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樟科植物叶中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制片法对樟科21属、112种、5变种和2变型植物叶中油细胞的分布密 度、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具体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油细胞和粘液细胞 (腔)是樟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著特征,其在叶肉中的分布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只有油细胞分布;只有 粘液细胞(腔)分布;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共存;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皆无。油细胞的分布密度、油 细胞与粘液细胞(腔)是否共存、是否单独存在或无,以及其具体分布部位等方面在种间存在一定的差 异,这对于属以下等级的区分具有一定意义。在本科内甚至在某些属内,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分布的 4种类型的演化趋势为:只有油细胞分布—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共存—只有粘液细胞(腔)分布—油细胞与粘液细胞(腔)皆无。油细胞和粘液细胞(腔)4种分布类型的划分支持樟科两个亚科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木兰科14种植物叶片中油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组织透明法、石蜡切片法对木兰科5属14种植物叶片中油细胞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油细胞都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0 ̄50μm。从透明叶片观察,大多数植物叶片油细胞分布于脉间区,少数种的少数油细胞分布在脉上,其中5种植物的部分油细胞与叶脉末端相接触。从叶横切面观察,其中8种植物的油细胞散布于整个叶肉中,3种植物的油细胞分布于栅栏组织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交接处,另3种植物的油细胞仅颁布在栅栏组织和海  相似文献   

3.
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叶结构及其油细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组织透明法、石蜡切片法及薄切片法对木兰科10属82种1亚种植物叶片的结构和油细胞的 分布密度、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鹅掌楸亚科和木兰亚科在叶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鹅掌楸亚科两种植物叶的部分下表皮细胞乳突状,且整个细胞外壁只形成一个乳突,而在木兰亚科植物中有单列多细胞或单细胞的表皮毛,却未发现乳突;鹅掌楸亚科植物叶主脉维管组织环分隔呈束状,且其外包被的纤维也排列成束状,而木兰亚科的80种1亚种植物中,叶主脉维管组织连成轮状,其外面也由一圈连续的纤维环所包围。从而支持木兰科中木兰亚科和鹅掌楸亚科两个亚科的划分。并且,从叶主脉的演化趋势来看,鹅掌楸亚科较木兰亚科进化。另外,木莲属植物叶片的结构与木兰属具有明显差异,因而进一步证明木莲属是不同于木兰属的一个独立的属。油细胞是木兰科植物叶片解剖的显著特征,在叶肉中的分布可划分为3种类型:(A)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B)主要分布于海绵组织;(c)均匀散布于整个叶肉中。油细胞的大小及其在叶中的分布与叶厚、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间的比值以及下皮层的有无、表皮毛的类型、叶脉的结构等特征相结合,可作为属、甚至种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4.
油樟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薄切片法对油樟茎叶油细胞和粘液细胞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油细胞最早发生于第二叶原基以及茎端皮层和髓的基本分生组织中。未出现油细胞以前,在上述器官的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分生组织中,难以区分油细胞的原始细胞与周围细胞,当油细胞原始细胞呈现出体积较大,液泡化程度较低,细胞核大而明显的特征才明显可辨,以后经过液泡融合,油细胞成熟和油细胞的细胞质解体阶段而成为一贮油的囊,而且油囊连接在杯形构造上,粘液细胞的早期发育过程与油细胞的相同,而在细胞液泡化的后期,靠近大液泡的细胞质中产生粘液物质。并扩散到大液泡中,粘液物质不断产生,变浓,占据整个细胞腔,细胞质解体后而成为完全成熟的粘液细胞,因此可见,油细胞和粘液细胞是同源的,也可能粘液细胞是由油细胞转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叶表皮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番荔枝科93种2变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番荔枝科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具有较大相似性,如叶表面均具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具有晶体,气孔器为平列型,具2~6个副卫细胞,仅分布在远轴面,普遍具有败育气孔器,叶肉组织中普遍含有油细胞等,但表皮毛的类型,表皮细胞的形状,表皮细胞内晶体的类型和形态,叶肉组织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属间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秦岭木姜子油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制片法研究秦岭木姜子各器官内油细胞的结果表明:其根、茎、叶和果实内部有油细胞分布。但它们在大小、数量上存在差异:根的皮层和茎的次生木质部射线中的油细胞体积最小,直径16 ̄25μm,且数量较少;果实果肉中的油细胞体积最大,直径约70μm,数量也最多:根的次生韧皮部薄壁组织、茎的皮层和髓以及叶肉组织中的油细胞大小和数量则介于前两者之间,直径约40μm。油细胞多数为单个散在,呈球形或  相似文献   

7.
短蛸外套膜和足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阿新兰与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外套膜和足各部位粘液细胞进行分类及分析。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4种类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胴体部背面和腹面的外套膜外表皮均有4种粘液细胞,以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为主,背面粘液细胞密度较小,腹面的密度较大。腕上皮皱褶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其他大部分区域粘液细胞密度较小,以Ⅱ型为主,另有少量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吸盘外上皮含有大量的粘液细胞,也以Ⅱ型为主。漏斗内外上皮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基部以Ⅱ型为主,其他部位则以Ⅲ型为主。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其中18例伴有淋巴结转移)及其三个亚型粘液型、非粘液型、硬化型中基底膜细胞外基质(ECM)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lⅣ)、纤粘连蛋白(FN)分布和细胞粘附分子A-CAM(又称N-钙粘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粘液型、非粘液型、硬化型BA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7%(8/14)、32%(7/22)和21%(3/14)。在BAC及BAC各亚型中,三种ECM在基底膜水平的分布状态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A-CAM在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的BAC原发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6%(10/18)和53%(17/32)(P>0.05)。提示BAC三个亚型中粘液型淋巴结转移率有高于其它两亚型的倾向。基底膜ECM(LN、CollⅣ、FN)分布完整与否及细胞粘附分子A-CAM表达高低与BAC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9.
16种高山植物叶片内的异细胞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报道了16种高山植物叶片内异细胞的分布和特征,其中8种植物叶肉的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的一层或两层细胞为民细胞,有些种的海绵组织中含有异细胞;有此种的上表皮中含有异细胞。另外绝大多数的植物的维管组织之中有异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10种不同植物的旱生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贺兰山10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形态解剖研究表明,长期生长在干旱贫瘠环境中植物,均形成适应生境的一些特殊形态结构.叶器官主要表现在:(1)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缩小,表面覆有厚的角质膜,并被有表皮毛,气孔下陷,具孔下室;(2)栅栏薄壁组织细胞明显增多,海绵薄壁组织细胞减少.有叶肉不分化叶、等而叶和异而叶3种结构形式;(3)叶内贮水组织和机械组织增强。轴器官主要表现在:(1)根普遍形成周皮,且木栓层细胞层数增多;(2)机械组织非常发达,在周皮、皮层和韧皮部中有许多厚壁细胞分布。维管组织中的木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也明显木质化加厚;(3)有些植物的根具有异常维管组织。另外,这些植物根、茎、叶中均有粘液细胞和含晶细胞分布。这些结构具有重要的适应干旱生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落葵粘液细胞分布及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落葵粘液细胞的分布及发育构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除花药、子房及种子外,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落葵植株的地上部分内.茎中的粘液细胞多单个散生分布于皮层、髓及髓射线;叶内的粘液细胞主要分布于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中则很少见;叶柄中的粘液细胞主要沿叶柄"U"型皮层的两边分布;发育后期作为果实的花萼片中粘液细胞则散生分布很多.(2)根据发育过程的不同形态,可将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4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液泡化阶段、成熟阶段和细胞质解体阶段;粘液细胞最早可见于第三叶原基,并且粘液细胞的发育与植株器官的发育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
木兰属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兰属(Magnolia)12种、1亚种植物的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Nootboom系统的云南木兰(M.yunnanensis)和乐东木兰(M.lotungensis)的叶肉中含有大量的单宁,与木兰属其他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有较大区别,支持刘玉壶系统^[2]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的建立;(2)凹叶厚朴(M.officinalis ssp.biloba)为厚朴(M.officinalis)的亚种,二者下表皮均被表皮毛,但表皮毛的细胞个数明显不同,因而很易区分;(3)木兰属植物的叶片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的比例、表皮毛、油细胞大小及其分布密度密度等方面在种间具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3.
在禾本科植物的茎、叶表皮中有两种特殊的细胞——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因为它们的形态特点与茎叶表皮的其他细胞有很大差别,学生了解的不多,故笔者根据有关文献及个人实验观察,对此作一简介。栓质细胞、硅质细胞分布的特点除禾本科植物外,在单子叶植物的其他一些科如莎草科、鸭跖草科、姜科等植物中的茎叶表皮上也有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的分布。紫露草属(Gibasis)的叶表皮上的硅质细胞为等径四边形,主要分布于叶的两面,并陷于表皮细胞以下。在不同的种中,硅质细胞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五种C4荒漠植物光合器官中含晶细胞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荒漠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机理,选择光合器官发生很大变化的5种C4荒漠植物进行了解剖结构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植物中含晶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位置等存在差异。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和梭梭(H.ammodendron)的同化枝普遍具有含晶细胞;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的含晶细胞很少,一般只分布在贮水组织或靠近栅栏组织处;木本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的含晶细胞也不多,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和表皮细胞之间;猪毛菜(S.collina)的含晶细胞更少,仅在贮水组织中偶尔可见晶簇。比较梭梭、白梭梭和沙拐枣同化枝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发现,梭梭同化枝基部含晶细胞最多,中部次之,顶部最少;白梭梭同化枝项部的含晶细胞数量较多,中部及基部较少;沙拐枣同化枝顶部与基部的粘液细胞较多,中部较少,基部几乎没有栅栏组织,而其维管组织较为发达。综合晶体的酸碱溶解性及硝酸银组化分析结果,并参照能谱仪的分析结果得知,梭梭、白梭梭、沙拐枣和木本猪毛菜的叶片或同化枝中所含晶体的主要成分为草酸钙。通过比较解剖结构发现,梭梭和白梭梭的同化枝中含晶细胞最多,其它3种植物的同化器官中含晶细胞较少,而沙拐枣同化枝中有粘液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Tenore)Steenis)粘液细胞的分布及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落葵薯的茎、叶、叶柄中,粘液细胞单个散生分布于茎的髓及皮层组织中;叶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都可见粘液细胞,且海绵组织中的数量明显多于栅栏组织中的;叶柄中的粘液细胞不多,主要分布在维管束四周的皮层组织中。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4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液泡化阶段、成熟阶段和细胞质解体阶段。粘液细胞最早出现于第六叶原基,且其发育与茎、叶器官的组织分化不同步。  相似文献   

16.
叶肉细胞导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作民  冯秋红  程瑞梅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10,30(17):4792-4803
叶肉细胞导度指叶片叶肉细胞内部的CO2扩散能力,在植物生理生态及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介绍了叶肉细胞导度的发现、发展过程及其研究进展、几种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叶肉细胞导度测度方法的原理、计算过程;强调了叶肉细胞导度作为光合作用扩散过程一部分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叶肉细胞导度的定义及分布范围。并探讨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总结分析了叶肉细胞导度对不同环境因子(温度、水分及环境中CO2和O3浓度等)的响应,从不同角度对叶肉细胞导度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对叶肉细胞导度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鲤稚幼早期发育过程中粘液细胞的发生和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酸性条件下的阿新蓝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氏试剂反应相接合的方法(AB-PAS染色),对鲤早期发育过程中粘液细胞的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鲤的粘中液细胞在受精卵孵化前一天出现,密度随个体的而增大,成分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趋于复杂,鲤的粘液细胞可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和Ⅱ型含单一成分,为幼稚型,Ⅲ型和Ⅳ型含复合成分,为成熟型,鲤粘液细胞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分布区是皮肤、口腔、鳃、消化道等部位。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研究了禾本科C3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C4植物玉米(Zea mays L.)叶片中Rubisoo及其活化酶(RCA)的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差别明显.在大麦叶细胞中,只有一种叶肉细胞叶绿体,Rubisoo和RCA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的间质中.在玉米叶细胞中,存在着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两种类型叶绿体,Rubisco主要分布于鞘细胞叶绿体的基质中,但在叶肉细胞叶绿体中亦有少量特异性标记;RCA在鞘细胞叶绿体和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质中都有分布.两种植物叶绿体结构及光合作用关键酶定位的不同,体现了C3植物和C4植物在光合器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张敏军  陈霞 《动物学杂志》2020,55(6):752-759
为了研究有氧运动对肥胖大鼠(Rattus norvegicus)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密度的影响,本实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8周运动组(n = 9)与对照组(n = 9)肥胖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密度。结果显示,大鼠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上无差异,均以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为主;两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位于胃体,而低谷有所不同,对照组大鼠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低谷位于食管、贲门,运动组大鼠位于食管、贲门、空肠、回肠、直肠;两组相比,食管和直肠两部位分布密度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余各部位均有差异,且运动组大鼠贲门、胃体、盲肠、结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幽门、空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运动组十二指肠、回肠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动物嗜银细胞分泌密度的这种改变与动物机体所处不同生理状态以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17属国产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叶中上部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丛藓科植物的叶中上部细胞的形状、大小及表面形态等特征上具较大相似性;据细胞表面特征,叶细胞可分为无疣或具乳突、具圆疣以及具分枝的马蹄形疣3种类型,且该特征在丛藓科不同属、种间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叶细胞形态特征可为丛藓科植物属级和亚科级的划分提供细胞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