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志》2018,(2)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2]是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特别是骨科手术患者,其中以骨科下肢手术及创伤患者最为常见,其临床多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或压痛,重者可见患肢皮肤紫绀、皮温异常、无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本文对骨科患者围手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诊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术后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正相关(r=0.785、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32、4.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升高,该两项指标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的参数值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3.
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98例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DVT或PTE表现。结果:94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5.9%;只有3例并发DVT,1例并发PTE,经治疗均顺利康复。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起病初期症状较为隐匿,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将会产生致命的危害,故在临床上多考虑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提早预防。本文从中医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医学等方面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及物理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改善(P>0.05),但仍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改善,但对于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与传统预防方法无差异,故需在准确判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性基础上,合理使用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已成为临床上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易使患者术后死亡率升高,因此,围术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现就导致围术期凝血功能发生变化的一些因素作一简单综述,从而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对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视,提前做到预防,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
韦春萍 《蛇志》2013,(4):444-44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行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其发生率为50%~60%,脊髓损伤引起的占75%~80%,择期骨科手术的发生率为52%,其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而死亡。我科近年来对收治卧床超过1周的患者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无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现将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行预防性药物,物理预防以及系统性功能锻炼.结果:181例术后患者中有41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细致的护理和有效的措施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的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6000IU治疗,皮下注射,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 L治疗,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髌骨上极上15 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及肿胀率,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D-2聚体(D-D)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结果:治疗期间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均轻微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 cm肿胀率、髌骨下极下15 cm肿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d研究组患者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0 d研究组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d、治疗后10 d研究组全血低切、全血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对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周期性充气加压和常规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本研究选取了骨科大手术后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1~2 h使用间歇性充气挤压泵(IPC)进行周期性充气加压,脚踝压力45mm Hg,小腿压力40mm Hg,大腿压力30mm Hg,充气15 s,放气45 s,即一个挤压周期l min。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流峰速度和增幅、血流平均速度和增幅、血流量和增幅均显著高于对照(p0.01),且实验组患者舒适度感受优于对照组。周期性充气加压可以降低骨科大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2014年-2016年,我院CSP患者经UAE治疗后发生DVT的发病率为1.63%,患者平均年龄35.2岁。DVT临床症状出现于UAE术后3-6天,多表现为下肢的疼痛及酸胀,深静脉血栓均出现在介入穿刺处肢体。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DVT发生与穿刺处肢体制动,血管受压,血液回流障碍有关。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对DVT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128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到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股骨头置换术后疑似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128排CT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在78例患者中,128排CT判断图像优69例,良9例,优良率为100.0 %。静脉造影判定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DVT组),发生率为14.1 %,检出病变血管45支。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使用激素、年龄是导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P<0.05)。DVT组的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BV)与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高于非DVT组(P<0.05),血流量(blood flow, BF)与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值低于非DVT组(P<0.05)。DVT组的血管狭窄评分低于非DVT组(P<0.05)。128排CT对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 %和97.0 %。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使用激素、年龄是导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28排CT能有效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全身多处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较重的并发症,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并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目前已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2008年3月,我科收治1例全身多处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骨科创伤术后并发DVT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科在去年收治的70例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以上骨伤并发DVT的患者,行静脉血栓治疗,总结DVT的临床处理方法。结果:70例研究对象中,出现小腿静脉血栓共37例,患者一周后疼痛缓解,皮肤温度降低,下肢髂股深静脉血栓病例数为25例,患者在治疗后第十一天有明显肿胀感,混合型深静脉血栓患者8例,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在治疗一个月之后对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显示DVT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DVT患者行针对性地预防及治疗后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从血液流变学方面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的作用机理.方法:2003年3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2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中42例IPC治疗病例定为B组实验组,145例单纯药物治疗病例中选取60例定为A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小腿肿胀消退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变形性,在治疗第1天较入院时无差异,组间无差异(P>0.05),第3天较入院时有差异(P<0.05),组间第3天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度均明显消退,但B组肿胀消退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仪可有效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效缓解肢体肿胀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治疗难度,使用简单,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6.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我科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痛苦减轻,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溶栓治疗及实施持续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纤溶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静滴;治疗组采用纤溶酶.治疗前后及过程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组有效率为91.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较常见疾病,纤溶酶对与控制深静脉血栓,改善病人血管栓塞状况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杨孙强 《蛇志》2008,20(2):143-14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流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创伤及手术是其诱因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晓妹 《蛇志》2013,25(1):78-8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内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和髂静脉[1]。有资料显示,如不给予任何干预,30%~40%脑卒中患者可发生DVT,严重偏瘫患者发生率可达60%~70%[2]。而一旦发生DVT,则易致肺栓塞,引起猝死和肺功能不全。为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骨科手术患者1 027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按手术进行的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87例患者,研究组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540例患者。对照组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对患者下肢DVT危险度进行分层,根据危险度给予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在术后3个月内DVT发生率、发生时间、入院时与出院时下肢DVT防治知识得分、出院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研究显示研究组在时间依从性、次数依从性、出院时下肢DVT防治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下肢DVT发生率和总下肢DVT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骨科手术患者的DVT防治知识水平,增加出院后DVT预防的依从性,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