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作者于1980年5月26日,在我县中条山中,采到一头存疑豆芫菁Epicauta dubia Fabr的雄史。它的后足左右不对称(见图)。左足的腿节和胫节比右足的粗短;左胫节端部明显膨阔,具5根端刺,外侧2根,内侧3根;左跗节成双,外侧的跗节正常,内侧的跗节第1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横断山地区肿跗姬蜂亚科三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横断肿跗姬蜂 Anomalon hengduanensis,新种(图1) 雌蜂:前翅长6毫米。 体黑色。上颚、触角柄节、梗节红褐色;头顶接近复眼处的圆形小斑黄色;前足、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研究》2016,(3):230-234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齿缘刺猎蝽(Sclomina erinacea Stal)成虫触角及前足跗节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齿缘刺猎蝽触角5节,由柄节、梗节和3个鞭节构成,梗节最短;雌、雄虫前足跗节均为3节。触角上共有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各有两种类型,刺形感器有3种类型。雌、雄个体间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未见明显差异。前足跗节上仅存在刺形感器,该感器在雄虫前足跗节上的分布较雌虫密集。  相似文献   

4.
距蚤属Spuropsylla,新属 属征:中型蚤,与副角蚤属(Paraceras)接近(图1)。♂触角第一节不特别大,第二节的端鬃不特别长,不能达到棒节之半。下唇须5节,其末端至少可达到转节之半。后头鬃列较少,♂2列,♀1列。 中胸背板和腹部前几节背板在端小刺的背方有锯齿状的膜质边缘。后足胫节外侧只有1纵列鬃。♂后足第一跗节后下角有一根巨大的距形刺鬃(据此命属名);第二跗节约中部有一横切刻,并生着一横列鬃(图3)。  相似文献   

5.
跳小蜂科中国两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蛾跳小蜂Litomastix maculata Ishii ♀:体长0.8毫米左右。通常黑色:中胸盾和小盾片末端有绿色闪光;三角片、小盾片和中胸侧板稍有紫色闪光。触角柄节细长,约为梗节与第一至三索节长之和;梗节长大于宽,长为第一至三索节长之和;索节6节,第一索节长、宽相等。余节渐向端部增宽:棒节紧密,斜截,其长为端部5索节长之和(图1)。翅透明,缘脉附近有1暗色小斑。足胫节基部、前、中足腿节端部、中足跗节和距黄白色;其余为黑褐色或黄褐色,跗节末端褐色,小盾片基半部有1凹槽。腹部短,只及胸部长之半,末端尖。 寄主: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ndinger。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在园林害虫天敌普查中从蚧虫内饲养出的我国黄蚜小蜂属Aphytis Howard两新种。模式标本存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1、樟雪蚧黄蚜小蜂Aphytis chionaspis Ren,新种(图1—8) 雌:长0.75—1.05毫米。体黄色。头部复眼紫红色。触角柄节淡黄色,鞭节微暗色。头、胸、腹部刚毛淡褐色。小盾片后端缘中部黑褐色。胸部腹板暗色、叉状纵干黑褐色。翅透明,前翅翅基片下方一短的横条骨片褐色。缘脉与亚缘脉连接处之下方暗色,后缘褶淡褐色。前足跗节暗色;中、后足胫节、跗节暗色;后足腿节腹缘淡色。产卵管淡褐色。  相似文献   

7.
1974年在广东省海南岛地区,采到一种为害新会橙的叶螨,确定为一个新属新种。描述如下: 刺爪螨属 Acanthonychus,新属 前足体背毛3对,后半体背毛10对;背毛粗壮,具锯齿,着生于明显的突起上。足Ⅰ跗节具2对双毛,足Ⅱ跗节具1对双毛。跗节爪退化,各具1对粘毛;爪间突呈直角弯曲,  相似文献   

8.
1.樟巢螟绒茧蜂Apanteles locastrae You et Tong,新种(图1) 雌 体黑色。触角、各足基节、后足转节、腿节、胫节端部3/4、跗节、腹部、产卵管鞘黑色;下颚须基节、翅痣褐色,下颚须2—5节浅黄;前足转节、腿节基部1/4,中足转节、腿节基部3/4、胫节端部1/2,前缘脉、痣后脉、翅痣边缘暗褐色;足的其余部分和产卵管黄褐色,后足胫距白色;翅基片黑褐色。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树螱四新种(等翅目:木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颚树螱Glyptotermes orthognathus Ping et Chen,兵(尉虫) (图1)体小型。头黄褐色,额面稍淡,上颚紫褐色,上唇、触角淡黄褐色,前胸背板和腹部淡黄白色,足腿节、胫节同腹部,跗节黄色。  相似文献   

10.
王子清 《昆虫学报》1976,(3):342-344
锯背粉蚧 Amonostherium prionodes 新种(图1) 雌成虫 长椭圆形。体长约2.5毫米。眼具发达的圆锥形眼座。触角7节,第2、4、7三节较长,其各节长度约为:Ⅰ-36微米,Ⅱ-84微米,Ⅲ-48微米,Ⅳ-54微米,Ⅴ-32微米,Ⅵ-30微米,Ⅶ-96微米。足较短,胫节长于跗节,跗冠毛顶端尖锐。爪具小齿,爪冠毛顶端膨大。体背面大刺长约21微米,基部宽,顶端尖,酷  相似文献   

11.
记述模式产地来自广西南宁大明山的长足虻科3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1褐端雅长足虻,新种Ambiypsilopus apicalis sp.nov.(图1)鉴别特征跗节末端暗褐色,尾须端部扩大,背侧突分三叉.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2011-05-24,张婷婷采.副模:4 ♂ ♂,3 ♀♀,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意指跗节末端暗褐色.2指端雅长足虻,新种Amblypsilopus digitatus sp.nov.(图2)鉴别特征触角黄色且梗节暗褐色,前足端跗节具特化侧毛,尾须近指状.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2011-05-24,张婷婷采.词源:新种种名意指尾须端指状.3大明山毛瘤长足虻,新种Condylastylus damingshanus sp.nov.(图3~4)鉴别特征后足腿节端部浅黑色,尾须很长,几乎伸达腹基部.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2011-05-29,张婷婷采.副模:13♂♂,1 ♀,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意指模式产地大明山.  相似文献   

12.
记述模式产地来自广西南宁大明山的长足虻科3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1褐端雅长足虻,新种Amblypsilopus apicalis sp.nov.(图1)鉴别特征跗节末端暗褐色,尾须端部扩大,背侧突分三叉。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2011-05-24,张婷婷采。副模:4♂♂,3♀♀,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意指跗节末端暗褐色。2指端雅长足虻,新种Amblypsilopus digitatus sp.nov.(图2)鉴别特征触角黄色且梗节暗褐色,前足端跗节具特化侧毛,尾须近指状。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2011-05-24,张婷婷采。词源:新种种名意指尾须端指状。3大明山毛瘤长足虻,新种Condylostylus damingshanus sp.nov.(图3~4)鉴别特征后足腿节端部浅黑色,尾须很长,几乎伸达腹基部。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2011-05-29,张婷婷采。副模:13♂♂,1♀,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意指模式产地大明山。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鉴定陕西省蚜虫标本时,发现二中国新纪录种,现报导如下:来木长管蚜Macrosiphum cornifoliae Shinji,1924 无翅蚜体长2.8mm,头背、触角、腹管、尾片、足均淡色。头部额瘤明显,每侧额瘤上具2根尖顶刚毛。触角为体长的1.2-1.3倍,无次生感觉圈,各节长度比例为20,11,110,80,80,31+10,第4节具瓦纹,喙伸达中足基节,末节钝与后跗第2节等长,具6-9根次生刚毛。足胫节无伪感觉,端部稍膨大。第1跗节毛序3:3:3,腹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自体切除这一现象在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发生的位点,探究自体切除与德国小蠊足再生的关系,为昆虫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6龄的健康德国小蠊若虫,于右后足的跗节近体端第1节、跗节近体端第2节、跗节与胫节交接处、胫节远体端的1/3, 1/2和2/3处、胫节与腿节交接处、腿节1/2处、腿节与转节交接处、转节与基节交接处以及基节基部共11处分别进行断足处理,每日定时对处理的德国小蠊若虫进行观察,记录是否出现自体切除现象、自体切除发生的时间、部位以及蜕皮后是否再生等。以未断足的左后足长度为对照,分析比较德国小蠊自体切除与未自体切除再生足的差异,分析自体切除与断足再生的关系。【结果】在德国小蠊若虫11处断足部位中均观察到2个自体切除位点,于胫节不同部位、胫节与腿节交接处和1/2腿节处截断的处理自体切除发生在转节末端;于跗节近体端第1和2节处截断的处理自体切除发生在胫节末端;而其他部位断足处理则未曾出现自体切除现象;自体切除位点与断足部位有关,但不受若虫龄期的影响。自体切除发生位点相同的不同断足部位中,同一龄期内,断足程度与自体切除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寄生在蚜虫上的足绒螨属一新种:真螨目:绒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绒螨属 Podothrombium 隶属绒螨科(Trombidiidae)。在已知的34种7亚种,只有4种有幼螨的描述。本文描述了寄生在蚜虫上的一种足绒螨属的幼虫新种,寡毛足绒螨 Podothrombium paucisetarum sp.nov.。与已知的4种足绒螨幼螨相比,该新种在背腹毛总数(NDV)、须跗节毛数、足指数(Ip)、盾板长(SD)、跗节Ⅰ、Ⅱ和Ⅲ的普通毛数、跗节Ⅰ、Ⅱ和Ⅲ的荆毛数等各主要特征上都与其它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中国细蛾科的工作中,发现尖细蛾属二新种,记录如下。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刀瓣尖细蛾Acrocercops ensiformis,新种 前翅长4.0—5.0mm。颜面白色;头顶淡赭褐色。触角柄节褐色。口须银白色:下颚须端节腹面褐色;下唇须第二节端部及第三节腹面铅灰色。前、中足褐色;基节灰白,胫节中部有2白斑;跗节白色,第一节中部、第二和第三节基部各有一褐环。后足基节和腿节银白色,基节外侧中部有一赭褐斑;胫节和跗节浅褐色,胫节、第一和第二跗节各有一白端环,第四和第五跗节基部白色。前翅赭褐色;沿后缘有一长白带,白带由翅基伸达翅端部1/7处,内缘不及5/7处有一V形褐斑,端部呈园形加宽;翅端2/7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采自四川横断山脉的绒茧蜂属一新种。正模和配模标本保存在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副模标本分别保存在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和西昌农业专科学校植保教研 背刺蛾绒虽蜂Apanteles belippicola新种 雌峰 体黑色,有白色微毛。上颚褐色,下颚须乳白色;后足胫距淡黄或灰白色;除前、中、后足基节黑色,后足腿节末端、后足胫节端部三分之一,各足跗节为褐色(跗节基节基部色浅)外,各足其余部分均为黄色;前翅前缘脉、翅痣、痣后脉均为褐色,其余脉为浅褐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榕小蜂的雄蜂终生都在密闭的榕果中生活,榕果间果内空腔的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限制对小蜂的活动。已有研究表明榕果的大小会影响果内榕小蜂雄蜂的打斗行为,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 雄蜂是否会产生适应性的形态特征?针对这些问题,在2008年6月到2009年10月期间,我们在野外采集榕果,并带回实验室中, 对榕果内生活的延腹小蜂属Philotrypesis 5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和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Philotrypesis spp.雄蜂后足的跗节形态特征的不同,其后足可分成2种形态型--Ⅰ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紧密, 后足中跗节不发达; Ⅱ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疏松,二者之间有较宽的分隔,后足中跗节发达。GLM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榕树上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前足腿节长宽比存在极显著差异(F8, 81=94.86, P<0.001)。在大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都具有较细长的前足腿节,在小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除了M7#c-ben外,都具有较粗壮的前足腿节。当雄蜂在榕果内寻偶时,主要依靠粗壮的前足或灵活的后足在果内爬行。结果提示, 榕果空腔大小可能限制了Philotrypesis雄蜂果内爬行行为, 进而影响了雄蜂足形态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采自甘肃的突颜蝗属1新种,素色突颜蝗Eotmethis unicolor sp.nov.,新种与突颜蝗E.nasutus Bei-Bienko,1948近似,区别特征为:体色单一,后足股节外侧无暗色斑纹,后股节内侧下缘全长具红色细边,后足胫节刺内侧红色,后足跗节红色。新种也与红缘突颜蝗Eotmethis rufemarginisZheng,1985近似,区别特征为:雄性前翅到达腹部第6节背板,复眼的横径是颜面隆起在触角基部中间突起长度的2.2倍,后足股节外侧缺2个黑色斑块,后足跗节红色。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模♂,甘肃景泰,海拔1850m,2006-07-18,李新江,郑金玉采。词源:新种名出自拉丁前缀uni-(单一),后缀-color(颜色),示体色单一(素色)的突颜蝗。  相似文献   

20.
<正> 昆虫足发育畸形,多于六足的现象,过去虽有报道,但为数甚少,如加藤(1943)曾报道日本两例:一为木棉叩头虫Pectocera fortunei Can-deze雄虫右中足基节处,生出三只足,前两只足为过剩足;另一为螽蟖Mecopoda nipponensisDe Hean雄虫右后足腿节近基部1/3处腹面生出一瘤状小突起,实际上为一足的变形,可分出转节、腿节、胫节和跗节。本人在1956年制作标本时,曾发现“八只足”的茧蜂一只,并且也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