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即将推出并发行一部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的篇幅约200页的画册──《热河生物群图鉴》(以下简称《图鉴》)。这是中国科学院首次以图册的形式向公众展示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的古生物学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Nature》和《Science》上每年都有近10篇关于我国古生物化石研究的论文发表。今年初,《Science》杂志与新华社合作,发表了长达9页的专文,介绍我国古生物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鑫  郑大燃 《古生物学报》2022,61(4):654-661
热河生物群是保存最好的白垩纪陆地生物群,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特异埋藏化石宝库之一。热河生物群的三阶段演化学说认为该生物群在第二演化阶段往南至秦岭、大别山一带, 包括河南西部和南部地区。早期研究记录表明河南西部地区产出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分子三尾拟蜉蝣化石。本文首次报道了河南西部南召县马市坪盆地南召组衍蜓科稚虫化石, 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 同时报道了与之伴生的三尾拟蜉蝣稚虫化石。衍蜓科稚虫是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化石之一, 先前均记录于辽宁西部义县组及相当地层, 属于热河生物群第二演化阶段的特征分子。河南西部新发现的昆虫化石证实了热河生物群在其第二演化阶段已经到达该地区。同时, 本研究确定马市坪盆地南召组可与辽宁西部义县组相对比, 南召组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而非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24~27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热河生物群课题组”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联合举办的“热河生物群现场研讨会——庆祝常征路高级工程师7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50周年”在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召开。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化石》2016,(4):77-78
正2016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临沂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Anebodon luoi)。化石是对齿兽类的基干物种,臼齿数目比之前发现的同属对齿兽的张和  相似文献   

5.
雷锡霞 《化石》2002,(1):27-29
2001年11月2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学1 +1”节目播出了该节目主持人覃勇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博士的现场采访谈话 ,谈话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不少古生物学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包括了不少关于该所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方面的情况。热河生物群是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左右)分布在东亚地区 ,特别是我国的冀北、辽西地区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生物群。因为拥有保存精美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约20个大的门类的古生物化石 ,从而使得冀北—辽西地区成为该地质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宝库 ,被人们比喻为中国的“白垩纪公园”。众所周知 ,最近一些年来 ,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 ,特别是其中大量恐龙、鸟类、哺乳类、开花植物等重要的化石发现 ,引起了广大公众的浓厚兴趣。周忠和博士现在担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热河生物群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我们从他和覃勇的谈话种摘录了部分的内容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王敏  王少彬 《化石》2011,(2):40-44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着必胜的信心,我们出发了,去寻找生活在数亿年前的原始鸟类!这一天等待了好久,手边的地质锤早已蠢蠢欲动了!众多精美的化石发现在辽西这片神奇的土地,热河生物群为我们了解早白垩世生物圈的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热河生物群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  相似文献   

7.
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西朝阳丰富的化石资源 ,充分证明了 1.3亿年前 ,朝阳独特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 ,促使陆生动、植物种群的大爆发 ,构成了当时地球物种的天堂 ,形成了“热河生物群”。自 2 0世纪中叶起 ,随着古生物化石的不断发现 ,使沉睡了 1亿多年的“热河生物群”重现生机和活力 ,为人类研究生物的起源、生物演化和地质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白垩纪三大生物群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白垩纪生物群发育,分布广,在盆地演化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过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明水生物群。文中较系统地总结了每个生物群的主要特征,揭示了盆地内整个生物群发育的总体面貌,纵向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地层、生态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 2 0 0 0年 6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第 5届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大会暨热河生物群研讨会 ,被许多代表认为是该学会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会议。会后 ,《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都对这一会议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这次大会的最后一项使命 ,会议论文集的出版工作现在也终于完成 ,为会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尽管历时两年多 ,但与前几届相比 ,本次会议论文集的出版还是较快的。该文集又恰好赶在 2 0 0 2年 8月 1 2日在北京召开的 2 3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前夕出版 ,所以具有了…  相似文献   

10.
<正>热河生物群是在中生代晚期分布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辽宁省西部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化石生物群。近几年来,关于热河生物群的重大学术成果不断地涌现,使我们对这个生物群的了解也愈加深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课题组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2001年又为该生物群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周忠和与山东临沂大学王孝理、王岩合作,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发表了一篇题为"A new basal bird from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in early birds"的论文,报道了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一类新的基干鸟类化石,揭示了在早期鸟类演化初期出现了大量的趋同演化,其中的很多特征与飞行作用有关。研究者将这一新标本命名为郑氏重明鸟(Chongmingia zhengi)。新  相似文献   

12.
辽西热河脊椎动物化石群及生物地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概述 近年来,在冀北、辽西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地区晚中生代盆地沉积的热河群地层中,相继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以鸟类和恐龙类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群(汪筱林等,1998,1999a,2000a),极大地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  相似文献   

13.
《四川动物》2007,26(2):F0003-F0003
[本刊讯]据本刊特约记者自沈阳师范大学报道,今年3月27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联合发表的论文“A gliding lizard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这是蜥蜴长达两亿多年演化历史中唯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种。这一滑翔蜥蜴化石的发现,是近年来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4.
密歇根湖畔     
邓涛 《化石》2016,(1):38-46
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古生物资源和高水平的古生物研究,最近20年来在澄江生物群、关岭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和政动物群、札达动物群等的研究上取得令各国同行称羡的发现.美国拥有强大的古生物研究力量,设备精良、技术先进、思路新颖,一直是我国古生物学国际合作研究的主要国家.我国新一代的青年古生物学者和研究群体正逐步进入国际行列,在此背景下中美古生物学者的合作讨论会已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举办多次.  相似文献   

15.
董明星  董为 《化石》2002,(4):16-17
热河生物群化石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化石数量丰富 ,属种繁多 ,状态精致。特别是一些身被羽毛或类似羽毛的皮肤衍生物的恐龙化石 ,涉及到生物演化的一些重大问题 ,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热河生物群大多数化石完整地保存了骨骼硬体及羽毛 ,食物 ,胃石 ,卵等软组织及生理组织 ,未经食肉动物或食腐动物或底栖生物的改造或破坏。如4个潜龙类个体被集体埋葬 ,其中2大2小 ,好象一家子同时“遇难” ,近成年的秀丽郝氏翼龙的正形标本的右前肢的翼指骨被自己咬在嘴里 ,好似中毒后在死亡过程中痛苦挣扎所致。正常死亡的生物一般是老年个…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类恐龙在分类和形态上多样化程度很高,其中的赵氏小盗龙曾被认为是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之一.然而这个观点依据的标本都处于相对早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因此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的体型下限仍不明确.本文依据一件产白辽宁省凌源县四合当下白垩统义县组(热河群中部)的标本,描述驰龙类一新种,杨氏钟健龙.这一新种可归入小盗龙类,但它在很多特征上不同于其他小盗龙类,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其相对长的钩状突愈合于背肋上,肱骨具有强烈内倾的近端,肱骨三角嵴上有一窗孔,尺骨略长于肱骨,并具有窄跖型的足.最重要的是,已为成年个体的杨氏钟健龙正模估计体重约为0.31 kg,这证实了热河生物群的一些驰龙类恐龙属于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恐龙.初步分析显示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有生态位分化的情况,这一现象在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中报道很少.  相似文献   

19.
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类恐龙在分类和形态上多样化程度很高,其中的赵氏小盗龙曾被认为是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之一。然而这个观点依据的标本都处于相对早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因此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的体型下限仍不明确。本文依据一件产自辽宁省凌源县四合当下白垩统义县组(热河群中部)的标本,描述驰龙类一新种,杨氏钟健龙。这一新种可归入小盗龙类,但它在很多特征上不同于其他小盗龙类,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其相对长的钩状突愈合于背肋上,肱骨具有强烈内倾的近端,肱骨三角嵴上有一窗孔,尺骨略长于肱骨,并具有窄跖型的足。最重要的是,已为成年个体的杨氏钟健龙正模估计体重约为0.31 kg,这证实了热河生物群的一些驰龙类恐龙属于已知体型最小的非鸟恐龙。初步分析显示热河生物群驰龙类恐龙有生态位分化的情况,这一现象在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中报道很少。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14,(1):6-6
正热河鸟是2002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发现于辽宁朝阳,并且具有很长尾骨骼的原始食种子的鸟类。在已发现的鸟类中,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但它的尾椎的数量甚至比始祖鸟还多,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种重要过渡类型,对研究早期鸟类飞行和鸟类羽毛的早期演化过程十分关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山东临沂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多件热河鸟的化石标本的尾羽进行了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