞活率、细胞生长状况、细胞形态变化等方面进行考量比较;观察轮状病毒LH9株经4种胰酶活化,分别接种对应胰酶传代的MA104细胞上培养,通过病毒滴度(lg CCID_(50)/mL)及RNA-PAGE检测,分析重组胰酶替代猪源胰酶在轮状病毒疫苗制备中的应用。结果连续P1~P10代后3种重组胰酶和猪源胰酶在细胞总数、细胞活率及细胞生长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轮状病毒LH9株经不同胰酶活化,接种MA104细胞P1~P10代培养后,病毒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RNA-PAGE电泳图谱未见差异。结论初步应用试验表明3种重组胰酶均可替代猪源胰酶用于轮状病毒疫苗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轮状病毒基因重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轮状病毒基因重配研究最近十几年来的研究现状。从轮状病毒的基因重配研究,基因重配技术在难培养的人轮状病毒拯救试验,温度敏感突变株研究、轮状病毒基因片段结构与编码蛋白研究中的应用,基因重配与轮状病毒疫苗及其基因重配研究的未来发展几个方面总结了各自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属于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的双链RNA(dsRNA)病毒。至今已将轮状病毒分为七个组(A~G)。已经发现的B组轮状病毒分别来自人、大鼠、牛、猪、羊。近十年来,通过轮状病毒的研究,轮状病毒B组已被公认为引起人...  相似文献   

18.
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自行构建的轮状病毒基因重配株G4型LH9株在Vero细胞中传代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将基因重配LH9毒株接种于Vero细胞上从7代传至17代,经电镜检查、病毒滴度测定、病毒基因组RNA电泳图谱分析、基因序列测定分析、轮状病毒型别鉴定及其它相关检定,结果均符合药典要求。证实该毒株为A群G4P〔12〕型轮状病毒,在Vero细胞传代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疫苗研制提供安全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潍坊市冬、秋季节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在2008年10月1日~12月9日期间,对城内四所市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进行了统计,对住院腹泻病人采样作了检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潍坊市秋冬季腹泻患者主要由轮状病毒所引起,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轮状病毒腹泻。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rotavirus,RV)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是轮状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关键蛋白质。它可以与干扰素调控因子家族(interferon regulatoryfactor family,IRFF)的共同区域结合,阻断干扰素表达的信号通路,降低宿主细胞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I)的表达,从而抑制宿主天然抗病毒免疫机制的建立。因此,NSP1被认为是轮状病毒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轮状病毒NSP1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