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受害程度的甜槠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其与红腹柄天牛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牛取食活动的季节,不同受害程度甜槠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不同,韧皮部的反应比木质部更加强烈;受害初期的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未受害相比显著减少,这是植物受害后的一种应激反应,重度受害的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受拉缘蝽不同程度为害的卵叶小蜡叶片中可溶性糖、总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受害程度下卵叶小蜡叶片中可溶性糖、总糖含量差异是显著的,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呈现出先明显降低,而后又略增加的波动变化.不同受害程度下卵叶小蜡叶片中Mg、Cu、Ca、N、P含量的变化不大,说明拉缘蝽的为害对卵叶小蜡叶片中这些营养元素没有显著影响.但叶片K、Mn元素含量与虫害的危害程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受害越严重,叶片中Mn、K元素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种群变动的影响,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间(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小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针叶黄酮含量增加,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含量减少,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最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除6龄幼虫外,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3)随受害程度加重,7龄幼虫体重、幼虫平均取食量、蛹重、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幼虫平均取食量、蛹重、幼虫平均死亡率、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绿盲蝽危害对枣树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勇  门兴元  于毅  周洪旭 《生态学报》2012,32(17):5330-5336
绿盲蝽已在棉区爆发成灾,并逐渐向枣树等北方果树转移危害,已对我国北方果树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绿盲蝽刺吸危害后,能诱导植物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通过生物化学方法研究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对枣树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受害枣树叶片对绿盲蝽危害的应激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害枣树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蛋白质含量随受害程度的加重而呈现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受害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受害后枣树叶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下降;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总体升高;不同受害程度枣树叶片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之间以及它们与未受害枣树叶片内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之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总之,随着绿盲蝽危害程度的加重,枣树叶片内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防御性酶活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枣树叶片内除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外,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与绿盲蝽危害胁迫有明显的关系,说明枣树叶片对绿盲蝽的危害胁迫产生了应激反应,且叶片内除过氧化氢酶(CAT)外的其他生化指标与绿盲蝽的不同危害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理解枣树受绿盲蝽危害后的应激反应机制提供了材料,对绿盲蝽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受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主要化学物质变化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种群变动的影响, 本研究以受思茅松毛虫危害程度不同(轻度、 中度和重度)的马尾松针叶喂养思茅松毛虫幼虫, 测定思茅松毛虫饲养种群的特征参数和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针叶营养物质与次生物质含量, 用综合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随植株受害程度加重, 针叶黄酮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 蛋白质、 多糖含量减少, 各龄幼虫平均历期延长、 死亡率升高。单宁和总酚含量的变化与各龄幼虫平均历期、 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除6龄幼虫外, 其他各龄幼虫的平均历期、 死亡率均与松针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直接的和综合的相关性; (3)随受害程度加重, 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减小。单宁、 总酚含量的变化对7龄幼虫体重、 幼虫平均取食量、 蛹重、 幼虫平均死亡率、 化蛹率、 雌性比、 每雌生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总体上, 松针营养和次生物质含量对思茅松毛虫种群参数有重要影响, 其重要性依次为可溶性糖>蛋白质>多糖>黄酮, 单宁和总酚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比了红、黄、蓝、绿、黑、白六种颜色粘虫板对新疆吐鲁番地区杏树上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和皱小蠹(Scolytus rugulosus)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红色和黑色粘虫板对多毛小蠹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颜色;其中黑色粘虫板对皱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强,平均每块黑板诱捕到(11.8±5.0)头皱小蠹,红色次之,其他颜色对两种小蠹均无明显的引诱效果;红色粘虫板对多毛小蠹的引诱效果最强,平均每块红板诱捕到(16.±3.0)头多毛小蠹,黑色次之,其他颜色对两种小蠹均无明显的引诱效果.通过色板引诱虫量的变化体现出两种小蠹的不同扬飞高峰期,多毛小蠹的扬飞高峰期应在六月初,而皱小蠹的扬飞高峰出现在六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明确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危害对不同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牧草盲蝽偏好度不同的10种寄主植物(6种偏好寄主,偏好性依次为: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4种非偏好寄主:碱蓬Suaeda glauca、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和宽叶独行菜Lepidium latifolium)受其危害后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受牧草盲蝽为害后,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反枝苋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低,仅2.6%;紫花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6.21%。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各异,木地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4.05%,且与对照(未受害株)间存在显著差异;灰绿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68.92%,与对照差异极显著。除反枝苋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38.87%,其余寄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各寄主植物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反枝苋中下降率最低,仅2.96%。不同寄主中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均呈增强趋势,马齿苋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增幅最高,达74.23%。受害后寄主叶片CAT活性有增有减,灰绿藜、紫花苜蓿和田旋花叶片CAT活性增高,分别增加45.07%,30.95%和22.47%;马齿苋与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CAT活性下降显著。反枝苋、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SOD活性下降,其余寄主叶片中SOD活性上升,但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寄主受害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与牧草盲蝽偏好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无规律性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番茄在不同时间下受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危害(DTF)、机械损伤(MW)、茉莉酸(JA)和水杨酸甲酯(MeSA)外源诱导后,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和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种诱导处理24 h和36 h时,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虫害处理36 h时,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最明显;在48 h时除水杨酸甲酯处理外,番茄营养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β-1,3葡聚糖酶(PR-2)活性在虫害、机械损伤和茉莉酸处理24 h和36 h后均升高,其中虫害处理的PR-2活性最高。各种处理均能诱导番茄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明显升高,且均随时间的延长持续升高。所有处理24 h时的番茄叶片多酚氧化酶(PPO)均被激发。各种处理均能导致植株的脂氧合酶(LOX)活性升高,但不同处理诱导的LOX活性升高的时间不同。结果表明,番茄能通过改变营养物质含量和防御酶活性对不同诱导处理作出生理应激反应,但反应程度与诱导方式和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云南松切梢小蠹(Tomicusyunnanensis)危害的可行性,该研究以不同受害程度的云南松(Pinusyunnanesis)针叶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测受云南松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针叶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并通过不同受害程度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以及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等生理生化因子来分析解释针叶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云南松针叶内叶绿素和水分含量随受害时间增加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速率比含水量下降速率快;(2)叶片的P_n、G_s及T_r随受害程度增加而降低,针叶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温差(ΔT_(l-a))则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变大;(3)不同程度受害针叶温度与健康针叶的温差(ΔT)在14:00–15:00之间达到最大,轻度、中度和重度受害针叶ΔT分别可达0.6、0.7、2.5℃;(4)不同程度受害针叶的G_s、叶片含水量与ΔT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针叶受害后叶片内部水分失衡引起叶温变化,利用红外热辐射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可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精确探测针叶温度的变化,从而检测到云南松遭受云南松切梢小蠹危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桉树不同无性系叶片内含物变化与枝瘿姬小蜂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4个桉树无性系在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La Salle)生长周期连续5个月危害情况及其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根据受害等级将24个桉树无性系分为高感、中抗和高抗三种类型。三种抗性类型在未受危害前,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在受到危害后,高感、中抗无性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出现一定增长。与对照相比,高感无性系内含物含量随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加剧显著增加。内含物含量增长排序均表现为:高感类型>中抗类型>高抗类型,说明桉树叶片内含物含量的增加是桉树对病虫害防御的重要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油茶蓝翅天牛ChreonomaatritarsisPic.发生与寄主枝条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蓝翅天牛在油茶林中的发生监测预警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法对蓝翅天牛在油茶幼龄林和壮龄林中的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烘干称重法、蒽酮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等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林龄内的油茶枝条含水量,枝条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总酚、缩合单宁和黄酮等次生物质的含量,并进一步分析为害情况与各物质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林间调查结果表明,油茶蓝翅天牛能够为害幼龄油茶林,且在幼龄林中喜为害枝高≤50cm、直径>1cm枝条,尤以直径1-2cm枝条受害最重;壮龄油茶林中在枝高>50 cm枝条、直径>1 cm的枝条上为害较重,尤以直径>2 cm枝条受害最重。室内研究结果揭示了油茶枝条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总酚、缩合单宁、可溶性蛋白和黄酮。其中,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各物质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油茶蓝翅天牛在幼龄林内的选择为害行为和油茶枝条的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之比呈显著负相关,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壮龄油茶林内选择为害行为与枝条的总酚、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油茶蓝翅天牛对油茶枝条的为害选择与枝条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还原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之比、总酚含量及缩合单宁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林间栽培油茶植株过程中应加强对相应树龄及直径枝条植株上蓝翅天牛发生的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态学报》2019,43(11):959
为寻求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云南松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危害的可行性, 该研究以不同受害程度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sis)针叶为研究对象, 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测受云南松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针叶温度的日变化规律, 并通过不同受害程度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以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等生理生化因子来分析解释针叶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1)云南松针叶内叶绿素和水分含量随受害时间增加逐渐降低, 叶绿素含量下降速率比含水量下降速率快; (2)叶片的PnGsTr随受害程度增加而降低, 针叶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温差(ΔTl-a)则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变大; (3)不同程度受害针叶温度与健康针叶的温差(ΔT)在14:00-15:00之间达到最大, 轻度、中度和重度受害针叶ΔT分别可达0.6、0.7、2.5 ℃; (4)不同程度受害针叶的Gs、叶片含水量与ΔT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针叶受害后叶片内部水分失衡引起叶温变化, 利用红外热辐射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可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精确探测针叶温度的变化, 从而检测到云南松遭受云南松切梢小蠹危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造林绿化树种。近年来,云南省祥云县云南松林受到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的共同危害。本文对两种害虫在蛀梢期的危害特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切梢小蠹的发生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成虫蛀梢期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受害程度不同的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的危害差异显著,轻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11.38%,中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36.56%,而重度受害林分则达到59.7%。分析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得知,蛀梢期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云南松林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空间依赖范围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而局部空间连续性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结论】云南松林两种切梢小蠹成虫在蛀梢期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明确两者在该时期存在聚集危害的特性,导致云南松因树梢受到聚集危害变为衰落木,从而有利于成虫蛀干危害和繁殖。本文为探究两种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林中的危害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虫害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对太阳扇扦插苗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持续干旱和淹水处理,测定太阳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体系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太阳扇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响应特征的差异及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初期(5 d)内,太阳扇受害指数和大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太阳扇产生较严重的伤害直至最后死亡,其受害指数、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均急剧上升,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而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减少而后增加的趋势;淹水胁迫下,太阳扇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呈先下降到实验后期有所上升,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升-降的趋势,SOD、POD活性实验初期增加然后有所减少,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持续干旱和淹水胁迫对太阳扇形态和生理特征造成严重影响,太阳扇对淹水胁迫的响应不及干旱胁迫,持续干旱对扦插苗伤害较大,太阳扇基本丧失自我调节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苹果生理指标与其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抗性的关系,为筛选培育抗性品种,实现持续有效治理苹果绵蚜提供依据.田间调查不同苹果品种对苹果绵蚜的抗性,测定比较各品种正常枝条生理指标,以及被苹果绵蚜危害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枝条中可溶性糖(r=0.99)、蛋白质(r=0.86)含量与感蚜率呈正相关;氨基酸含量与感蚜率呈负相关(r=-0.96);酚类物质和4种酶活性与苹果感蚜率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被害后昭锦108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下降,红富士、金冠分别上升1.4%、7.0%;蛋白质、氨基酸、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红富士总酚含量明显下降,达23.5%,总酚下降率与感蚜率呈正相关(r=0.94);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上升,其中CAT变化率与感蚜率存在相关性(r=-0.92),昭锦108 CAT活性明显上升,达91.2%;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增减不一;金冠4种酶活性均上升.研究表明,对苹果绵蚜抗性较强的品种: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受害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总酚含量下降率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率较高.酶活性对抗蚜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应用乙醇浸提法采集受红腹柄天牛不同程度危害的罗浮栲韧皮部和叶片,测定其中黄酮的含量,并分析黄酮含量的变化与红腹柄天牛虫害为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害虫危害季节罗浮栲的韧皮部和叶部中黄酮含量随不同受害程度而不同.与未受害的相比,受轻、中度害的植株黄酮含量显著增加;在害虫休眠季节,罗浮栲黄酮的含量在不同受害程度及未受害植株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天牛取食为害是刺激罗浮栲产生黄酮应激反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受害诱导的化学物质滞后变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王燕  李镇宇  戈峰 《昆虫学报》2000,43(3):291-296
通过接种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和人工剪叶,分析比较了不同受害方式对马尾松针叶内化学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害虫取食松针诱导的次生代谢物质(单宁、酚类物质)比人工剪叶处理略有增加,而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变化不大。对马尾松进行害虫取食为害、人工剪叶受害、未受害三种处理后,连续3年跟踪测定了松针叶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害虫取食为害,还是人工剪叶受害,针叶内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都减少,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直至一年后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蛋白质变化的趋势则始终是受害处理的含量比未受害处理的含量高,表明马尾松受害后诱导的化学物质变化具有滞后特性。  相似文献   

18.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云南松纯林树冠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同域共存的3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切梢小蠹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他小蠹的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同域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营养物质含量与其对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抗性的关系, 选择了不同抗性的10个马尾松家系, 分别测定未受松突圆蚧危害植株与受害植株针叶中可溶性糖、 总糖、 可溶性蛋白、 全N、 游离氨基酸、 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总糖/全N等7个指标, 并采用判别分析法分析这7个指标与马尾松家系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家系不论是否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能明显区别抗性组别的指标都是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随抗性的降低, 它们的含量呈上升趋势, 受害植株中上述3个指标的含量低于未受害植株; 受害后, 各指标变化量中能明显区别抗性组别的是全N(X4), 随着植株抗性的降低, 针叶中的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的含量变化量减小。据此得出:(1)可溶性蛋白(X3)、全N(X4)和游离氨基酸总量(X7)是与抗性关系最密切的指标, 含量与抗性呈负相关关系,变化量与抗性呈正相关关系;(2)受到危害后, 无论含量或变化量, 7个指标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都表现出与抗性的相关性, 构成了有效判别函数的组成变量;(3)因判别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各指标的综合作用, 应用该方法分析各营养成分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 比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更有优越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抗松突圆蚧马尾松家系的选育及其抗性机理的深入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模拟酸雨对朱砂叶螨寄主植物三月早茄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朱砂叶螨的寄主植物三月早茄为对象,研究了不同pH值和不同时间模拟酸雨胁迫下,茄子对酸雨的抵抗、适应能力和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酸雨酸度增强,茄叶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磷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单峰变化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呈单谷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酸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茄叶pH值呈下降趋势,含水量不受酸雨影响.POD对酸雨作用反应迟缓,而SOD、CAT较敏感,其他几项生理指标则对酸雨作用时间反应灵敏.高pH(4.0~5.6)的酸雨刺激茄叶的保护能力增强,促进茄叶的生长发育.由于茄叶内糖含量、磷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改变,植物的适口性有所变化,可促进叶螨生长,而在强酸性酸雨(pH<3.0)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营养物质含量降低,抑制朱砂叶螨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