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形态学方法将中国淡水藻种库一株编号为FACHB-329的甲藻鉴定为楯形多甲藻不等变种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 Lemmermann,并且描述了此甲藻所产生的孢囊形态。还对该藻的SSU和LSU rDNA序列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形态鉴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多甲藻属是多系起源的,本研究所用的多甲藻属类群可以形成两个大的分枝——Peridinium umbonatum类群形成的分枝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Peridinium sensu stricto)形成的分枝。并且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都显示了P.umbonatum类群与狭义多甲藻属类群之间的差异。P.umbonatum类群形成的淡水单系类群虽然没有高度的自展支持但获得了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形成的单系类群获得了高度的支持。淡水多甲藻P.aciculiferum和P.wierzejskii则与海洋斯氏藻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基于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全部串珠藻目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而在淡水红藻中,70%约有130种属于串珠藻目。研究以目前获取的来自世界各大洲串珠藻目植物43种的rbcL基因序列,结合其形态和生物地理特征,构建了该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期探讨整个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发生途径,进而为研究该目以至淡水红藻的起源提供基本资料。运用PAUP*4.0b10和MrBayes 3.0b4等软件对43种串珠藻目植物的叶绿体DNA 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其主要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结果显示:(1)基于分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红索藻目植物均独立于串珠藻目植物,构成一个单独的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2)鱼子菜科属于串珠藻目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类群。(3)串珠藻属扭曲组与杂生组的差异度较小,结合其形态特点,倾向于将杂生组并入扭曲组。(4)串珠藻科属于串珠藻目中最大的科,包括较多的种类,其系统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串珠藻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结合更多的分子数据和形态学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依据世界范围栝楼属植物种类的形态学、孢粉学、细胞学、系统发育研究资料,对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和现代地理分布的形成进行了总结。栝楼组在栝楼属中处于原始地位,大苞组、叶苞组属于较进化类群,该属内的部分类群是在二倍体的水平上经过多倍化形成的。栝楼属在第三纪时期广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到第三纪晚期演化进程加快,南亚和中国西南山地逐步成为该属的起源中心与分化中心;受第四纪冰川期影响,该属在欧洲的种类逐渐消失,东亚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栝楼属作为中国本地起源种,是中国植物区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淡水红藻的叶绿体基因及其适应性进化特征,选取弯枝藻属(Compsopogon)及相近外类群的rbc L基因共17条,利用PAML 4.9软件,对弯枝藻属rbc L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采用分支模型、位点模型以及分支-位点模型对基因的选择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弯枝藻属rbc 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叠构成,结构稳定。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内类群为单一物种,分为3个小分支,具有一定地理分布规律。在3种进化模型中均未检测到统计上显著的正选择位点,表明绝大多数位点处于负选择压力下。因此,弯枝藻属rbc L基因未发生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5.
广翅目是完全变态类昆虫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其形态特征保守,分布格局间断,具有水生和精包授精等生物学特性,在进化上极具特色,其现代区系则为经过漫长进化历史的孑遗类群,占据关键系统位置,因此广翅目的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及动物地理研究对于全变态类昆虫的起源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广袤,广翅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以往对其系统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基于叶绿体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绿色裸藻类的系统发育树,并对绿色裸藻类植物8个形态性状进行祖先重建分析,以明确绿色裸藻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为研究该类植物的起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贝叶斯法构建的绿色裸藻类系统发育树显示,双鞭藻属与拟双鞭藻属互为姐妹群,扁裸藻属、鳞孔藻属和盘裸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而囊裸藻属和陀螺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裸藻属、隐裸藻属、柄裸藻属和旋形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表明裸藻属不是一个单系类群。(2)基于形态性状的祖先重建结果显示,绿色裸藻类相对原始的7个性状包括:表质柔软易变形,出现螺旋形线纹,细胞后端渐尖或尖尾刺状,无囊壳,叶绿体为片状、盾状或大盘状,具无鞘蛋白核,副淀粉粒为小颗粒状且数量不定,而鞭毛长度不能推断可能的祖先状态。(3)综合8种性状祖先重建结果发现,裸藻属和眼裸藻属植物具有所有原始性状,可能是最先出现的绿色裸藻类的祖先。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产的6种熊野藻属(Kumanoa)和串珠藻属(Batrachospermum)植物为材料,测定其UPA序列,并在GenBank中下载相关基因序列,通过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系统发育。结果显示,UPA序列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序列长度的43.1%,其中简约信息位点占序列长度的31.1%,种间差异度为0~1.81%,属间差异度大于4.19%,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中国产熊野藻属的两个种和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多数该属种类聚为一大支,支持该属的建立。基于UPA序列的地理起源分析显示,两属的祖先分布区节点主要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然后向其它地区扩散,熊野藻属向外扩散后,在南美洲分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8.
中眼藻属(Mesostigma)被认为是与高等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鞭毛藻类, 是研究高等植物起源的关键类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中眼藻主要分布于静止的淡水水体中, 诸如池塘、水库和小型湖泊等, 然而中国至今仍未有该藻的报道。本研究在重庆合川和福建九龙江采集到2株单细胞鞭毛藻类, 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基于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2株藻为中眼藻属的绿色中眼藻(Mesostigma viride)。此外, 研究从三峡库区的环境DNA中也鉴定出中眼藻的存在, 且主要出现在秋季, 说明秋季可能是在中国内陆采集中眼藻的最佳季节。研究是中眼藻属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为今后的中眼藻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中国串珠藻科Batrachospermaceae的串珠藻属Batrachospermum、熊野藻属Kumanoa和西斯藻属Sheathia植物样本的经纬度和一些重要环境因子数据为研究材料,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的方法, 分析这些环境因子对3个属的地理分布影响及3个属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的差异性。根据方差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可知, 串珠藻属、熊野藻属和西斯藻属的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具有明显差异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海拔高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最大可持续风速和大气压强是影响串珠藻属、熊野藻属和西斯藻属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我国淡水红藻生态地理分布和地理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产熊野藻属Kumanoa的两个种, 绞扭熊野藻K. intorta (=绞扭串珠藻Batrachospermum intortum), 弯形熊野藻K. curvata (=弯形串珠藻B. curvatum)和其他6种淡水红藻为实验材料, 对其psaA和psb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 并与GenBank中相近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以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别构建了单基因和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 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 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熊野藻属中的两个种聚为一支, 与串珠藻属相分离, 支持该属的建立; 中国产的熊野藻属分子学研究结果与来自南美洲及澳洲的该属植物结果一致, 说明该属的建立具有广泛的地理适用性. 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也明确反映了熊野藻属与串珠藻属较近的亲缘关系, 根据果胞枝形态特点, 推测熊野藻属进化地位晚于串珠藻属植物, 而早于顶丝藻目和红索藻目. 此外, 胶串珠藻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分离, 支持将其单独分组, 红索藻目植物与串珠藻目植物分离, 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 同时也表明psaA和psbA基因用于淡水红藻分析, 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1.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members of the red algal genus Hildenbrandia have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for several reasons. For example, the genus contains both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presentatives, all of which are non-calcified and crustose, and few have definitiv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for classification. Hildenbrandia is also assumed to be completely asexual (reproduction by tetrasporangia in marine forms and by gemmae in freshwater populations), and characters of the female gametangial system and post-fertilization structures are not available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Currently there are 14 marine and five freshwater species and infraspecific taxa recognized within the genus. We us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parsimony, distance and maximum likelihood) of DNA sequences of commonly employed genes ( rbc L and 18S rRNA)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representatives of many of these taxa. In addition, we employed morphometrics (principal co-ordinates and cluster analyses) of several measured characters of these same representatives, as well as all available type specimen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morphologically-delimited entities within the genus. Thus fa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characters traditionally used to distinguish species of Hildenbrandia , such as tetrasporangial division pattern, may not be useful in some cases, and a revision of the taxonomy of the genus will be necessary. Although the marine and freshwater species of Hildenbrandia appear to be well separated in our molecular analyses of European specimens, this trend was not observed for North American specimens. High sequence divergence values were calculated for both the rbc L and 18S rRNA genes of Hildenbrandia , compared to other red algal genera.  相似文献   

12.
13.
海城碘泡虫原始描述中形态数据较为简单,且存在多个宿主及寄生部位,其有效性有待确定。利用现行主流的黏孢子虫形态特征和基因标记系统分析相结合的分类学方法,对采自太湖棒花鱼鳃丝的海城碘泡虫进行了补充描述。该碘泡虫孢囊呈白色,圆形,大小为(0.6—1.1) mm。成熟孢子正面观近似椭圆形,上端稍尖,侧面观呈纺锤型,孢子长(10.8±0.7) μm (10.1—11.5 μm),孢子宽:(8.1±0.5) μm (7.5—9.0 μm),孢子厚:(5.7±0.4) μm (5.2—9.0 μm);两极囊呈梨形,大小存在细微差别,极囊顶端存在突起,大极囊长:(4.7±0.5) μm (4.8—6.7 μm),宽:(2.5±0.2) μm (3.2—4.3 μm),小极囊长:(4.4±0.2) μm (4.1—4.8 μm),宽:(2.2±0.1) μm (2.0—2.5 μm);极丝盘绕4—5圈。基于18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Y965936)比对分析,该碘泡虫与放射孢子虫Hexactinomyxon type 2相似率最高,为9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碘泡虫与Hexactinomyxon type 2、Hexactinomyxon type 1、Hexactinomyxon type SH-2006、Myxobolus pfeifferi、Myxobolus caudatus和Myxobolus squamae聚为独立分支,和其他已报道的黏孢子虫亲缘关系较远。研究在补充了海城碘泡虫形态学、基因标记序列信息基础上,推断了该虫生活史。  相似文献   

14.
对青海湖的丝状藻类进行了样品采集, 分析引起水华的藻类种类和组成。基于SSU-LSU的联合进化分析和基于ITS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形成青海湖水华的丝状藻为一种刚毛藻, 该种与史氏刚毛藻Cladophora stimpsonii和散束刚毛藻Cladophora vagabund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属于海洋刚毛藻和淡水刚毛藻的中间过渡种类。和邻近种类的区别特征如下: 该种生长于咸水生境, 植物体纤细柔软, 呈绿色或浅绿色, 分枝旺盛, 具明显的顶端生长和居间生长。细胞直径较小。主轴细胞直径30.0—90.0 μm, 细胞长宽比2.4—8.0。分枝细胞直径25.0—70.0 μm, 长宽比4.0—12.3。顶端细胞直径25.0—50.0 μm, 长宽比3.6—12.0。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将其定为一新种, 即青海刚毛藻Cladophora qinghai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于2019年冬季对赤水河流域开展刚毛藻多样性调查, 共设计采样点38个, 覆盖赤水河上、中、下游。调查发现: 21个采样位点分布有刚毛藻目藻类, 其中19个位点有刚毛藻分布。基于核糖体小亚基(SSU rDNA)、核糖体大亚基(LSU rDNA)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对采集样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显示: (1)赤水河流域刚毛藻多样性较高, 且该流域上、中、下游均有刚毛藻分布; (2)目前淡水刚毛藻类群包含至少10个支系, 赤水河流域采集到的刚毛藻覆盖其中6个支系(分别是clade 1、clade 2、clade 4、clade 7、clade 9和clade 10); (3)相比基于SSU+LSU双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基于SSU+ITS+LSU三分子标记构建的进化树各支系支持度更高, 可以较有效地将淡水刚毛藻不同支系区分开来。研究较好地展示了冬季赤水河流域刚毛藻的广泛分布及其分子多样性, 丰富了中国淡水丝状绿藻的分类研究, 也为赤水河段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扁颅鼩鼱(Sorex roboratus)隶属于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鼩鼱属(Sorex),又称阿尔泰鼩鼱或西伯利亚鼩鼱,从前称S.vir,但是S.roboratus有优先权(Hoffmann,1985)。Wilson和Reeder(2005)认为其分布区域从俄罗斯东部的鄂毕河到乌苏里江,南部到阿尔泰山脉、蒙古北部和krai滨海边疆区。Hoffmann(1987)把扁颅鼩鼱作为可能分布于中国的两个鼩鼱类物种之一列于文中,王应祥(2003)在《中  相似文献   

17.
2020年5月23日在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山镇(26° 11′47″N,109°56′21″E,海拔924 m)采集到4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雷山琴蛙(Nidirana leishan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构建的琴蛙属(Nidirana)部分物种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雷...  相似文献   

18.
官前鑫  赵长林 《菌物学报》2021,40(3):447-461
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描述了产自中国云南省的丝皮革菌属2个新种,即中国丝皮革菌Hyphoderma sinense和棉絮丝皮革菌H. floccosum。中国丝皮革菌以光滑子实层体表面、被结晶和念珠状的囊状体及圆柱形至腊肠状的担孢子(8-11.5×3-5μm)为主要识别特征。棉絮丝皮革菌具有棉絮状至粉状子实层体表面、管状和分隔状囊状体及椭圆形至腊肠状担孢子。对新种的ITS和nLSU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对研究样本的ITS+nLSU n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新种隶属于丝皮革菌属,其中,中国丝皮革菌与变形丝皮革菌聚在一起;棉絮丝皮革菌与松生丝皮革菌、丝皮革菌和拟丝皮革菌聚为一类。本研究提供了两新种的详细描述、线条图、生态照片及与相似种的区别,同时编写了我国丝皮革菌属23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数据(18S rDNA)重新描述了寄生于重庆江津地区金鱼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鳃丝的田中碘泡虫 (Myxobolus tanakai Kato, et al., 2017), 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近缘种进行了比较研究。形态学特征: 该虫种孢子为后端钝圆的长梨形, 大小为(14.58±0.54) μm×(6.09±0.37) μm; 两个极囊等大; 极丝与极囊长轴垂直缠绕8—10圈; 囊间突起位于极囊前端呈三角形; 具有嗜碘泡。分子特征: 共获得3个分离样本的18S rDNA序列, 其一级结构序列与日本黑川地区鲤 (Cyprinus carpio) 鳃丝寄生的田中碘泡虫的一致性达99.3%—99.6%, 且在系统发生树中聚为一支。结果表明: 本研究种与日本的田中碘泡虫为同种, 此为中国新记录; 金鱼为田中碘泡虫的宿主新记录。18S rDNA的V2、V4和V7区二级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 田中碘泡虫已发生了明显的种内变异, 推测可能因宿主差异和地理隔离同时所致。此外, GenBank中报道的数个野鲤碘泡虫的序列是否为同种有待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20.
巢鼠属(Micromys Dehne,1841)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是最小的啮齿动物之一。此前的研究显示该属包含巢鼠(M.minutus)和红耳巢鼠(M.erythrotis)两个物种,但由于数据缺乏,红耳巢鼠的有效种地位仍存争议,且两个物种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也不确定。本研究在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批巢鼠属标本,经形态与分子学鉴定发现其包含巢鼠和红耳巢鼠两个物种,它们在清凉峰海拔1 600 m处同域分布,支持红耳巢鼠的有效种地位。基于安徽清凉峰巢鼠和红耳巢鼠的外形特点,本文对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的巢鼠属照片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巢鼠属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整理,同时绘制了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在我国巢鼠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红耳巢鼠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陕西、湖北、西藏、贵州、重庆、安徽、福建、广西;两者在安徽清凉峰和陕西镇巴县、城固县皆有分布。此外,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我国巢鼠属多样性仍被低估,极有可能存在未知的分类单元,巢鼠属的分类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