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田间试验表明,玉米螟微孢子虫病垂直传播时发病较重,收获期虫口密度显著降低,水平传播时发病较轻,虽然发病率高达91.5—95.5%,虫口密度降低也不显著。越冬期染病螟虫虫口进一步降低,至前蛹期达到高峰,但残存虫仍有近半数带病虫羽化成为新的传染源。试验还表明,在单株含虫1—12头范围内,两个玉米品种单株每增1虫减产1.32—1.39%,另一品种不同虫量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表现高度耐螟,微孢子虫和耐螟品种在控制玉米螟虫口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粒子虫属二新种(微孢子门:微粒子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年我们从广西、贵州等地稻纵卷叶螟体内曾检出微孢子虫孢子,近年对这种微孢子虫进行了研究,发现是一种新的微粒子虫。我国玉米螟微粒子虫曾被认为是Nosemapyraustae(Paillot,1928)Wieser(问锦曾,1965),但近年作者等观察我国几个省区孢子样本的超微构造,并和美国N. pyrausta(Paillot)直接作了形态学与病理学比较,发现它也是微粒子虫属一新种。本文将这两新种作一记述。新种模式玻片标本保存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对螟虫长距茧蜂的研究概况,包括该寄生蜂的主要生物学习性、对玉米螟自然寄生率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等.  相似文献   

4.
<正>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其种群数量多,繁殖能力较强,雌雄性比率为1.43:1。1984年其自然寄生率为66.4%;人工繁蜂防治玉米螟,寄  相似文献   

5.
微孢子虫对玉米螟生存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不同量微孢子虫孢子经口接种玉米螟幼虫,观察对螟虫的影响。当用浓度低至平均每卵180个孢子接种初龄幼虫时,生存率降低不明显,但繁殖力有明显下降:接种剂量提高到平均每卵1,800个孢子时,则生存率显著降低,半数以上螟虫不能发育至成虫期,残存成虫平均产卵量减至对照的23.3—67.7%。在处理范围内接种量愈大,产卵量愈低。幼虫四龄期接种对螟虫的影响较初龄期接种为轻。染病雌蛾产出的卵块常带病,并能经卵传染后代。螟虫由于食下孢子与经卵传染,由其繁殖而成的子,代虫数可减少至为对照健虫的0.9—1.4%。  相似文献   

6.
了解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寄生的玉米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型,不仅是调查取样和试验设计的理论基础,而且还为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螟虫长距茧蜂的数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尚未见到报道。为此,1982年进行了这项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分布型 螟虫长距茧锋第1—2代幼虫结茧高峰前3—5天,选择不同类型的玉米田,每块田取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触角电位反应的专一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自立 《昆虫学报》1985,(4):447-449
我国的玉米螟曾被记载为欧洲玉米螟(European corn borer,Ostrinia nubilalis),在研究性信息素的过程中,曾按照Klun等(1970)鉴定的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顺-和反-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这两种异构体进行合成,但未发现该两种异构体的任何配比在田间有诱蛾活性。程志青等(1980)鉴定出我国玉米螟的性信息素是顺-和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并根据Mutuura等(1970)作的分类鉴定,认为我国的玉米螟应为亚洲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因此,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螟的研究报告(程志青等,1980;1982;姜仲雪等,1981;任自立等,1983)都称我国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螟。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微孢子虫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探索微孢子虫防治松毛虫的可能性,我们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egli.接种松毛虫进行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一龄幼虫接种试验 用孢子液浸卵和喷叶喂一龄虫都能使幼虫感病。微孢子虫对一龄松毛虫的染病情况和对生存率的影响见表1。  相似文献   

9.
【背景】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巨大的蚕病,该病病原是蚕种生产唯一检疫对象,而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种类多、来源复杂,给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防控增加了难度。【目的】研究一株从蚕种检疫样品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命名为GXM15)的致病性和分类地位,鉴定并分析其来源,完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类和数据库,为蚕种生产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方法测定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GXM15微孢子虫孢子形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15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采用PCR扩增、T克隆和测序获得GXM15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和ITS片段DNA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软件构建GXM15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为8.29×104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2.28倍;GXM15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3.6%,明显低于Nb;GXM15微孢子虫形态呈短卵圆形,大小为(2.05±0.20)× (3.25±0.30) μm,GXM15微孢子虫体积是Nb微孢子虫的2.19倍;GXM15微孢子虫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3圈,极丝倾斜角约45°,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15微孢子虫SSU rRNA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Nosema属分支中,遗传距离分析表明GXM15微孢子虫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微孢子虫。【结论】GXM15微孢子虫是一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根据GXM15微孢子虫致病性和分类地位研究,可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鳞翅目昆虫病原微孢子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孢子虫广泛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中,是一类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病一方面影响野外昆虫种群的自然平衡,另一方面对家蚕、柞蚕等经济和资源昆虫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孢子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微孢子虫表面坚厚的孢壁,无疑增加了研究难度。随着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分离制备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基于各种组学(Omics)研究微孢子虫的工作方兴未艾,并且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本文综述了微孢子虫与鳞翅目昆虫寄主的相互作用及寄生于鳞翅目昆虫的病原微孢子虫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展情况,以期为微孢子虫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这些昆虫微生物研究将为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并对家蚕等经济昆虫微粒子病的诊断、防控及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