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了该地区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本研究于2016年1月,在研究区域内共布设了27个相机位点,野外安放时间为4个月。调查期间,每台相机的有效捕获日为9-52d不等(均值为24d),红外相机有效捕获日621d,拍摄到亚洲象照片共1944张。通过红外相机照片开展个体识别,最终估算出尚勇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为69头(其中成年象38头,亚成象15头,幼象16头)。拍到7头活动于中国-老挝边境区域的跨境象群。本文探讨利用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照片进行个体识别的方法,指出与常规调查方法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作为快速、实时有效的种群评估方法的价值。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据库,为研究、制定和开展亚洲象保护行动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冯利民  张立 《兽类学报》2005,25(3):229-236
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 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 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喜欢海拔1 000 m以下的区域, 坡度小于10°的区域, 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 坡向为南、北两个方向。偏好的植被类型有竹阔混交林、灌丛和高山草甸。研究还发现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和日益增加的非法盗猎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新活动廊道的开辟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村寨访问、痕迹追踪和3S技术,对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亚洲象种群活动范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尚勇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包括尚勇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保护区西部的上中良、曼粉、河图和南平等村寨的部分集体林以及由河图、南平延伸,途经田房,龙匡和咖啡二队直至老挝境内的狭长廊道,总面积约395 km2.廊道长约17 km,呈"S"形,两端宽中间窄,最窄处约0.66 km,廊道内天然林面积仅占37.6%,且呈不连续分布.至2006年12月,记录亚洲象经由该廊道的跨境活动共6次,象群不仅利用此廊道在不同栖息地之间来回活动,而且还以廊道内的天然林或橡胶林为庇护所,取食周围的农作物.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人类活动和盗猎威胁是导致亚洲象在此区域内活动并最终开辟新活动廊道的原因.在勐养、勐腊和尚勇保护区以及中国老挝之间建立生态走廊带,严厉打击盗猎和科学的栖息地管理是恢复和增大亚洲象生存空间,缓解人象冲突,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2006 年6 月至2007 年9 月,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拍摄到亚洲象共计347 头次,通过个体识别方法识别出亚洲象53 头,其中幼体、青少年体、亚成体和成体数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 (5.66%)、11 (20.75% )、15 (28.30% )、24 (45.28% ),在成体中雄性只有两头,成年象的雌雄性比为11∶ 1,高于已知国内外的其他区域。从1992 年至2007 年10 月,至少有32 头亚洲象死亡,其中确认死于猎杀的有7 头,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牛河、金宝河一带是盗猎亚洲象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盗猎和不断减少的栖息地对当地的亚洲象种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当地的人象冲突。在雨季和旱季,亚洲象各有五个核心活动区域,食物是导致雨季和旱季分布格局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亚洲象种群野外调查数据,结合3S技术,应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cological Niche Factor Analysis,ENFA)模型对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进行评价,并对适宜栖息地做出预测。结果表明:ENFA分析的边界值M=1.375>1,耐受值T=0.478,说明亚洲象对环境条件有一定选择性和耐受性,但生态位仍不宽,专化程度较高;影响亚洲象栖息地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为植被因素,尤其是竹林和竹阔混交林;在本研究中,象群在农地中的分布点占所有分布点的45.2%,它们对栖息地预测结果的影响显著,与有农地象分布点所预测的亚洲象栖息地相比,无农地象分布点所预测的亚洲象总栖息地面积共减少2652.5 km2,其中农地面积减少最大,共计1788 km2,所占比例由35.7%降低至6.3%,因此,有农地象分布点所预测得到的亚洲象栖息地分布是人为干扰模式下的亚洲象栖息地状况,而无农地象分布点所预测的亚洲象栖息地是真正适宜亚洲象生存的栖息地;这些栖息地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子保护区和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且已呈现岛屿化,因此急需在勐养子保护区和普洱之间、勐腊和尚勇子保护区之间以及中国-老挝边境地区建立生态廊道以保护亚洲象种群的长期维持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头;2006—2007年期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包含保护区东南部和东部的两片区域,面积共22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象群在分布区内开辟了固定的活动路线,总长约65 km,它们利用这些路线巡回取食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导致严重的人象冲突;栖息地评价研究表明亚洲象对栖息地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保护区内亚洲象喜好的栖息地面积为328.5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且主要被分为两大斑块1和2,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相似文献   

7.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准确地评估其种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数据对尚勇保护区当前亚洲象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185份粪便样品进行扩增,通过基因分型,得到59个独特的基因型。文章采用两种方法评估种群数量,即聚集曲线法和分子标记重捕法,估计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为76±8头(95%置信区间内为67–99头)。遗传多样性方面,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86,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5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4,表明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等偏低,与勐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  相似文献   

8.
吴得卿  魏建华  樊辉 《生态学报》2021,41(16):6476-6485
土地利用变化对亚洲象生境影响显著,明晰其影响机制是有效保护亚洲象的前提。为探明土地利用变化对亚洲象生境影响的时空过程及机制,以亚洲象残存的中-缅跨境流域-南滚河流域为例,在1988和2018年两期Landsat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分类图的基础上,采用LandTrendr算法检测30年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天然林扰动,结合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评定的亚洲象生境适宜性分布,探究以天然林扰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亚洲象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8-2018年间,南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天然林转化为其他地类,且天然林扰动强度在中、缅境内差异明显;(2)以橡胶种植扩张导致毁林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造成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生境萎缩,生境斑块间连通性降低,破碎化程度较高;(3)该流域亚洲象生境丧失过程表现为由边缘向内部逐渐被蚕食,适宜生境最终被分割为上、下游两个相互孤立的子区域。因此,抑制以橡胶林为主的热作种植扩张,恢复上、下游生境连通性,建立流域尺度的跨境保护区,是实现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种群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建设食物源基地的目的是招引亚洲象返回保护区深处而减少周边村寨的人象冲突.2005-2010年对勐养子保护区食物源基地内亚洲象活动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亚洲象在基地的活动规律,结合基地周边村寨的亚洲象肇事情况,研究了基地对亚洲象和周边村寨的影响,以探讨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的效应.结果表明:基地提供大量食物招引亚洲象,对缓解人象冲突有一定作用;亚洲象在基地活动的月节律和日节律与当地农作物的播种、成熟时间以及日常劳作时序基本一致;食物匮乏时,亚洲象取食引种的外来植物王草,或是进入周边村寨取食作物,并出现距离基地越近,亚洲象肇事越严重的现象.因此,认为食物源基地建设应格外关注其位置布局和更恰当的植物配置.  相似文献   

10.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为一大型食草兽,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使用蛭得净驱治亚洲象巨大肝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在国内极少报道,在我园尚属首次。武汉动物园于1985年7月从云南引进2只。因我园地处  相似文献   

11.
亚洲象是中国一级濒危保护动物,改善圈养亚洲象的繁殖状况是亚洲象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社群压力对圈养雌性亚洲象应激和动情状况的影响,从而探究圈养雌性亚洲象长期不动情的原因。通过放射性免疫法检测雌性亚洲象尿液中皮质醇、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以及粪便中皮质醇和雌二醇水平,以雌激素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动情状况,以皮质醇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应激状态,以争斗行为和友好行为的发生情况反映圈养群体的社群压力。研究发现:(1)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斗争行为,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受到更多的攻击行为;(2)优势个体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处于从属地位个体的皮质醇水平;(3)优势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具有小幅周期性波动,而从属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圈养亚洲象群体中优势个体对从属个体的行为抑制可能是导致从属个体雌激素水平低,长期不能参与繁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尚勇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  邓晓保  张玲  白智林 《生态学报》2006,26(2):309-316
于1998—2000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中,通过对亚洲象取食植物调查和粪便分析,了解亚洲象的食物组成与取食习性。结果显示,野外跟踪调查共记录有106种植物被亚洲象所取食。其中有83种出现在象的粪便中,这些种类分别属于:禾本科8种(10.0%)、桑科7种(9.9%)、蝶形花科4种(8.4%)、五加科3种(6.6%)、葡萄科3种(5.7%)、夹竹桃科3种(4.6%)、芭蕉科1种(4.2%)、姜科3种(3.7%)、紫金牛科3种(3.6%)、蔷薇科3种(3.6%)、大戟科5种(3.3%)、榆科2种(3.O%)、含羞草科4种(2.9%)13个植物科。根据食物中所占的比率,桑科的榕属(Ficus)、禾本科的竹类(Bambusoideae)、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e)和莠竹(Microstegium ciliatum)是亚洲象的主要食物资源。在觅食过程中,亚洲象取食包括乔木、藤本灌木和草本等各种生活型的植物,其中先锋种所占比率(59%)高于后续种;选择性啃食枝条的植物种类(77种)高于牧草式取食的种类(6种)。亚洲象取食植物种类的月变化与月平均温度和月降雨量成负相关,旱季取食植物种类高于雨季。本研究对制定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策略,以及解决保护区周边日趋恶化的人象矛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 (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在旱季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亚洲象偏好海拔1 000 m 以下的低海拔,坡度小于2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坡向为东南、南、北方向的区域。偏好的植被类型是竹阔混交林和灌丛。本研究还分析了该地区自1988 ~ 2007 年20年间亚洲象栖息地的变化情况,针对目前南滚河种群及其栖息地现状提出了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摸清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本底,以推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2020年组织了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并把9月的野外调查地点锁定在勐海县的曼稿子保护区。为方便广大读者充分领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魅力及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态智慧,我们在此选取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非主流"——野果为主角,以期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5.
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需要了解社区的发展特点与意愿诉求。2014年9–11月,我们对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51个自然屯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关键人物访谈法,结合文献法、季节历、市场调查分析、参与式山林考察、社区需求分析等方法,并于2015年开展了深入保护区内社区农户的精准扶贫调查作为补充。根据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社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以林地资源为主,对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较强,基础设施整体发展不足,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发展资金;(2)社区发展意愿多样,但依然集中在生存需求方面;(3)社区对保护区的诉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森林资源利用方面。本研究根据目前社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保护区面临的威胁、发展策略以及生物资源分布特征等,从优先关注区域、关注人群、关注项目等方面探讨了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途径,并给出发展项目建议,包括栖息地恢复与人工林生态改造、社区生计替代相结合,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重点关注与落实保护区内分布社区的发展意愿与行为诉求,丰富社区发展内涵等,同时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开展人员培训与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本项研究探讨了在开展社区工作初期时的工作方法与内容,并建议下一步可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即建立村级、家庭的和谐指标评价体系和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相关利益群体做好社区工作的法制化与标准化,保护区与社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这种思路对自然保护区其他方面的建设管理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每10年一次的第四届世界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会议,于1992年2月10日—21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1800多人,收到论文近千篇,盛况空前。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在开幕式上作了“政治和保护区”的报告,各有关国际组织就保护区与农村的发展、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如何提高保护区在社会持续发展和公众利益的作用、21世纪国家公园事业的展望等发言。在全体会议上,就90年代的保护区、扩大保护工作的伙伴、保护区对社会持续发展的贡献等几个  相似文献   

17.
张鑫  尹文萍  谢菲  樊辉  陈飞 《生态学报》2022,42(12):5067-5078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物种保护和生境管理与规划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云南境内野生亚洲象数量剧增,外扩迁移事件频发,而新迁入区域生境适宜状况因物种出现点数据缺乏而难以评价,掣肘迁移亚洲象保护与风险防范应急。以亚洲象新近迁入的元江-李仙江流域为案例区,采用荟萃分析统计亚洲象生境评价因子,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方差膨胀因子独立性检验,筛选出生境评价因子;基于开源遥感数据产品量化生境因子,综合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计算生境评价因子权重,采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评价元江-李仙江流域亚洲象生境适宜性,并分析其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元江-李仙江流域亚洲象生境适宜性空间格局主要表现为由下游至上游呈递减趋势,最适生境主要分布于流域下游段,而流域上游段适宜生境少;(2)元江流域生境适宜性低于李仙江流域,且其生境斑块连接度更低、破碎化更严重;(3)2021年“北移象群”北迁沿程生境适宜性由西南向东北呈下降趋势。基于亚洲象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引导野生亚洲象迁入适宜生境区,以规避人象冲突,保障外迁亚洲象群及其活动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  相似文献   

18.
勐养保护区亚洲象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亚洲象肌肉样品提出的DNA为模板,从非洲象31个微卫星位点和5个已知亚洲象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勐养亚洲象的微卫星位点,进而对在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3年采集到的191 份亚洲象粪便样品中提出的DNA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基因分型、检测位点信息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6个位点中有14个位点能在亚洲象肌肉样品提出的DNA中成功扩增,且经测序证实为微卫星位点.其中9个多态位点能在185份粪便样品DNA中稳定扩增.勐养种群中,3个位点可能偏离Hardy Weubberg平衡,至少8个位点间无明显连锁存在,平均等位基因数3.78±1.72,平均期望杂和度0.32 ± 0.06,平均观察杂和度0.36±0.0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28 ,说明这9个位点适用于勐养亚洲象的遗传学研究.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于其他亚洲象种群,勐养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且等位基因频率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们利用标准化调查和广泛调查两种方法对尼日利亚西南部森林中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确认该地区总计2 443·58 km2的15个森林保护区内存在该物种。然而基于间接证据,该地区之前仅有8个森林保护区共计1 920·48 km2被调查过。我们将独立收集的年度数据根据不同保护区进行分类总结并且估计了建巢黑猩猩的个体密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黑猩猩呈低密度高分散分布,其中只有Eba和Ise两个森林保护区中黑猩猩的分布密度显著大于0·20/km2。研究区域内四个森林保护区中黑猩猩的建巢数大于10 (Akure/Ofosu森林保护区,13个; Oluwa森林保护区, 11个;Ise森林保护区22个; Ago-Owu森林保护区,11个)。此外,在Ise森林保护区内我们观察到黑猩猩其它活动(例如观望行为,发声行为,取食迹象和粪便)的频次显著高于其它森林保护区。研究结果表明,残余且易于管理的黑猩猩种群分布于该调查区域。建议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来保证它们的继续生存  相似文献   

20.
业已存在的经济问题及人口增长对阿根廷自然资源的压力,增加了人们对作为保护与开发骨架的生物圈保护区的兴趣。阿根廷的5个生物圈保护区,代表了广泛的生态系统类型,土地利用的传统及现有模式,管理结构及土地的有权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保护的观点,对这些保持区的发展,社会与保护区关系,法律及行政管理结构,科学研究与地方发展等各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实现,在表明保护与研究目标方面,进展最快,而在把保护区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的问题上,进展最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