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减少了高温对茶树生长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杂草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从而形成了立地环境.茶树.伴生生物群落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相似文献   

2.
伊克昭盟项目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伊克昭盟世行项目区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项目实施后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肥力;同时,提高了当地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局地气候,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的土壤环境调控效果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亚热带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年间作白三叶大田试验,研究了其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含量及钾的活性,消耗了部分有效磷;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从而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于1986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召开了年会。26日上午举行了年会开幕式,会上由庄孝僡理事长致开幕词,胡兆庆秘书长作了学会的工作报告。大会并邀请了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亚辉所长作了细胞生物学的趋向和发展战略的报告。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进行了分组论文报告,共报告了64篇论文,年会显示了近年来上海市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会议期间还邀请了下述同志作了小组专题报告。庄孝僡:关于中胚层的决定和分化的问题;顾国彦:胞质分裂时蛙卵表面运动;鲍璿:体外培养神  相似文献   

5.
降脂红曲的菌学性质及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No.4降脂红曲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其一般的化学成分,将No.4红曲米的色调和色价与其它红曲米进行了对比,确定了该红曲的最适培养条件,制定了No.4红曲米的质量标准,并验证了它可作为糖化酶的生产菌。  相似文献   

6.
花菇的冷冻干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用板层导热法研究了花菇的冻干特性,获得了新鲜花菇的冻干曲线,分析了花菇冻干过程,测定和比较了新鲜花菇和冻干花菇的营养成份。证实试验机的适应性并确定了花菇的冻干工艺,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华北落叶松鞘蛾和兴安落叶松鞘蛾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与容易混淆的欧洲落叶松鞘蛾进行了比较。更正了兴安落叶松鞘蛾的学名,肯定了华北落叶松鞘蛾的分类学地位,并进行了重新描述。文中提供了以上3种落叶松鞘蛾的成虫、雌雄外生殖器等特征图,给出了它们的区别要点。  相似文献   

8.
贝时璋先生与20世纪同行,经历了百年世事沧桑,目睹了世纪科技巨变,体会了人生的无尽乐趣;同时,他也对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展示了人生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远程教育培训给生物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夯实了专业知识,梳理了生物知识,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生物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凝聚了生物教师的力量,使老师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教学技能,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难题,提升了生物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合理施肥对银杏园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研究合理施肥对银杏园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显著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土壤酶的活性;从而培育了银杏发达的根群,促进了树体的生长。增加了银杏鲜根重和百叶鲜重,减少了银杏黄化株率,提高了银杏挂果株率及种核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公立医院外部监管机制的内涵,分析了构建公立医院外部监管机制的背景,指出了构建公立医院外部监管机制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构建公立医院外部监管机制的经验,探讨了公立医院外部监管机制构建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2.
罗甲螨科分类研究进展(蜱螨亚纲:甲螨目:罗甲螨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回顾了世界罗甲螨科120多年的研究历史,介绍了分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罗甲螨科的分类研究也进行了回顾,同时介绍了世界及中国罗甲螨科各属种的地理分布.指出了目前该科分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一类带时滞、周期脉冲输入营养液的恒化器模型.我们得到了存在一个全局吸引的微生物灭绝周期解;同时给出了带时滞和脉冲输入系统持续生存的充分条件.我们表明了脉冲效应破坏了连续系统的平衡点产生了周期解,本文结论可用于微生物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纤维乙醇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纤维乙醇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目前纤维乙醇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纤维乙醇产业化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展望了纤维乙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荣 《生物学通报》2003,38(12):35-35
1通过食用菌栽培活动,能有效的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扩大知识面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介绍了大型真菌磨菇的形态和生活史,通过课堂传授,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通过开展食用菌栽培活动,学生不仅详细地了解了食用菌的形态,而且还亲自目睹了食用菌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既了解了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又掌握了多种食用菌的栽培管理方法。许多学生反映,通过食用菌栽培活动,不仅对真菌的形态和生活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既巩固了学到的书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掌握了一门致富技术,可以为…  相似文献   

16.
地质部、有关的大专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三方面的11个单位,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今年又在蓝田地区进行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井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负责筹备举行了这次现场会议。现场会议是和全国第四纪第二次学术会议联合举行的,在第四纪学术会议之后,举行了现场会议。现场会议从11月3日下午起到8日止,共举行了5天半。会议广泛地讨论了蓝田新生界的问题,交流了工作经验,肯定了成绩,指出了缺点。会议开得很好,收获很大,基本上完成了大会所规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背角无齿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背角无齿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心脏各部结构固定的超薄切片,分析和讨论了河蚌心肌纤维的粗丝与细丝的排列状况和徽细结构,测最了粗丝和细丝的直径,并对线粒体,脂褐素等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对心肌纤维的连接方式进行了观察,并与脊椎动物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邻体干扰模型的改进及其在营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研究了植物群落中优势种个体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邻体干扰指数的改进模型及野外资料搜集方法。保证了数学模型的逻辑一致性,增加了生态学的解释意义。本文还讨论了邻体干扰效应模型的选择问题,进而得出了约束条件下的材积增长的数学优化模型。以四川省重庆市缙云山马尾松林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9.
谢建平  韩玉波  刘钢  白林泉 《遗传》2016,38(9):765-790
中国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在2015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回顾了2015年度中国本土科研团队在微生物遗传学领域取得的若干重要科研进展,扼要介绍了若干重点论文,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本领域的学术贡献。在基础微生物遗传学领域,明确了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解析了微生物免疫系统识别外源核酸片段的分子基础,阐明了多个微生物来源重要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新颖的酶学反应过程,发现了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理,在微生物发育、进化与群体行为生物学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在工业微生物遗传学方面,阐明了微生物制造及其分子基础。在病原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研究了多个致病菌的遗传调控,明晰了致病菌-宿主相互作用的遗传机制,在基因组水平解析了微生物耐药、新发病原和环境微生物的遗传机理,为致病菌防控新措施的研发提供了基础。在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微生物遗传学方面,展示了利用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催化获得特定手性的化合物具有较好应用前景,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命科学已经从现象描述发展到了精准定量的阶段,国际上蛋白质计量技术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蛋白质计量的框架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量值传递方法,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研究模式。综述了迄今为止蛋白质活性计量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突破,重点介绍了酶催化活性浓度、蛋白质免疫亲和活性浓度计量技术及其应用。最后对蛋白质活性计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