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运用参与式乡村旅游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设计的岷江上游羌族聚落牟托村3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所涉及的开发策略、开发潜力、运行机制、利益协调等问题,结合旅游非优区特点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发展,而产业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能调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为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和克服旅游非优特点,实现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形成良性反馈环,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应引入多中心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姬晓娜  朱泮民 《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目前,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破坏现象,严重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破坏问题,并运用景观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解决生态旅游区生态问题的景观生态调控对策和措施,包括进行旅游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管理容量、对旅游景观结构进行生态化设计、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旅游生态教育和旅游环境监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卢璐  曾坚  于天虎 《生态科学》2023,42(2):238-247
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和资源消耗属性决定了旅游与生态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研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生态安全概念伦理、作用机制、评价预警、提升策略进行了梳理分析。旅游生态安全概念在旅游环境学、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容量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Meta分析证明了旅游与生态关联是双向因果产生的内生性问题,两者非简单的线性关联,随时空或政策推移而发生变化。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多通过问题解构或评价模型结合辅助方法进行,将结果反映到特定的阈值加以判断,针对薄弱环节建立的监测预警体系有助于提高污染脆弱和疲软的消化能力。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层级管理体制、改变旅游消费模式、建立生态创新体制三项策略加以提升,国内外研究仍然存在三方面问题:1)国内概念僵化、作用机制识别不清; 2)指标联系断裂,缺乏质量和动态评价; 3)预警单一化、尺度小。未来旅游生态安全研究可能由旅游可持续走向旅游生态韧性和旅游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旅游领域的生态补偿研究也不断升温。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旅游生态系统、调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梳理、主客体界定、标准核算、补偿途径4个方面进行述评,阐述了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寻找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提出旅游生态补偿应深化研究的方向,如旅游生态补偿的绩效考核、时空分配、等级区划及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旅游管理的中心问题是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是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容。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旅游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方向。因此,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构建以丰富文化为内涵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自然景色与人文的结合,加深旅游资源的内涵,实现以旅游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飞  章家恩  陈丽丽 《生态科学》2014,33(1):188-195
商业漂流旅游起源于美国, 该国学者也最早开始研究。进入21 世纪以来, 国外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逐步成为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早期研究主要是在探险旅游、水体旅游范畴下开展, 后期开始对漂流旅游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内容不断深化和细化, 主要包括漂流旅游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旅游影响、旅游者特征与行为、安全与环境管理等方面。国外学者更多地选择案例研究, 重视实地调查, 注重建立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国外相关研究带给我国重要启示: 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推动基础理论研究, 扩充研究内容; 政府监管部门应从保障旅游者人身安全出发, 进一步完善漂流旅游监管制度, 加强对景区的引导; 漂流旅游开发应重视生态规划、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旅游产品提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徐建英  吕一河  王克柱  刘洋 《生态学报》2008,28(12):6121-6129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旅游从业者的来源地、收入分布和职业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以综合分析旅游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保护区管理之间的关系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旅游发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尽管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有一定的贡献,但尚存如下问题需要解决:(1)旅游与当地居民经济参与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关系比较微弱;(2)经济漏损和收入分配不平衡;(3)当地居民进入旅游业受到启动资金及技术技能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地的旅游风景区是人们旅游的集中地,有很多旅游风景区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日益突出。提出旅游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概念及其内涵,用帕累托曲线来分析决定生态环境容量的关键因素,基于生态环境容量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应注意:旅游风景区要分析生态环境容量关键因素;景区要严格科学地测定生态容量的各个子指标;动态地测量生态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9.
旅游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香菊  钟林生 《生态学报》2019,39(24):9396-9407
作为生态学和旅游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旅游生态学关注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学原理指导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论文采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3和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旅游生态学研究的国际进展。分析发现,文献数量在进入21世纪后快速增长,文献来源地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国家,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综合性和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及时等特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旅游生态系统管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测度及实现途径3个方面。基于国际进展的分析,论文最后提出我国旅游生态学研究应在学科的基础理论、旅游影响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旅游生态修复、旅游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变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和本土性旅游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学者们开始逐渐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协调旅游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上, 就旅游对植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旅游干扰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归纳了旅游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受到的影响因素, 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提出, 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蓬勃发展行业, 已经引起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 但其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仍然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而有关旅游干扰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则可能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余中元  李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19,39(7):2331-2342
随着全域旅游的实施,旅游用地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旅游用地的综合性、复合性、多效益性以及空间分布的叠加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旅游用地概念内涵不清,分类支离破碎,过分强调功能,缺乏系统时空结构的阐述,导致旅游用地规划难以与其他规划相协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整合发展受阻,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面临严峻挑战。在分析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现状,探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分析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分类。设旅游用地为一级类,下设资源系统用地、用户系统用地、基底系统用地、相互联系用地4个二级类,资源管理用地等20个三级类用地和地文景观用地等53个四级类。并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讨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理念涵盖了全域旅游的全部内涵,重视系统的层级、结构、功能、演进和相互联系,利于构建不同时空阶段的旅游用地类型的用地结构标准,促进旅游用地的规范化、分类化管理,旅游用地的时序化和动态化预测和引导;重视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涵盖核心景区及外围要素,有利于解决景区与社区的矛盾,促进全域旅游的开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用地的复合性、综合性,有利于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道路设计——旅游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前言生态旅游以保护区内的旅游自然资源为旅游对象,通过旅游活动为保护区增加收入,为当地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使旅游者接受环境教育。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而旅游开发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和意愿——以丽江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明方  曹慧明  沈园  吴钢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14,34(17):5096-5102
低碳旅游是不同于传统旅游产业的一种转型产业模式,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改变着旅游者的消费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丽江市的游客关于低碳旅游的认知和意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程度较高(68.5%),受教育程度、入住酒店星级和年平均旅游次数与认知程度显著正相关。91%的受访者认为公众意识是低碳旅游首先应被考虑的影响因素,大多数游客认为可以通过改变旅游交通(87.5%)和住宿方式(57.5%)来减少旅游业的碳排放。(2)游客对低碳旅游的意愿程度普遍较高(79.5%),入住酒店星级、年平均旅游次数和人均旅游花费与低碳旅游意愿显著负相关。定期旅行的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最强,但行为的改变意愿却最弱。不经常旅行的游客则更愿意实现低碳旅游,但实际上对于旅游模式改变的影响也较小。(3)现阶段,低碳旅游的推行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46.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低碳旅游流于形式和口号,76%的游客认为目前我国景区的游客普遍缺乏低碳旅游的良好习惯。(4)从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袁书琪 《生态学杂志》2004,23(2):109-113
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发展方向。国内外对生态旅游资源基本问题的研究还在深化的过程中。笔者针对我国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新国家标准在长期实践研究中总结经验 ,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 ,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这些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旅游碳排放与碳承载力是21世纪旅游业人地关系研究的焦点问题。通过构建表征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碳承载力关系的旅游碳压力指数模型, 探讨长江经济带旅游碳压力和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 (1)2004—2019年旅游碳排放与承载力都呈增长趋势, 旅游碳承载力增速远远高于旅游碳排放量增速。2004—2019年, 长江经济带旅游碳排放总量增加18.11倍, 旅游碳承载力增加了83.85倍。从旅游碳排放均值来看, 下游>上游>中游。从旅游碳承载力均值来看, 上游>中游>下游。(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环境状态趋于好转, 2004年长江经济带旅游碳压力均值为0.77, 2019年均值为0.59, 旅游碳压力总体在下降。旅游碳压力指数下游>中游>上游。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区主要分布在上游, 环境风险极严重与严重区分布在下游, 中游旅游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分异明显。(3)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三产比重、万元GDP能源消耗总量是长江经济带旅游碳压力的显著影响因素。三产比重和旅游收入会抑制旅游碳压力, 万元GDP能源消耗、旅游人次会增强旅游碳压力。上、中、下游区域旅游碳压力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浙江省旅游城市竞争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莹  严力蛟 《生态学报》2015,35(7):2195-2205
在区域间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明辨竞争对手,采取科学竞争策略,是目前许多旅游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尝试运用生态位重叠理论和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了旅游城市竞争关系判断框架,并以浙江省11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这11个城市间旅游生态位重叠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彼此之间竞争压力比较大。11个旅游城市中,杭州、宁波和温州的旅游综合生态位居前三位,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舟山、湖州、衢州分别居倒数前三位,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错位、生态位扩充等理论,针对每个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和自身旅游综合生态位的大小,提出了相对应的基本竞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旅游法规》是旅游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也是导游资格证的必考科目。但《旅游法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存在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采取案例教学方法、合理的设置课程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睿  戎良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01-2307
综合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旅游心理容量5个因素,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其旅游环境容量为4145~6450人次.d-1.本研究首次将人鸟间的合理距离应用于湿地生态容量的确定,有效地解决了在充分保证鸟类活动与栖息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湿地旅游的问题.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旅游心理容量的估算较客观地反映了旅游区(点)在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这种基于人鸟距离和游客满意度的综合测算方法对于湿地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具有较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影响下中国省域旅游效率损失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曾瑜皙  钟林生  虞虎 《生态学报》2017,37(22):7463-7473
旅游效率损失度反映了碳排放对旅游效率的影响程度。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旅游效率及损失度,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效率损失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碳排放对中国各省(区、市),尤其是中部省份的旅游效率造成了损失。研究期内,中国总体旅游效率损失度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年均增幅最大;(2)中国旅游效率与损失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损失度年均增长率远高于旅游效率增长率,中部地区因为排放问题造成了较大的效率损失;(3)根据不同省域旅游效率及其损失度,可划分为"高效低损、高效高损、低效低损、低效高损"4种类型区;(4)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吸引力、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能源技术对不同类型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应根据外力驱动大小和作用方向调整旅游效率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强烈的相关性,为避免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落入"贫困陷阱",有效地评价其生态脆弱性成为开展旅游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鲜有将旅游扶贫与生态环境问题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的成果。以福建省472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样本,基于"成因-结果"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样本生态脆弱性指数,并深入分析其空间分异与驱动因子。结果显示:重点村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4.84,总体处于轻度脆弱;30 m×30 m栅格单元生态脆弱性呈零散分布格局,空间分异不显著;极度和重度生态脆弱村主要分布在三明市、宁德市、南平市和龙岩市,并在宁德市和三明市形成3处高度脆弱核心区;餐饮和床位数、旅游基础设施状况、土壤侵蚀强度、人口密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休闲农业园面积等为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