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叶根 《植物研究》2000,20(1):20-26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区系的组成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系属温带亚热带性植物区系,具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古老、孑遗植物众多;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过渡性质明显,温带亚热带成分占优;特有现象显著,华东区系特征典型等基本特征。在植物区系亲缘上,该区系隶属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与华中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受西南植物区系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流溪河森林公园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植物区系地理学的角度,讨论了流溪河森林公园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科属地理成分、与邻近植物区系的联系.以及在中国植物区系研究中的作用.本区系位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南地区。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系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有明显的优势,并具有向古热带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过渡的特点.本区系和鼎湖山、黑石顶区系联系密切.具有相似的典型南亚热带区系成分.研究流溪河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华夏植物区系以及我国植物区系和其它植物区系的联系.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古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优势科主要由华夏植物区系的表征科组成;属的分布以泛热带成分占首位,其次是热带亚洲成分,说明本区系受热带植物区系的深刻影响,但属内种系贫乏的热带成分改变不了其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本质特性.与周围地区植物区系比较,显示本区与香港和鼎湖山的关系最密切,在区系分区上应同归属于华夏植物区系的华南亚区.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佼母溪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及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步探讨了佼母溪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及与邻近地区的关系。该区系种类丰富,具明显的热带亲缘性,其地理成分复杂,中国特有属种较丰富。该区系与神农架、梵净山、通道县南部及花坪关系密切,同为华中植物区系。建议建立佼母溪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区系的组成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系属温带亚热带性植物区系,具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古老、孑遗植物众多;地民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过渡性质明显,温带亚热带万分占优;特有现象显,华东区系特征典型等基本特征。在植物区系亲缘上,该区系隶属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与华中植物区系密切,受西南  相似文献   

6.
甘肃河西地区盐生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甘肃河西地区盐生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盐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有31科,75属,133种,分别占中国盐生植物科属种的47.0%、37.5%和31.3%;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科的分布有4个类型,属的分布有11个类型9个变型;河西地区盐生植物区系温带性质明显,并且与古地中海成分有密切关系;没有区系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7.
杭州湾滩浒岛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我国杭州湾滩浒岛种子植物 67 科 150 属 197 种。并与纬度相近的大金山岛、佘山、天目山及浙江两个海岛进行了植物区系比较。结果表明,滩浒岛植物区系组成较复杂,地理成分多样,并以海岛植物区系丰富,广布性成分较多等为特色。滩浒岛植物区系与纬度相近的大金山岛、佘山、天目山相比,关系密切,而与不同纬度的台州海岛、温州海岛相比,则随纬度由北向南,热带植物区系成分逐步增加,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逐步减少,具有明显的纬向性。  相似文献   

8.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锡沐  张常路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94,14(4):321-333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种类丰富,含161科645属1345种(包括种下等级),并有相当数量的古老种类和14种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茶科The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以及杜英科Elaeocarp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全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是该区系的主要表征科,构成了其各森林类型的主要树种组成。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科地理成分的广泛性和属地理成分的多样性,而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明显的优势,热带及温带区系成分均有相当的影响,各类成分交错渗透,叠置分布。本文对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归属,广东与云南植物区系的关系等争议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是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区系类型,为华南植物亚区的组成部分,隶属于古热带植物区。广东与云南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极可能具有同一起源(华夏植物区系),宜划入同一植物亚区。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马衔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甘肃省马衔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用主成分分析(P.C.A)和信息聚类(I.C.A)方法对该区系与国内其它10个有代表性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为:1.该区系温带性质十分明显,是一个汇集四大区系成分的过渡带;2.该区系起源于第三纪亚热带亚高山森林植物区系,随青藏高原的隆起和中亚干旱区的形成而分化形成;3.该区系与六盘山植物区的关系最近。该区系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  相似文献   

10.
桫椤植物群落区系进化保守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郝云庆  江洪  余树全  金静  马元丹 《生态学报》2009,29(8):4102-4111
植被进化是生态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对"活化石"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则是其基础.选以乐山五通桥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为研究对象,发现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热带成分与古华夏成分占到近2/3,在科的水平上则更高;种子植物区系中有9个中国特有属,其中8个为残遗或原始类型的古特有属,表现出典型的古特有现象;而在蕨类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和华夏成分所占比重更大.将之与我国不同气候带15代表性地点的植物区系进行DCA排序,发现其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都与更低纬度的一些区系更相近,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将之与中国晚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中国东北、辽宁抚顺、云南景谷、山东山旺化石植物类群相比,发现桫椤群落中蕨类植物成分与其晚白垩纪化石植物群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其种子植物组成与其后兴起的第三纪被子化石群不甚相似.由此可见,桫椤群落区系组成与起源年代都十分古老;与桫椤伴生的成分中存在较大比例的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古老遗存物种,也明显表现出其在植被进化中的保守性和种系发生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81科,601属,1228种,是安徽植物资源集中地之一。区系成分起源古老,孑遗种多,保存着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各类热带成分、温带成分、中国特有成分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属总数的33.6%、62.96%、3.44%,显示了本区植物区系的亚热带特性。本区植物区系97.6%的成分与华东植物区系共有,且含华东特有种111种,具有典型华东植物区系特征。本区植物区系与西天目山、黄山植物区系关系最密切,其次为大别山和庐山,再次为神农架。  相似文献   

12.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是大别山中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植物区系成分丰富,也是我国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其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泛热带、东亚三种为主,显示出区系成分的过渡特征。以植物地理成分为指标,对鹞落坪与全国其它14个山地的植物区系的模糊聚类分析,表明了华东与华中植物区系无明显的分界线,大别山成为联系这两大植物区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小黑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玉兵  杜凡  曹顺伟   《广西植物》2006,26(3):261-267
小黑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70科787属2195种。分析表明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热带性质的属有506属,占总属数的68.6%,温带性质的属有224属,占总属数的30.4%。热带性质的种890种,占总种数的40.9%,温带性质的种有1267种,占总种数的58.3%。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同时深受热带植物区系的影响。植物区系来源主要由东亚成分、热带亚洲成分(印度—马来西亚成分)、中国特有成分三部分融合而成。特有现象明显,有东亚特有科5科,中国特有属6属,中国特有种778种,占种总数的35.8%,而云南特有种有355种,占中国特有种的45.6%。保护区还拥有众多的珍稀濒危植物。  相似文献   

14.
Qian H  Wang S  He JS  Zhang J  Wang L  Wang X  Guo K 《Annals of botany》2006,98(5):1073-1084
BACKGROUND AND AIMS: A central goal of biogeography and ecology is to uncover and understand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organisms. China 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rich biota,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plants. Using 290 floras from across China,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s the composition of floristic elements at multiple scales (i.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local), and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climatic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ch flora can jointly and independently explain the variation in floristic elements in local floras. METHODS: A study was made of 261 local floras, 28 province-level floras and one national-level flora across China. Genera of seed plants in each flora were assigned to 14 floristic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worldwi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The composition of floristic elements was related to climatic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KEY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Variations in percentages of cosmopolitan, tropical and temperate genera among local floras tend to be greater at higher latitudes than at lower latitudes. Latitude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s of 13 of the 14 floristic elements. Correlations of the proportions of floristic elements with longitude are much weaker than those with latitude. Climate represented by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of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s of floristic elements in local floras (|r| = 0.75 +/- 0.18).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independently explained about four times as much variation in floristic elements as did climate.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roles of water-energy dynamics, geology, soils, biotic interactions, and historical factors such as land connections between continent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in creating observed floristic patterns.  相似文献   

15.
The distribution of willows in China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of this genus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world are also discussed. There are 255 species of willows in China, taking up 46%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of this genus in the world. They belong to 37 sections, which represent almost all forms. China is therefore the richest area in species and sections of willows in the world. This is mostly caused by the uplifting of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he willows in Chin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western,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The northwest is a part of central Asian flora. The northeast is a part of northeastern Asian flora. They both have some of the Europe-Siberia and Arctic-Alpine elements.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another important distribution center of willows, which has no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floristic regions. As one of typical genera of the Holarctic flora, Salix has probably originated in the tropical mountains of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6.
常艳芬  张碧波  陆树刚   《广西植物》2006,26(5):546-550
对云南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划分,并对云南与邻近地区的区系联系进行了比较,对云南该亚科植物的区系起源也作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云南是中国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该亚科植物是典型的热带亚洲的区系成分;与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区系联系最密切;云南东南部和越南北部是水龙骨科星蕨亚科植物的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7.
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利  张梅  韩海荣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332-2338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利用植物区系谱、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和聚类模型等方法,对辽宁老秃顶子植物区系多样性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山地生物多样性特点、规律以及与周边植被生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23科429属1 006种,且优势科现象明显,单种属和少种属占比率较高,表现出一定古老残遗性。(2)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的区系分布型多样,区系组成复杂,来源较广泛,具有一定古老性,但植物特有现象不明显,以温带性质分布种为主,符合暖温带北部的华北植物区系特点。(3)老秃顶子山与相邻9个山地比较,植物区系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明显(1.736~2.259),其中庐山和徂徕山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而白石砬子和长白山的较低;10个山地的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0.711 4~0.871 5)。(4)相关性分析显示,10个不同山地植物区系之间的相似程度显著,相关系数达0.617~0.995;聚类分析显示,老秃顶子山与千山、凤凰山的植物区系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支持老秃顶子山、千山和凤凰山共同划归华北植物区系的观点,认为把老秃顶子山保护区植物区系划归于华北山地植物亚地区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三峡大老岭植物区系的垂直梯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山地植物区系构成特征及其垂直梯度的生态意义,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植被垂直样带 调查获得的植物区系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物区系成分构成的基本特征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寻找了区系平衡点的位置;并利用聚类方法分析了山地气候垂直分异对区系成分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大老岭植物区系具有温带性质,但仍反映了与热带区系的历史联系,有强烈的区域性;②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地中海—中亚中心和东亚中心4组,各组区系成分的垂直梯度特征不同;热带、亚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平衡点大致位于海拔650m;③区系成分构成和属的物种数量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显示了植物区系构成与山地气候和植被垂直带相对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