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溶氧水平对鲫鱼代谢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12,32(18):5806-5812
为了探讨水体溶氧水平对鲫幼鱼(Carassius carassius)运动、消化能力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25.0±0.5)℃温度条件下,测定了8(饱和溶氧水平)、2和1mg/L溶氧水平下摄食(饱足摄食)和空腹组(空腹2 d)鲫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运动前耗氧率(MO2pre-exercise)、活跃耗氧率(MO2active)和代谢范围(MS)。摄食诱导的耗氧率上升在各溶氧水平下无显著差异。在饱和溶氧水平下,摄食组和空腹组的Ucrit没有显著差异,但在1和2 mg/L条件下,摄食组的Ucrit显著低于空腹组(P<0.05)。在饱和溶氧水平条件下,消化和运动诱导的耗氧率上升在各个游泳水平均能完全叠加,且摄食组鱼类与空腹组鱼类具有相似的MS和Ucrit和更高的MO2active,提示鲫鱼在常氧下为添加代谢模式。随着溶氧水平下降至2和1mg/L,呼吸能力(摄食组的MO2active)对溶氧水平下降较运动耗氧率更为敏感,消化诱导的耗氧率增加只能在较低游泳速度叠加,与空腹组鱼类比较,摄食组鱼类的MS和Ucrit显著下降,MO2active无显著差异,提示低氧下消化和运动对氧气需求竞争的加剧使其代谢模式转化为消化优先。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bagrus vachelli)在不同溶氧水平(DO)下的游泳运动能力、限制性机制及能量适应对策, 在25℃分别对不同溶氧水平(125%、100%、75%、50%和25% 空气饱和度)条件下瓦氏黄颡鱼幼鱼静止耗氧率、临界游泳速度(Ucrit)、活跃耗氧率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瓦氏黄颡鱼的静止耗氧率随溶氧水平下降而显著下降(P2crit)为14.52%空气饱和度(1.16 mg/L)。当溶氧水平从100%下降到25%空气饱和度时, 其活跃耗氧率随溶氧的下降而显著下降(PPP<0.05)。研究结果提示: 在低氧条件下, 瓦氏黄颡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受中心的心鳃系统的限制, 而在常氧条件下,受外周的运动系统(肌肉组织)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鳊幼鱼临界游泳速度和代谢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阳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杂志》2013,32(5):1260-1264
为了考查温度对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有关代谢机制,本研究分别在不同温度(10、18、26和34℃)下测定实验鱼的静止耗氧率(RMR)、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运动过程中的最大耗氧率(MMR),并以MMR和RMR的差值分别计算各温度下的能量代谢范围(MS).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Ucrit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温度由10℃升高至34℃,Ucrit由(6.01±0.32)升至(8.82±0.27) BL·s-1;RMR和MMR也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测定值在温度由10℃升高至34 c℃时分别为(161.7±28.8)、(293.0±27.6) mg O2·kg-1·h-1和(558.6±20.4)、(1278.7±57.4) mgO2 ·kg-1 ·h-1,MMR在34℃与26℃相比有下降趋势;MS在10~26℃范围随温度的上升显著上升,26 ~ 34℃却出现显著下降(P<0.05).可见:Ucrit和MS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不尽一致;这可能与水的粘滞系数下降、进而导致鳊能量效率提升有关,还可能由于实验鱼无氧代谢能力提高所致.  相似文献   

4.
铜胁迫对狭叶香蒲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Cu~(2+)胁迫对狭叶香蒲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狭叶香蒲叶宽、株高的增长量及整株干物质累积量在较低浓度Cu~(2+)处理时均未受影响,此后随Cu~(2+)浓度升高显著下降。Cu~(2+)浓度为o~30 mg·L~(-1)时,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此后随Cu~(2+)浓度增加其含量显著下降。在Cu~(2+)浓度0~5 mg·L~(-1)范围内根系活力显著上升,此后随Cu~(2+)浓度升高则大幅下降。根系和叶片SOD、POD、CAT、活性随Cu~(2+)浓度增加均呈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的趋势,根系SOD、POD活性在30 mg·L~(-1)时出现最大值,叶片SOD、POD活性在55 mg·L~(-1)时出现最大值,根系和叶片CAT活性均在80 mg·L~(-1)时出现最大值;同一Cu~(2+)浓度下,根系SOD、POD、CAT活性明显高于叶片,说明根系比叶片对Cu~(2+)胁迫反应更敏感。从根系和叶片SOD/POD、SOD/CAT的比值变化上看出,在Cu~(2+)为1 mg·L~(-1)和5 mg·L~(-1)时起主要保护作用的酶是SOD、POD,后来CAT起到主要作用。MDA含量自Cu~(2+)浓度为30 mg·L~(-1)时开始持续上升。说明在Cu~(2+)为30~55 mg·L~(-1)时狭叶香蒲表现为积极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5.
张安杰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14,34(20):5860-5867
以乌江流域亲缘关系近,但分布并不完全重叠的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作为实验对象,分别考察这两种实验鱼的低氧耐受及游泳运动能力。将野外采回的实验鱼置于(25±1)℃条件下,分别测定两种鱼的临界氧分压(Pcrit)、水面呼吸(ASR)、失去平衡点(LOE)以及在不同溶氧水平(8.0、4.0和2.0 mg/L)下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活跃耗氧率(MO2active)。研究发现:马口鱼的Pcrit(2.44±0.20)mg/L显著高于宽鳍鱲(1.86±0.10)mg/L(P=0.031)。但马口鱼的50%ASR(1.23±0.16)mg/L显著低于宽鳍鱲(1.97±0.11)mg/L(P=0.023);马口鱼的50%LOE(0.84±0.01)mg/L同样显著低于宽鳍鱲(0.97±0.02)mg/L(P=0.004)。宽鳍鱲在8.0和4.0 mg/L下的游泳能力显著高于马口鱼,然而马口鱼和宽鳍鱲的Ucrit均随测定溶氧水平的下降而显著降低(P0.01);宽鳍鱲和马口鱼的运动耗氧率均随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呈现指数增加,但随测定溶氧水平的降低运动耗氧曲线变得相对平缓,尤其是在溶氧为4.0 mg/L时马口鱼的运动耗氧曲线与宽鳍鱲相比越发平缓;两种实验鱼的MO2active随溶氧水平下降的变化趋势与Ucrit相似(P0.001)。结果表明:两种野外生存的实验鱼不仅在低氧耐受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两者的游泳运动能力也有不同表现,这很有可能与其遗传特征、生存环境及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溶氧水平对鳊鱼、中华倒刺鲃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5 1)℃条件下, 以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体重(4.70 0.11)g, n=32、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体重(3.26 0.06)g, n=32幼鱼为研究对象, 采用鱼类游泳代谢测定仪在水体溶氧为8、4、2、1 mgO2/L条件下分别测定其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游泳代谢率(MO2), 并计算出静止代谢率(MO2rest)、最大游泳代谢率(MO2max)、代谢范围(MS)及单位位移能耗(COT)等相关参数。结果显示, 随着溶氧水平的下降, 鳊鱼、中华倒刺鲃幼鱼的Ucrit均逐渐下降, 除中华倒刺鲃幼鱼的值在4与8 mgO2/L下没有显著性差异外, 其他各组均差异显著(P0.05); 在同一溶氧水平下的中华倒刺鲃Ucrit显著大于鳊鱼(P0.05)。两种鱼的MO2max和MS均随DO的下降而显著下降, 但MO2rest在溶氧水平低于1 mgO2/L才显著下降(P0.05)。研究还发现鳊鱼、中华倒刺鲃幼鱼的MO2在同一游泳速度下随溶氧水平下降而降低, 而在相同溶氧水平下随游泳速度的上升而显著升高(P0.05); COT随游泳速度上升而显著降低(P0.05), 但在高游泳速度下相对稳定, 在同一游泳速度下随着DO的下降有所减小。中华倒刺鲃的COT整体上小于鳊鱼, 且在低游泳速度下差异更大。87.5%(1-8 mgO2/L)溶氧水平的下降导致两种鱼类相似的Ucrit变化(53% vs. 50%), 但溶氧水平由8降到4 mgO2/L时, 鳊鱼32%MO2max的下降导致Ucrit下降13%, 但同样的溶氧水平下降虽然导致中华倒刺鲃的MO2max下降20%, 但由于MO2rest和COT的下降, 其Ucrit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溶氧水平对不同鱼种游泳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代谢对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锦鲫的摄食代谢与运动代谢及其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摄食后特殊动力作用(SDA)的变化特征及运动代谢与摄食代谢之间的相互影响,实验首先灌喂锦鲫4%体重的饲料和等体积的纤维素(湿重),测定灌喂前后的耗氧率;另设灌喂饲料、灌喂纤维素、空腹组(对照组)3个组,测定3组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运动耗氧率(MO2);然后在70%、0%临界游泳速度下,分别测定饱足摄食组和空腹组的耗氧率。结果显示:1灌喂饲料后代谢率快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又迅速下降,代谢时间较短,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灌喂纤维素后代谢率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提示锦鲫幼鱼的特殊动力作用功率曲线为一个典型的"三角型"模型,且在特殊动力作用总耗能中,生化特殊动力作用占特殊动力作用总耗能的绝大部分,而机械特殊动力作用只占特殊动力作用的极少部分。2锦鲫幼鱼在摄食后临界游泳速度显著下降(P0.05),代谢率显著升高(P0.05)。摄食后的运动过程中,代谢率从摄食开始到代谢率回落至空腹组代谢的标准误范围内的首个数据所对应的时间长度均为6.5 h,且摄食代谢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对锦鲫幼鱼来说,摄食代谢降低了其运动能力,而运动代谢并没有影响摄食代谢。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饥饿对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在20℃条件下测定了饥饿不同时间(1、14、28 d)的鲫鱼(Carassius carassius)幼鱼的3种游泳能力参数(临界游泳速度,Ucrit;匀加速速度,Ucat;快速启动逃逸速度,Ufast)。结果表明:饥饿时间不同,Ucat分别为Ucrit的131%~152%,而Ufast分别为Ucrit的368%~509%;14~28 d饥饿对Ufast没有显著影响,但导致Ucat和Ucrit分别显著下降14%~32%和24%~29%(P0.05);Ufast和Ucrit(Ucat)差异在饥饿后增大;由于Ucrit比Ucat对饥饿更为敏感,短期饥饿鲫鱼的Ucat和Ucrit之间的差异也增加;饥饿对活跃代谢率(MO2active)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氧气摄取能力不是饥饿鲫鱼Ucrit下降的原因;饥饿的鲫鱼在相同游泳速度下MO2增加,且随游泳速度MO2上升更快(P0.05),表明饥饿条件下鲫鱼幼鱼Ucrit的下降主要涉及游泳效率的下降和能量底物的缺乏。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和呼吸生理试验,研究了盐度10的水体中不同K+、Ca2+浓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存活率、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浓度3.78 ~ 435.30 mg-L-1(对照组为117.55 mg· L-1)和Ca2+浓度11.01 ~ 1535.90 mg·L-1(对照组为116.59 mg· L-1)水质条件下,大鳞鲃幼鱼存活率均为100%.96 h高浓度K+的LC50为515.01 mg· L-1,低浓度Ca2+的LC50为5.47 mg·L-1.在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中,低浓度K+组[(3.75±0.17) mg·L-1]大鳞鲃幼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高浓度K+组[(451.67±10.23) mg· L-1]耗氧率在前48 h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72和96 h与对照组[(115.29±0.68) mg·L-1]相比,耗氧率显著提高(P<0.05);临界窒息点和绝对窒息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Ca2+试验中,高Ca2+组[(1290.10±15.75) mg·L-1]和低Ca2+组[(8.87±0.34) mg·L-1]表现为相同趋势,即前24 h时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均比对照组[(117.57±1.68) mg·L-1]有显著升高(P<0.05),48 h后,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持续至96 h试验结束.无论低浓度Ca2+组还是高浓度Ca2+组,大鳞鲃幼鱼的临界窒息点与绝对窒息点都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大鳞鲃幼鱼对水体中K+、Ca2+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尤其是低浓度K+和高浓度Ca2+.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查鱼类对温度变化的功能适应和生理反应特征,以不同驯化温度(10、20和30℃,驯化两周)为对照,进行双向急性变温处理(20℃→10℃和20℃→30℃),分别在不同时间(0.5、1、2、4、8和24h)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静止耗氧率(Resting oxygen consumption rate,VO2)进行测定并在处理后及时测定实验鱼的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研究发现:不同驯化温度下实验鱼的Ucrit随驯化温度升高呈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对临界游泳速度(Relative critical swimming speed,Ur)分别为1.83、2.87和3.37 BL/s(Body length per second)(P<0.05);双向急性变温两组的Ur分别与驯化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Ur与温度的关系表达为:Ur=0.8114T+1.0976(n=37,R2=0.973,P<0.05)。VO2也随驯化温度升高呈显著增加的变化特征,分别为14.91、28.34和44.98 mg O2/kg·h(P<0.05)。双向急性变温对VO2的影响十分显著。急性升温组的静止耗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稳定的变化规律,其静止耗氧率的Q10值的峰值(3.1)出现在升温后的0.5h,是对照组的1.96倍;而急性降温组的静止耗氧率则急剧连续下降至相对稳定水平,其Q10值的峰值(4.8)出现在降温后的1.0h,是对照组的2.5倍。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变温幅度下,双向急性变温对南方鲇幼鱼均存在明显的生理胁迫;不同温度变化方向的代谢反应特征却不尽相同,急性降温对南方鲇幼鱼造成的生理胁迫可能大于急性升温;当环境温度发生骤然变化时,实验鱼的运动生理功能具有较好的温度适应能力。研究提示,迅速降温后水流刺激可能会终止鱼类的"冷休克",引起整体的代谢水平的重新调节,以满足运动的能量需求并提高生存适合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流速下杂交鲟幼鱼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水流速度对杂交鲟幼鱼行为和代谢的影响,探讨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及相关游泳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和活动代谢同步测定装置,测定了杂交鲟幼鱼在0.1、0.3、0.5 m/s三种流速和静水条件下的游泳状态、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杂交鲟幼鱼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游泳状态所占时间比例显著减少,而逆流后退所占时间比例显著增加,顺流而下时间比例有所上升。在0.0—0.3 m/s的流速范围内,杂交鲟幼鱼各个时段的平均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0.3 m/s流速下分别达到100%﹑(2.53±0.34)Hz和(490.99±164.59)mg O2/(kg.h)。当流速增加至0.5 m/s时,在趋流率仍保持100%的情况下,其耗氧率相比0.3 m/s增加了21.86%,而摆尾频率却减小了6.70%。实验过程杂交鲟幼鱼趋流率与摆尾频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摆尾频率与耗氧率在大部分时段却无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流速组杂交鲟幼鱼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趋流率均相对稳定;但摆尾频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耗氧率则在实验前9h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随后趋于稳定。研究结果提示:杂交鲟幼鱼游泳状态的变化与流速有关,而反映运动强度大小的摆尾频率与活动代谢率的关系受到游泳状态的显著影响,同时也与运动代谢特征的时间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彩叶玉簪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钙素水平对玉簪叶片光合作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素水平的提高,彩叶玉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Ca~(2+)90 mg·L~(-1)时;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也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Ca~(2+)50 mg·L~(-1)时;初始荧光(F_0)和最大荧光(F_m)值在0~360 mg·L~(-1)钙素水平下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90 mg·L~(-1)时;Pn和Gs值的变化与Ci值成正相关。同时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均表现为单谷曲线,在Ca~(2+)90 mg·L~(-1)时达最小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彩叶玉簪Pn下降主要由气孔引起,叶面喷施90 mg·L~(-1)的Ca~(2+)可增强彩叶玉簪光合作用,降低保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广泛分布的沉水植物--菹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浓度Zn2+(0、5、10、15和20 mg·L~(-1))的10% Hoagland营养液培养7 d,分析Zn~(2+)在水生植物中的积累及其诱导产生的毒理学作用.结果发现:随着培养液中Zn~(2+)浓度的增加,(1)菹草叶片中Zn~(2+)含量极显著上升.(2)Zn~(2+)处理使菹草产生明显的矿质营养失衡症状,主要表现为显著增加了对Fe~(2+)的吸收和降低了对P~(5+)和Na~+的吸收.(3)光合色素中,叶绿素a和b、类胡萝卜素先升后降,分别在5、5和10 mg·L~(-1)处理浓度时最多;叶绿素a/b一直下降.(4)GSH含量在5 mg·L~(-1)时达到峰值后减少,而AsA则为逐渐降低.(5)各处理浓度都使ATP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减少.(6)电镜观察发现,正常条件下Ca~(2+)主要分布在胞间隙和液泡中,细胞基质中较少;添加Zn~(2+)后,胞间隙和液泡中的Ca~(2+)逐渐进入细胞质,使细胞质中Ca~(2+)浓度明显升高,在质膜内侧、细胞核和叶绿体中都出现大量呈圆环状的黑色钙颗粒.综合分析认为,AsA对Zn~(2+) 胁迫反应最敏感,Zn~(2+)对菹草产生毒害的临界浓度为5~10 mg·L~(-1).  相似文献   

14.
敌百虫对中国花鲈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病害防治提供根据,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检测了幼鱼肝脏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测定了暴露在不同浓度敌百虫中幼鱼的红细胞总核异率和微核率.结果表明: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76、3.02、1.74和1.58 mg·L-1,安全浓度为0.14 mg·L-1;对幼鱼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96、6.15、3.98和2.89 mg·L-1,安全浓度为0.58 mg·L-1.濒死的中国花鲈肝脏组织有溶解性坏死灶.幼鱼在不同浓度的敌百虫中暴露48 h,随着敌百虫浓度的升高GSH含量先下降后恢复再下降;MDA含量先上升后恢复;各组SOD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CAT活力先下降后恢复;GPT活力维持在低水平;GOT活力在1.35和2.70 mg·L-1实验组下降;AChE活力先下降后略回升.GSH和MDA含量以及CAT、GPT、GOT和AChE活力对敌百虫胁迫敏感而SOD活力则不敏感;幼鱼在敌百虫浓度为1.45mg·L-1的实验组中暴露96 h,其红细胞的总核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在0.73 mg·L-1实验组中暴露96 h,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5.
实验测定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水温对刀鲚幼鱼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刀鲚运输、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水温(16℃~28C)条件下,刀鲚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R)与水温(T)的回归方程为R=0.988T2-32.36T+343.7,相关系数为0.96;刀鲚幼鱼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7:00,低谷在21:00;刀鲚幼鱼的窒息点与水温显著相关,窒息点A(mg·L-1)与水温T(℃)的回归关系为A=0.9397T0.8001,R2=0.98.刀鲚幼鱼血清中血糖含量在水温16℃~24℃阶段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在17.24 ~ 19.79 mmol·L-1,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呈波浪式变动;但在水温24℃~28℃阶段,血糖含量随水温上升而显著升高,而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水体全氟辛烷磺酸(PFOS)污染对鱼类爆发游泳及其代谢恢复能力的影响, 将中华倒刺鲃幼鱼(Spinibarbus sinensis)暴露在不同浓度(0、0.32、0.8、2和5 mg/L)PFOS后, 测定PFOS暴露对其静止代谢率(RMR)、爆发游泳速度(Uburst)以及运动力竭后代谢恢复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 暴露浓度对实验鱼的Uburst和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Uburst)均影响显著(P<0.05), 5 mg/L PFOS暴露导致Uburst和rUburst分别下降了17.4%和10.8%, PFOS对rUburst的影响表现出“非单调剂量效应”; 暴露浓度对实验鱼的RMR影响显著(P<0.05), 5 mg/L PFOS暴露导致RMR显著升高, 但PFOS对运动后代谢峰值(MMR)、代谢率增量(MS)、代谢变化倍率(F-MS)、力竭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提示: PFOS污染改变实验鱼能量代谢水平的下限, 而对其代谢水平的上限无明显的限制性作用; PFOS污染将可能对鱼类捕食——逃避捕食者、穿越激流寻找适宜生境等生存关联的生命活动起到负面影响, 但对无氧代谢关联的代谢恢复能力无显著的生态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橙皮对Pb~(2+)的吸附,分别采用H_3PO_4、NaOH、无水乙醇-NaOH、CaCl_(2 )-无水乙醇-NaOH等溶液对橙皮进行改性。探讨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溶液酸度对Pb~(2+)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改性橙皮形貌及其吸附Pb~(2+)前后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四种改性橙皮中,以CaCl_(2 )-无水乙醇-NaOH为改性剂制备的改性橙皮对Pb~(2+)吸附效果最好;吸附时间120 min时,改性橙皮吸附剂对Pb~(2+)的吸附已达到饱和,最佳吸附温度为40℃,最佳吸附溶液酸度为pH=5.0;当Pb~(2+)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吸附剂最佳投入量为0.15 g,此时吸附率达94.43%,吸附量为126.17 mg/g。改性橙皮对Pb~(2+)的吸附方式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模拟,改性橙皮的最大吸附量为156.98 mg/g。改性橙皮是性能良好、可重复使用、安全环保的生物吸附剂。  相似文献   

18.
镉对不同品种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培养皿滤纸萌发实验,研究了不同Cd~(2+)浓度(0、5、10、20、50、100、200mg·L~(-1))对7种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20 mg·L~(-1)的Cd~(2+)处理对不同品种苜蓿的萌发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应,10 mg·L~(-1)的处理显著增加了甘农1号和阿尔冈金的鲜重。Cd2+对不同品种苜蓿萌发指标的抑制效应差异较大:Cd~(2+)浓度5~200、20~200、50~200和200 mg·L~(-1)的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皇后、牧歌、中兰1号和中兰2号的发芽势; 50~200、100~200和200 mg·L~(-1)的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中兰1号、牧歌(阿尔冈金)及中兰2号(皇后)的发芽率; 50~200、100~200和200 mg·L~(-1)的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中兰1号、牧歌(阿尔冈金)和中兰2号(皇后)的发芽指数; 20~200 mg·L~(-1)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所有品种苜蓿的活力指数; 50~200 mg·L~(-1)的处理均显著降低所有品种的鲜重,不同Cd~(2+)浓度对7种苜蓿的根长和/或芽长均有显著抑制效应。所有萌发指标中,发芽率、发芽指数和鲜重与Cd~(2+)浓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Cd浓度的变化对这些指标变化的解释量均超过83%。利用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7种苜蓿对Cd~(2+)的耐受性,皇后以其高的发芽率及Cd~(2+)耐受性,可作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优推品种。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在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但重金属胁迫对PAHs高效降解菌EPS特征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通过使用铜、铅离子作为胁迫源对PAHs高效降解菌毛霉(Muoor mucedo)进行胁迫培养,并对提取的毛霉EPS性质进行表征,阐明在铜、铅离子胁迫下,毛霉EPS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铜、铅离子浓度从0增加到80 mg·L~(-1),毛霉EPS产生量(TOC)、多糖成分含量(PS)、蛋白质含量(PN)、表面张力、乳化指数和Zeta电位的值(绝对值)逐渐增大,最大值分别达到706.4 mg·L~(-1)、1.035 mg·L~(-1)、0.907 mg·L~(-1)、57.63 m N·m~(-1)、44.5%和-26.21 m V;当铜、铅离子浓度大于80 mg·L~(-1)时,除乳化指数外,EPS产生量、PS、PN、表面张力和Zeta电位值(绝对值)显著降低,同时,Cu~(2+)胁迫下EPS各理化性质的变化比Pb~(2+)胁迫下更加明显;铜、铅离子胁迫对PAHs高效降解菌毛霉EPS产生量、组成成分含量、表面张力、乳化性以及Zeta电位等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草鱼、白鲢和花鲢的耗氧率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1.草鱼、白鲢、花鲢的鱼苗和第2年鱼,以及草鱼的第3年鱼在夏季水温下的耗氧率,均经连续至少7小时以上的测定。 体重0.4-1.7克的鱼苗,在28.5-31.7℃的水温中,平均耗氧率篇0.325-0.632毫克/克/小时;体重38.9-172.3克的第2年鱼,在26.3-30.6℃的水温中,平均耗氧率为0.161-0.264毫克/克/小时;体重1103-1355克的第3年鱼(草鱼)在水温21-23.5℃时,平均耗氧率为0.139-0.151毫克/克/小时。 2.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减低;同种之内,小鱼的耗氧率较大鱼为高。 3.耗氧率随水温的上升而增加;花鲢在冬季的耗氧率不及夏季的1/6。 4.在体重和水温相仿的情形下,白鲢的耗氧率较花鲢为高,花鲢的耗氧率又较草鱼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