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陆相三叠纪地层里,完美中国颌兽是非三列齿类犬齿类的唯一代表,首次报道时曾被鉴定为犬鳄科 (Cynosuchidae). 本文记载了该头骨的牙齿、颌关节等特征,证明应归宽齿犬齿兽类的 Trirachodontinae.  相似文献   

2.
掘兽类一新属——哈镇兽的头骨形态及分类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6—1977年从内蒙古、陕西三叠纪地层里采集到的脊椎动物材料中,有两件令人注意的标本,其中之一产自和尚沟组,另一件来自二马营组底部。后者因获得在先,已由侯连海(1979)研究报道,定名为杨氏鄂尔多斯兽(Ordosia youngi),并立一新科。这两件标本均属兽齿类爬行动物中的掘兽类(Scaloposauria)。在侯连海文章里用的是包氏兽形类(Bauriamorpha)这个名称。这里为什么用掘兽类这个名称,下文将讨论到。掘兽类是从二叠纪兽头类衍生下来的一类动物,它们曾在非洲(主要是南非)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繁盛一时。除非洲以外,只在苏  相似文献   

3.
英国韦尔士和塞文湾的古老裂隙地层,是国际古生物界瞩目之地。这些地点提供了进化记录中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良好的证据。威尔士附近萨默塞特的新发现,更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声望,英国可能是现在已知最早的化石哺乳动物产地。最早的哺乳动物是小型兽类,大小与现生的鼩鼱或老鼠相近似。它们大约生活在二亿二千万至二亿年前的中生代,接近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分界时期。虽然只发现一些残破的骨骼的单个牙齿,但南威尔士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植龙类在三叠纪末期灭绝,但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在欧洲和亚洲延续到了侏罗纪最早期。来自亚洲的证据是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赫唐阶-锡内穆阶)的不完美硕鳄(Pachysuchus imperfectus)。重新研究显示不完美硕鳄正型标本和植龙类存在许多不同点,它可能属于一个保存较差的、分类位置无法确定的蜥脚型类恐龙头骨。这一属种的归入标本也无法明确归入某一类群,因此亚洲没有可靠的晚于三叠纪的植龙类化石记录。欧洲的侏罗纪植龙类化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而认为,植龙类的化石记录仅限于三叠纪晚期。  相似文献   

5.
似粗弯齿兽的重新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产自河南济源王屋山的王屋似粗弯齿兽(Traversodontoides wangwuensis)系杨钟健1974年所记述和命名。当时被归属于犬齿兽类横齿兽科(Traversodontidae)。根据野外记录,化石来自二马营组上部,但在该地点无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发现。最近,在研究和尚沟组掘兽类的同时,对该标本的头骨(古脊椎所登记号V4068)进  相似文献   

6.
广东南雄上古新统(犭亚)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这篇文章中记述了在广东浓山组中发现的三种(犭亚)类(Anagalida)化石,同时描述了一块江西池江组中发现的假古猬类(pseudictopid)左上颌。这里还认为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的两块标本 V4307和 V4318是一种新的假古猬类。根据下颌吻区和犬齿形态的差异,将假古猬类分为两个进化分支,(犭亚)兽类(Anagalidae)也可分为臼齿釉质层进入与不进入齿槽两个类型。这些分异在早中古新世已出现,因此,假古猬类和(犭亚)兽类两者的分化则要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据已知材料,认为假古猬类的四肢比例和形态更接近于某些原始啮齿类。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产自孙家沟组中的二齿兽类化石。根据髂骨的形态特征,相较于二叠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 permica),新的锯齿龙类化石与多齿河南龙(Honania complicidentata)更相似。这表明济源动物群(河南龙组合带)可能在山西的上石盒子组中也有分布。根据头骨的特征,新二齿兽类化石属于隐齿兽目(Cryptodontia),可能是其中的某个支系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它们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简单回顾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根据化石的地史分布确认了自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7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它们是奥伦尼克期的 Chaohu- saurus-Keichousaurus-Hupehsuchus 组合带,安尼期的 Chinchenia-Sanchiaosaurus 组合带和 Dino- cephalosaurus-Mixosaurus 组合带,拉丁期的 Dingxiaosaurus 带和 Keichousaurus-Nothosaurus 组合带,卡尼期的 Anshunsaurus-Qianichthyosaurus-Sinocyamodus 组合带和诺利期的 Himalayasaurus 带。对化石的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中国早三叠世晚期的海生爬行类主要分布于扬子海区东部(安徽、湖北)的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台地。中三叠世由于东部地区的抬升,鱼龙类和鳍龙类向西扩散,在扬子区西部(贵州、云南)辐射发展,在拉丁期达到个体数量和种类的高峰。晚三叠世卡尼期动物的数量依然很多,个体有增大的趋向,但高级分类阶元的数量减少,它们埋藏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浊积岩相中。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化石发现于西藏的定日和聂拉木,这是中国惟一属于冈瓦那特提斯区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仅含大型的鱼龙类。受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记录并不完整。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化石未经研究,已记述的化石也需要在研究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甘肃玉门上二叠统西大沟组上部恐头兽类Anteosauridae科一新属新种——玉门中华猎兽(Sinophoneus yumenensis gen.et sp.nov.),该化石与俄罗斯伊舍夫地区Ⅱ带的Titanophoneus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其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早期.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原始肉食anteosaurid恐头兽类头骨化石,甘肃西部成为继俄罗斯、南非之后该类原始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又一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0.
记广西田东却林缅甸先炭兽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茜  陈耿娇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4):291-296,T001
记述了产自广西田东县却林那读组中一残破的缅甸先炭兽 (Anthracokeryxbirmanicus)头骨。通过对化石的描述 ,对该种特征进行了补充和分析 ,并认为其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可能是用来作为争夺领域和配偶的武器。终生生长的上犬齿的发现 ,证明炭兽类具有性双形。将那读动物群和缅甸邦唐动物群进行对比 ,认为那读组的时代很可能有一部分属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1.
1972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崔贵海、袁祖银两同志在云南禄丰发掘恐龙的同时,采集到了不少卞氏兽类的化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门类的标本,其中也包括若干三叠纪哺乳动物。这里仅就两个属于始带齿兽的头骨给予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12.
记原始巩头兽类一新属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了巩头兽类一新属种利齿狭头兽,它以高面窄的头骨,轻巧的结构,大的眼孔,小的颞孔,三角形的上颌骨有别于所有已知的恐头类。它的门齿结构,及出现在头骨顶面容纳下颌收肌的凹陷显示了与安泰斜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基狭窄的头骨,大而侧扁犬齿,及较为长大,侧扁具边缘锯齿的犬齿后齿表明它代表一个新科,而且是恐头兽类中最为原始的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10年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此类化石在华南分布广泛,已见于多个省区的十余处地点,涉及自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至上三叠统诺利阶的至少7个层位,并显示出由东向西产出层位逐渐升高的趋势。我国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门类齐全,属种丰富,已知类群包括鱼龙类、海龙类、檐齿龙类、始鳍龙类、原龙类、初龙类和湖北鳄类,显示出典型的西特提斯动物群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与东太平洋动物群的某些联系,以及一定的地方色彩。这些化石为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各个类群的起源、演化和绝灭以及海洋环境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记广西Anthracokeryx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和1974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石油普查勘探队、广西博物馆组成的调查队在广西百色、永乐盆地考察期间,发现了大量的石炭兽类化石。本文仅描述Anthracokeryx和Anthracothema属,它们是石炭兽类比较原始的两个属,其种类乃是晚始新世地层中的典型分子。一般古生物工作者认为,它们共同起源于Cha-eropotamidae科中的某一属,并分别是渐新世和后期一些较进步属的祖先。广西百色盆地这两类石炭兽化石早有零星发现,1956年,周明镇记述过田东竹林屯(却(四林))等地的化石,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甘肃玉门上二叠统西大沟组上部恐头兽类Anteosauridae科一新属新种-玉门中华猎兽(Sinophoneusyumenensisgen.etsp.nov)该化石与俄罗斯伊舍夫地区Ⅱ带的Titanophoneus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其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早期,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原始肉食anteosaurid恐头兽类头骨化石,甘肃西部在继俄罗斯,南非之后该类原始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又一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6.
一些有意义的爬行动物化石最近发现于山西西北部保德县的林遮峪。在这些化石中,周明镇和孙艾玲记述了一个保存有三牙的左上颌骨,定名为黄河保德蜥,照他们看法是一种前稜蜥。现在我研究其他部分化石发见了它们应代表一个以植物为食的犬齿类,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其要点可以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早、中侏罗世珠蚌类壳质微细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珠蚌类在早、中侏罗世的繁盛,是亚洲地区特别是我国淡水双壳类动物群的重要特色。珠蚌类的起源,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材料加以论证。例如,泥盆纪的“珠蚌”类化石 Archan-odon,Amnigenia,石炭纪的 Asthenodonta,Arc-hanodon,二叠纪的 Neamnigenia 等虽具有 An-odonta 型轮廓,但究竟与中生代及现代珠蚌类有何关系,尚不清楚。然而,中国、印度、南非、北美及澳大利亚等地中三叠世或三叠纪内开始出现的珠蚌类却可能与现代珠蚌类有一定的关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发现地史上最晚的一件迷齿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迷齿类是一类古老的两栖动物.它们曾广泛地生存于世界各大洲、繁盛于石炭纪一二叠纪.三叠纪时趋向衰落.以往,生物学家认为,这类动物到三叠纪末就全部绝灭了.近年,澳大利亚墨尔本拉乔巴大学的 A. Warren教授,报道了在昆士兰南部含铁矿层中发现的迷齿类化石,时代确认为早侏罗世,证实了迷齿类动物曾残存到了侏罗纪.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恐头兽类一新属种利齿狭头兽(Stenocybusacidentatusgenetspnov)。它以高而窄的头骨,轻巧的结构,大的眼孔,小的颞孔,三角形的上颌骨有别于所有已知的恐头兽类。它的门齿结构,及出现在头骨顶面容纳下颌收肌的凹陷显示了与安泰龙科(Anteosauridae)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其狭窄的头骨,大而侧扁的犬齿,及较为长大、侧扁、具边缘锯齿的犬齿后齿表明它代表一个新科,而且是恐头兽类中最为原始的科。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一段属于Allacerops of. A. turgaica幼年个体的下颌骨。化石采自甘肃兰州盆 地渐新世地层中。Allacerops 是亚洲一类较原始的犀。在基本特征上,特别是在门齿和犬齿构 造上,它和欧洲的Eggysodon最为接近,有人把它们合为一属。研究表明,它们在门齿的数目 和颊齿的形态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应是跑犀科内不同的属。文中主要根据犀类门齿、犬齿的 分异,对犀超科内科一级的现行划分提出质疑,认为Indricotheriidae科的地位应予恢复,跑犀 科只应包括那些门齿、犬齿未特化,也不急剧退化的中、小型犀类。这样,除两栖犀外,犀超科 包括三科: Hyracodontidae,Indricotheriidae和Rhinocerotid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