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大蒜素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MTT法评价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细胞黏附的影响;血清芽管计数法评价大蒜素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结果低浓度(4μg/mL)和高浓度(64μg/mL)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23.0±1.1)%和(95.6±0.3)%;32μg/mL大蒜素对早期(0h)、中期(12h)及成熟期(48h)生物膜的抑制率分别为(88.5±0.5)%、(63.3±0.8)%和(52.3±1.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大蒜素(4~32μg/mL)对培养30min、60min、90min、120min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空白对照组芽管形成率为(91.2±1.6)%,64μg/mL大蒜素组为(2.2±1.2)%。结论大蒜素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穿心莲内酯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XTT减低法评价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其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性试验检测该药的毒副作用。结果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80分别是250、1000μg/ml;1000μg/ml及100μg/ml时对白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人细胞毒性较弱。结论穿心莲内酯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口腔微生态中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XTT减低法评价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对常态及药物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厚度及活性进行观察.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5.63、31.25及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2 000 ~ 15.63 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率分别为90.13% ~24.21%;24 h时常态生物膜结构中大部分是活菌,有少量死菌存在,生物膜厚度为(75.15 ±6.57) μm.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显示,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24h生物膜作用后活菌百分比为(31.4±0.09)%,生物膜厚度为(33.14 ±6.66) μm,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霉菌素相比,其抑菌活性相对较弱,但对生物膜厚度影响强于制霉菌素.结论 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黄酚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黄酚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XTT减低法评价大黄酚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试验检测该药的毒副作用。结果大黄酚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SMIC80分别为125、1000μg/ml;100μg/ml及1000μg/ml含量浓度的大黄酚对自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大黄酚对人细胞毒性较弱。结论大黄酚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连续稀释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XTT法检测其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细胞活性的浓度(SMIC50),镜下观察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白念珠菌对薰衣草精油高度敏感,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MIC为12.5μL/mL,MBC为25μL/mL;对生物膜的SMIC50是100μL/mL,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薰衣草精油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 Tou Weng decoction,BAEB)对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以下简称VVC临床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BAEB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甲基四氮盐(XTT)还原法测定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代谢活性的影响,Time-kill法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活菌数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测定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生物量(Biomass)的影响;扫描电镜(SEM)观察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BAEB对白念珠菌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生物膜相关基因UME6、PES1和HSP90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BAEB对12株白念珠菌的MIC在64~256μg/mL之间,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80(抑制80%生物膜形成的最低药物浓度)为1 024μg/mL或以上;Time-Kill曲线显示在12h之后,512、1 024μg/mL浓度的BAEB对白念珠菌均具良好的杀伤作用;结晶紫染色法表明512、1 024μg/mLBAEB能够减少其生物膜生物量;SEM观察到1 024μg/mL BAEB能够有效抑制白念珠菌在不同黏附介质上生物膜的完整度;CLSM显示512、1 024μg/mL的BAEB可以明显降低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qRT-PCR检测显示在256、512、1 024μg/mL的BAEB作用下,UME6转录水平分别下调了72%、71%、77%,在512、1 024μg/mL的BAEB下HSP90转录水平上调了2.23和3.31倍,而PES1未有明显变化。结论 BAEB可以抑制白念珠菌VVC临床株体外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体外情况下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80)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分析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DCFH-DA染色法测定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内活性氧积累的影响;用JC-1染色法分析不同浓度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用碘化丙啶染色、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检测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加入麦角甾醇后,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的变化,检测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IC和MFC分别为16μg/mL和32μg/mL。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细胞膜和胞浆均有明显的影响。和厚朴酚是通过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和破坏线粒体功能来诱导白念珠菌的细胞凋亡和坏死。它也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这可能和细胞壁的破坏和与麦角固醇的结合有关。【结论】和厚朴酚通过产生活性氧并伴随着一系列的细胞损伤这种复杂的机制从而对白色念珠菌产生抑制作用,使和厚朴酚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抑菌效果及对毒力因子CPH1、EFG1转录或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模型,MTT法计算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率;激光共聚焦观察不同浓度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相同时间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RT-PCR技术检测在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CPH1、EFG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白芷乙醇提取物使生物膜内活菌死菌比例下降。RT-PCR结果表明白芷乙醇提取物在药物浓度为50、25、12.5mg/mL时抑制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CPH1、EFG1mRNA的表达,在浓度为50mg/mL时则完全抑制毒力因子EFG1mRNA的表达。结论白芷不仅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CPH1、EFG1表达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酵母相向菌丝相转换的抑制作用和分子机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MIC值,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丝动态形成过程;hochest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对菌丝形成的影响;RT-PCR检测在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作用下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32μg/mL,同时白色念珠菌在4 h芽管形成明显,8 h转化为菌丝;hochest染色结果显示:128和32μg/mL的盐酸小檗碱可以通过抑制菌丝的形成以及降低细胞密度,从而达到抑制白色念珠菌发生菌态转换的目的,并且128μg/mL盐酸小檗碱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32μg/mL盐酸小檗碱和4μg/mL氟康唑,而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作用不明显;RT-PCR结果表明,128μg/mL盐酸小檗碱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4 h干预组菌丝形成关键基因HWP1和ECE1的表达、6 h干预组HWP1、ECE1和ALS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μg/mL盐酸小檗碱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4 h干预组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和ALS1的表达,6 h干预组EFG1、HWP1和ALS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μg/mL盐酸小檗碱无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盐酸小檗碱可以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菌态转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四氮盐(XTT)还原法评价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及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胡桃楸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胡桃楸提取物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及90%的最小抑制药物浓度(SMIC50、SMIC90)分别为15.2μg、23.4μg。胡桃楸提取物作用浓度大于20μg时对该菌细胞黏附有抑制作用。30μg胡桃楸提取物可完全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胡桃楸提取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的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XTT减低法评价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黏附的影响,镜下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法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的Ras信号通路因子CDC35、PDE2、EFG1和HWP1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低浓度(0.02 mg/mL)和高浓度(0.32mg/mL)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19.6±1.2)%和(96.96±0.6)%,0.16 mg/mL浓度下壳聚糖对早期(0 h)、中期(12 h)和成熟期(48 h)的生物膜抑制率分别为(78.6±0.5)%、(54.4±0.9)%和(41.1±1.1)%,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各黏附阶段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抑制作用,壳聚糖可剂量依赖性地下调白念珠菌生物膜Ras信号通路基因CDC35、EFG1和HWP1的表达水平,上调Ras信号通路抑制剂PDE2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结论壳聚糖可能通过影响Ras信号通路及抑制细胞黏附而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美  石海燕  谭丽华  鲁厚根  孙毅 《菌物学报》2021,40(6):1380-1387
利用24孔板在骨科内植物表面构建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模型,并使用荧光镜检和菌落计数法(colony forming unit,CFU)检测醋酸氯己定(以下简称氯己定)与氟康唑对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的联合抗菌效应。本研究成功在体外构建出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模型,并发现无论是白念珠菌(SC5314)、近平滑念珠菌(ATCC22019)还是克柔念珠菌(ATCC00279)氟康唑单药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氯己定对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的80%最低抑菌浓度(SMIC80)均≥16μg/mL,氟康唑对念珠菌生物被膜的80%最低抑菌浓度(SMIC80)均>64μg/mL。读取SMIC80时,氯己定与氟康唑的协同率高达100%,而两种药物的联合能够使氟康唑和醋酸氯己定的用药剂量减少4-8倍。本研究还发现在体外白念珠菌(SC5314)、近平滑念珠菌(ATCC22019)、克柔念珠菌(ATCC00279)、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64550)以及耳念珠菌(0389)均可以在骨科内植物表面形成真菌生物被膜并对氟康唑产生了耐药性;氯己定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对骨科内植物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杀伤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明显减少单药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13.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研究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体外对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参照CLSI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液体稀释法分别测定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氟康唑对85株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并连续7d观测结果.结果 48 h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中位数分别为0.030μg/mL、0.030 μg/mL,0.060μg/mL、0.125 μg/mL,0.125 μg/mL、0.500 μg/mL.48 h米卡芬净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中位数分别为0.030 μg/mL、0.030 μg/mL,0.060 μg/mL、0.060 μg/mL,0.250 μg/mL、0.500 μg/mL.48 h氟康唑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MIC80、MIC100中位数分别为2μg/mL、128 μg/mL,64 μg/mL、128 μg/mL,2μg/mL、32μg/mL.85株念珠菌中未见对3种药物同时耐药的菌株.卡泊芬净组白念珠菌MIC50、MIC90 24 h后不再升高;光滑念珠菌MIC50 72 h后不再升高,MIC90 120 h后不再升高;其他念珠菌组MIC50 168 h、MIC90 96 h后不再升高.米卡芬净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MIC50、MIC90 24 h后不再升高;其他念珠菌MIC50、MIC90在72 h后不再升高.结论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属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中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作用更强,且MICs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并存在药物特异性和念珠菌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特比萘芬( TEB)分别与氟康唑(FLU)、伊曲康唑(ITR)、咪康唑(MCZ)、克霉唑(CMZ)及制霉菌素(NYS)联合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分离的念珠菌体外相互作用.方法 受试念珠菌株46株,包括白念珠菌(20株)、热带念珠菌(15株)、光滑念珠菌(4株)、克柔念珠菌(3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和季也蒙念珠菌(1株).方法参考CLSIM27-A3方案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观察各药单独和联合后的MIC,并计算FICI.结果 TEB、FLU、ITR、MCZ、CMZ和NYS 的单药MIC范围分别为0.5~256μg/mL、0.5~ 128 μg/mL、0.5 ~ 32.0 μg/mL,0.125 ~ 16μg/mL、0.03 ~ 4.0 μg/mL和2~8μg/mL.当TEB与FLU、ITR、MCZ和CMZ联合时,对白念株菌表现为协同作用的分别为100% (20/20),80% (16/20),55% (11/20)和90% (18/20);对1株季也蒙念珠菌均显示为协同作用;对热带念珠菌,TEB分别与上述4种唑类药物联合时,显示有协同作用的分别为67% (10/15),60% (9/15),20%(3/15)和20% (3/15);TEB与唑类药物联合对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均无协同作用;TEB与NYS联合时对所有菌株均无协同作用.结论 TEB与唑类药物联合对不同种的念珠菌显示有不同的效应,但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主要的致病菌白念珠菌显示有良好的协同作用.TEB与NYS联合对念株菌均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种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多芬净)体外对氟康唑耐药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制浓度(MIC)。结果微量液体稀释法:59株耐药白念珠菌3种药物MIC50均为0.06μg/mL,米卡芬净、阿尼多芬净的MIC范围均为0.015~0.125μg/mL,卡泊芬净为0.015~0.25μg/mL;8株耐药光滑念珠菌MIC值均为0.063μg/mL。琼脂稀释法:59株耐药白念珠菌和8株耐药光滑念珠菌3种药物MIC值均为0.063μg/mL。结论3种棘白菌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治疗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Aims: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 R )-goniothalamin ( 1 ) and ( S )-goniothalamin ( ent - 1 ) was evaluated against six Candida species. The in vitro effect of these compounds on yeast adhesion to human buccal epithelial cells (BEC) and Candida albicans and C. dubliniensis biofilms progress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Methods and Results:  Yeast susceptibility was evaluated by broth microdilution assay and showed that ent - 1 exhibited higher potency against all fungal clinical isolated when compared to compound 1 . Compounds 1 and ent - 1 were as potent as fluconazole in inhibiting the adhesion of C. albicans and C. dubliniensis to BEC. XTT-reducing assa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1 and ent - 1 were twice as potent as fluconazole in the inhibition of yeast biofilms progression.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mpounds 1 and ent - 1 are potent anticandidal agents.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highlights goniothalamin enantiomers as promising lead compounds for the design of new antifungal with inhibitory activity on yeast adhesion and biofilm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