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磊 《生物学通报》2001,36(7):19-21
羊膜动物是从无羊膜动物进化来的,它们的卵在结构和适应力方面差异极大,特别是胚外膜呈现“全或无”的状态。它们之间存在进化上的缺环。本文从脊椎动物上陆的历史背景入手,结合胚胎学的实验事实和当时的环境条件,分析卵的进化,提出关于原羊膜卵的假想,以补卵的进货缺环。  相似文献   

2.
羊膜卵的“威力”假如我们能够看见大约两亿八千万年前我们的地球上的祖先,我们就可能发现它们是一些小于两英尺(0.61米)的陆居两栖动物,以捕食昆虫为生,必须到水中产卵,卵在水中发育成鱼形幼体,直至成体才离水上陆。同时,它们在水中提心吊胆,经常要逃避较大的脊椎动物的袭击。由于水中繁殖的  相似文献   

3.
动物胚胎发育讲座(七)──鸟胚的早期发生张天荫(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济南250100)爬行类以上的动物其胚胎发生期间要形成一种特殊的临时器官,它称为胎膜,包括羊膜、卵黄囊膜、绒毛膜和尿囊。所以根据有无羊膜,可将脊椎动物分为无羊膜类(圆口、鱼和两栖)和有羊...  相似文献   

4.
动物名录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计划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近20 年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 对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汇总、分析与研究, 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确定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神农架遗产地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9 目110 科312 属577 种, 占湖北省和全国脊椎动物物种种数的80.70%和19.81%。其中, 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eger)、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褐冠山雀(Parus dichrous)和淡绿鵙鹛(Pteruthius xanthochlorus)为我们近期调查中发现的湖北省新纪录物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 东洋界分布的物种数(61.35%)是古北界分布物种数(30.68%)的两倍, 广域分布的物种仅占7.97%, 表明遗产地内东洋区动物占一定优势,兼有古北区的区系成分渗透其间, 反映出东洋界与古北界物种在遗产地交融汇集的特征。神农架遗产地共分布有中国特有陆生脊椎动物物种57 种, 分别占神农架陆生脊椎动物总数和全国特有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9.88%和8.89%。对神农架遗产地陆生脊椎动物的汇总研究, 可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履行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 进一步开展神农架遗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依据。近年来关于神农架脊椎动物新记录种的不断报道表明遗产地的物种多样性仍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暗示着遗产地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地质历史时期大气氧含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球化学指标、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动植物化石(包括野火形成的木炭)等,可综合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多方面证据表明,从泥盆纪开始大气氧含量逐渐增加,这主要与陆生维管植物的繁盛有关。维管植物通过增加有机碳埋藏、促进地表的风化作用对大气圈的氧化作出贡献。大气氧含量的上升,使得泥盆纪成为鱼类的全盛时期,海生脊椎动物的体型急剧增大。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是全球高氧气含量时期,氧含量逐步达到35%的峰值。在过氧化环境中,石炭纪的昆虫体型远大于现生类型,植物、蜓类有孔虫、海生无脊椎动物及一些陆地脊椎动物的体型增大。过氧化增强了四足动物的新陈代谢能力,对羊膜卵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问脊椎动物的含氮排泄物都是一种吗?答不是一种。脊椎动物的含氮排泄物,是因动物种类不同,新陈代谢的差异(所含的酶不同)而不同的。一般来说,多数陆生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等,它们尿中的含氮排泄物主要是尿素(亦称脲),这些以尿素形式排出含氮终产物的动物,称为排尿素动物;大多数水生动物,如硬骨鱼类等,则以氨的形式排出体内的含氮终产物,这类动物称为排氨动物;鸟类和陆生爬行动物则将氨转变成尿酸排出体外,这样的动物就称为排尿酸动物。尿酸比尿素相对地不溶于水,常呈半凝固的白色结  相似文献   

7.
潜穴是动物为了居住、寻找食物、寻求保护或繁殖后代等活动在沉积物中挖掘留下的洞穴或通道系统。脊椎动物的各纲中(包括鱼形动物和鸟纲)几乎都有一些适应潜穴生活的种类。哺乳纲中的啮齿类是现生陆生脊椎动物中适应掘土潜穴生活的最主要类群,仅在中国现生的70属210种啮齿类动物中就有近40属90余种有掘土潜穴的习性(黄文几等,1995)。 脊椎动物的潜穴化石研究对于了解古代动物的潜穴行为和生活习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不可能像研究现生动物一样,通过生态观察获得古代动物的相关知识。而脊椎动物化石的比较解剖学及形…  相似文献   

8.
石平 《化石》1990,(2):30-32
蜥蜴学飞行“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的时间为晚石炭世,即在沉积地层中铀和有机物增多之时。这样的地层发现于北美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其特点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蜥蜴,作为正常的陆生四足动物开始生存在地球上。然而在随其后的铀含量增多的时期,即在二叠纪与三叠纪分界时,地史上出现了最早的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有趣的是,在翼龙的解剖构造上,与陆生爬行动物唯一的重要差异是多了一个旁边的第四指——“小指”。在所有的指骨当中,这个小指极度延长,几乎等于整个体长的两倍。从这个过分的长指上长出翼膜,形成飞行的脊椎动物的最早的翅膀。飞行脊椎动物出现的时间,不迟不早,恰好是在二叠纪与三叠纪分界处的放射性增强的地层中。这一情况促使人们想到,飞  相似文献   

9.
(一) 教材的主要内容初中动物学第九章两栖纲,系继脊椎动物鱼纲之后,通过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青蛙的形态构造,包括骨胳和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生殖各个系统的构造和生理特点,来说明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中的一个过渡类群,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爬行动物的卵壳结构杜卫国(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金华321004)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最先登陆的类群,其结构、机能也向着适应陆地生活进化。陆地繁殖是动物不依赖水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爬行动物产带硬壳膜的卵,以抵御陆地环境压力和防止水分散失,完成陆地繁殖。因...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陆生脊椎动物的本底调查和多样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有学者针对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的野外调查监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但尚缺乏对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调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基于文献收集的研究,特别是对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对比与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收集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以图书检索为主的读秀学术搜索,以“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资源”“调查”“监测”“新种”“新记录”和“物种多样性”作为检索词,检索并筛选了与兽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共3,504篇,对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的研究文献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分布,及其运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相较兽类和两栖爬行类的调查,我国鸟类多样性的调查最多,发表文献占所有文献的70.26%。四川、云南的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最多,分别发表285篇、260篇文献。分布于我国的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调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中国西南山地的研究文献较多,分别为348篇、...  相似文献   

12.
从内鼻孔的发育和进化看四足类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黄世强 《生物学通报》1993,28(3):4-6,12
陆生脊椎动物头部具有两对鼻孔。一对外鼻孔,位于头部前背面,另一对是内鼻孔。内鼻孔作为脊椎动物由水上陆进化的关键结构之一,其发生和进化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热点。内鼻孔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鼻囊与口腔之间的开口,是呼吸空气的必经之道,其开口位置在口腔上腭部,在前颌骨、上颌骨、锄骨和腭骨之间。Romer探讨了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肺的基本结构、肺內气体交换和呼吸气流的特征三个方面阐明了鸟类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呼吸的异同,指出任何陆生脊椎动物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泡内都在进行气体交换。并对鸟的“双重呼吸”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张妍  郭庆  郝杰  许博  孙青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2):2387-2389
羊膜应用于医学已有一个多世纪,应用于眼科也有70余年的历史。因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羊膜的研究停滞不前,但随着生物医学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的发展,羊膜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得越来越深入。而随着羊膜的解剖和生物学特性日益明确,羊膜在医学和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由于羊膜的诸多解剖和生物学特性符合眼科学发展的需要,羊膜在眼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羊膜的研磨提取液-羊膜匀浆液保留了羊膜中的有效生物成分,在治疗眼部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外关于羊膜及羊膜匀浆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为了更深入了解羊膜的特性及其在眼科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该文将对羊膜的应用历史、羊膜及羊膜匀浆液的制备及保存、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模式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对个体发育和自然种群性比组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性别决定模式根据主要成因可分为基因依赖型性别决定(GSD)和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ESD)2大类,其中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又是ESD中的主要性别决定模式。多数羊膜类脊椎动物具有稳定的GSD模式,而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模式则丰富多样,即使是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也具有不同的模式。研究者们以爬行动物为模型动物开展了许多关于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方面的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爬行动物TSD的最新研究进展,回顾了温度和性激素对TSD爬行类动物的影响及其进化适应意义,以及气候变化与TSD爬行类的关系,并提出了今后爬行动物TSD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两栖纲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现在全世界两栖动物约为2000余种,我国已发现的有204种或亚种。课本中介绍了有尾目的大鲵、无尾目的中华大蟾蜍和青蛙。我国的青蛙就是一种——黑斑蛙。青蛙是这种蛙的俗名,其学名是Rana nigro  相似文献   

17.
2008~2010年,在对广东省山区开展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过程中,记录了3种广东省尚无正式分布纪录的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锯尾蜥虎(Hemidactylus garnotii)及白尾双足蜥(Dibamus bourreti).  相似文献   

18.
经过百余年的研究与探寻 ,人们似乎已经查明了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程 :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 ,包括人类 ,都是从鱼类的一个小分支中沿袭进化而来的。鱼类的这个分支于大约3 65亿年前从水中爬上了陆地 ,继续进化 ,形成了今天种群繁多的陆生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与生物学家们对这一进化极为重视 ,因为第一个陆生脊椎动物的出现 ,不仅是我们的祖先再次获得进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更完全改变了陆地的生态系统。根据传统的观点 ,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但迄今为止 ,人们所找到的进化得最为“先进”的鱼与最初等的两栖动物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  相似文献   

19.
无脊椎动物的不少门类中,如海绵动物、轮虫、线虫、环节动物和部分昆虫,具有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现象,这是大家熟知的。至于脊椎动物,已知无羊膜的鱼类和两栖动物中极少数物种有全雌居群,但其生殖方式则是雌核发生(Gynogenesis)。而在爬行动物这样的高等羊膜动物中确认存在着孤雌生殖的居群和物种,确是十分有趣的生物学问题。1958年苏联学者达莱夫斯基(I.S.Darevsky)首次报道了分布于亚美尼亚地区孤雌生殖的蜥蜴  相似文献   

20.
封二,封三刊登的是一组蛙(Rana pipiens)胚发育过程的扫描电镜照片。蛙的胚胎发育,从卵裂到发育成早期蝌蚪,都是在受精膜和胶被膜中进行的。最后孵出时,卵膜和胶被膜被胚胎分泌的酶所溶解,胚自胶被膜中出,不久便能游动。在这一组照片中,除了图1中的未受精的卵是只去掉了胶被膜外,其余的都是除去了胶被膜和受精膜以后的情况。图1表示的是一未受精的卵。在以后受精的时候,精子进入动物半球,约一小时后,在精子进入点的对侧,动物半球与植物半球的交界处,出现灰色新月(grey crcsc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