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生物群*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描述了陡山沱组宏体化石11属11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这一发现表明,多细咆后生动、植物在震旦纪陡山沱期已经繁荣.在后生动物中,除有大量软躯体动物外,具有内、外骨骼的动物已有少量出现,这是生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的属种,有着复杂化的内部器官,或许代表着一个生物进化方向.在后生植物中,高级藻类已显示出初步的形态分化,在生态系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排挤或取代了几乎与地球历史同样悠久的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2.
记载了四川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组植物9种,其中新种1个,四川新种1个,四川新分布5个,并有新异名7个。本文还对国产有关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记载了四川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织植物9种,其中新种1个,四川新分布5个,并有新异名7个。本文还对国产有关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苏旭  蔡联炳 《植物研究》2009,29(1):113-117
观察了禾本科新麦草属、芒麦草属和三柄麦属主要代表种的叶片表皮形态学特征,总结了三属植物叶表皮结构的异同,探讨了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根据三属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分析了各属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结果表明,新麦草属最原始,芒麦草属较进化,三柄麦属最高级;新麦草属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芒麦草属,并在芒麦草属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三柄麦属。三柄麦属、芒麦草属和新麦草属的这一系统关系同它们外部形态上三联小穗的演化趋势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5.
广西蜘蛛抱蛋属新分类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照  唐赛春 《广西植物》2002,22(4):289-291
报道了在中国蜘蛛抱蛋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蜘蛛抱蛋属 2个新系和 3个新种。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台江县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含有丰富的非钙质藻类和具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它为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世界广泛分布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在生物群的宏观藻类中描述了5个属5个种。包括2个新属,它们是Marpolia spissa Walcott、Acinocricus stichus Conway Morris and Robison、Udotealga erecta Yang、Eosargassum sawata Yang和Rhizophyton zhaoyuanlongii Yang,并且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进行了对比,发现两个生物群不仅具有相似的动物化石组成,而且宏观藻类化石组成也很相似。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台江县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含有丰富的非钙质藻类和具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 ,它为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世界广泛分布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在生物群的宏观藻类中描述了 5个属 5个种 ,包括 2个新属。它们是MarpoliaspissaWalcott、AcinocricusstichusConwayMorrisandRobison、UdotealgaerectaYang、EosargassumsawataYang和RhizophytonzhaoyuanlongiiYang ,并且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组合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进行了对比 ,发现两个生物群不仅具有相似的动物化石组成 ,而且宏观藻类化石组成也很相似。  相似文献   

8.
广西德保钦甲中泥盆世层孔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钦甲地区中泥盆统层孔虫局部地段较为富集,但其骨骼结构多被后生白云岩化或重结晶破坏,经研究后得4属7种,其中4个新种。 关于产层孔虫的地层分布及时代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光涛  梁涛   《广西植物》1990,10(2):127-137+191
本文对已报道的(包括作者的研究)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作一简单的讨论,结合地理分布情况,提出由二倍体向多倍体进化可能是山茶属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山茶属植物的核型多为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表明山茶属植物是一个较原始的种系。本文中12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诸葛菜属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资源植物,本文主要综述了该属植物的系统位置、属内种及变种的分类学地位、组织培养及属间杂交、抗逆性、营养价值和驯化栽培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诸葛菜属植物已有的研究基础及成果,并针对该属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如物种形成及其界定、适应性机理及优良基因资源的发掘、杂交育种与新种质创建等,对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提出展望。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为将诸葛菜作为研究植物进化、驯化以及如何高效利用野生资源植物的一个重要模式代表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陕南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主要化石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张录易 《古生物学报》2000,39(4):507-515
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是以骨骼化石为主,兼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及宏观藻类化石的一个多门类化石组合,是目前已知最上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生物群。化石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中上部,时限约565-543Ma。目前虽然尚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学分类,但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群,即具矿化壁的骨骼类群,包括管状化石、锥管状化石、瓶状化石、杯状化石和疑难化石等,以及蠕形动物化石类群,遗迹化石类群  相似文献   

12.
安徽植物增补及地理新分布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第二次增补《安徽植物志》未记入的植物22种5变种。其中20种3变种为安徽地理新分布,3属(白屈菜属、离子芥属和石莲属)为安徽地理新分布属。本文所引用的植物标本,全部收藏于安微大学资源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产于我国陕西西乡寒武系底部磷矿层中的藻类化石,在标本中发现多种藻枝保存类型和可能的"固着器"等特征;由于藻体微小、藻管中空等特征而将其归入蓝菌类寒武松藻属;可为早寒武世早期的藻类繁盛提供了新的小生境和新的食物来源、加速了后生动物的进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东亚植物区系中双子叶植物9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新计数,其中6个是属的新计数,并对这些资料与有关的科或属在系统学和进化上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早寒武世早期"西乡生物群"以盛产不同生长阶段四方塔形壳Quadrapyrgites及大量形态各异的微骨骼化石为特色。在数百枚Quadrapyrgites化石中发现3种不同锥体类型,并对Quadrapyrgites内部结构作初步研究。陕南西乡生物群中Quadrapyrgites化石材料的大量获得,为研究真后生动物起源演化、体型构建提供了丰富材料。  相似文献   

16.
晚古生代的科达科——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m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Pennsylvanioxylon的较进化类型(如P.nauertianum,P.birame)→绝灭。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可能的演化路线则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Pennsylvanioxylon→绝灭,或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绝灭或演化为某种新的植物,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  相似文献   

17.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1895,1902,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altispinus和S.osmonti划归模式种S.pacificus,将S.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将G.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重新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起源、大小和基因排列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强烈的进化约束,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和基因含量上一直保持稳定,相比之下核基因组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可塑性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可能由tRNA基因介导的基因重排事件,虽然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间也可能出现基因重排,但同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仍趋向于具有类似的结构特征。我们对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起源、大小和基因排列进化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黄杉属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楠 《植物研究》1993,13(4):404-411
本文对黄杉属的分类进行了整理,共2组,6种,1变种:黄杉组,计5种,花旗松组,1种,1变种。前者为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类型。后者为北美西部特有分布,作者在分析和探讨本属地理分布,边缘种替代规律的同时。结合有关细胞学和古植物学资料提出:1.黄杉组是原始类群,花旗松组系由黄杉组经12对染色体发生结构重组而产生的进化类群;2.黄杉属是环太平洋植物系发展起来的属。可能起源于东亚。而北美西部则是本属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中海绵新材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描述了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中海绵化石1新属(Zunyispongiagen.nov.),2新种(Zunyispongiatriangulariagen.etsp.nov.,Choiafanensis.sp.nov.),通过对其形态功能的分析和讨论证实了寒武纪早期海绵动物的骨骼是由细小骨针向粗大骨针演变,骨架结构从不稳定型向稳定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