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利用Oligo1000DNA合成仪(Beckman)合成了长度为45bp的寡核苷酸单链,经纯化后用同位素γ-32P-ATP作5′末端标记后,制备成鱼类LZF-IDNA指纹探针。通过对鱼类的群体实验、亲子鉴定实验、组织细胞的稳定性实验和鱼类种类的适用范围实验后,测得:(1)LZF-IDNA指纹探针属多位点寡核苷酸探针;(2)LZF-IDNA指纹探针在鱼类种群中的鉴别机率为9.23×10-16;(3)LZF-IDNA指纹探针在鱼类亲子鉴定实验中的父系概率为0.999962;(4)LZF-IDNA指纹探针,是一种稳定的,既具有个体识别能力,又具有一定种属特异性的、适用于鱼类DNA指纹图研究的基因指纹探针。  相似文献   

2.
鱼类LZF—I DNA指纹探针的设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盛国  蓝翎 《遗传学报》1997,24(1):7-14
利用Oligo 1000DNA合成仪合成了长庶45bp的寡核苷酸单链,经纯化后用同位素γ-^32P-ATP作5‘末端票房后,制备鱼类LZF-I DNA指纹探针。通过对鱼类的九体实验,亲子鉴定实验,组织细胞的稳定性实验和鱼类种类的适用范围实验后,测得:(1)LZF-I DNA指纹探针属多位点寡核苷酸探针;(2)LZF-I DNA指纹殖在鱼类种群中的临别机率为9.23-10^016;(3)LZF-I  相似文献   

3.
梁平彦  全勇 《病毒学报》1995,11(1):72-77
以我国栗疫菌(Cryphonectria(=Endothia)parasitica)低毒力菌株EpC140(广西)的(γ-^32P)ATP末端标记dsRNA作探针,与5种真菌病毒dsRNA进行分子杂交。探针可与紫孢侧耳病毒(Pleurotus sapidus virus)和小麦全蚀菌病毒(Gaeuman-nomyces graminis.virus)的dsRNA杂交,但不能与黑曲霉病毒(Pyric  相似文献   

4.
γ—谷氨酸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与肿瘤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及其相关酶类对化疗药物的解毒作用是恶性肿瘤化疗耐药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是GSH体内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大量的体外及临床实验已证实γ-GCS与多种肿瘤细胞的耐药有关,抑制γ-GCS活性可降低细胞内GSH水平,同时使肿瘤细胞耐药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本文综述了γ-GCS的生物学特性、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在肿瘤耐药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云霞  赵钢  史明  周林甫 《生物磁学》2011,(6):1059-1062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d(Ginsenoside-Rd,GS-Rd)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炎症趋化因子CXCL1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GS-Rd对照组(n=5),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组(n=20),MCAO+GS-Rd组(n=20)。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但不插入栓线;GS-Rd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10 mg/Kg GS-Rd,不进行手术;MCAO组(n=20)和MCAO+GS-Rd组(n=20)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术后2小时拔出栓线,MCAO+GS-Rd组在术前15分钟腹腔注射10 mg/Kg GS-Rd。在12小时、1天、3天、7天四个时间点分别提取脑组织蛋白,通过液相芯片技术检测CXCL1,IFN-γ含量。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和GS-Rd对照组组间CXCL1,IFN-γ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与三个对照组相比,MCAO组和MCAO+GS-Rd组中CXCL1,IFN-γ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与MCAO组相比,MCAO+GS-Rd组CXCL1,IFN-γ的生成明显减少(P〈0.05)。结论:10 mg/Kg GS-Rd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CXCL1,IFN-γ的生成;通过抑制炎症反应,GS-Rd可能在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利用噬菌体肽库的新技术-体内噬菌体展示(n vivo phage display)。这项技术是在活的动物体内进行的肽库筛选。将肽库通过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因为血管分子内皮的异质性,噬菌体可以选择性地导向不同组织,这样就可以筛到与特定组织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展示肽。动物实验表明,前凋亡小肽和细胞毒素与导各肽偶联后 治疗效果。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一定有助于肿瘤等疾病的导向治疗和造影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蛋氨酸脑啡肽(MEK)联合干扰素γ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蛋氨酸脑啡肽(MEK)和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单独和联合应用的抗肿瘤效应。应用动物移植性肿瘤的体内试验法,分别观察MEK、IFN-γ和MEK+IFN-γ对肿瘤的抑瘤作用及小鼠生命延长率情况。结果显示,MEK组、IFN-γ组和MEK+IFN-γ组的抑瘤作用分别为129.11%(P〈0.001)、78.11%(P〈0.001)、231.10%(P〈0.001),均有显著差异;生命延长率MEK组20.28%(P〈0.001)有显著差异,IFN-γ组13.50%(P〉0.001)无显著差异,MEK+IFN-γ组41.25%(P〈0.001)有显著差异。可见,MEK、IFN-γ和MEK+IFN-γ都对小鼠移植性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EK和MEK+IFN-γ能够延长小鼠生命,而IFN-γ单独应用不能延长小鼠生命。MEK和IFN-γ联合应用时作用相加。而不良反应未相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作用的不同时间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T)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随给予PHA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对照组<24h组<48h组<72h组;淋巴细胞γ-GT活性于24h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随着PHA作用时间的延长其γ-GT活性逐渐下降,即48h组与对照组已无显著差异,而72h组却低于对照组(P<0.001)。可见PHA在小鼠体内对γ-GT活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Y-迷宫和一次被动回避反应模型,观察了1,6月龄小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并运用Ca~(2+)的荧光探针和AR-CM-MIC阳离子测定系统,检测了两组小鼠四个主要脑区(海马、皮层、小脑、中脑四叠体)突触体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_i)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鼠的分辨学习及记忆能力均下降,同时海马突触体内游离[Ca~(2+)]_i升高显著。  相似文献   

10.
陈学国  马生祥  马玄中  党斌  刘迟 《生物磁学》2013,(36):7182-7185
作为高效能的中枢神经抑制剂,γ-羟基丁酸(GHB)其相关物质γ-丁内酯(GBL)和1,4-丁二醇(1,4-BD)的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它们强烈的镇静及健忘效果常常被用作迷奸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在体内天然存在GHB,而且其在摄入后消除迅速,这增加了体内GHB及其相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评价难度。本文在对GHB及其相关物质的理化性质阐述基础上,综述了它们的提取技术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液.液提取、固相萃取等提取方法与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在分析不同检材中GHB及其相关物质的应用,这也为国内法庭案件中GHB及其相关物质的滥用及相关案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法庭科学检测、分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鸡IFN-γcDNA的克隆及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参照图外报道的鸡γ干扰素(CHIFN-γ)cDNA全基因序列,利用自行设计合成的一对引物,从ConA诱导培养的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出CHIFN-γcDNA基因,并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了CHIFN-γ基因重组体,经DNA序列测定,确认为CHIFN-γ基因,为进一步表达CHIFN-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抗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简称β┐G)抗体及胶体金探针技术对人肝细胞超微细胞内β┐G进行定位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β┐G定位于肝细胞中的溶酶体和内质网,并且在溶酶体内分布的量较多,与内质网中分布的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溶酶体可做为研究β┐G与肝细胞病变关系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的形态学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分析体内电穿孔(EP)技术对DNA载体pDRVIl.0表达效率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DNA疫苗免疫反应的辅助效果,为其在DNA疫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数据。通过构建携带荧光素酶基因的pDRVll.0-Fluc质粒,利用活体成像技术分析EP接种对荧光素酶蛋白的组织分布、表达水平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同时,构建携带我国HIV-1CRF07-BC流行毒株env基因的DNA疫苗pDRVll.0-HIV,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中和抗体法对EP辅助免疫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P接种后,pDRVll.0-Fluc质粒未改变组织分布特点,但其体内表达效率显著提高,载体的饱和接种量降低。同时,EP技术提高了pDRVll.0-HIV疫苗免疫小鼠后诱导的γ干扰素(IFN-7)分泌型T细胞反应和Env特异性结合抗体效价。结果提示,EP技术可在DNA疫苗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扩增基础上的已知点突变检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导致人类疾病的基因有义突变、病原体亚型以及耐药基因的有义突变中,单碱基突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检测方法的探索一直是基因诊断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几种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反向限制性位点突变分析(iRSM)、荧光PCR(SYBR Green I结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结合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基因芯片、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ASPCR)。  相似文献   

15.
傅缨  孙蒙祥 《植物研究》1998,18(3):346-351
应用金霉素(CTC)fluphenazine(FPZ)荧光增白剂(CW),DAPI等荧光探针,标记由大叶烟草体内直接分离和经过离体培养的中央细胞及卵器细胞,观察膜结合钙及钙调素的分布与细胞僻才细胞核的动态,用碘-碘化钾,苏丹Ⅲ等染色鉴定中央细胞与胚乳细胞内的淀粉与油脂,探讨了中央细胞等在受精前后与培养前后的细胞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制备PEG-G5.NH2-FITC-DOTA(Gd)- Monalizumab/IPH4301纳米探针,并研究其与NK-92MI细胞的结合能力、毒性、细胞体外MRI成像能力、促进NK-92MI细胞对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方法:制备PEG-G5.NH2-FITC-DOTA(Gd)- Monalizumab/IPH4301纳米探针,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进行表征,并使用ImageJ对其粒径进行统计;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纳米材料和NK-92MI细胞的结合能力;应用MRI对纳米探针标记的NK-92MI细胞体外成像并分析其T1加权(T1WI)的信号改变。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经过与NK-92MI细胞共培养后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Elisa法检测培养体系内的IFN-γ的表达量。结果:制备的纳米探针颗粒粒径分布均匀,形态近似球形。其与NK-92MI细胞结合的量以及T1信号随着纳米探针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使用Monalizumab和IPH4301两种抗体修饰的纳米探针增强了NK-92MI细胞释放IFN-γ并促进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凋亡。结论:PEG-G5.NH2-FITC-DOTA(Gd)-Monalizumab/IPH4301纳米探针在结合NK-92MI细胞后,可以在3.0T磁共振下进行体外成像,并增强了NK-92MI细胞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17.
原位DNA合成技术李子银,胡会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关键词原位DNA合成自六十年代放射标记探针应用于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后,人们就可以对特异的核苷酸在原位进行检测,然而,直到八十年代由于非放射性标记探针的使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才得到了...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掀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热潮。新的表达谱研究技术也不断涌现和发展。它们包括:差异显示PCR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 PCR,DD-PCR);基因表达指纹分析(gene ex—pression fingerprinting,GEF);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和代表性差示分析(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体内表达技术(In vivo expression technology,IVET);  相似文献   

19.
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细胞IL-6受体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细胞IL-6受体mRNA表达张贺秋,郭宁,任蕴芳,毛宁(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00850)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技术是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非同位素标记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我们将地高辛配基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在宫颈癌细胞TC-1的荷瘤小鼠模型中探讨树突状细胞(DCs)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OCS1)基因沉默后对宫颈癌细胞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构建宫颈癌细胞系TC-1的荷瘤小鼠模型,将含有SOCS1沉默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DCs细胞,对荷瘤小鼠进行细胞免疫后监测小鼠体内肿瘤生长、小鼠存活率,并检测小鼠脾细胞对TC-1细胞的体外裂解率以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等指标。结果:DCs SOCS1基因沉默后可延长小鼠存活期,增强DCs对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小鼠脾细胞对TC-1细胞的体外裂解率(P<0.05),增加小鼠血清IL-12因子表达(P<0.05)和小鼠脾细胞IFN-γ表达(P<0.05),但对小鼠脾内效应细胞的数量没有影响(P>0.05)。结论:小鼠体内实验初步证实,DCs SOCS1基因沉默后可一定程度上增强小鼠体内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