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颂 《生命世界》2005,(10):45-45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了食物来源。野生稻是水稻近缘野生种的总称,包括水稻所在稻属(Oryza)22个野生种以及稻属11个近缘属的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澳大利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野生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蕴藏着丰富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具有大量栽培稻所没有的遗传变异,是  相似文献   

2.
段世华  李绍清  李阳生  熊云  朱英国 《遗传》2007,29(4):455-461
水稻线粒体基因组嵌合基因orf79 和 orfH79分别被认为与BT-型和HL-型水稻CMS有关, 两者具有98%的同源性, 并且其DNA序列只存在4核苷酸的差异。对于这两个嵌合基因, 前者来源于栽培稻(Oryza. sativa L.), 而后者则来源于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riff.)。这意味着orf79/ orfH79可能在广泛分布于稻属AA基因组中。为了调查orf79/ orfH79在稻属物种中的分布和变异, 190份栽培稻品系[包括156份亚洲栽培稻(O. sativa var. landrace)和34份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以及104份稻属AA基因组野生稻品系(包括O. rufipogon、O.nivara、O. glumaepatula、O. barthii、O. longistaminata和O. meridionalis 6个种), 被用于PCR扩增检测。31份具有控制粤泰A和笹锦A的特异片段的稻属AA基因组水稻品系被检测出。所有特异片段均被回收并测序, 基于DNA 序列的聚类结果显示31份水稻材料被分成了两组, 分别代表为BT-型和HL-型水稻不育细胞质组群。结果也进一步表明: HL-型水稻CMS胞质主要分布于一年生的O. nivara中; BT-型水稻CMS胞质可能来源于栽培稻变种或多年生野生稻O. rufipogon。  相似文献   

3.
区树俊  汪鸿儒  储成才  张帅 《遗传》2012,34(11):1389-1389
作物的驯化是人类从开始种植和储存的野生作物中选择优良性状,使之形态特征适应于农业生产方向进化的过程,因此,大部分种子作物驯化后在落粒性、种子休眠和植株形态等方面都出现了相似的变化。水稻是研究谷类作物驯化的良好模式生物。稻属包含2种栽培稻,分别为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其中亚洲栽培稻遍布全世界,包含两个主要亚种,粳稻亚种(O. sativa L. ssp. japonica)和籼稻亚种(O. sativa L. ssp. indica)。稻属丰富的近缘种和广泛的地域分布非常有利于研究确定现代栽培稻的驯化地域。此外,水稻基因组较小、具高质量精细图谱,加上功能基因研究上的进展,也为深入开展水稻驯化进程研究奠定了基础。详见本期第XX-XX页区树俊,汪鸿儒,储成才“亚洲栽培稻主要驯化性状研究进展”,对水稻关键驯化性状研究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综述。封面图中央是选取23株AA基因组的亚洲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稻,利用水稻驯化过程中受到选择的控制稻壳颜色基因Bh4上下游各50 kb中的SNP位点所构建的进化树;图外从左下至右下沿顺时针方向,反映的是水稻驯化过程中稻壳颜色、谷粒形状、穗型的变化趋势。 区树俊,汪鸿儒,储成才(绘图:区树俊)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世界最古老和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种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类型和品种。栽培稻种的起源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世界各国学者们的注意。稻属(Oryza)中有实际栽培价值的种只有两个,一是普通稻(Oryza sativa L.),另一是光身稻(O.glaberrima Steud.),前者原产于亚洲,后者原产于非洲。目前,除非洲栽培  相似文献   

5.
正稻米是目前全球约50%以上人口的碳水化合物摄取源,而生产稻米的农作物就是稻。稻有两种,一种是亚洲栽培稻,另一种是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也叫光壳稻,主要在非洲西部种植,世界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而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生产稻米的主要农作物,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生产,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亚洲地区。亚洲栽培稻又可分为水稻和陆稻,陆稻也叫旱稻。但是不管生产面积还是产量,占主导地位的是水稻,所以习惯上我们就把亚洲栽培稻称之为"水稻"。  相似文献   

6.
分类与名称枣是我国的特产,栽培历史悠久,在不少古藉中都有记载。滇刺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k.)属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Mill),本属品种大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在非洲和西半球温带也有分布。我国有12种,3变种,除枣和无刺枣在全国各地栽培外,其它主要产于西南和华南。我国是枣属种类最多的国家,作为果树栽培占有重要地位的有普通枣(Z.jujubaMill.)、酸枣(z.spinosus Hu.)及滇刺枣。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蝗虫的研究——稻蝗属(Oxya Serville,183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64,(6):885-888
稻蝗属(Oxya Serville,1831)是蝗科中的一个中等大的属,已知的种类近40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在我国已知17种以上,几乎遍及所有产稻地区,为水稻的大害虫,严重地影响水稻的产量。陕西省过去记录仅二种。作者于1963年曾记载六种(郑、梁,1963),其中有一种当时未能定名。近年来将过去所采的标本重新进行整理,认为以前未能定名者为一新种,定名为西安稻蝗Oxya sianensis。  相似文献   

8.
汪鸿儒  储成才 《遗传》2017,39(5):438-439
<正>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同时也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被广泛用于现代水稻育种。普通野生稻主要生长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比较依赖于水,时常见于池塘、沼泽或沟渠。在我国,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于江西东乡以南的地区。普通野生稻被认为是水稻改良第一基因库的重要组成,水稻育种过程中很多关键基因即来源于此。袁隆平院士创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其关键的雄  相似文献   

9.
高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粱属(Sorghum Moench)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对高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整理和研究。高粱属植物约有29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其中澳大利亚22种,亚洲15种,非洲9种,欧洲3种,地中海2种,美洲6种。中国有5种,分布在东北、西南到华南各省(区)。高粱属有5亚属,仅高粱亚属(subgen.Sorghum)延伸至新世界,其他亚属均分布在旧世界,高粱亚属覆盖非洲并扩散到全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拟高粱亚属(subgen.Parasorghum)分布在非洲、亚洲、澳大利亚;有柄高粱亚属(subgen.Stiposorghum)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个别种分布到亚洲;多毛高粱亚属(subgen.Chaetosorghum)分布在澳大利亚;异高粱亚属(subgen.Heterosorghum)分布在澳大利亚和亚洲。这表明澳大利亚东北部是高粱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非洲东北部和热带亚洲是否是高粱属的起源地尚需确证。  相似文献   

10.
正双子叶植物纲金缕梅亚纲的荨麻科是一个世界广布的科,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热带与温带,约47属,1300余种植物。常为草本,有时为灌木,稀为乔木,多具有刺毛。楼梯草族(Elatostemeae)是荨麻科内一个物种丰富且变异范围很大的类群,包括6个属。冷水花属(Pilea)是本族第一大属,约400种,主要分布于美洲热带。本族第二大属,即楼梯草属(Elatostema),全球约350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亚的中国是该属的主要分布区,东起日本,西至喜马  相似文献   

11.
鳄梨(Persea americana)为热带、亚热带果树,由于果实营养价值高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已广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目前已有近30个国家大规模种植鳄梨,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墨西哥、美国、多米尼加及巴西。日本南部、苏联南部及地中海地区也有种植[1]。  相似文献   

12.
玫瑰茄又叫山茄,原产于非洲苏丹,故又名苏丹红,国外俗称罗塞尔、卡凯蒂。学名是(Hibiscus SabdaTiffa L)。玫瑰茄是锦葵科木槿属(Hibiscus)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原为野生,由于花朵一时不易凋谢,被人们发现移为家种,传到一些国家。栽培玫瑰茄主要是为了采收花萼,其萼片肉质,紫红色,作为饮料已有300多年历史。1940年引入我国,80年代以来在福建、云南、四川、两广先后试种成功,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3.
国产合欢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合欢属是豆科,含羞草亚科,Ingeae族的一个中等大的属,全世界不下15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南半球热带,亚热带为主。国产合欢属27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 合欢属Albizia是根据A.julibrissin Durazz.于1772年建立的,Bentham于1875年把Albizia Durazz.分为三个组和六个系,自后对Albizia的分类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把Ingeae族里的某些属与Albizia Durazz.合并,O.kuntze(1891)甚至把Ingeae族内全部单心皮的属合并,并恢复最古老的名称Feuillea Gled;而另一个趋势,则是从AlbiziaDurazz.内分出许多小属。下面将结合与国产种有关的类群分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刘炳仑 《化石》1995,(1):9-11
棕榈科花粉萌发孔的演化趋向与其化石花粉刘炳仑棕榈科(Palmae)属单子叶植物,共约217属,2500余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22属,72种,主产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温带地区很少见。因而,一般都把它视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指示植物。在棕...  相似文献   

15.
柱花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柱花草属(Stylosanthes Sw.)约含50个种(包括二倍体和多倍体), 染色体基数x=10, 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优良豆科牧草, 其中圭亚那柱花草(S. guianensis Sw.)、有钩柱花草(S. hamata (L.) Taub.)、西卡柱花草(S. scabra Vog.)、矮柱花草(S. humilis Kunth)和灌木柱花草(S. seabrana B. L. Maas s & 't Mannetje)的种植面积最广。由于柱花草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容易且用途广泛(可用于青稞饲料、调制干草和干草粉、牧地种植、果树间种、水土保持及绿肥等), 被许多国家用于热带和亚热带农业生产中, 如亚洲的中国、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 澳洲的澳大利亚, 美洲的美国、哥伦比亚、巴西和古巴, 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等。该文对柱花草种质资源的系统学、种质收集、评价、利用及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归纳, 并展望了当前柱花草研究的热点领域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 山茶属植物将近二百种,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近90%以上的种集中在我国的南部。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o Hu)又名浙江红花油茶,属于山茶属(Camellia)山茶亚属(Subgen.Camellia)的山茶组(Sect.Camellia),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和福建北部海拔600—1400米的山地。这种植物具有硕大而美丽的红花,为庭园观赏佳品;其种子含油量较高,可供食用。目前已有不少  相似文献   

17.
包颖  葛颂 《植物分类学报》2003,41(6):497-508
稻属药稻复合体Oryza officinalis complex中有5个二倍体物种,涉及B、C和E3个染色体组,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其中,O.australiensis是稻属中惟一含E染色体组的物种;O.punctata则是惟一含B染色体组的物种。虽然O.officinalis、O.rhizomatis和O.eichingeri都含C染色体组,但由于它们间断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可能在稻属异源多倍体成种中发挥了不同作用。染色体组B、C和E之间,以及上述二倍体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在稻属多倍体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8.
稻属分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稻属(Oryza L.是禾本科中重要的植物类群,该属含2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未来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还将有赖于对稻属基因库中丰富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由于稻属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众多的植物分类学家、遗传学家、育种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广泛研究。稻属自Linnaeus于1753年建立以来的200多年中,无论在物种的数量和分类系统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多位学者对稻属的属以下等级和种间的分类都做了详细的工作,对稻属现代分类系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oschevicz(1931)对稻属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稻属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Sharma &; Shastry (1965) 建立的稻属分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了 Roschevicz(1931)工作的影响,对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等级也处理得较合理,但是他们对稻属的分类定义较为广泛,包括了好几个如今已不放在稻属的物种。Vaughan(1989)对全球的稻属标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查证和研究,他建立的稻属系统不仅在属的界定上更为合理,而且对稻属中各物种的形态变异、地理分布和种间的关系,都有更清楚的描述。遗憾的是,Vaughan (1989)采用的属下等级——“复合体”(complex),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的规定。Lu(1999)在对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对稻属的研究成果并包括了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新种,建立了稻属3组7系24种的分类系统。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稻属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列出了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分种检索表,并对稻属分类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用 PCR技术从产于我国的 3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的 2个亚种中特异地扩增和测序了 r DNA的第一转录间隔区。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药用野生稻 (O.officinalis)、疣粒野生稻 (O.granu-lata)和栽培稻的两个亚种 (O.sativa ssp.indica,O.sativa ssp.japonica)的 ITS1序列为 1 93bp、1 94bp、2 1 8bp、1 94bp和 1 94bp,它们的 G/ C含量为 69.3%~ 72 .7% ,序列中位点趋异率为 1 .5%~ 1 0 .6%。序列的相似性比较和简约性分支分析的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药用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和与栽培稻的两个亚种的相似性都为 82 % ,说明它与 AA基因组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疣粒野生稻与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它在稻属中可能是一个系统地位较独特的类群。以 ITS1序列构建的 3种野生稻和 2个栽培稻亚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前人用同工酶、叶绿体 DNA、线粒体 DNA和核 DNA资料重建的稻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亚洲栽培稻起源、演化中两个重要稻种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分布子云南及南亚的光稃稻和镰刀谷在研究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起源、演化及稻作育种上有重要意义。它们在分类上的地位往往被误分,进而影响这些类型的开发利用。研究表明,光稃稻是普通野生稻被引上亚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山区在旱地上首先被人类驯化成的原始粳型陆稻,当其进一步被引向高海拔和高纬度时则演化成普通粳稻。镰刀谷迄今多被划为籼稻,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镶刀谷大部分属粳稻,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籼稻。它的起源及其分类上的地位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