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本刊1958年第4期刊登的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石毓亮同志发表的“有关华北螻蛄形态問題的討論”一文后,我认为这个問題提得很好,因为鑑定华北螻蛄和非洲螻蛄时,根据过去的若干資料中記載,都是华北螻蛄在后腿脛节上緣内侧有2刺,非洲螻蛄有4刺。非洲螻蛄的4刺非常明显,而华北螻蛄除在大小形态上区別外,对于刺的数目究竟多少,記載的和突  相似文献   

2.
<正> 笔者1986年观察蝈蝈(螽斯科的一种,学名未订)生活习性时,发现了1头2龄雌若虫,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昆虫正常的足是由基节、腿节、胫节、附节所组成。而这头畸形昆虫的2个前足各有2个胫节。2个后足在腿节后的胫节部分又分成2个弯曲部分,好似各有2个胫节,其相连处关节活动自如(见照片)。其前后足各节长度如下表。前足胫节_2上的刺比正常的蝈蝈大得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采自中国湖南张家界境内的蛤莫蛛属Harmochirus 1新种:松林蛤莫蛛Harmochirus pineus sp.nov..新种与鳃蛤莫蛛Harmochirus brachiatus(Thorell,1877)相似,但有以下几点不同:1)新种后齿堤一齿不分叉,后者分两叉;2)两者雄蛛第Ⅰ步足胫节刺着生位置有区别,新种的3对胫节刺着生于胫节远端2/3下方,后者3对胫节刺等距离着生于胫节下方;3)新种雌蛛Ⅰ胫节背面无羽状毛;4)二者腹部背面斑纹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于1980年5月26日,在我县中条山中,采到一头存疑豆芫菁Epicauta dubia Fabr的雄史。它的后足左右不对称(见图)。左足的腿节和胫节比右足的粗短;左胫节端部明显膨阔,具5根端刺,外侧2根,内侧3根;左跗节成双,外侧的跗节正常,内侧的跗节第1  相似文献   

5.
华北蝼蛄(Gyllotalpa Unispina Sausure)胚胎发育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华北蝼蛄在地下约12厘米的卵室内产卵,其胚胎发育同环境因素颇为密切,了解它的胚胎形态变化情况,不论在生态学有关理论探讨上,或在预测预报工作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于蝼蛄胚胎方面的问题,Ruthke(1844),Rorotneff(1883,1885)等人曾有研究。但是,华北蝼蛄的胚胎发育,似无人仔细研究过。作者对华北蝼蛄胚胎发育作了一些初步观察研究,现就其不同发育期胚胎外形变化的特征,作一概括的报告,供上述有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非洲蝼蛄”应为“东方蝼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乐 《昆虫知识》1993,30(2):124-127
<正> 最早报道我国有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的是原苏联昆虫学家Bey-Bien-ko,他研究了采自我国东北及兴安岭地区的蝼蛄标本,鉴定为非洲蝼蛄G.africana Pali-sot。我国学者徐荫祺(Hsu Yin-chi)也报道了我国北平和江苏等地有非洲蝼蛄的分  相似文献   

7.
黄皮 Clausena lansium是我国南方原产、特产的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 ,近年来发现咖啡豹蠹蛾 Zeuzera coffeae Nietner[1~ 4 ]严重为害该果树 ,作者 1 995~ 1 998年在粤西地区对该虫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现将结果整理于下。1 形态特征 (图 1 )1 .1 成虫雌蛾体长 1 6~ 2 3 mm,翅展 3 7~ 5 4mm,触角丝状。雄蛾体长 1 1~ 1 8mm,翅展 1 2~1 5 mm,触角基半部双栉状 ,端半部丝状。前足胫节内侧有一个比胫节稍短的前胫突。全体灰白色。前翅密布大小不等的蓝色短斜斑点 ,后翅上的斑点较淡 ,中部有一较大的蓝黑斑。前后翅外缘各有 8个色深而…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de Beauvois)上的蝼蛄菌属(Tettigomyces)11个种,其中新种1个:线状蝼蛄菌(T.filiformis Ye);国内新记录种10个:渐尖蝼蛄菌(T.acuminatus Thaxt.),非洲蝼蛄菌(T.africanus Thaxt.),短蝼蛄菌(T.brevis Thaxt.),毛生蝼蛄菌(T.chaetophilus Thaxt.),混淆蝼蛄菌(T.co-nfusus Thaxt.),蝼蛄菌(T.gryllotalpae Thaxt.),印度蝼蛄菌(T.indicus Thaxt.),间型蝼蛄菌(T.intermedius Thaxt.),翅生蝼蛄菌(T.pterophilus Thaxt.),普通蝼蛄菌(T.vulgaris Thaxt.)。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都保存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滑会然  任国栋  尹健 《昆虫知识》2006,43(6):839-843,I0002
对重要食菌昆虫———弯胫大轴甲Promethis valgipes valgipes(Marseul)的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老熟幼虫伪形,体长达45mm,肛节锥形,有黑褐色尾突2枚、锥刺约10枚。蛹长25~32mm,宽8~9mm,体略扁,腹部每节两侧有1侧突,其由2~4枚角突组成并呈扇形排列;肛节背面有2枚尾突,腹面有2个小刺突群。电镜下可见成虫复眼的小眼面呈六边形;触角从第5节到末节的腔锥形感器数量明显增多;口器具毛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鞘翅反面有中侧斑、基侧斑和基中斑等特征;后翅均布短刺;外生殖器有多种毛形感器。文中给出了感器及体表附属物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0.
苹果蠹蛾头部感器的电镜扫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部分分布于柄节和梗节;3)雄虫触角上着生10种感器,雌虫触角上着生9种感器,与雄虫相比,雌虫缺少鳞形感器;4)雄虫口器具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雌虫口器仅具刺形感器;5)幼虫触角3节,基节无感器,第2节具2刺形感器且其分布位置存在个体差异,端节端部具呈三角状排列的3个栓锥感器;6)幼虫口器具一定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感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夜蛾科切根夜蛾亚科一新属新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京夜蛾属Jingia,新属 属征 雌 喙发达,下唇须斜向前伸,第三节小;额突起微呈球面形,其下方有一角质片状突起;眼大,圆形,无纤毛或睫毛;胸部被毛及少许鳞片;前足胫节短宽,端部内侧有一粗而短的爪;中足胫节端部有刺,后足胫节无刺;前翅稍窄,翅尖较尖,外缘斜直,8、9脉共柄,与10脉合成一副室;后翅翅脉三岔型,6、7脉共柄。  相似文献   

12.
福建沼虾属二新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75年,我们在福建省收集到许多淡水虾的标本,发现沼虾属有二个新种,记述于下。福建沼虾Macrobrachium fukienense,新种 额角上缘稍隆起,末端超出第一触角柄,上缘具7或8齿,基部1—2齿位于眼眶后方的头胸甲上;下缘凸,具2(少数仅1)齿。头胸甲具颗粒状突起,雄性尤为显著(图1),腹部的颗粒小而分散。尾节(图7)背面具2对背刺,后端呈尖刺状,后侧角具2对刺,中部具6—7对羽状刚毛,后缘的背面具5对细刚毛。 第一触角柄刺短于第1节的1/2,前例刺伸至第2节的中部,第2节稍短于第3节。鳞片(图 3)长约为宽的2.5—2.8倍。  相似文献   

13.
在13℃、18℃、23℃、28℃及33℃五个温度下,对大豆蚜取食大豆、野大豆、白三叶和萝藦后的12个形态参数及体型大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温度对大豆蚜的体长、体宽、头宽、触角长、前足腿节长、前足胫节长、中足腿节长、中足胫节长、后足腿节长、后足胫节长、腹管长及尾片长,存在极显著影响;寄主植物对中足腿节长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显著影响;温度与寄主植物的交互作用,对腹管长度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极显著影响;(2)温度、寄主植物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大豆蚜的体型均存在极显著影响;(3)在单一温度处理下,大豆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形态参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4)在单一温度或寄主植物处理下,蚜虫体型也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赫刺螨属(Hirstionyssus)是一类寄生性的(虫穴)蚲。1948年Fonseca 建立该属,以Hirstionyssus arcuatus(Koch,1839)作为属模,其特征为:雌螨背板不分裂,后部急陡地向末端渐细;胸板有3对刚毛及2对裂缝形小孔;生殖腹板后端圆钝;足的基节除基节Ⅱ一个背刺外,尚有腹面的刺;胫节Ⅰ、Ⅱ缩短;雄螨全腹板整一,在基节Ⅳ之后不扩张。至今,应归隶于该属的种类共计有54个种和亚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镜对红彩真猎蝽成虫的触角、喙、前足跗节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彩真猎蝽触角上分布4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各有3种形态,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各有2种形态,雌、雄性成虫个体间触角感受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未发现明显差异。喙的末端分布3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1种形态,刺形感受器2种形态,锥形感受器有3种形态。前足跗节末节存在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其中刺形感受器有3种形态,锥形感受器有4种形态。  相似文献   

16.
四种一年生荒漠植物构件形态与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然  陶冶  常顺利 《生态学杂志》2015,34(3):648-655
1年生草本植物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夏秋季节草本层片的主要组成部分。选择4种藜科1年生草本植物(刺沙蓬、沙蓬、角果藜和对节刺)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各物种构件形态特征、生物量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沙蓬个体最大,其次为刺沙蓬,角果藜和对节刺个体最小;对节刺具有最大的根冠比(R/S),其次是刺沙蓬,沙蓬和角果藜R/S最小。4种植物构件形态与生物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现出强烈的协同变化趋势。R/S与绝大部分指标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随个体增大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逐渐减小。4种植物各构件形态、地上及地下生物量间大部分呈指数1.0的异速生长关系,但各物种间的异速生长指数绝大部分无显著差异且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研究表明:尽管物种不同、个体大小迥异,但4种1年生植物构件特征间多具有相同的生长速率和协同变化特征,体现了1年生植物这一生活型内的不同物种对干旱荒漠环境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17.
长角圆属Temeritas属弹尾目圆科 ,其触角特别长,第四节分很多亚节,无胫跗感毛。分布于中美、南美、南非、马达加斯加、印度、越南、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中国原无记载。作者1982年访问西北农学院,承周尧教授给予研究的机会。中华长角圆(虫姚)Temeritas sinensis新种 体长1.5—1.9毫米。其与同属科类的区别为触角较短(图1);第三节近端部有2小感觉杆,生在2凹陷内;第四节分26亚节,各亚节有1圈长毛。背毛为长刺状,混有一些小毛(图2)。后足转节外侧有5长毛,内侧1长毛(图9)。握弹器有3端毛(图13)。弹尾长(图12):弹器基有7—7毛;齿节约有40毛;端节内、外缘齿状,内缘有15小齿,有1端节毛。生殖节毛列如图13,雌一尖而弯曲的尾器。  相似文献   

18.
从1962年至1979年的十余年间,作者曾先后对桂东北地区的桂林、龙胜、临桂、阳朔、荔浦等地断断继继地进行过昆虫区系生态的考察。其中所收集到的蝗虫标本,最近经初步鉴定,计有49种,分属于2科4亚科32属,发现蹦蝗属一新种,记述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广西植物研究所生物研究室。喙尾蹦蝗Sinopodisma rostellocerca You,新种(图1—3) 雄性:体黄褐色,自复眼的后缘向后沿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缘直达前翅的前缘具黑褐色斑纹;后足股节端部黑色,胫节基部黑色,并具一淡色环,其余为兰绿色,胫节刺为黑色。  相似文献   

19.
记述釆自云南省怒江峡谷地区短翼蚱科2新种,即突眼狭顶蚱Systolederus oculatus sp.nov.及高黎贡山波蚱Bolivaritettix gaoligongshanensis sp.nov.。突眼狭顶蚱近似于广西狭顶蚱Systolederus guangxiensis Zheng etJiang,1998及峨眉狭顶蚱Systolederus emeiensis Zheng,1998。突眼狭顶蚱与两种的区别为:1)侧面观前胸背板上缘平直;2)前胸背板后突到达后足胫节顶末端;3)雌性下生埴板后缘具3齿;4)后足胫节黑色,具淡色环。区别于广西狭顶蚱为:1)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微凹;2)肩部之间不具1对短纵隆线。其又区别于峨眉狭顶蚱为:1)前胸背板中隆线全长明显;2)后翅到达后突的顶末端。高黎贡山波蚱近似于九万山波蚱Bolivaritettix juwanshanensis Zheng,2005及宽顶波蚱Bolivaritettix lativertex Brunner von Wattenwyl,1893。主要区别于二者为:1)颜面隆起纵沟宽狭于触角基节宽;2)肩角圆形;3)后突到达后足胫节2/3处;4)中足股节宽狭于前翅宽;5)后足股节上侧中隆线后段具3个突起。其又区别于九万山波蚱为:1)头顶宽为1眼宽的1.5倍;2)侧面观前胸背板上缘平直;3)后翅到达后突顶末端。  相似文献   

20.
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感受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和数量,利用FlexSEM-1000型扫描电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明确了头部超微形态特征及感受器种类、分布及数量。该虫5龄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ST)、刺形感受器(SC)、锥形感受器(SB)和栓锥形感受器(SS),其中触角上着生2个锥形感受器、1个刺形感受器、1个毛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左上颚和右上颚各分布有1对刺形感受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共分布有2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和2个栓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2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