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飏 《动物学杂志》2017,52(1):176-176
正201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三角海水库(23°35′27.61″N,103°18′16.09″E,海拔1 300 m)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1只雌性红胸秋沙鸭(Mergus serrator)在一群骨顶鸡(Fulica atra)之间游弋、觅食。11月27日和12月3日上午,在相同地点再次观察到该鸟,并拍摄了视频和照片(图1)。  相似文献   

2.
2018年11月18日,笔者在陕西省渭南市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鸟类调查时,在园区人工湖泊(109°32'10.47"E,34°48'42.63"N,海拔375m)内观察到2只野鸭(图1)。  相似文献   

3.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与青海、西藏相邻的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地区。2011年9~11月,对该地区黑颈鹤的分布、种群大小、数量变化、生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乌尊硝尔、铁木里克乡、玉素甫阿勒克、鸭子泉、阿达滩、祁曼塔格乡、吐拉牧场等25个样点,都观察到有黑颈鹤分布。利用样点调查法和直接计数法,重复调查164次,共记录到黑颈鹤158只。其中,在依协克帕提湿地(N37°15'~37°23',E90°11'~90°20',海拔3 903 m)最多一次记录到126只黑颈鹤集群。结合早期的科学考察记录,推测在整个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共有黑颈鹤220~260只左右。黑颈鹤家庭成员数量为1~4只,4种类型的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5.9%、60.3%、29.4%和4.4%。在10月份之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活动;10月中旬,开始大规模集群,10月29日集群数量达到最高峰,并开始迁徙;11月6日黑颈鹤全部迁徙离开。此外,还观察到有少量的灰鹤(G.gru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与黑颈鹤混居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11月20日,笔者在陕西省渭南市浦城县原任乡姚吴村(34°48'42.63″N,109°32'10.47″E,海拔375m)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7只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它们觅食于盐碱池,惊扰后则停歇于电线上。2012年12月15日调查时,再次观察到该种鸟,数量仅2只。通过20~45倍的单筒望远镜(威信VIXEN)观察,并核对照片(佳能7D照相机与300定焦镜头加1.4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22日09∶28,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海(101°17'32.46″E,42°18'16.92″N,海拔912 m)进行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在湖的南侧水域发现3只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其中1只正在取食,其余个体在一旁休息。10月26日数量增至8只,10月27日再次观测时记录到10只。经查阅《内蒙古脊椎动物名录及分布》(杨贵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17日,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山心村银铜山外海滩涂的红树林(108°9'25.11″E,21°34'51.96″N,海拔2 m)观察到1只大型水鸟,并拍摄到一组清晰照片。经鉴别并查阅文献(郑光美,2011;周放,2011),鉴定该鸟为大天鹅Cygnus cygnus,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鸟类新纪录。利用蔡司(DiaS cope 85 T*FL 20-60×85)单筒望远镜及佳能5DⅢ单反相机配800 mm镜头拍摄照片进行观察和鉴别。该  相似文献   

7.
四川南充市郊区灰椋鸟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同雷  郭延蜀 《四川动物》2006,25(3):594-596
2004年11月~2005年5月,在四川盆地中的南充市郊对灰椋鸟的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于2004年11月10日首次观察到灰椋鸟,最后见到灰椋鸟的时间是2005年4月29日。白天,灰椋鸟多集成15~60只左右的群体活动;黄昏时分,在夜宿地往往集成大群(最大群体为410只左右),在南充市郊的种群密度为26.67只/km2。灰椋鸟现仅在市郊栖息,其栖息地划分为夜宿地、休息隐蔽地、取食地、饮水地。冬、春季灰椋鸟为杂食性鸟类,主要啄食蚯蚓、昆虫、植物叶和人类丢弃的食物。灰椋鸟的日活动活动节律有3个明显高峰,分别出现在晨昏和上午09∶00左右。讨论了灰椋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城市光和噪声污染对灰椋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1月12日,在青海省海西州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可鲁克湖西南岸入水口区域(37°15'07″N,96°51'06″E,海拔2 803 m)监测到小群大型涉禽。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监测记录,11月12日有7只停留于此,其与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相伴。11月16日记录到3只,并捡到1只缺少头颈的死亡个体(标本现存于青海省林业厅),11月19日1只迁飞,后2只于11月27日飞离,共停留16 d。现场拍摄到的影像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1月16至18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先后两次观察和拍摄到一种鹎科鸟类。经查文献并与所观察记录到鸟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对,鉴定为白眉黄臀鹎(Pycnonotus goiavier),为中国新记录鸟种。  相似文献   

11.
《四川动物》编辑部:贵刊网站2010年11月10日发表了《陕西省鸟类新纪录---大红鹳》一文,报道了于陕西西安浐灞河交汇区观察记录到的一只大型红色水鸟,原作者鉴定为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uber,是陕西省鸟类新纪录。笔者认为该纪录作此处理不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5月,在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潭附近多次在姊妹峰金丝猴繁育基地(31°29′14′′N,110°18′28′′E,海拔2 130 m)发现并拍摄到一种此前未记录到的鸟类,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和《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11)等资料,鉴定为褐冠山雀(Parus dichrous)。首次发现时间为1月6日,3只褐冠山雀与10余只黑冠山雀(P.rubidiventris)  相似文献   

13.
红嘴鸥越冬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数量分布 根据1985年冬季的系统观察和以往几年的零星记录,将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在昆明地区的分布、数量分别列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1985年前红嘴鸥主要分布在滇池和呈贡、晋宁、安宁等地,只有少数个体偶然到城区的八大河及附近农田、水池,但都没有大批进城的情况,其数量最多的是1984年,约2000只。 从表2可以看出,1985年11月份红嘴鸥开始在城区的盘龙江的德胜桥、南太桥等桥段出现,后来数量和分布点  相似文献   

14.
纪托  杨敏  杨乐  操胜  李来兴 《四川动物》2012,31(4):524-532
传统的种群多度调查方法由于默认观察率 p 等于 1,因此极有可能低估种群大小,进而误判种群多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了了解禽流感爆发后青海湖棕头鸥种群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棕头鸥管理提供有效依据,于 2010 年和 2011 年的 4 ~6 月调查了青海湖保护区 23 个观测点的棕头鸥种群数量及环境因子。通过包含观察率的贝叶斯二项式混合模型分析棕头鸥种群多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采用 DIC 准则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 种群数量亚模型包含取样面积、放牧强度、距公路距离和植被盖度 4 个参数,种群数量随取样面积、距公路距离和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观察率亚模型包含观察经验和棕头鸥的行为月节律 2 个参数,观察率随观察月的递增而降低,随观察经验的增加而升高,高经验观察者平均每千米观察到 18. 1 只棕头鸥,低经验观察者可以平均观察到 13. 7 只。天气状况不影响观察率,这可能与棕头鸥的觅食栖息地距岸边较近,不影响观察者的观察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云贵高原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云贵高原有黑颈鹤的两个越冬区:(1)云南西部;(2)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这两个地区的黑颈鹤数量占全球种群的1/4至1/3。国际鹤类基金会与云南省林业厅于2001/2002年冬季在云贵高原联合对黑颈鹤进行了一次同步计数,本次调查覆盖了17个已知或潜在的黑颈鹤越冬地点,其中15个地点有黑颈鹤分布。在2002年1月18日和19日,分别记录到3261和3182只黑颈鹤。本调查还统计了灰鹤、斑头雁和赤麻鸭,数量分别为:灰鹤804和1158只;斑头雁1759和2978只;赤麻鸭3442和5444只。与1991/1992年冬季进行的调查结果相比,黑颈鹤在这一地区的数量增加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24日,笔者在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进行鸟类调查时,在长江支流青干河大浴池村河段附近的刘家坡(30°58’22.74″N,110°30’47.58″E,海拔280m)观察到2只画眉科鸟类并拍摄到其中1只,经鉴定为黑头奇鹛Heterophasia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4—2011年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动态,探讨了其种群动态与气候和水位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4—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越冬种群数量平均为(1296±177)只,种群年间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动态与鄱阳湖年最低水位、10月份平均水位、12月份平均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冬季水位增加导致东方白鹳栖息地面积减小和人类干扰强度增大有关;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与越冬期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东方白鹳主要在11月份到达鄱阳湖,此时适宜的温度可能有利于提高东方白鹳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迅速补充能量,并降低体温调节所需的能量消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鄱阳湖区1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前一年1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前二年7月份高水位持续时间是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保护区东方白鹳最大种群数量变化的78.3%。  相似文献   

18.
鸳鸯越冬生态观察,始于1984年冬。经调查发现,鸳鸯每年与绿头鸭混群均一次性迁徙,其中最早迁来鸟洲的时间为10月中旬、最晚迁离时间在次年4月18日以前;迁入后以鸟洲为中心沿来河上下游两岸分布,其数量最多年(1986)为14只、最少年(1987)为一对;它们多成群在河石较多或浅水滩活动和取食,白天活动在河浅水沙滩、旁晚集群到河中较深水面过夜;食物为小鱼、蚌、螺以及水生植物的叶子。近年来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必须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1月2日下午16∶00左右,笔者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向阳村滨河公园工地(30°03'18″N,102°45'16″E,海拔735 m)发现并拍摄到雀形目鸟类一只,经鉴定为燕雀科Fringillidae的蒙古沙雀Rhodopechys mongolicus,为四川省鸟类新纪录。该鸟嘴厚重而呈暗角质色,全身以沙褐色为主,喉部、覆羽沾粉红色,胁部粉红色不明显。发现时,该鸟在防洪堤上觅食,11月3日该鸟在离首次发现地点50 m左右的草丛中觅食。此后未再发现该鸟,其居留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7月和2008年10~11月,采用访问和小区蹲点绝对数量统计法对弄岗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弄岗黑叶猴分布区约为26 km2,2008年有黑叶猴13群76只,平均群大小5.85只/群,群密度0.5群/km2,种群密度为2.92只/km2.与2006年相比,2008年猴群增加3个两性群,个体数量增加10只,即增加15.15%,种群密度增加14.96%,平均群大小增加6.36%.弄岗黑叶猴种群数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这可能与保护区加强管护和宣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