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幼鱼视觉运动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鲻鱼(Mugil cephal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鳍鲷(Sparus l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5种幼鱼进行了视觉运动反应实验。反应率随照度的降低或屏幕转速的提高而下降。高限可跟刺激频率随照度而提高,在10~2lx下,鲻鱼达37次/秒,鲈鱼26次/秒,黄鳍鲷27次/秒,鲤鱼24次/秒,草鱼29次/秒。明暗视过渡照度值:鲻鱼10~0—10~1lx,鲤鱼和草鱼10~(-1)—10~0lx,鲈鱼和黄鳍鲷10~(-2)—10~(-1)lx。照度和刺激频率对反应潜伏期有一定影响。跟随角速度普遍落后于屏幕角速度,即跟随率低于100%,并且随屏幕转速提高而下降。照度对跟随率无明显影响。几种幼鱼对运动条纹的反应可分为三阶段:跟随、活泼运动、无反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快捷、直接、经济的渔业声学调查方法,结合GIS模型对温州楠溪江4个主要渔业作业区域的鱼类空间分布及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55.03±5.44)dB,平均体长约为7cm,范围3—10cm,各区域的鱼类大小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4个区域的鱼类平均密度为8.87ind./1000m3,95%置信区间为1.66—16.09ind./1000m3。其中区域Ⅲ的鱼类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20.06±9.34)ind./1000m3。通过鱼类分布的GIS图形得知,鱼类的空间分布呈现斑块状的分布形式。按照ArcGIS对鱼类密度进行的栅格化数据,并结合各个栅格所代表的水体体积,进行鱼类资源量的估算,结果为4个探测区域的鱼类总尾数为2.5万尾,各个区域的鱼类资源量分别为:3971ind.、11478ind.、6587ind.、2978ind.。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尖头鰂(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热耐受特征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4组水温(14℃、19℃、24℃和29℃), 对尖头鰂驯化两周, 采用临界温度法观察尖头鰂的耐受温度。结果显示: 尖头鰂的热耐受性受到温度驯化的影响, 表现为高温驯化可以升高最大临界温度(CTmax), 4个驯化组的平均CTmax分别为32.29℃、33.23℃、33.40℃和35.71℃; 低温驯化可以降低最小临界温度(CTmin), 平均CTmin分别为0.00、0.10℃、2.10℃和5.27℃; 在适中的温度(19℃)驯化条件下具有最高的温度耐受范围(33.13℃)。在高温条件下的温度驯化具有较高的驯化反应率, 最大值出现在24—29℃内(0.46); 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29—24℃内, 为0.63。尖头鰂在本研究的驯化区间(14—29℃)内的热耐受区域面积为478.98℃2, 与温水性鱼类的温度耐受性相当, 说明尖头鰂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光、温湿度对柑桔木虱发育、繁殖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余兵 《生态学报》1989,9(4):348-354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11000lx以下(6小时光照时为15000lx)、每天光照时间在18小时以内,光照强度越大,光照时间越长,柑桔木虱雌成虫的产卵前期越短,产卵量越大,死亡率越低。 温度为15—34℃,相对湿度为43—92%范围内,温湿度对柑桔木虱卵的孵化率影响较小。柑桔木虱若虫在高温(34℃)、高湿(85%,92%)下死亡率高;适温(20—30℃)、低湿(43—75%)下死亡率低。湿度对柑桔木虱卵及若虫发育历期影响不大。在温度为15—34℃范围内,温度与卵及若虫的发育历期呈抛物线关系。柑桔木虱卵及1—5龄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9.41℃、8.30℃、9.72℃、8.92℃、9.61℃及9.07℃,有效积温分别是:60.03日度、39.78日度、26.82日度,33.23日度及74.49日度。  相似文献   

5.
影响尼罗罗非鱼视觉运动反应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环境照度、屏幕转速、水温、视野结构和体长等因素对尼罗罗非鱼视觉运动反应的影响,并描述了个体、群体及单眼鱼的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鱼的视觉运动反应随环境照度和水温的升高而增强,随屏幕转速和体长的增加而减弱。鱼对黑白垂直条纹的反应最好,对倾斜条纹的反应较差,水平条纹则不能引起明显的反应。就垂直条纹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随条纹宽度和数量的增加而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反应无明显差异。单眼鱼反应明显弱于正常鱼,并有显著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6.
以伸展摇蚊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温度、光强对各生命阶段存活率和发育速率、成虫性别比和繁殖力以及种群动态的综合影响。通过F检验不同温度相同光照条件下摇蚊卵、幼虫和蛹的存活率的回归方程和和回归系数,发现了在相同的光强(800 lx或2000 lx)条件下,15—35℃温度范围内,摇蚊幼虫和蛹两种形态存活率与温度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而幼虫期摇蚊的存活率比蛹期更易受温度影响,但是,温度变化并没有显著影响卵的存活率;且15℃和35℃两个极端温度不适合摇蚊的生存和繁育。其次通过正交试验,对在2个温度(15℃和30℃)和2种光强(800 lx和2000 lx)两种因素组合作用下的摇蚊存活率和发育速率进行极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伸展摇蚊种群繁育的最佳条件为25℃,800 lx的结论,且两种因素对于摇蚊成虫的雌雄比影响并不显著,但是温度对三者(存活率、发育速率和雌雄比)的影响远大于光强。最后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关于不同光照和温度下对成虫繁殖力的结果,以及相同光照和温度下不同湿度(45%、65%、85%和95%)对成虫繁殖力的结果,总结出在25—30℃,800 lx光强下伸展摇蚊维持良好生命活力、顺利完成繁殖发育过程,85%—95%的相对湿度可以使羽化成虫保持较高的产卵水平。并根据所观察的种群生殖力资料计算得到相应温度(25℃和30℃)和光照条件(800 lx和2000 lx)组合下的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在800 lx光强、25—30℃条件下,摇蚊能维持较高的种群净增殖率(R_0)与内禀增长率(r_m)。综上所述,25℃温度,800 lx光强和85%的湿度的条件更适合伸展摇蚊种群繁育。此结果为建立伸展摇蚊室内繁育的标准化条件及相应的种群发展规律和构建本土摇蚊种的毒性测试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几种幼鱼视觉运动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鲻鱼(Mugit cephal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鳍鲷(Sparus l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5种幼鱼进行了视觉运动反应实验。反应率随照度的降低或屏幕转速的提高而下降。高限可跟刺激频率随照度而提高,在10^2 1x下,鲻鱼达37次/秒,鲈鱼26次/秒,黄鳍鲷27次/秒,鲤鱼24次/秒,草鱼29次/秒。明暗视过渡照度值:鲻鱼10^0-10^1 1x,鲤鱼和草鱼10^-1—10^01x,鲈鱼和黄鳍鲷10^-2-10^-1 1x。照度和刺激频率对反应潜伏期有一定影响。跟随角速度普遍落后于屏幕角速度,即跟随率低于100%,并且随屏幕转速提高而下降。照度对跟随率无明显影响。几种幼鱼对运动条纹的反应可分为三阶段:跟随、活泼运动、无反应。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行为学方法测定了伏击型凶猛鱼类鳜鱼视觉对猎物运动和形状特征的反应特性.鳜鱼对3种不同体形饵料鱼有最强的跟踪反应和攻击反应,对虾则有较强的跟踪反应而几乎没有攻击反应,对蜻蜒幼虫仅有不强的跟踪反应而完全没有攻击反应.它对低速(v≤5cm/s)一连续和等间歇不连续运动的饵料鱼有较强的跟踪反应和攻击反应,对中速和高速(v≥10cm/s)连续运动的饵料鱼有最强的跟踪反应而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攻击反应,对中速和高速等间歇不连续运动的饵料鱼则有最强的跟踪反应和最强的攻击反应.它对不连续运动的a、b、c、d、e、f6种形状均有跟踪反应,但近距离跟踪反应的强度与形状特征有关系,对不连续运动的b、c、d3种形状完全没有攻击反应,而对不连续运动的a、e、f3种形状则有依次增强的攻击反应.鳜鱼视觉可对猎物运动进行远距离的识别,并决定其对猎物的远距离跟踪反应.且其视觉仅能对猎物的大致形状进行近距离识别,并决定其对猎物的近距离跟踪反应和攻击反应.    相似文献   

9.
广西南宁郊区杧果园小气候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冬半年(9~2月),对广西南宁市郊杧果园内及空旷地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①果园内日平均光照强度为7390 lx,比空旷地(13830 lx)减少46.6%。②果园内日平均气温为21.3℃,比空旷地(21.5℃)低0.2℃;气温日较差比空旷地低0.1℃。③果园内土壤浅层(0~20cm)日均温为20.4~21.1℃,比空旷地(23.3~24.4℃)低1.8~2.8℃;果园内土温日较差为0.5~6.8℃,比空旷地(1.3~12.8℃)低0.8~6.0℃。④果园内日均相对湿度为77%,比空旷地(74%)高3%。⑤果园内日均风速为0.26m/s,比空旷地(1.25m/s)低79.2%。观测数据表明,杧果园内光照强度减弱、温度日较差降低、相对湿度升高、风速减少的效果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溶氧水平对鲫鱼代谢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12,32(18):5806-5812
为了探讨水体溶氧水平对鲫幼鱼(Carassius carassius)运动、消化能力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25.0±0.5)℃温度条件下,测定了8(饱和溶氧水平)、2和1mg/L溶氧水平下摄食(饱足摄食)和空腹组(空腹2 d)鲫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运动前耗氧率(MO2pre-exercise)、活跃耗氧率(MO2active)和代谢范围(MS)。摄食诱导的耗氧率上升在各溶氧水平下无显著差异。在饱和溶氧水平下,摄食组和空腹组的Ucrit没有显著差异,但在1和2 mg/L条件下,摄食组的Ucrit显著低于空腹组(P<0.05)。在饱和溶氧水平条件下,消化和运动诱导的耗氧率上升在各个游泳水平均能完全叠加,且摄食组鱼类与空腹组鱼类具有相似的MS和Ucrit和更高的MO2active,提示鲫鱼在常氧下为添加代谢模式。随着溶氧水平下降至2和1mg/L,呼吸能力(摄食组的MO2active)对溶氧水平下降较运动耗氧率更为敏感,消化诱导的耗氧率增加只能在较低游泳速度叠加,与空腹组鱼类比较,摄食组鱼类的MS和Ucrit显著下降,MO2active无显著差异,提示低氧下消化和运动对氧气需求竞争的加剧使其代谢模式转化为消化优先。  相似文献   

11.
越冬池冰下水体理化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越冬池底层水温一般为1—3.5℃,2月份最低(平均1.03℃)。采用扬水曝气,水温低于0.5℃。 2.明冰下的光照达数千以至上万lx的一般一天有6—7小时以上。乌冰下的光照亦可达3×10~3lx以上,仍有较大的产氧潜力。 3.明冰下的光合作用日产氧量为0.21—12.45,平均2.34±2.11毫克氧/升·日。补偿深度平均为1.13±0.35米。底泥耗氧率平均为0.40克/米~2·日;水呼吸耗氧率为0.04—3.76,平均0.62±0.52毫克/升·日。 4.铵氮各池平均值在0.05—1.29毫克/升总平均0.19(1979年)及0.54(1980年)。硝酸氮各池平均值多在0.1毫克/升以下。亚硝酸氮含量很低,最高0.013,平均0.0027毫克/升。磷酸盐含量平均为0.049(1979年)和0.040(1980年)毫克P/升。 5.发现了冰下表层有对藻类的光抑制和营养盐对光合作用的限制现象。试用冰下施无机肥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冷水性鱼类的温度适应性备受关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南端的两种鲑科鱼类之一,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尽管温度是决定该物种生存与分布的关键因子,然而其热生物学相关研究至今鲜见报道。研究考察了驯化温度(6℃、12℃和18℃)和重复测定对秦岭细鳞鲑生态相关的重要指标如快速启动反应、游泳性能及力竭后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1)快速启动反应时滞(Latency time,Tlatency)随温度升高而变短(P<0.05),但温度和重复测定对反应率(Reaction rate,R)无显著影响(P>0.05);(2)温度对步法转换速度(Gait transition speed,Ugait)和匀加速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影响显著(P<0.05),重复测定对Ugait和Ucat无显著影响(P>0.05);(3)温度对日常代谢率(Routine metabolic rate, RMR)和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 MMR)影响显著(P<0.05)、对代谢空间(Metabolic scope,MS)无显著影响(P>0.05),重复测定对MMR和MS均无显著影响(P>0.05);(4)低温驯化方向(6—12℃)生理参数的Q10值较大,而高温驯化方向(12—18℃)生理参数的Q10值较小。研究结果提示:(1)高温下秦岭细鳞鲑快速启动反应更为迅速,但该物种对低强度机械刺激主要采用静息而非逃逸的策略;(2)秦岭细鳞鲑游泳性能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游泳性能的最适温度估计介于12—18℃之间;(3)秦岭细鳞鲑具备较好的代谢恢复与重复运动能力,但总体上游泳性能较弱,可能易受生境水温和水流环境变化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菹草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报道了水温、光照度、水的pH值和植株密度对菹草生产力影响的实验结果,以及植株不同部位上的生产力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值.在光照度8000lx和水温20—28℃的条件下,经51次测定,菹草顶枝的毛产量(P_G)在0.80—1.06毫克氧·小时/0.5克鲜重植物范围,平均值为0.92毫克氧·小时/0.5克;净产量(PN)在0.44—0.79毫克氧·小时/0.5克范围,平均值为0.61毫克氧·小时/0.5克.1小时的平均净光合率为1.11%,1小时的平均呼吸率为0.53%.    相似文献   

14.
七种鲤科鱼类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标志广泛应用于鱼类遗传育种,引种驯化,种群数量变动,鱼类洄游分布,鱼类资源评估等工作。所以,鱼类标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我们在进行鲫鱼的选育中,深感标志的重要。过去,我们一直采用断伤截鳍(腹鳍或胸鳍)法,效果虽十分明显,但尚未消除截鳍是否影响鱼类生长的疑虑。为此,我们继1985年部分鲫鱼进行软鳍条标志法取得了初步效果后,又于1986年3—10月进行了标志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汉沽污水库是一个以储存化工废水为主兼具生物自然净化作用的氧化塘。入库废水具很强的毒性,白鲢鱼、鲤鱼和鲫鱼的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24TLM)分别为3%、30%和58%;经自然净化作用后,在库区网箱放养的鲫鱼存活率达100%,性腺发育正常生长良好,表明氧化塘具明显的净化效果。为进一步了解已净化的废水对鱼类生理功能的影响,对试验鱼的肝组织结构与生化指标进行了探讨。 1981年、1982年(6—9月份)进行了两次试验,选用体长13.7±1.9厘米,体重28.7±13.7克来源于养殖场的鲫鱼。置于1厘米孔径,容积为1立方米的尼龙网箱,设在出水口附近,水深1.8米左右的库区。四个网箱共放鲫鱼120尾,试验52天后取出20尾移入盲肠水库养殖场净水养殖,观察其恢复情况。在试验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文研究了濒危植物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子萌发特性。通过室内萌发实验初步检测了香果树种子的休眠, 采用靛蓝检验法检测了生活力, 通过室内室外条件的贮藏检验了种子寿命, 通过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萌发对温度、光强条件(9—24 ℃, 500—9000 lx交互)的响应。结果表明: 香果树果实成熟后, 种子无明显的休眠, 有生活力种子75.3%±7.9%, 无生活力10.9%±9.2%, 空粒6.5%±1.8%, 涩粒7.4%±6.4%; 贮藏四个月, 室内外贮藏种子萌发率高于78.6%±6.5%, 贮藏八个月, 室外贮藏种子全部失去活力, 贮藏一年, 室内贮藏种子萌发率20.2%±8.3%。无光照时香果树种子不萌发; 在500—9000 lx处理下, 12—24 ℃香果树种子最终萌发率均高于90%, 9 ℃下均低于80%。9 ℃时, 光强显著影响最终萌发率, 500 lx下为33.3%±6.9%, 3000 lx下为70.3%±4.2%。温度升高, 香果树种子平均萌发周期缩短, 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上升。在12℃、15 ℃下的2000 lx、3000 lx下平均萌发周期显著低其他光强处理下, 萌发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光强处理。总体上, 12 ℃、15 ℃时, 光强增强, 活力指数在500—3000 lx上升, 在3000—9000 lx间下降。在温度较高的18 ℃、21 ℃、24 ℃下, 平均萌发周期, 萌发指数, 活力指数受光强的影响明显弱于12 ℃、15 ℃下。野外香果树种子萌发期间, 野外环境温度在12—18 ℃之间,光照强度对香果树种子萌发有重要影响。合适的光照环境(1000—3000 lx)可能是野外香果树种子萌发、幼苗建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鲫鱼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性腺分化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原生殖细胞的迁移、生殖嵴形成和性腺分化,并探讨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孵化后12~40 d是鲫鱼性腺分化的敏感期.从第12 d起,仔鱼分成7组,每组分别用下列7种水温中的一种培育28 d:(16±1)℃、(20±1)℃、23~25℃、(27±1)℃、(30±1)℃、(32±1)℃、(34±1)℃.其中23~25℃组是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幼鱼的雌雄比例大致是1:1(1:1.07).(20±1)℃组的幼鱼雌雄比例也接近1:1(1.09:1).在(27±1)℃组,雌性率上升,为55.3%(P<0.05).在低温组(16±1)℃,雌雄比例是1:1.45,雌性率达40.8%.然而,在高温组(30±1)℃、(32±1)℃、(34±1)℃中,雌雄比例分别是6.14:1、2.51:1和2.14:1.其中(30±1)℃实验组的雌性率最高,达到86.0%(P<0.01),性腺分化趋向雌性化.研究提示,鲫鱼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可能对鲫鱼的性别平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9—2014年在江苏近海北部海域(34.00°—35.13°N,119.40°—121.50°E)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综合性指标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江苏近海海域共有鱼类68种,相对资源量波动较大,站位平均渔获质量的变化范围为0.75~1.62 kg·h-1,站位平均渔获尾数显著下降,变化范围为203~370 ind·h-1. 2009—2014年江苏近海的鱼类群落平均营养级指数在3.58~3.72,2009—2010年相对较低,2011—2014年在3.70以上波动.2009—2014年鱼类群落的平均个体大小在2.93~11.18 g之间波动上升,变化趋势与平均营养级基本一致.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大致分为2009—2010和2011—2014年两个年份组.组间分歧种主要有尖海龙、小头栉孔虾虎鱼和玉筋鱼等.对前后两个年份组的分析表明,中上层、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优势度增加,冷温种和本地种优势度下降.表明江苏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演替.针对演替规律提出了渔业管理的建议,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适应条件对细鳞鲑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革锋  尹家胜  韩英  马波  牟振波 《生态学报》2015,35(6):1938-1946
为了研究适应条件对鲑科鱼类幼鱼续航游泳能力的影响,在(16.0±0.2)℃和8 mg/L溶解氧条件下,以续航时间作为评定游泳能力的关键指标,通过适应时间、适应流速、加速时间以及测试流速对细鳞鲑幼鱼的续航游泳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4因素8水平的均匀设计方案。结果表明,最大适应流速应控制在1—1.5 BL/s为宜,相应的最佳适应时间应为1 h,在合理条件下适应流速和适应时间对续航游泳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加速时间只在大流速条件下(0.5 m/s)对续航时间有极显著影响,其他情况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尽管长时间适应环境更有利于鱼类身体机能的充分调整,但适应时间仍建议控制在1—2 h以内,且受试鱼类要经过试验前的适应能力筛选;测试流速建议控制在3—4 BL/s以内,以避免超过鱼类的最大游泳耐受范围。测试流速对细鳞鲑幼鱼的续航时间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其续航时间随测试流速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衰减。  相似文献   

20.
正交试验法分析环境因子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丹婷  李铭红  乔宁宁 《生态学报》2010,30(23):6451-6459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淡水水体中常见的沉水植物种类。通过室内模拟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和总氮浓度(3光照×3温度×3总氮浓度)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苦草在5320lx光照强度、10℃、2—4mg/L水体总氮浓度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实验所设100%(12000lx)和50%(5320lx)光照条件下苦草均可正常生长;但对于30℃的高温胁迫耐受性较差;苦草在总氮浓度为4mg/L的水体中各生长指标达到最大值,2mg/L或8mg/L的总氮浓度均会抑制其生长。(2)5320lx的光照强度和10℃的温度对苦草光合色素的合成较为有利;而单纯总氮浓度的变化对苦草光合色素的合成影响不大。(3)苦草的生理活性在高于12000lx或低于1025lx的光强、高于30℃的温度以及8mg/L的总氮浓度下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4)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苦草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光照强度和温度是主效环境因子;上述3个环境因子对苦草光合色素的合成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并且光强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其也有显著影响;光照强度、温度以及这两个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为影响苦草生理活性的主效因子。苦草作为不能形成冠层的基生叶莲座型沉水植物,对光强要求不高,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好,但较不耐高营养盐浓度,因此,在得到一定修复的富营养化水体中,可以作为秋、冬季水生植物恢复和重建的关键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