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药效成分积累量与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UPLC-MS、q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产地11个样品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之和)含量和3个参与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HMGRFPSDXR)的表达量,同时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成熟期鳞茎生物碱含量与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浙贝母成熟期鳞茎总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0.2105% ~ 0.4612%; HMGRFPS基因在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DXR基因在成熟期鳞茎中表达量最高,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大体不一致; HMGRFPS基因表达量分别与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P<0.05或P<0.01),以FPS基因表达量与生物碱含量相关系数为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631,0.664,DXR基因与生物碱含量呈低度相关性。由此可以推断,生物碱的积累受MVA途径中HMGRFPS基因协同调控或者修饰作用明显,受MEP途径中DXR基因调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浙贝母化学成分研究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曾报道从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中分离到3种新生物碱——浙贝宁、浙贝丙素和浙贝酮,以及已知的浙贝甲素、浙贝乙素和 eduardine。进一步深入研究时,又分离到两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浙贝宁甙(zhebeininoside,Ⅰ)和苦鬼臼毒素(picropodophyllotoxin,Ⅱ)。化合物Ⅰ为新的生物碱甙,化合物Ⅱ在该属植物中首次得到。  相似文献   

3.
浙贝母的生长发育及在鳞茎形成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绪言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浙江主要药用植物之一,栽培于宁波樟村一带,其鳞茎有镇咳,消除淋巴结肿胀和治胃病等功效。关于浙贝母的药理效应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多。但从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角度来研究浙贝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地上茎、叶与地下鳞茎部位总生物碱含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不同部位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叶鳞茎茎;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总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伊犁贝母裕民贝母新疆贝母黄花贝母托里贝母大白花贝母滩贝母小花贝母;地上部位中总生物碱含量为地下鳞茎中的1.174~1.499倍。结论: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植株中总生物碱含量因品种及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地上茎叶的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地下鳞茎,存在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能更清楚有效地观察贝母鳞茎中生物碱沉淀分布及含量的切片方法。方法:以新疆贝母为供试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法、徒手切片法及改良切片法制备植物鳞茎组织切片;切片经改良碘化铋钾处理,并通过Mikroskop Primo Star X2005显微镜观察和比较3种不同切片中生物碱沉淀分布。结果:改良切片法处理的切片中生物碱沉淀分布观察清晰,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并且实验过程中试剂对生物碱的影响较小,操作方法简便、快速、有效。结论:贝母鳞茎生物碱的观测适合采用改良切片法制片。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伊贝母鳞茎组织结构及主要药用成分在鳞茎中的分布部位。方法:采用植物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鳞茎的显微组织结构以及生物碱、皂苷成分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结果:伊贝母鳞茎主要由表皮、皮层薄壁组织、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组成。维管束的数目在伊贝母种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新疆贝母的维管束数目略大于伊犁贝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鳞茎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及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上,其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年生的伊贝母≥4年生的伊贝母5年生的伊贝母;皂苷主要存在于不同栽培年限伊贝母鳞茎的表皮细胞和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细胞上,其总皂苷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5年生的伊贝母≥4年生的伊贝母3年生的伊贝母,在种间及同种植物的不同栽培年限或不同组织结构中,其生物碱与皂苷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4年生伊贝母药材中的生物碱与皂苷含量较高,表明其药用价值也较高,因此推断第4年为最佳采收期。结论:伊贝母鳞茎中大量薄壁细胞是主要药用成分的分布部位,同时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采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锐  陈晓仪  张阳  张甜甜  赵琦 《广西植物》2018,38(9):1111-1116
为了探究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cFPPS)是否参与甾类生物碱合成、萜类合成等代谢过程,该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FPPS基因(FcFPPS)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qRT-PCR检测FcFPPS基因在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通过激素组合刺激获得的组织培养物)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利用煎煮法测定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获得了1 059bp的FcFPPS ORF片段,编码352个氨基酸,并与NCBI上公布的麝香百合、虎眼万年青、春兰等植物FPPS蛋白的相似性在85%以上;对FcFPPS蛋白的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发现FcFPPS蛋白主要由α螺旋构成;qRT-PCR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FcFPP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再生鳞茎高于野生鳞茎。FcFPPS蛋白质特征区及同源性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qRT-PCR的测定结果证明FcFPPS可能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这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卷叶贝母中生物碱含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石蒜科植物石蒜、水仙等的鳞茎,含有多种生物碱,既有毒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水仙鳞茎捣烂可敷治痈肿,提取物有抗癌和抗病毒作用;石蒜鳞茎有祛痰、利尿、解毒、催吐作用,亦可作农药。  相似文献   

9.
细叶百合无性繁殖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栽培的2 年生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鳞茎为扦插材料, 将鳞茎分内、中、外三层剥取其鳞片, 观察鳞片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基质中的扦插生小鳞茎的效果。扦插40d 时, 鳞片基本枯萎, 此时的实验结果是:①影响扦插效果的重要因子是温度和光强, 25℃高温避光生鳞茎最佳;其次是鳞片位置, 中鳞片和外鳞片好于内鳞片;基质对扦插影响不大。②每百鳞片生小鳞茎数和小鳞茎直径呈正相关。③相同条件下, 相同部位的刀切鳞茎段所产生小鳞茎数量明显高于手掰的整片鳞片, 这一现象至今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0.
蒲圻贝母组织培养鳞茎形成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蒲圻贝母鳞茎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较佳的激素配比,并对鳞茎生长过程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淀粉酶活性、PAL酶活性以及生物碱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已知石蒜科植物含有约一百五十种生物碱。其中有些生物碱具植物生长调节作用。Yamagu-chi (1953)曾以石蒜碱(Lycorinc)或石蒜裂碱(Lycorenine)处理蚕豆种子,降低其细胞分裂。Ceriotti(1967)从水仙鳞茎分离出一种生物碱Narciclasine,强烈抑制小麦侧根的生长,显示似秋水仙素的作用。Toshihiko(1968)从石蒜鳞茎分离得两个植物生长抑制剂Lycoricidinol和Lycoricidine,抑制燕麦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组织匀浆法从川贝母鳞茎中分离出一株内生真菌CBY4,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该菌株被鉴定为Fusarium tricinctum。采用生物碱显色沉淀反应,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HPLC-ELSD)色谱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MS)色谱法对其产贝母生物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tricinctum CBY4能够产生贝母类生物碱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同时利用HPLC-ELSD测定目标生物碱在发酵液中的产量,其分别为0.020 6 mg/L和0.010 4 mg/L。本文首次报道川贝母内生真菌产生物碱特性,该研究表明内生真F.tricinctum CBY4通过液体发酵能够产生贝母辛和贝母素乙,并且具有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贝母辛和贝母素乙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百合珠芽与鳞茎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合珠芽及鳞茎的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采用国标法对百合珠芽及鳞茎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比色法对百合珠芽及鳞茎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基本营养成分分析表明,与百合鳞茎相比,百合珠芽中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总糖、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百合珠芽和鳞茎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其中钾含量较高,分别为1 943.52 mg/100g(DW)和2 026.15 mg/100g(DW);氨基酸分析表明,百合珠芽及鳞茎中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脯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 260 mg/100g(DW)和2 010 mg/100g(DW);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百合鳞茎相比,百合珠芽中总酚、总黄酮、生物碱及皂苷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珠芽中总酚、总黄酮及皂苷含量高,生物碱含量低,珠芽及鳞茎中总酚含量分别为1 025.86 mg/100g(DW)和875.52 mg/100g(DW)。百合珠芽和鳞茎皆营养丰富,从资源开发利用与营养学角度分析,百合珠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平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器官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诱导平贝母的不同器官,形成了愈伤组织、鳞茎和植株。经过对愈伤组织的初步测定,证实有生物碱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东方百合鳞片繁殖小鳞茎发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解剖学方法研究东方百合鳞片扦插繁殖中小鳞茎的组织发生过程。结果表明:小鳞茎的形态发生起源于鳞片近轴面基部的几层薄壁细胞,细胞脱分化后形成分生组织,再经过器官发生途径形成小鳞茎,属于外起源。小鳞茎发生过程可分为未分化期、启动期、生长锥形成期、小鳞片原基和根原基形成期、小鳞茎形成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鳞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以采自舟山大猫岛及宁波市北仑洋涨岙、奉化萧王庙、象山鹤浦、镇海招宝山、慈溪海黄山等6个地区的野生换锦花鳞茎为实验材料,以石蒜碱计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非淀粉粗多糖及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其加兰他敏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野生换锦花鳞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野生换锦花鳞茎中的总黄酮、总生物碱、加兰他敏的含量及非淀粉粗多糖的得率变化幅度分别为1.095~1.751 mg/g、2.691~5.559 mg/g、0.686~1.476 mg/g和11.590%~14.182%。其中采自象山鹤浦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751±0.116)mg/g;慈溪海黄山的非淀粉粗多糖得率最高,为(14.182±0.523)%;镇海招宝山的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5.559±0.394)mg/g;北仑洋涨岙中加兰他敏含量最高,为(1.476±0.018)mg/g。同一地区样品中总生物碱与加兰他敏的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1,但并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换锦花人工栽培资源的选优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百合小鳞茎离体发生为实验系统,研究了鳞片(外植体)内多胺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小鳞茎发生之间的相关性。随着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小鳞茎发生等过程,内源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的含量均失上升后下降,变化曲线为“钟形”,其含量达最高峰的时间为肉眼可见小鳞茎出现之前。多胺氧化酶活性在小鳞茎发生初期逐渐下降,6d后开始上升,并在小鳞茎突起时达最大值。由于内源多胺水平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小鳞茎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这一形态发生过程的生化指示。  相似文献   

18.
浙贝母鳞茎衰退过程的解剖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高文远  李志亮  肖培根   《广西植物》1994,14(1):65-69+103
采用徒手制片、石蜡切片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Baker)鳞茎衰退过程中的形态、组织结构和细胞内部的变化情况.看到了大分子物质进行运输时采用集装囊泡形式的可能性。进一步论证了胞间连丝作为细胞间原生质通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百合鳞片离体培养诱导小鳞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百合鳞片离体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和小鳞茎可在MS+NAA0.2mg/l+6BA2mg/l(pH5.8——6.0)同一培养基上一次完成。接种后9天左右即可获得小鳞茎,一个月左右即可诱导形成完整植株。通过外部形态观察和细胞组织学研究表明小鳞茎的发生与不定芽的发生过程相类似,并讨论了小鳞茎发生过程中的极性现象,细胞起动形成愈伤组织的部位,诱导小鳞茎发生过程中淀粉消化的生理意义以及光对小鳞茎发生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山西平陆百合在组织培养中鳞片分化形成小鳞茎的条件,其小鳞茎的发生符合生物全息理论。试验结果表明:百合鳞片小鳞茎的分化能力与外加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关系很大。在生长素类物质中,IRA 对鳞片分化小鳞茎效果最好,不仅数量多,而且小鳞茎的体积大,生活力强;NAA 从次之;而2,4-D 的诱导效果最差。细胞分裂素类(KT 或6-BA)与生长素类(I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