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似鮈类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分支扩散法和分支离散法两种生物地理学方法分析了似 类的起源和演化。结果说明似类于第三纪末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原始类,逐步向南扩散。在其物种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南北两个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2.
东亚似Ju类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分支扩散法和分支离散法两种生物地理学方法分析了似Ju类的起源和演化,结果说明似Ju类于第三纪末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原始Ju类,逐步向南扩散,在其物种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南北两个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3.
Guatteria类群由4个新热带的属组成,即Guatteria,Guatteriopsis,Guatteriella和Heteropetalum。不同的作者基于不同的证据得出的它在番荔枝中的地位各不相同。基于宏观和微观的形态特征,对该类群进行了表型和分支分析。分支分析表明,所研究属的系统发育分支方式仅由极少数共同衍征支持,同型现象非常明显,所获得的唯一的最简约分支图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一个(假)合生心皮分支和一个离生心皮grade。在表征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的三维构象图中同样可以区分出离生心皮和(假)合生心皮两个表征群,表征分析表明Guatteria类群处在其它离生心皮类和(假)合生心皮类的中间位置。然而分支分析表明Guatteria类群与番荔枝科中最进化的(假)合生心皮类有姊妹群关系。Guatteria类群是离生心皮类中最进化的一类。番荔枝科中离生心皮类和(假)合生心皮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形态分化而显示出极大的形态差异,然而在系统发育上它们可以通过Guatteria类群作为纽带而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模糊聚类分析法及其在群落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种类蔬菜菜地节肢动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介绍模糊聚类分析法在群落相似性分析中的应用。得到如下的结果:在建立模糊等价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当λ取0.899时,聚合成3个类群,当λ为0.852时,聚合成2个类群。而F-PFS聚类分析法则根据群落在聚类类群之间或其中的散布情况,从所有的聚类结果中,选择最佳的聚类方案。本文材料的最佳的聚类结果为:把群落聚合成2类。类群1包括:菜心、小白菜、奶白菜、芥菜、芥兰、通菜、豇豆、四季豆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类群2包括:藤菜与苋菜上节肢动物群落。  相似文献   

5.
CYCLOIDEA(CYC)类基因属于TCP基因家族成员,在花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YC类基因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发生基因复制事件,形成CYC1、CYC2和CYC3三大分支,其中CYC2分支成员在花对称性形成方面具有主要调控作用。CYC1和CYC3分支成员开展研究较少。综述了国内外CYC类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对CYC类基因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古翅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昆虫纲,有翅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古翅类的系统发育问题是六足总纲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现存古翅类(孵蝣目 蜻蜒目)与新翅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3种主要观点:古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蜻蜒目 (蜉蝣目 新翅类)。第1种观点得到化石、形态和部分基因证据支持,第2种观点得到较多形态特征支持,支持第3种观点的证据较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更多昆虫种类、化石以及分子证据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螨类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螨类是一种对人类危害极其严重的小型节肢动物,不论从人的健康方面还是农牧林生产方面来说都需要防治及至根除。主要钛螨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类群、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治等5个方面简述了我国螨类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8.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广泛分布,是寒武纪时期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类群和典型代表。它们的起源、演化及生态学研究是对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描述了峡东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下段两种双瓣壳类节肢动物,Caudicaella bispinata (Cui and Huo,1990) comb.nov.和Sunella grandis Huo,1965。依据新建的Caudicaella属征,对孙氏虫科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首次研究了孙氏虫科两属种壳瓣的生长发育模式,揭示了壳瓣高长比的等速生长和C.bispinata基刺相对于壳长的异速生长关系。元素扫描分析研究表明,长阳地区天柱山村剖面化石为碳质压膜保存。功能形态学研究认为,C.bispinata是远洋浮游型生物,其广泛的古地理分布有望为寒武纪早期全球生物地层对比提供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龟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海涛 《生物学通报》2004,39(5):13-16,F004
简要介绍了龟类典型的特征、龟在中国文化的渊源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龟也是生物多样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较细的介绍了我国常见的海洋龟类和陆地龟类的结构特点和生态习性.提出必须重视和保护我国的龟类资源。  相似文献   

10.
药物类过敏反应生物标志物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类过敏反应为非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急性过敏反应,与Ⅰ型超敏反应临床症状相似,首次接触药物即可发生,在临床药物过敏反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药物类过敏反应生物标志物可特异性反映药物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发展,监测其生物标志物可实现对该不良反应进行可靠的非临床评价和临床诊断,从而降低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介绍了药物类过敏反应特点,重点阐述了组胺等几种药物类过敏反应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希望为药物类过敏反应的非临床评价以及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洁  高梅香  吴东辉 《生态学杂志》2017,28(12):3965-3975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生态与环境研究的关键区之一.为了研究农田生物群落构建过程,探索其多样性维持机理,本研究于2015年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建立了16 hm2的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按照作物生长期,于玉米生长大喇叭口期(8月初)、抽穗期(9月初)和成熟期(10月初)对陷阱法获取的地表大型节肢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3次调查共获得地表大型节肢动物5284只,隶属于节肢动物门3纲12目32科47种.调查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11类.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中植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所占比重较大.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随作物生长期有显著变化.9月初节肢动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8月初Simpson优势度指数较高.从不同物种的变异系数(CV)及群落空间插值可以看出,节肢动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异质性.在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月份地表大型节肢动物总个体数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含水量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表明,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内地表节肢动物物种组成丰富,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变化过程.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通过大尺度、长时间对样地内土壤动物空间过程进行监测,可以为解决群落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s,LecRLKs)是类受体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s,RLKs)的一个亚族.根据结构域的不同,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可分为L、G和C等3种类型.在植物中,凝集素类受体激酶被报道参与生物/非生物胁迫响应和植物发育调控.近年来,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类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生物、食品、医学等大类专业的基础支柱性课程,地位极其重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新形态教学发展迅速,在为教学活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切实推进了教育公平,降低了教学成本,并为践行终身学习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靠保障。新时期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内涵式发展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剖析高校微生物类课程建设现存问题,结合"教辅书籍、网、端"一体化拓展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就优质微生物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能够与"金课"相匹配的拓展资源打造进行了探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馆藏标本是分类学研究的主要凭证, 对特定类群标本的采集信息进行细致整理和分析, 有助于理解该类群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足。此外, 结合最新的系统学研究成果和相应的环境数据构建生态位模型, 可以加深人们对特定类群分类与分布状况的认识。被子植物的分类鉴定常基于繁殖性状进行, 然而, 竹类植物一般进行克隆繁殖, 只有在经过长期的营养生长之后, 才会进行有性生殖并同时死亡。因此, 国内的竹类标本大多仅记录了营养性状, 具有繁殖性状的标本数量稀少。由于这一特殊的生物学习性, 竹类植物是当今分类学研究中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本研究基于全国竹类植物馆藏标本的采集数据, 分析了我国竹类标本的采集和保藏现状; 利用比值法和斜率法从采集地理偏差和采集类群偏差两方面评估了竹类植物标本的采集完整度; 结合气候数据, 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竹类分支分布的主要因素。采集信息分析结果表明, 国内标本馆对竹类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 且对研究团队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其次竹类标本的采集量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国内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 而对类群和地理采集完整度的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竹类标本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仍任重道远。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温度限定了竹类植物两大分支各自的分布北界, 水分对温带木本竹类分支(temperate woody bamboos, TWB)的限制作用比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分支(paleotropical woody bamboos, PWB)强, 而温度对PWB的限制性更强。生态位模拟的结果进一步显示, 中国温带和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两大分支的适生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但在亚热带区域仍有部分重叠。植物标本记录了特定类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相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促进物种灭绝风险评估、可持续利用和综合保护, 另一方面也可助力大尺度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全球变化对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各种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了响应外界各种环境条件,植物演化出一系列识别和传递环境信号的蛋白分子,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植物细胞质膜上的类受体蛋白激酶(RLKs)。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LecRLKs)是类受体蛋白激酶家族中的一个亚族,它主要包含3个结构域:细胞外凝集素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细胞内激酶结构域。根据细胞外凝集素结构域的不同,LecRLKs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L、G和C型。近年来,研究表明LecRLKs在植物生物/非生物胁迫和发育调控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植物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研究历史、结构特点、分类以及生物学功能,并重点阐述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在植物生物/非生物胁迫响应和调控发育方面的功能。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植物凝集素类受体蛋白激酶进行阐述将有利于对该类蛋白开展功能研究,并为作物改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森林冠层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冠层蕴涵着大约40%的现存物种,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冠层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高度敏感,使冠层生物面临威胁.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冠层节肢动物的研究技术,概述了森林冠层节肢动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白耀宇  庞帅  殷禄燕  宋艾妮  祝增荣 《生态学报》2018,38(23):8630-8651
为了掌握休耕季节不同生境冬水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生物量特征,于2017年2—4月在重庆市璧山区通过陷阱法对3类冬水田耕作区及期9个小区生境进行了定点调查,分别为水稻和蔬菜及荒地耕作区、水稻和蔬菜耕作区及水稻和林地耕作区。共捕获节肢动物108367只,隶属于3纲119科(种)。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表明,冬水田节肢动物群落以罕见或稀少种(类群)数量最多以及优势类群数量稀少且突出为最基本特征,圆科和长角科是最主要的优势类群。节肢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百分比分析表明,腐食者和捕食者是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功能团;弹尾虫以及不同种类蜘蛛和天敌昆虫类群分别构成了腐食者和捕食者中的主要类群(种)。3类冬水田及其小区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功能团密度和生物量以及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C)均有明显的规律变化,且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节肢动物群落及其主要功能团腐食者和植食者分别在密度和生物量间,以及捕食者与其猎物腐食者和植食者在生物量上都具显著的相关性(P0.05)。群落相似性及相关性分析显示,3类冬水田及其小区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总体上差异明显,显然受到了稻田生境及耕作/管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生境类型(FH)作用最大,其次是蓄水量(EWQ)、稻桩生物(BR)、种植模式(PP)和收割方式(HM);它们与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及参数H′、D和C,以及腐食者密度和生物量、捕食者密度等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P0.05)。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出,3类冬水田的生境异质性差异较大,这与它们小区在节肢动物群落密度(AI)、腐食者密度(DI)及FH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上的较大不同有关。总之,3类冬水田主要营养链“水稻秸秆-腐食者-捕食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级联效应;弹尾虫作为该效应中腐食者的代表承担着冬水田“关键或中心”节肢动物类群具有的双重生态功能;不同冬水田及其小区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生物量特征差异明显,这与FH、EWQ、BR、PP和HM等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溞类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肢动物門甲壳綱中的枝角类(Cladocera)一般簡称为溞类。它們在天然水域(特別是淡水水域)中,种类和数量通常很多,成为淡水魚类的一項重要的天然食料。在有些漁場,大量培养溞类投喂魚苗和魚种,更是一項节省成本、促进魚体成长的良好措施。如果我們要估价某个水域的漁业生产力,亦要注意到这类动  相似文献   

20.
蜱类的滞育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滞育(diapause)是昆虫、蜱类等节肢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昆虫滞育现象的研究开展较早,也比较深入而对蜱类这一现象的研究则较晚。(1948)曾首次论述过硬蜱的滞育,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快,已对几十种蜱类的滞育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概述蜱类滞育的表现形式,影响滞育的环境因素以及滞育期间蜱类的生理状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