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海洋  金晓玲  沈守云  张日清 《生态学报》2012,32(24):7738-7746
在湖南省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主要分布区八大公山和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样方法对珙桐群落的组成进行调查,研究珙桐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和生存规律.结果表明:(1)两个保护区珙桐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都近似于倒金字塔型,并且珙桐种群幼树死亡率高,珙桐种群有衰退迹象.(2)珙桐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幼年阶段的个体数量少,并且多为萌生苗,实生苗很少;成年个体数量相对也较少,种群趋于Deevey的Ⅱ型和Ⅲ型曲线之间.(3)珙桐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5龄级阶段出现一个高峰;珙桐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上升,累计死亡率单调下降,生存率上升趋势前期低于后期,累计死亡率则相反.(4)珙桐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期锐减和后期衰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48  
在秦岭太白山、光头山、玉皇山和冰晶顶等4个地段分别设置了4个样地,用样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共做样方280个.分析了太白红杉的群落学特征、径级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编制了太白红杉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从多角度研究了太白红杉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和Ⅲ之间,高径级种群趋向于稳定,低径级种群则反之.幼年个体补充不足,严重影响着该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群落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结构、更新现状以及群落演替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为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类型,大量古老孑遗属的存在反映出珙桐群落植物区系的孑遗性和古老性。(2)群落整体径级结构呈偏正态分布型,高度级结构呈倒J型,群落结构发展趋势较为稳定。(3)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整体年龄结构近似呈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总体来说,珙桐纯林(C类型群落)搭配优势度最优,处于后期稳定型演替阶段,是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中的顶极群落。研究认为,设立专门的珙桐保护区开展就地保护是针对此类珙桐原生群落有效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四川卧龙地区珙桐群落的结构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四川卧龙地区珙桐群落的物种构成与生物多样性、群落外貌、结构和珙桐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珙桐群落植物区系丰富、古老、特有性强:2)落叶大、中高位芽和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共同构成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复杂,草本层发育;3)在群落演替的前、中期,珙桐种群结构由扩展型变为稳定型;4)珙桐的有性繁殖更新机率随其在群落中重要值的上升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群落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结构、更新现状以及群落演替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为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类型,大量古老孑遗属的存在反映出珙桐群落植物区系的孑遗性和古老性。(2)群落整体径级结构呈偏正态分布型,高度级结构呈倒J型,群落结构发展趋势较为稳定。(3)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整体年龄结构近似呈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总体来说,珙桐纯林(C类型群落)搭配优势度最优,处于后期稳定型演替阶段,是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中的顶极群落。研究认为,设立专门的珙桐保护区开展就地保护是针对此类珙桐原生群落有效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6.
吕梁山南端白皮松幼林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吕梁山南端乔家湾、黑虎沟、郭家洼3个地段分别设置了3个样地,用样方法对白皮松幼林种群进行了调查,并做样方272个。分析了白皮松的群落学特征、径级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从多角度研究了白皮松幼林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乔家湾白皮松幼林种群生长最好,基本接近于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表现为5-7.5cm径级后存活曲线显著下降,该种群的变化趋势接近Deevey I型。死亡曲线在7.5-10cm径级之间存在一个死亡高峰。黑虎沟和郭家洼的种群属于下降型种群,幼年个体补充不足严重影响着该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沱江流域两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法比较了沱江流域两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湿地松林中湿地松幼苗幼树很少;马尾松林中有较多的马尾松幼苗幼树.马尾松种群多度比湿地松种群大38%,而湿地松种群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比马尾松种群分别大32.7%和22.2%.从高度结构及径级结构来看,马尾松种群在各个级别上都有分布;而在湿地松种群中,没有Ⅰ...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的繁殖策略,揭示萌蘖苗和实生苗在维持种群数量中的作用。采用每木调查法调查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标水岩珙桐种群,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径级结构图。以珙桐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匀滑技术分别编制了萌蘖苗和实生苗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及4个生存函数曲线。结果显示:(1)珙桐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按萌蘖苗统计则幼龄个体占78.78%,按实生苗统计则幼龄个体占21.45%,两种统计的珙桐种群的生存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2)珙桐种群整体是增长的,萌蘖苗V_(spi)高于V_(sepi)(6.50%>2.30%)。(3)珙桐种群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萌蘖苗较明显。(4)珙桐种群累计死亡率呈单调上升的趋势,萌蘖苗更明显。(5)珙桐种群生存率和消失率曲线呈单调上升趋势,萌蘖苗和实生苗基本一致。标水岩珙桐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后期种群保持稳定,萌蘖繁殖有利于维持种群数量,在维持种群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光叶珙桐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研究了湖北省五峰县后河自然保护区光叶珙桐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光叶珙桐种群径级分布呈倒金字塔型,存活曲线呈双峰凸型,说明光叶珙桐种群更新不良,年龄结构属于中衰型。种群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原因与光叶珙桐种群自身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南京椴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样方调查基础上,根据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探讨了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内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更新方式。结果表明,该种群的径级结构呈倒金字塔型,为衰退型种群;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曲线,幼树死亡率较高,苗期种群不稳定;其更新方式主要为实生苗和萌蘖,其中萌蘖是维持种群个体数量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四川卧龙地区珙桐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珙桐是我国特产的第三纪古热带区系的孑遗植物。本文通过对珙桐群落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和林木层的优势度分析,说明该群落是一种种类丰富,古老成分较多,并以珙桐为优势的具有残遗性质的混交林。通过生活型、叶级谱、叶型与叶质的分析,珙桐林是一种中亚热带亚高山垂直带谱上的典型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此外,对群落结构和动态也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四川峨眉山珙桐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峨眉山珙桐群落分布、生境条件、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群落的性质是一种典型的中亚热带中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适宜分布于温暖、潮湿、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山势陡峻、沟谷切割很深的地段;群落中植物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古老植物较多,从区系地理成分的分析反映出该区域植被具有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该群落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种子繁殖和萌蘖等方式的互补来实现,从而使其成为较稳定的群落。但目前该群落正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应采取人工辅助更新等切实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年龄和部位珙桐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探讨不同年龄级珙桐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同一生长期珙桐叶的SOD活性不同,同年龄级同层珙桐叶的SOD活性随叶位增加大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同叶位不同层及同层不同叶位的珙桐叶的SOD活性不同。珙桐叶SOD活性对生长期敏感,其活性随叶片的生长、衰老呈先升后降变化。即珙桐叶SOD活性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共同影响,且不同年龄级、叶位、层次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珙桐种质资源保存样本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珙桐 (Davidiainvolucrata) 是我国特有的珙桐科单型属植物, 起源古老, 是第三纪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利用RAPD技术, 通过 11个多态引物对 5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珙桐天然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但群体间的差异明显, 2 6 %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研究将珙桐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种源区。通过对珙桐群体间及群体内的聚类分析, 结合遗传标记的捕获曲线研究提出了珙桐种质资源保存的样本策略。原地保存可以选择甘肃文县、四川峨眉山和贵州梵净山 3个种群作为保存对象, 每个群体保存面积 3hm2 以上 ;异地保存应抽取甘肃文县、四川峨眉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等 4个群体, 每个群体抽样 30个以上个体, 株间最小间距 30m以上, 共计保存 15 0个个体, 分别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建立一个异地保存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珙桐幼树氮素状况的边缘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氮肥处理实验及利用红外光谱检测白泥岗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幼树叶尖氮含量实验,探讨了将红外光谱分析应用于研究森林边缘效应的可行性,并为珙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个氮素水平处理的珙桐幼苗、叶尖和叶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氮含量和傅立叶红外转换光谱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叶尖比叶中更能反映珙桐的氮营养状况;光谱指数(A1653-A3400)/(A1653+A3400)随叶中氮含量和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说明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可用于检测珙桐的氮营养水平,为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珙桐氮营养水平边缘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法研究白泥岗珙桐林氮素状况的边缘效应表明: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珙桐氮营养水平由林外向林内逐渐上升,不同方位和不同距离珙桐氮营养水平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说明方位对珙桐氮素状况的影响显著;珙桐林片段化在生理上对珙桐的影响至少到达30~40m处,而林东至少到达90~100m处,说明林东人为破坏对残存的珙桐生长影响很大。实验结果与其它作者用传统方法对森林边缘氮素分布状况及植物吸收氮素状况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珙桐氮营养水平边缘效应是可行的。实验中还发现采样和样品前处理对结果可靠性有较大影响,样品前处理后必须保持干燥、平整。  相似文献   

16.
江苏四个自然保护区保护效应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徐州泉山,吴县光福,宜兴龙池和句容宝华山四个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 内的典型植被类型的材积量增长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估算和统计,并对比保护区建立前后的有关样方资料,证明各保护区在建立8-10年后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地带性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恢复均比较迅速。  相似文献   

17.
巴山松(Pinus henryi)林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区(包括西段米仓山),其分布规律是沿大巴山主脊及其两侧支脉东西延伸、断续分布,集中分布在海拔1400—1800m,形成大巴山区特有的一种重要植被类型。目前,大巴山区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巴山松林集中分布在陕西省南郑县黎坪一带。 对巴山松林生境条件、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及动态分析表明,随生境条件的变化,巴山松林的种类组成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巴山松在群落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组成性状。巴山松更新幼苗较多,且分布比较均匀,天然更新状况良好。优势种群(巴山松)高度与株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巴山松群落中以高大的巴山松个体为主,幼苗幼树较多;巴山松种群各级立木的数量关系反映出巴山松种群具有年龄集中分布的特点,整个种群表现为周期性波状起伏的稳定发展趋势。巴山松种群的稳定性,决定了巴山松群落具有稳定的发展趋势。巴山松材质优良,是大巴山区中山地带优良的造林树种,值得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大相岭龙苍沟高桥河、清水河、黄沙河流域设置三块珙桐样地,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数的测定,对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在幼苗到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逐渐过渡到大树阶段的随机分布.在幼苗到幼树阶段具有较强的聚集度,主要是因为珙桐种子散布比较困难和主要靠萌蘖更新.随着幼苗向大树发育的全过程,环境因子作用加强,种内、种间竞争加剧,幼苗、幼树呈现出较高的死亡率,林木自然稀疏,导致分布格局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