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9—2010年间系统调查了河南省境内沿黄稻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越冬种群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沿黄流域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翌年4月上中旬为越冬代种群发生高峰期,成、若虫虫量分别为22头/m2、43头/m2;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向水稻田迁飞,迁入高峰时虫量在450头/m2以上;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在麦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t2/D2(0.324/m+0.086),并且描述了灰飞虱种群序贯抽样的Iwao模型:Tn=25n±15.4n~(1/2)。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龙眼角颊木虱发生规律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年调查了泉州农校旧校园内龙眼角颊木虱发生情况,并进行了几种农药防治龙眼角颊术虱若虫的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驻。调查得知,该虫在泉州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二龄若虫和少数一龄若虫在被害叶的虫洞内越冬。若虫在龙眼树上的分布是外部叶片多于内部叶片;南面叶片多于西北面叶片;幼嫩、浓绿的叶片多于老、黄的叶片。若虫发生总是与新梢抽发期紧密相连,一年有两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期主要为害春梢和早发的夏梢,第二高峰期主要为害秋梢。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新型农药对龙眼角颊术虱若虫均有较好药效,且药力持续时间长,尤以1%喜洋洋2000倍液和0.6%灭虫灵4000倍液的药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拉缘蝽空间格局测定结果表明,拉缘蝽的1—3龄若虫、4—5龄若虫和成虫等各虫态的空间格局均属于聚集分布,拉缘蝽1—3龄若虫聚集度最高,4—5龄若虫聚集度下降,成虫聚集度更低。在拉缘蝽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了Kuno风险决策序贯抽样表和1wao—Kuno(1968)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传播黄龙病病菌唯一的自然媒介昆虫,本文研究了黄龙病病菌在柑橘木虱各个发育阶段体内的分布以及感染动态,为有效防控柑橘木虱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利用常规PCR检测柑橘木虱若虫体内的黄龙病病菌,利用q 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黄龙病病菌在柑橘木虱不同发育虫态体内的含量与分布形式。【结果】常规PCR可以在3-5龄若虫以及成虫体内检测到黄龙病病菌,而q RT-PCR除了3-5龄若虫外,还可以在2龄若虫体内检测到黄龙病病菌。卵和各龄期若虫中黄龙病病菌的含量是随着龄期的变大而不断增多。产卵盛期的成虫木虱体内黄龙病病菌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产卵前期以及产卵后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到4龄、5龄若虫及成虫体内的黄龙病病菌分布形态,病菌在若虫主要分布在U型含菌体内,而在雌雄成虫体内均是散布型分布。【结论】柑橘黄龙病在柑橘木虱的2-5龄若虫及成虫中都有感染,但其含量与分布形式因发育阶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uiferus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明确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的越冬分布型及越冬虫态,通过对茶园黑刺粉虱越冬代虫源进行调查,分冠层统计不同越冬时期各虫态的发生量,利用聚集度指标分析、m*-m回归方程分析和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黑刺粉虱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种群聚集均数λ>2,聚集原因为种群自身产卵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各虫态在茶树冠层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卵和1龄若虫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上部,3龄、4龄若虫和伪蛹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下部;随着越冬时间推移,卵和低龄若虫占比逐渐减少,至越冬结束黑刺粉虱4龄若虫和伪蛹占种群总量的80%。本研究明确了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以各龄若虫和伪蛹越冬,越冬期间可缓慢发育至4龄若虫和伪蛹,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可为黑刺粉虱精准预测预报和合理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杏树吐伦球坚蚧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对杏园吐伦球坚蚧Rhodococcus turanicus Arch.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度受害杏园,吐伦球坚蚧越冬若虫和初孵若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虫口密度增大而减小;聚集原因与吐伦球坚蚧本身的生活习性有关;确定了不同种群密度下、不同允许误差下的最适抽样数.通过对不同方位虫口密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吐伦球坚蚧若虫在杏树各方位的聚集是随机的,各方位对整体抽样均无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种聚集度指标、Iwao法和Taylor幂函数法分析朝鲜球坚蚧出蛰若虫在碧桃上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出蛰若虫在碧桃上呈聚集分布,分布以个体群形式存在。碧桃不同段位上的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均表明其为聚集分布,而Taylor幂函数法测定为上、中段均匀分布,下段聚集分布,综合分析其成因是各样地受害程度及垂直方向虫口密度差异显著所致。聚集均数λ值的测定结果表明,该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出蛰若虫自身的生物学习性和环境因素所引起。此外,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8.
棉田绿盲蝽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于河北省廊坊市对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其种群密度有关,当种群密度大于百株1.6头时呈随机分布,当小于百株1.6头时一般呈聚集分布;绿盲蝽若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绿盲蝽整个种群呈Possion分布。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棉田绿盲蝽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1.35/x珋)/D2。  相似文献   

9.
2009-2010年于河北省廊坊市对棉田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其种群密度有关,当种群密度大于百株1.6头时呈随机分布,当小于百株1.6头时一般呈聚集分布;绿盲蝽若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绿盲蝽整个种群呈Possion分布.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棉田绿盲蝽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1.35/-(x))/D2.  相似文献   

10.
小皱蝽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皱蝽的卵、若虫和成虫均为聚集分布,其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d)~2(ax~b),最佳抽样方法为“Z”形和平行线形。若用5点式取样。虽按理论抽样数确定样本数,但其特征数代表不了总体。用“Z”形抽样法,可比确定的理论抽样数减少10%~20%个样本。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是向日葵上的主要害虫,本文利用6种聚集指标对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lg0.2130+0.5639lgm,显示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随密度的升高而趋向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8.1177+0.1447m,显示该虫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对聚集原因进行分析,得出λ<2,表明向日葵螟幼虫的聚集是由于环境作用所引起的。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向日葵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911.77/m-85.53,D=0.2时,n=227.94/m-21.38。采用m*-m关系的序贯抽样模型制定出食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7.40n±4.54n,油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10.05n±2.29n。  相似文献   

12.
砂生槐种子蜂危害空间格局及理论抽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和Iwao回归分析法对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田间调查抽样方法为分行取样法,并得出田间幼虫不同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调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法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与刺槐叶瘿蚊自身的行为习性有关或由刺槐叶瘿蚊本身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所造成。采用"z"字型、平行线、棋盘式、大五点、对角线5种抽样方法估计林间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口密度,确定对角线法调查15样方为最佳抽样方法。对土壤不同深度土层中越冬幼虫数量调查,明确最适取样深度为3cm。同时利用Iwao回归建立了理论抽样数量模型:n=t2/D2(1.1957/x珋+0.8905)。利用过筛手检和过筛水漂2种方法检数土中幼虫,对检出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量及检虫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筛水漂法检虫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14.
玉米田斜纹夜蛾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秋甜玉米田的斜纹夜蛾不同发生密度田块调查 ,取得了 7组样本资料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 ,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呈聚集分布 ,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 ,当m <3 .2 60 4时 ,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侯、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所致 ;当m >3 .2 60 4时 ,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 ,通过几种抽样方式比较以五点式为最佳 ,并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 :N =1 D2 (3 .8981 m +0 .75 0 3 ) ,To(n) =0 .5n± 2 .865n。  相似文献   

15.
红棕象甲幼虫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红棕象甲是外来危险I生有害生物,近十年来在我国南方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方法】为了确定其调查抽样方法、准确获得虫情,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在lwao模型中,α=0.4208〉0,β=1.5133〉1,这说明了红棕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布图式为聚集型;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归属于聚集型,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结论与意义】红棕象甲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运用1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为该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宁  刘玉升  付卫东  张国良 《昆虫知识》2012,49(5):1287-1292
本研究以昆虫微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探究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的肠道菌群构成,为中华通草蛉的营养生理研究及人工繁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采用无菌解剖及纯培养分离检测技术,从雌、雄成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0个细菌菌株,对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形状、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上述10个菌株分别属于摩根氏菌属(Morganella)、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地杆菌属(Terrabacter)、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热黄杆菌(Flavobacterium thoupophilum)、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预研菌属(Yokenella);越冬期雌、雄成虫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雌、雄成虫不同的营养和生理需求有关,两者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柠条豆象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是危害柠条种子的主要种实害虫之一。本文应用了多个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探讨了柠条豆象卵、幼虫在宁夏盐池、灵武、银川等荒漠景观中11个生境斑块中的空间分布型及种群对景观斑块格局的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11个景观样地中,柠条豆象卵和幼虫在各种生境斑块中均呈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卵和幼虫空间分布的Iwao回归方程分别为m*=2.23695+1.64742m(r=0.8273)和m*=2.24418+1.42084m(r=0.8889)、Taylor幂模型分别为logS2=0.51292+1.41118logm(r=0.9344)和logS2=0.59645+1.14736logm(r=0.9786),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有密度依赖性,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引起的,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荒漠景观下,柠条豆象的种群发生与寄主植物的种类、在斑块内的分布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斑块面积相关性较低(R2=0.1995)。主成分分析显示柠条林生长的土壤类型、生长方式是影响柠条豆象寄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白落叶松是东北东部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该文研究了55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测定了样地内(30m×18m)所有天然更新幼苗的坐标、地径和苗高.在幼苗坐标点图的基础上,进行了23个取样尺度(离散尺度)下的相邻格子法的空间格局分析:采用Poisson分布、负二项分布和正二项分布拟合幼苗的离散分布,方差均值比、Morisita指数和最近邻体法确定了空间分布格局,C-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参数K值度量了它们的聚集强度.利用更新幼苗的坐标点图,采用地统计学中自々半方差分析方法和空间点格局方法(采用Ripley二次分析法)研究了尺度连续变化条件下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格局和聚集强度的变化并确定了其聚集规模,利用最近邻体法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更新幼苗的自然定植特点.结果表明:1)更新幼苗所有离散尺度下(样方面积从1m^2到18m^2)均呈聚集分布.连续尺度下,在0—10.5m的半径区间内呈聚集分布,在10.5—12.3m的半径区间内呈随机分布.2)离散尺度下(样方面积从1m^2到18m^2),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增加而增加.连续尺度下,在0.10.5m的半径区间内,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半径(尺度)为4.2m处聚集强度最大.3)此次调查的样地范围内天然更新幼苗呈现聚集状态生长的平均最大聚集斑块(聚集规模)的半径为4.79m.4)天然更新幼苗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30-0.42m,更新幼苗生长在与母树相距2.99—3.26m之外的空间.5)相邻格子法(传统的样方方法)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对格局的判别和格局强度的确定基本一致,但是空间点格局分析法能够反映出尺度连续变化条件下格局和格局强度的变化.它与最近邻体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等以种群分布的坐标点图为数据源的  相似文献   

19.
烟草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烟草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烟草潜叶蛾幼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不因种群密度的改变而改变,幼虫主要聚集分布在烟草下部第一段(4片叶)上;降集或随机分布在第二段上;随机分布在第三段上,此外,应用虫株率进行田间种群密度的估计,其中Wilson模型和Gerrard模型所配理论曲线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显著适合,但Gerrard模型的抽样估计误差较Wilson模型的小,最后本文用Taylor式中的参数a,b确定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其模型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