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就辽宁省历年人体裂头蚴感染相关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从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发病部位及感染方式等五个方面,对迄今已发现的12例裂头蚴感染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所发现的12例感染病例中,女性患者占58.33%(7/12),感染和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民为主要感染者,占66.67%(8/12);发病部位集中皮下(包括乳房和腹部)和眼部,分别占66.67%(8/12)和33.33%(4/12);感染方式主要是饮生水和游泳等;10名患者均居住于丹东和庄河相邻两地。结论丹东和庄河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曼氏裂头蚴病孳生地,年龄较大,抵抗力低下的女性,饮用生水成为辽宁省曼氏裂头蚴感染的主要人群。  相似文献   

2.
分析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口服感染后在小鼠体内定位的情况.将构建的红色荧光蛋白(RFP)原核质粒pYA33-DsRed,以电穿孔法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X4550,重组菌命名为X4550(33-DsRed).重组菌分别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和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色荧光细胞荧光强度.此外,以不同剂量重组菌口服免疫BALB/c小鼠,并于免疫后1d、2d、3d、5d、7d取小鼠脾、肝、肠系膜淋巴结(MLN)、派伊尔氏结(PP)、腹股沟淋巴结(ILN)细胞,检测各组织器官中的红色荧光阳性细胞百分率.重组菌对RAW264.7细胞和BMDC均具有良好的侵袭力.口服小鼠后,第1d,仅在MLN及PP中检测到RFP阳性细胞,其中PP中阳性细胞达到1.4%;第2 d,在ILN中达到0.4%;第3 d,各个组织器官中RFP阳性细胞均有上升趋势,此时在脾、肝中也检测到RFP阳性细胞.第5 d,RFP阳性细胞均减少,第7 d则未检测到任何RFP阳性细胞.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具有良好的侵袭力,其黏膜移行方式以及对免疫组织器官靶向定位性,在优化黏膜疫苗以及提高疫苗免疫效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西氏贝蛔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分布及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追踪观察了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感染小鼠后,其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分布及生长发育。小鼠经胃管感染5000虫卵后,二期幼虫在小肠内孵化,由肠壁钻入并经门静脉系统分布于肝、肺,部分幼虫可随动脉系统分布到脑、肾、脾、肌等组织器官内。妊娠母鼠感染实验表明,幼虫不经胎盘传给仔鼠。感染晚期幼虫以囊化幼虫和自由幼虫两种形式存在,它们主要分布在肝内,少数分布于肾和脑内。 小鼠于感染后第18天幼虫在其肝内进行第二次蜕皮。三期幼虫主要在肝内寄生,虫体大小及内部组织器官均比二期幼虫有进一步的发育。小鼠体内未见四期幼虫。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小鼠) 进行夜现周期性斑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斑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 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 ,平均14-8% 。感染的10 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 。作者认为Scid 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易于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5.
周期型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移行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含有一定量马来丝虫(Wuchereria malayi)微丝蚴的长爪沙鼠腹腔液混入猴血,喂养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待幼虫在蚊体内成熟后,用贝氏法分离、计数,按种于雄性沙鼠的一侧腹股沟皮下,每鼠89—156条,然后于1/2小时至256天不同时间解剖61只沙鼠,分离计数各组织的幼虫(计878条),详细观察不同时间丝虫在沙鼠体内的移行和分布。  相似文献   

6.
28日龄长白仔猪滴鼻人工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于接种后8h、24h、30h、3d、5d、7d、9d、11d、14d、21d、28d、35d和42d各随机剖杀2头,取各组织器官,利用原位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PRRSV感染仔猪后所产生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PRRSV在体内可诱导肺脏、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扁桃体、脾脏、肝脏、胰脏、十二指肠、胸腺、肾脏、子宫、睾丸、附睾、大脑和小脑等组织的细胞发生凋亡,发生凋亡的靶细胞主要是各种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以及生殖细胞。感染后8h即可检测到细胞凋亡,且凋亡细胞数目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在感染后第7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感染后42d时仍能检测到少量凋亡细胞。  相似文献   

7.
人体寄生虫有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大种类,其感染可见于全身大部分组织器官,亦可与眼部组织相互作用。寄生虫可寄生在眼球、眼眶软组织及睫毛根部等部位,致盲率较高。眼睛可与外界直接接触感染病原体,且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增多和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佩戴人数增加,眼部寄生虫感染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中能寄生于人眼,并导致眼部病变的几种典型寄生虫(棘阿米巴、刚地弓形虫、猪囊尾蚴、曼氏裂头蚴、结膜吸吮线虫、蠕形螨、蝇蛆、阴虱)进行介绍,并针对其最新病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钩虫移行幼虫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钩虫第三期幼虫,在人或动物体内有迁延移行现象〔1-2〕,给钩虫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杀灭滞留于人或动物体内迁延移行的幼虫,建立人体钩虫移行幼虫的动物模型,我们作了十二指肠钩虫第三期幼虫感染小鼠和仓鼠的实验,并摸索了感染不同幼虫条数和在不同时间回收幼虫数量的观察,其方法是将小鼠和仓鼠各60只,随机分为感染(皮下)幼虫500条、1000条和2000条三个组,每组各20只,在感染后的第7天和30天,各组解剖10只鼠,将各鼠的皮肤、肺、骨胳肌肉(剪碎)和其他组织(包括心、肝、脾、肾、生殖器、肠及肠系膜等),分离回收幼虫。方法见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hilocularis E.m)在灰仓鼠腹腔内的生长发育规律,制作E.m灰仓鼠动物模型。方法 2000个E.m原头节/只剂量腹腔接种灰仓鼠,接种后10、15、18、22、39、60、80和100 d,测量包囊重量和抗体,计算包囊重与灰仓鼠体重的包囊系数,观察多房棘球蚴在灰仓鼠体内的发育规律。分别按100个/只、500个/只和2000个/只剂量腹腔接种灰仓鼠各10只,100 d后剖检比较不同感染剂量的包囊发育情况和感染率。结果 62只灰仓鼠中有59只感染了多房棘球蚴。18 d可观察到成熟原头节,感染率达到100%,15 d出现抗体阳性,60 d时包囊系数达到15%以上;100、500和2000三种剂量的感染率100%;结论建立的灰仓鼠腹腔多房棘球蚴动物模型具有感染率高,感染周期短,包囊生长发育和抗体滴度变化易观察,感染60 d可作为E.m动物模型成模观察期。包囊系数,抗体滴度和包囊发育变化可作为造模的主要参考指标。雌性灰仓鼠造模优于雄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人工感染减蛋综合征病毒(egg drop syndrome virus,EDSV),观察病毒在不同品系小鼠体内增殖情况以及动态变化规律,为EDSV构建载体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选取免疫系统正常的BALB/c小鼠、T细胞免疫缺陷裸鼠(Nu)以及高度免疫缺陷小鼠(NSG)为研究对象,每品系32只,雌性,5~6周龄,经腹腔注射人工感染EDSV,分别于攻毒后1、3、5、7、14、21、28、35 d采集血清,应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抗体监测;选择攻毒后1、7、14、21、28 d小鼠,采集心脏、肺、肝、脾、肾、小肠、子宫、气管、食管、脑10种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比较Ct法(△△CT)进行各组织内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 BALB/c小鼠于攻毒后3 d即可在血清内检测到抗体的表达,14 d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并一直维持至监测期内35 d;Nu小鼠也可于攻毒后3 d检测到抗体,表达水平较BALB/c小鼠有所降低,攻毒14 d后,Nu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出现下降,至35 d抗体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NSG小鼠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抗体水平一直处于阴性状态。核酸相对定量结果显示,BALB/c小鼠感染后1 d,肝组织中的病毒表达量最高,达到5.45个数量级,其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脾、食管、子宫、小肠、肺、气管、肾、心脏,脑组织中病毒含量最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各组织内病毒表达量较感染1 d均有所下降,至攻毒后28 d,肝、脾病毒表达量依然维持着较高的水平;Nu小鼠和NSG小鼠感染1 d表现为脾中病毒表达量最高,分别为3.95和4.05个数量级,其次为肝,攻毒28 d,两种小鼠体内各器官内仍可以检出阳性信号,肝、脾病毒表达量较高。结论 EDSV可刺激小鼠产生免疫应答,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抗体水平表达量较低。该病毒在小鼠体内有肝、脾等组织嗜性,为EDSV开发成为载体以及在实验动物模型上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