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消化对策和调节,探讨地下鼠消化道的可塑性,测定了不同季节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重量及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甘肃鼢鼠总消化道长度、各消化器官长度和含内容物总重量无显著季节差异。总消化道及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多在春季最高,含内容物重量于秋季较高。组织结构有显著性季节变化,黏膜层和肌层的厚度及肠道绒毛高度春季最高。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主要依靠肠道重量的增加和组织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相对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无需增加消化器官长度满足其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蓓  朱万龙  练硝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09,29(4):1719-1725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条件下高山姬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高山姬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胃、小肠、大肠的各项指标及盲肠去内容物重、干重均于食物质量较好的6月、9月份较高;盲肠长度和含内容物重于3月、11月份较高.高山姬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影响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说明其有能力适应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寒地区高原鼠兔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德华  王祖望 《动物学报》2001,47(5):495-501
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高原鼠兔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总消化道长度和含内容物组织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组织鲜重和干重则季节性变化明显,均于条件较恶劣的草枯黄期达最大值;除含内容物组织重于草生长盛期较高外,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小肠的变化最为剧烈,各项指标均显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明该器官对环境因素的改变反应强烈,各指标一般于草枯黄期和草生长盛期较高;盲肠的干重于草枯草显著增加,其它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大肠的长度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草生长盛期较高;盲肠的干重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其它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大肠的长度于草枯黄期显著增加,而其它指标则并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表明在自然环境中,面对寒冷和食物质量降低等因素的胁迫,消化道各器官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反应,且反应的程度也不同。消化道形态的调节在高原鼠兔的消化对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物种,会因强烈的资源竞争而产生生态位重叠与分离,从而实现相互共存。以神农架地区啮齿动物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啮齿类食性、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差异,探索其共存机制及其生理生态学上的适应策略。食性上,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社鼠(N.confucianu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中华姬鼠(A.draco)均为杂食者,但各自喜食偏好不同,安氏白腹鼠的食物组成以植物枝叶和种子为主,社鼠、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的食物组成均以种子和动物性食物为主。与各自生态习性及其食性相适应,不同啮齿动物的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脏器重量上,不同啮齿动物心鲜重、肺鲜重、脾鲜重和干重无显著差异,其它指标差异显著。安氏白腹鼠的心干重、肺干重、肝鲜重和干重、肾鲜重和干重显著大于社鼠、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消化道形态上,不同啮齿动物盲肠长、净鲜重和干重无显著差异,其它指标差异显著。其中,胃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盲肠含内容物鲜重,大肠长、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均以安氏白腹鼠具较大值,但各自变化趋势不同;小肠长、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则以社鼠具较大值。且同属姬鼠属的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各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由于小泡巨鼠和猪尾鼠数量较少,未进行统计分析。以上结果显示: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有利于安氏白腹鼠与其近缘物种社鼠及其他鼠类的同域共存,且为适应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其脏器及消化道形态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则有可能采取其它策略而非食物资源分化模式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6.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7.
黑斑侧褶蛙消化道重量及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消化道是联系脊椎动物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重量和长度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弹性(flexibility)。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东聊城地区2012年夏季(16只,8♀/8♂)、秋季(19只,9♀/10♂)及翌年春季(17只,8♀/9♂)其体重、体长、胴体湿重和干重系数、总消化道及各段(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湿重、干重和长度系数的性别和季节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雌、雄蛙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体长均高于雄蛙,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雄蛙的胴体湿重系数高于雌蛙,夏季高于秋季;胴体干重系数既无性别差异,也无季节差异。2)除食道湿重系数无性别差异外,雌蛙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均高于雄蛙;除胃湿重系数无季节差异外,春季或秋季的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都高于夏季;雌蛙的总消化道干重和胃干重系数高于雄蛙,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无性别差异,所有的干重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3)除雌蛙的大肠长系数高于雄蛙外,总消化道及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性别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总消化道长、食道长及胃长系数均高于夏季,小肠长和大肠长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更替,黑斑侧褶蛙消化道各段的重量和长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这与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高寒地区高原鼢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王德华  王祖望 《兽类学报》2000,20(4):270-276
对青海高原地区的高原鼢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总消化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长度、鲜重及于重均相对稳定,而含内容物器官重季节性变化明显。胃的变化相对较稳定,但长度季节性变化显,草枯黄期值最高,草生长盛期最低;小肠的鲜重在草返青期明显低于草生长盛期和草枯黄期;盲肠的变化最大,其长度和含内容物器官重草返青期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大肠的干重于枯黄期显增加。各器官的  相似文献   

9.
黑线姬鼠相对水与脂肪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浙江省临海市郊区农田黑线姬鼠的相对水与相对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线姬鼠胴体的相对水含量在春季较高,冬季较低;内脏器官肝脏、生殖腺和肾上腺等相对水含量季节动态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2)雄性黑线姬鼠胴体相对脂肪含量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雌性则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不同器官相对脂肪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有差异.黑线姬鼠冬季相对脂肪含量较高,而相对水含量低与其越冬御寒有关;春季雌性胴体与卵巢的相对脂肪含量和相对水含量均高,则与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啮齿动物食性及其对消化道肠道长度的影响,我们于2008 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中华姬鼠和社鼠为对象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社鼠和中华姬鼠均以摄食种子为主,食谱中各食物成分在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季节变化明显。在各食物成分中,摄入种子百分比与中华姬鼠及社鼠小肠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昆虫成分则相反。分析认为,中华姬鼠和社鼠取食食物成分的季节变化,可能与不同季节中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不同有关,消化道长度的变化可能体现了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和能量需求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能量的获取能力、分配速率和效率对动物的生存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德华和王祖望,2000;刘艳华等,2004),消化道作为储藏和处理食物及吸收能量的场所,其形态学和生理学决定着动物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吸收(汪晓琳等,2007;朱万龙等,2009).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和胁迫下,小型哺乳动物的消化道各器官常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Derting and Noakes,1995;张志强和王德华,2009).  相似文献   

12.
大绒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自然环境中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大绒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大绒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大绒鼠的小肠、盲肠长度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6月份最大;大绒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作用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温度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tested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digestive/intestine tract length of Capoeta banarescui, with regard to their diets in different habitats. Highly varied diets observed in a previous study within the same river system posed the question whether this flexibi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ntestine length of the species in the Ye?il?rmak River, Turkey. Totals of 382 specimens (standard length 4.6–19.1 cm) were captured by electro‐fishing along the river in September 2012 at 11 locations spanning elevations from 34 to 992 m. The stomach, intestine and total digestive tract lengths were measured, and stomach contents analysed from 196 specimens. For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stomach, intestine and total digestive tract length were expressed as percentages of total weight and standard length. The data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ntestine length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lo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diet. Fish having dominantly carnivorous diets (e.g. chironomid larvae/invertebrates) in two locations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testines and digestive tracts than those with diets dominated by benthic algae and other plants.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C. banarescui showed broad flexibility in their feeding habits. Feeding heavily on plant materials migh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nger digestive tracts, increasing the active surface area for digestion; alternatively, there may be less invested in development of the digestive tract when feeding primarily on carnivorous diets where the respective digestive enzymes are readily available. The data suggest that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 the digestive tract length of C. banarescui is associated more with the abundant protein‐rich carnivorous food sources in the studied habitats. Whether this digestive tract plasticity has a genetic background remains to be verified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14.
根田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变化及其适应意义   总被引:35,自引:10,他引:25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量的需求密切相关。本文对青海高原地区的根田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总消化道及各器官(胃、小肠、大肠和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鲜重和干重)在各物侯期间具显著的变化,各项指标均于环境条件较好的植物生长盛期最低,于条件较差(食物纤维素含量高及低温)的植物枯黄期或返青期较高。各器官所反应程度不同,其中小肠的反应最为强烈,表明消化道  相似文献   

15.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密切关系。本文对新疆干旱环境中生存的褐家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同时发现捕自阿拉山口的褐家鼠胃长度和干重有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