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产自斯里兰卡的干皮孔菌属一个新种,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平伏反卷或具菌盖的子实体,很小的孔口(每毫米8–10个),菌丝系统二系,生殖菌丝覆盖有刺状结晶,骨架菌丝橙棕色,细腊肠状担孢子(2.7–3.4×0.5–0.8μm)。基于ITS和n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新种属于干皮孔菌属的一个明确的分支。此外,将毛孔菌属组合到干皮孔菌属中,并报道了3个组合种,白边干皮孔菌、印度干皮孔菌和萨彦干皮孔菌。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采自新加坡的多孔菌一新种,硫色变色卧孔菌,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和显微绘图。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体一年生,平伏,新鲜时软,硫磺色,干后浅橄榄色至蜜黄色,单系菌丝系统,生殖菌丝具简单分隔,存在菌丝状囊状体和锥形拟囊状体,担孢子近球形至球形,具一大液泡。基于ITS和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新种属于变色卧孔菌属分支的一个明确的支系。  相似文献   

3.
陈素真  郭林 《菌物学报》2012,31(5):651-655
报道隔担菌属3个新种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分别是胡颓子隔担菌Septobasidium elaeagni,绣球隔担菌Septobasidium hydrangeae和云南隔担菌Septobasidium yunnanense。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黑点隔担菌Septobasidium atropunctum,菌丝状隔担菌Septobasidium conidiophorum和拟隔担菌 Septobasidium septobasidioides。  相似文献   

4.
邓文英  李桂伍  葛再伟  张平 《菌物学报》2020,39(9):1684-1693
本文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报道了产于中国西南山地温带森林的棒瑚菌属新种2个。第一个新种金黄棒瑚菌Clavariadelphus aurantiacus具有亮橙黄色的子实体和不育的子实体顶部,第二个新种纤细棒瑚菌C. tenuis具有细长的子实体并且菌丝不具锁状联合。为两个新种提供了详细的描述、绘制了黑白线条图、拍摄了彩色照片,并且与类似的物种进行了比较。运用核糖体转录区间序列分析了棒瑚菌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中国已知棒瑚菌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假尾孢属的研究 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英兰  刘锡琎 《菌物学报》1989,8(Z1):225-240
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是尾孢菌属(Cercospora)的近似属中最大的一个属,Deighton估计约有500种尾孢菌需要转到假尾孢属,目前全世界已描述假尾孢菌400多个种,且都是植物寄生菌,有些种能引致植物严重病害。Spegazzini于1910年建立了假尾孢属,但1976年以前,大多被归属于尾孢菌属内。1971年Ellis对此属的特征作了精简描述,1976年报导了3个新组合。1976年以后,假尾孢属虽先后有不少新种和新组合被其他作者发表,但系统研究此属的则系Deighton o Deighton 1976年对假尾孢属的研究史、与近似属的区别以及属的特征都作了详细描述,并报道了世界性假尾孢菌的21个新种,202个新组合和3个新名称,于1979年和1987年又报道了15个新种和39个新组合。假尾孢属与尾孢菌属,针尾孢属(Cercoseptoria)及假小尾孢属(Pseudocercosporella)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尾孢菌属产孢细胞不具齿突,疤痕明显加厚,分生孢子梗不从表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大多无色,针形;针尾孢属分生孢子窄(不超过3µm),针形,不呈倒棍棒形,无表生菌丝;假小尾孢属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均无色,子座与假尾孢属也不大相同. 本文报道中国产的假尾孢菌60个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八角枫假尾孢),25个新组合和3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任菲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6,(8):901-905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柔膜菌科真菌材料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海南省发现一个新属,命名为华胶垫菌属Sinocalloriopsis,模式种为华胶垫菌S.guttulata。以下性状组合为该属区别于相近属的显著特征:子囊盘盘状至垫状,淡色,无柄;外囊盘被组织胶化,细胞及菌丝淡色;子囊孢子梭形,单细胞,内含油滴;侧丝顶端呈头状。对新属的属征及其与近似属的区别进行了讨论,对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7.
张艳辉  庄文颖 《菌物系统》2002,21(4):493-496
本文对采自中国温带部分省区的柔膜菌属Hmenoscyphus标本进行了研究。文中报道新种一个--井冈柔膜菌Hymenoscyphus jinggangensis,中国新记录种三个,它们是无须柔膜菌Hmenoscyphus imberbis,(参照)闪烁柔膜菌H.cf.nitidulus以及该属的一个未命名种。新种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官前鑫  赵长林 《菌物学报》2021,40(3):447-461
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描述了产自中国云南省的丝皮革菌属2个新种,即中国丝皮革菌Hyphoderma sinense和棉絮丝皮革菌H. floccosum。中国丝皮革菌以光滑子实层体表面、被结晶和念珠状的囊状体及圆柱形至腊肠状的担孢子(8-11.5×3-5μm)为主要识别特征。棉絮丝皮革菌具有棉絮状至粉状子实层体表面、管状和分隔状囊状体及椭圆形至腊肠状担孢子。对新种的ITS和nLSU片段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对研究样本的ITS+nLSU n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新种隶属于丝皮革菌属,其中,中国丝皮革菌与变形丝皮革菌聚在一起;棉絮丝皮革菌与松生丝皮革菌、丝皮革菌和拟丝皮革菌聚为一类。本研究提供了两新种的详细描述、线条图、生态照片及与相似种的区别,同时编写了我国丝皮革菌属23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白环柄菇[Lepiota alba(Bresad.)Sacc]的生理学特性和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环柄菇是四川省菌物的一个新记录物种分类学地位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环柄菇属。此菌无毒,可食。菌丝光锁状联合,形成大量菌核(Sclerotium),在伞菌目中是罕见的。详细报道了该菌的子实体、菌丝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和栽培技术。这是一种典型的高温性草菌。栽培出菇的培养料为草粉、牛粪、皮及食用菌栽培废料,瓶栽、袋栽、床栽均可,干菇生物学效率为4%-8%。  相似文献   

10.
从江西省井冈山地区采集到的叶杯菌属(Ciborinia)两个新种──半球叶杯菌(Ciboriniahendsphaerica)和井冈山叶杯菌(Ciboriniajinggangensis),讨论了新种与相近种之间的形态学差异。新种的发现使中国已知叶杯菌属的种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杜萍  吴翠萍  周丽伟  吴芳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20,39(8):1603-1606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包括了3种木材腐朽病原真菌,即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H. Cunn.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基于国内外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上述3种名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进境林木检疫的需要及为今后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更新做好技术储备,我们对这3种重要的对外检疫性林木病原菌的名称说明和更改如下: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的拉丁学名应改为Coniferiporia weirii (Murrill) L.W. Zhou & Y.C. 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韦氏松柏卧孔菌;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H. Cunn.的拉丁学名应改为Pyrrhoderma noxium (Corner) L.W. Zhou & Y.C. 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有害红皮孔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是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 (Sw.) Overeem的同物异名,因此其名称应叫做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 (Sw.) Overeem。另外,有害红皮孔菌 Pyrrhoderma noxium和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已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因此今后在修订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时对有关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增删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戴玉成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18,37(12):1572-1577
基于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和《汉语学名法规》,对毛木耳、玉木耳、金针菇、阿魏侧耳和白灵侧耳等5种重要食用菌的学名进行了解析和介绍,建议使用下述规范名称: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 (Z.W. Ge et al.) P.M. Wang, Y.C. Dai, E. Horak & Zhu L. Yang,阿魏侧耳(阿魏菇)Pleurotus eryngii var. ferulae (Lanzi) Sacc.,白灵侧耳(白灵菇)Pleurotus tuoliensis (C.J. Mou) M.R. Zhao & Jin X. Zhang。虽然拉丁名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为了保持汉语学名的稳定性,上述5种食用菌的汉名不变。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青城山风景区发现木材腐朽菌60种,给出了每个木材腐朽菌的寄主和生长基质。拟黄薄孔菌Antrodia subxantha为一新种,其特点为子实体平伏,孔口表面黄色,担孢子圆柱形至窄椭圆形(3-4×1.6-2.1μm),菌髓主要由生殖菌丝组成;该种与黄薄孔菌Antrodia xantha具有相似的孔口表面,但后者的担孢子为腊肠形(4-5×1.2-1.5μm),且其菌髓主要有骨架菌丝组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孔菌属小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玉成  崔宝凯 《菌物学报》2008,27(4):604-607
<正>1 INTRODUCTION Megasporoporia Ryvarden & J.E. Wright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pores, long and cylindrical to ellipsoid basidiospores, clamp connections on generative hyphae, and by dextrinoid skeletal hyphae  相似文献   

15.
杨红澎  周萌  吴刚  班立桐 《菌物学报》2022,41(2):181-189
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是牛肝菌目中的一个小属,现归属于独立的科——拟蜡伞科.本研究从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证据、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描述了一种可食用的新种——芦苇拟蜡伞.该新种的特征为菌盖表面乳白色至淡赭色;菌褶白到奶油色;担孢子长圆形至椭圆形,厚壁,具轻微糊精反应,大小为6-10×4-5.5 μm,生...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稀有和濒危多孔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戴玉成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1015-1018
1 引  言近一个世纪以来 ,由于天然林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因此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过去 2 0年间 ,很多国家或地区发表了有关濒危物种报告 ,但多数为动物和植物方面 .关于菌类物种濒危性的研究 ,只有少数对菌物研究深入的国家有所报道 ,如芬兰有 6 0种多孔菌被列为濒危种[11] ,瑞典有 10 6种大型菌类被列为濒危种[6] ,英国有 399种大型菌类被列为保护名单[10 ] ,荷兰有 182种大型菌类正面临绝迹的威胁[1] 等 .这主要是因为对菌类的研究远比动物和植物落后 .就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世界范围内的软齿菌属种类进行了研究,并发现无囊软齿菌Dentipellis acystidiatata为一新种,且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层体齿状、单系菌丝系统、无囊状体和胶化菌丝、担孢子小(4.1-5.2×2.4-3.2μm)、表面粗糙、具淀粉质反应。对软齿菌属的种类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该属所有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于凤明  赵琪 《菌物学报》2020,39(6):1117-1129
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单孢和不同萌发孔菌丝的166份羊肚菌菌株进行形态研究、交配型基因检测、基于I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菌株杂交选育。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单孢及其不同萌发孔菌丝培养的菌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形态和遗传差异。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条带清晰的22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为88%。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GS)、不加权成对群算术平均法(UPGMA)构建的系统树,可将供试菌株分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两大类群。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物种间的单孢菌株和单丝菌株的遗传差异显著;同一单孢不同萌发孔菌丝的菌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丰富。交配型基因检测证实羊肚菌是异宗结合型真菌,同一单孢的不同萌发孔菌丝体含相同的交配型基因(MAT 1-1-1MAT 1-2-1)。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梯棱羊肚菌比六妹羊肚菌的遗传背景更广泛。此外,ISSR分子标记也表明仅依靠菌丝和菌核的形态特征并不能准确衡量羊肚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羊肚菌单孢菌株、单丝菌株间的形态和遗传特征,将为羊肚菌优质菌种的精准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e taxonomy of Lepisorus (J. Sm.) Ching sect. Lepisorus in China was revised based on herbarium specimen examination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microscopic study of rhizome scales, soral paraphyses, leaf epidermis and spores. As a result nine species were recognized: 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er) Ching, L. asterolepis (Baker) Ching, L. marginatus Ching, L. kuchenensis (Y. C. Wu) Ching, L. megasorus(C. Chr.) Ching, L. kawakamii (Hayata) Tagawa, L. subsessilis Ching & Y. X. Lin, L. affinis Ching and L. nudus (Hook.) Ching. Lepisorus kawakamii (Hayata) Tagawa was reinstated; L. gyirongensis Ching & S. K. Wu and L. longus Ching were reduced to synonyms of L. nudus and L. affinis respectively. The subdivision of L. macrosphaerusis was not accepted. Rhizome scales and paraphyses are the most useful characters for species delimitation as well as for infrageneric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f epidermis and spore ornamentation are usually stable and thu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roups within the gen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