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了解辽宁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对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采集辽宁省及8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7大类食品共l824件食品样品,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标准操作程序,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卫生指标菌和寄生虫进行检测。结果各类指标菌样品1824份,阳性检出率为11.2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9.78%;其次为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10.04%。结论辽宁主要食品均受到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要注意加强即食性食品的致病菌污染监测,防止食物中毒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相关国标和标准检测方法对2014—2017年餐饮服务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共采集滨州市10大类食品共计328份,进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328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5份,总检出率为13.7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合格率为10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较高。食源性致病菌高检出率样品集中在街头摊点及第三季度。结论: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应加强餐饮服务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在食物中毒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机制和食物腐败变质中起主要作用,QS影响致病菌的细胞被膜形成和致病性。文中通过深入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QS信号分子,综述了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信号分子类型,同时介绍了检测QS信号分子的不同技术,并根据QS机制在食品中的影响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为监控食源性致病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PCR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PCR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方法之一。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用于PCR检测的靶基因包括各种毒力基因、酶基因及特异性鉴别基因。这些靶基因的发现推动了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州市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为减少食品微生物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抽取10类共204份食品样本,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霍乱弧菌、广州管圆线虫等的检测。结果:全年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2株和寄生虫3份,总体检出率为7.3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2.20%。10类食品中动物性淡水产品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3.81%,其次为桶装饮用水11.54%。结论:不同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不同,福州市以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规律成簇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与其相关蛋白基因系统可通过限制基因的水平转移而有效防御噬菌体等外源基因元件的入侵,不同细菌之间的CRISPR结构有所差异。基于CRISPR系统的差异性,文中对近几年CRISPR在食源性致病菌进化分析、检测与分型、毒力与耐药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概述,并对基于CRISPR序列特点开发的细菌检测分型方法以及CRISPR与食源性致病菌的毒力、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重点总结分析。此外,文中探讨了CRISPR在进化分析、检测与分型、毒力与耐药应用中的不足,提出将CRISPR分型方法标准化、完善与扩充致病菌CRISPR数据库、进一步探究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共进化关系等建议,为进一步探索CRISPR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菌利用群体感应系统进行细菌间以及细菌与宿主间的交流,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差异显著,阳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主要由寡肽类信号分子和受体蛋白组成,对细菌致病性等相关生理特性具有重要作用。就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基因组成、信号分子及其调控机制特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营养吸收、生物膜形成、毒力因子和孢子产生等重要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进行了重点阐述,为革兰氏阳性菌群体感应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甘肃省酒泉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0—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对2010—2015年酒泉市监测的20类1 575份样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共检测样品1 575份,检出阳性菌株196株,总检出率为1116%。各种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沙门氏菌102 %、蜡样芽孢杆菌1404%、金黄色葡萄球菌395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04 %、阪崎肠杆菌118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090%、副溶血性弧菌500%、创伤弧菌1000%、弯曲菌000%。不同类别食品中,生禽肉、婴幼儿配方食品、生奶、餐饮食品、生畜肉、豆制品、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率较高。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是致病菌的主要污染环节。结论:酒泉市市售部分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辽阳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食品风险监测提供理论支持,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几率。方法根据辽宁省卫生厅关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相关文件和监测方案对可能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食品采集260份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出来的致病菌进行分析,总结辽阳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情况。结果对13种(类)食品进行采样,共检测样品260份,合格250份,合格率为96.15%。结论市售食品卫生质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占一定比例,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速冻米面制品、桶装饮用水/桶装天然矿泉水/桶装矿物质水、婴幼儿辅助食品等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致病机制相似的致病菌中寻找保守的致病菌特有基因,预测新的毒力相关基因。方法:首先选取致病机制相似的致病菌EHEC与EPEC,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包含115 152条致病菌特有基因片段的数据库进行本地Blast,得到致病菌特有基因,对致病菌特有基因在相似致病菌中的保守性进行分析,得到新的可能的毒力相关基因。结果:在6株EHEC菌中找到95条保守的致病菌特有基因,其中大部分为已知的毒力相关基因,还有许多可能的毒力相关基因;在9株相似致病菌(EHEC、EPEC)中找到10条保守的致病菌特有的蛋白基因,其中9条为已知的致病相关基因,1条为可能的致病相关基因。结论:应用本方法可以发现新的毒力基因,为后续对致病菌致病机制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致病菌特有基因进行大规模预测,同时探讨致病菌特有基因与致病菌毒力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致病性细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和非致病性细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利用同源性比对的方法(BlastP工具)对致病菌特有基因进行预测;同时从文献中提取与致病菌毒力紧密相关的毒力因子,构建具有代表性的毒力因子分析库,对预测的致病菌特有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致病菌780310个基因中,预测了致病菌特有基因79166个,约占致病菌总基因的10.15%;预测的致病菌特有基因包含了构建的毒力因子分析库中的大部分毒力基因。结论:预测的致病菌特有基因与致病菌毒力紧密相关,大大减少了进一步在致病菌基因组中鉴定毒力基因时整个基因组的数据量。  相似文献   

12.
细菌的荚膜多糖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菌的生长分裂、维持细胞壁形态、抵御外界环境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在致病菌中,荚膜多糖常作为一种毒力因子发挥作用。在革兰氏阳性菌中,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过程及功能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讨论了革兰氏阳性菌中部分致病菌的荚膜多糖与非致病菌表面多糖的分布位置、化学组成及其结构特异性。重点讨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及非致病菌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综述革兰氏阳性菌中荚膜多糖生物合成的三种方式:Wzx/Wzy-依赖通路、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途径及合酶依赖途径,并举例解释了相应多糖的合成过程及相关基因。介绍了革兰氏阳性菌荚膜多糖及表面多糖的生理功能,如屏障保护功能、胞间黏附功能以及参与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等。结合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概述其当前主要研究进展,如构建高耐受工程菌疫苗研制等。结合细菌荚膜多糖的特征差异,对其在医药与工业生产领域的广阔前景提出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亟待研究和建立精准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随着单分子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PCR技术因其具有超高的灵敏度、稳定性和低试剂消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主要介绍了数字PCR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其在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志贺氏菌(Shigella)、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中的应用,为今后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检测方法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培养法、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和生物传感器等.其中,免疫传感器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整合光学、电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特点.本文对比食源性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免疫传感...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与公众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形成生物被膜加剧了它们的致病与耐药风险。酶具有高度专一性,可靶向作用于生物被膜中的特殊物质,从而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文中系统地综述了相关酶制剂清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根据酶制剂的不同作用靶点,着重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酶、环二鸟苷酸代谢酶、胞外基质水解酶等酶制剂的研究现状。文中还针对抗生物被膜酶制剂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有效控制提供新的技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荷叶黄酮对不同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方法从干荷叶中提取荷叶黄酮,选择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并获得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对荷叶黄酮的抑菌活性的热稳定性及p H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干荷叶中提取出15%荷叶黄酮粗提干粉,抑菌试验证实食源性致病菌蜡样芽胞杆菌MS10362R、枯草芽胞杆菌subsp.subtilis str.168和福氏志贺菌CDC1对荷叶黄酮的作用较为敏感,并且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其MIC分别为1.0、1.5和3.5 mg/m L。不同的热处理(50~90℃)对荷叶黄酮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小,其在90℃处理后对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福氏志贺菌的抑菌活性分别降低了35.89%、23.86%和28.72%。随着p H的升高(p H 5.0~9.0),荷叶黄酮的抑菌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变化不大,在中性偏碱的溶液环境中抑菌活性较高。结论荷叶黄酮抑菌活性稳定,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开发,具有潜在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误食被其污染的食品会引起呕吐或者腹泻,严重者还会死亡。本研究利用划线培养法从腐败米饭中分离培养出一株蜡样芽孢杆菌。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及毒力相关基因PCR扩增对其致病性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将细菌培养物经过腹腔注射进行小鼠感染试验,检测其对小鼠肠黏膜免疫相关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而分析该病原菌的致病途径及防治手段。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分离的食源性蜡样芽孢杆菌,对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四环素、米诺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氯霉素、左氟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和青霉素G具有耐受性。该菌株携带hblA、hblC、hblD、nheA、nheB、nheC和entFM 7种毒力相关基因,可产生致腹泻型毒素。小鼠感染后,出现腹泻,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和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肠道菌群检测结果表明,经该蜡样芽孢杆菌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标志着机体健康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的uncultured_bacterium_f_Muribaculaceae丰度显著下降,而标志着菌群失调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条件致病菌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terobacteriaceae丰度显著升高,且与IgM和IgG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携带致腹泻型毒力相关基因的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感染机体后,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激活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建立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受试菌特异性引物,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和多种DNA模板,采用正交试验优化PCR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建立了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中所检测受试菌株和模拟样品均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结果与实际相符。所建立多组多重PCR快速检测体系符合设计要求,可以应用于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和日常样品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在实验室模拟的条件下,重现人体消化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耐受性、致病机理、肠道菌群互作及疫苗开发,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综述了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将现有胃肠道模型系统地划分为体外静态模型、体外动态模型、普通动物模型及人源化动物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模型的概念及特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模型的不足,并对未来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作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发展简便、快速、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由多学科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文中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常见的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