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对淮北采煤塌陷湖(乾隆湖和临涣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6种, 隶属于3门5纲17科. 乾隆湖和临涣湖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30.85和215.80 ind./m2, 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6.11和36.38 g/m2。两湖大型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为优势类群, 底栖动物最高密度均出现在夏季(乾隆湖为 278.0 ind./m2, 临涣湖为288.2 ind./m2); 生物量则主要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为主, 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H')、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和Biotic Index生物学指数(BI)对乾隆湖和临涣湖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研究, 结果显示Shannon多样性指数不适宜于该两湖的水质生物评价, BI的评价结果与水质状况基本相符。综合 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BI生物指数评价的结果表明: 乾隆湖和临涣湖春季和冬季处于轻度污染状态, 夏季和秋季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2.
天津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按季度对于桥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底栖动物有51种,其中水生昆虫23种,占总数的45.1%;软体动物15种,占29.4%;寡毛类12种,占23.5%;其他类1种,占2.0%,优势种类为侧叶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lobiferus)、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159.58 ind·m-2,年均生物量为3.31 g·m-2;各季度底栖动物密度表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生物量表现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利用Goodnight修正指数(GB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生物学污染指数(BPI)、科级生物指数(FBI)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于桥水库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于桥水库水质整体处于轻-中污型(Ⅱ-Ⅲ),相比1999-2000年(Ⅲ)于桥水库水质污染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3.
Gao F  Yin HB  Hu WP  Deng JC  Gao JF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2132-2139
采用野外采样调查的方法,结合聚类(Cluster)、多维排序尺度(MDS)、典范对应分析(CCA),以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等手段,研究了巢湖流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特征、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3种,其中环节动物门6种,占26.1%,节肢动物门8种,占34.8%,软体动物门9种,占39.1%;流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环节动物门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以及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且其在流域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出入湖河流上游区域(群落Ⅰ)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好;出入湖河流下游区域(群落Ⅱ)生物多样性最差;巢湖湖体及出入湖河流河口(群落Ⅲ)生物多样性处于两者之间.巢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其中Chl a与NO-3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12月对南四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季度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其中寡毛类5种,软体动物10种,水生昆虫15种,其他动物6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i akamusi),四者密度之和占总密度的88.1%。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19 ind·m-2和83.23 g·m-2。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优势种和现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差异亦较大。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南四湖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总体上处于中污染状态,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和冬季的水质略好于夏季和秋季;从各湖区来看,南阳湖和昭阳湖处于重污染状态,独山湖处于中-重污染状态,微山湖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2013年5月和9月对江苏省四大湖泊(太湖、洪泽湖、滆湖、阳澄湖,共布设30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江苏省四大湖泊共获得44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优势度为24.3%。其中太湖共鉴定获得22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优势度为36.4%;洪泽湖获得17种,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优势度为29.8%;阳澄湖获得13种,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优势度21.0%;滆湖获得18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优势度为40.6%。  相似文献   

6.
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5月-2010年2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5种,隶属于3门25属;优势种类为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中华河蚓(Rhyacodrilussinicus);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74.1ind·m-2,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77.4%,最大密度出现在夏季,春季最低,St14年均密度高于其他站点;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生物量为17.78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4%,夏季生物量最大,冬季最低,St14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站点;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7.
拉萨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丽  王东波  君珊 《生态学报》2019,39(3):757-769
2017年8月对拉萨河流域23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属(种),其中水生昆虫35属(种),占85.4%;软体动物2属(种),占4.9%;环节动物3属(种),占7.3%;线形动物1属(种),占2.4%。各点位平均物种数为8种,优势种组成差别较大,优势种主要有四节蜉属(Baetis spp.)、大蚊属(Tipula sp.)、纹石蛾属(Hydopsychesp.)、短石蛾属(Brachycentrus sp.)、水丝蚓属(Limnodrilus sp.)、摇蚊属(Chironomus sp.)等,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62只/m2。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Marglef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8、1.32和0.49,生物多样性指数水平较低。采用均匀度指数法和底栖动物BI指数法进行了水质评价,两种评价结果显示分别有30.3%和56.5%的采样点水质为中污染至重污染状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拉萨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化学需氧量、硫化物、p H值、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组成及分布规律, 2012 年3 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 在设置的42 个样点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8 头, 隶属于14 个分类单元, 其中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离底栖摇蚊(Benthalia dissidens)和似羽摇蚊(Chironomus cf. plumosus), 相对丰度分别为57.0%、20.3%和12.0%。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49.4 ind⋅m−2 , 平均生物量为 8.68 g⋅m−2。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揭示, 洱海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北、中、南三个生物群系的分布格局。基于Shannon-Wiener 指数、Goodnight 指数和BPI 指数的生物评价显示, 洱海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且南部污染程度较北部严重。对比历史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 洱海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逐步发生改变, 优势种由原来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分离底栖摇蚊转变为耐污能力更强的霍甫水丝蚓和似羽摇蚊, 群落单调且优势度高, 显示洱海水质发生了衰退。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淀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12月,对上海市淀山湖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经鉴定,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14属.优势种类为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eianus、湖球蚬Sphaerium lacustre、蜾蠃蜚Corophium sp..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177.58 ind./m2,沙蚕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45.85%,最大密度出现在7月,1月最低,St1年均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站点;年均生物量为19.60 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25%,9月生物量最大,St3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另5个站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值表明,淀山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能量估算法估算出淀山湖底栖动物的渔产潜力为5.198×103 kg.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烟台大沽夹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受干扰情况,于2012年9月在上述区域设置12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和分析。对采集的生物样品进行物种鉴定、计数和称重,利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计算优势度指数(Y)、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undance and biomass curves,ABC)分析。共采集和鉴定大型底栖动物89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为18.02 g/m~2,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总平均丰度为2,165 ind./m~2,甲壳类贡献率最高。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620±1.324、0.585±0.294和2.398±1.351。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30%的相似性水平,不同站位可分为5组,且不同组间差异显著。环境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其中最能解释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总磷含量。ABC曲线表明该区域超过80%的采样点其大型底栖动物已受到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呈小型化变动趋势,尤其是大沽夹河入海口处,物种组成单一,小型甲壳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于2008年至2012年每年两次对溱湖湿地5个采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5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9种,摇蚊类11种,寡毛类9种,其他类10种;优势种为耐污种群水丝蚓属(Limnodrilus sp.),优势度为28.5%。  相似文献   

12.
温榆河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榆河底栖动物季节变化情况,于2011年对温榆河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节采样,并采用物种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4个指标探求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温榆河共检出底栖动物64种,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有3种优势物种,其中,夏、秋两季的优势物种均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猛摇蚊(Chironomus acerbiphilus)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as)。生物多样性指数基本以秋季为最大值,秋季是评价研究区底栖动物群落的最佳季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对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夏季和冬季均只有Pielou指数与其中的一个水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陆晓晗  曹宸  李叙勇 《生态学报》2021,41(8):3201-3214
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对山东省日照市付疃河流域中下游大型底栖动物及相应水环境因子进行分季节的监测,并对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及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42种(环节动物14种、节肢动物20种、软体动物8种),广泛分布物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水丝蚓属(Limnodrilus sp.)及摇蚊属(Chironomus sp.);底栖动物总密度呈春季 > 冬季 > 秋季 > 夏季;CCA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表明环节动物与COD、TP有显著正相关性,各门类与NH3-N相关性差异较大;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与河流水源结构有关。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标、指示物种水质生物学指标进行水质评价,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评级偏差,Pielou指数评级偏优,而指示物种水质生物学评价(Goodnight-Whitley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及Wright指数)基本一致,整体平均处于中污染,评价过程仍须考虑河流及物种客观属性特征,得到更具适用性的评价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6月—2012年5月,对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逐月调查,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种,其中摇蚊科幼虫10种,水栖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5种,其他类6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半折摇蚊(Chironomus semireductus)是现阶段长荡湖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长荡湖10个监测点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769 ind·m-2,年均生物量为74.89 g·m-2,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生物量较密度空间差异更大,生物量高值主要出现在湖泊四周的监测点,而在湖心开阔水域较低;Wright指数、Goodnight-Whitley指数、BPI指数及Shannon指数表明长荡湖水体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5.
吕光俊  熊邦喜  刘敏  杨学芬  覃亮  陈朋  徐微  刘俊利 《生态学报》2009,29(10):5339-5349
2006~2007年对湖北省4座不同营养类型水库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并进行了水质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9种,其中寡毛类14种、水生昆虫19种、软体动物6种.以金沙河的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达24种,其次为徐家河19种,道观河和桃园河各10种.4座水库优势种类各异,金沙河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徐家河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桃园河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的道观河水库优势种类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大红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akamusi).各库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金沙河316 8ind · m-2,1294.3mg · m-2 ;道观河318.2ind · m-2,430.7mg · m-2 ;徐家河330.3ind · m-2,517.4mg · m-2;桃园河209ind · m-2,325 3mg · m-2 .TN、TP、COD平均含量变幅分别为0.392~1.018、0.011~0.042、3.505~9.166mg · L-1;采用理化分析、Goodnight-Whitley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库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沙河水库属中营养型;徐家河和桃园河属中-富营养型;道观河水库属富营养型.对水库主要的物理化学因子与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密度,以及各类底栖动物之间进行矩阵分析,发现水生昆虫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深的增加,其密度和种类下降,水深超过10m,下降的幅度更明显;寡毛类有从属于TN和TP含量的趋势, TP变化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更大;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三者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巢湖流域水质生物学评价——以大型底栖动物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底栖动物可整合不同时间尺度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信息,能反映污染物质对其造成的协同危害特征,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健康评价。为了弄清巢湖流域水体污染状况,于2009年4月对巢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59个采样点中,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共23种,其中:环节动物门6种,占26.1%;节肢动物门8种,占34.8%;软体动物门9种,占39.1%。尽管不同栖息环境中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有较大变化,但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整个巢湖流域优势物种。河流综合生物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水体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南淝河的污染程度>白石山河>派河>巢湖湖体>柘皋河>杭埠河>裕溪河>丰乐河,这一结果与水质指标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13个站位进行了8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 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并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棘皮动物8种,还包括一些腔肠动物、线虫等.群落中优势种较为集中,且优势度指数较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6.70 ·m-2·a-1,平均P/B值为0.60.对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 J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站位之间4种指数的差异均高度显著(P<0.01),周年之间4种指数的差异除均匀度指数不显著外(P>0.05),均高度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对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选取6种主要生境的57个样方,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共记录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幼体组成,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glabra)、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绯拟沼螺(A.latericea)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uhoffmeisteri)。6种生境类型中以低潮位光滩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最为丰富,但其密度最低;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带底栖动物密度最高,并且其均匀度与其他生境存在显著差异;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带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其他生境有一定差异,但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处于平均水平,总体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珠海横琴岛沿岸次生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比较研究。采集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鱼类共39 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秋季最高(1872.53 ind·m–2), 春季最低(401.60 ind·m–2); 平均生物量也是秋季最高(155.66 g·m–2), 夏季最低(24.43 g·m–2)。各季节不同样地所采集的物种其栖息密度在100 ind·m–2 以上。底内型(IN)及杂食性(O)物种分别超过动物总数的50%。系统聚类显示, 除冬季外, 老鼠簕和桐花树站位的相似性极低, 其余站位居于两者之间。Margalef 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 本调查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并已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20.
渔山岛岩石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研究渔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在该岛潮间带布设5条断面进行了4个季节的取样,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丰度,并分析了多样性状况.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0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