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棉花短季直播高产栽培模式,采用多因子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播期、栽培密度和施氮量对早熟品种JX0010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进程有一定影响,播种期是影响棉花生育期的主要因子,各处理生育进程随播种期的推迟而缩短。不同处理株高、果枝层数、果枝始节、果节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栽培因子对株高、果枝始节高度、果节数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密度施氮量播期,对果枝层数影响的顺序为播期密度施氮量,适量的施氮、合理密植以及适当推迟播期能增大植株高度,增加棉株果节数。不同处理棉花地上部分单株干物质积累、群体干物质积累、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呈"S"型,不同处理干物质分配系数表现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营养器官所占比重降低,生殖器官所占比重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棉花早熟品种"JX0010"为实验材料,采用二次最优回归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播种期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基本一致,符合"S"型曲线变化规律,生长前期积累速度缓慢,中期积累速度加快,后期干物质积累趋于平缓。种植密度是影响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子,施氮量次之,播种期影响最小。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播种期的推迟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单株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随密度增加和播种期推迟而减少。各处理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加,以处理9群体干物质总量最大,达到20 640 kg/hm~2,比其他处理高15.74%-137.48%。  相似文献   

3.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油后棉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棉油两熟作物的产量,实现棉花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的合理结合,2013年在湖南省4个试验点研究了密度与种植方式对棉花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各种植方式间以营养钵的产量最高,直播产量最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在同一种植方式中,果枝数、单株成铃数随密度增高而降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最短,单株成铃数以营养钵最高、果枝层数以漂浮最多、株高、果枝始节位以直播最高,不同处理对棉花铃重、衣分、衣指、子指影响不显著。直播高密度的产量与营养钵中密度、漂浮高密度产量相当。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直播、营养钵、漂浮三种种植方式均适用于湖南油后棉种植,直播的日产量最高,漂浮日产量最低,适当加大直播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为推广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于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设置不同的棉花种植密度(每公顷75000、97500、120000株)和施氮量(0、240、480 kg·hm-2),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和氮素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个品种的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均符合Logistic模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棉花氮素累积动态特征以及棉花产量和品质;氮素的快速累积起始日较生物量早13 d左右.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7500株、24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两个品种棉花的生物量和氮素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最为协调,皮棉产量最高,纤维品质最优,氮素利用效率最高.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较早的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及较高的累积速率有利于棉花较高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油菜产量的播种期、密度、施氮肥量、施磷肥量和施钾肥量五个可控因子进行了研究,利用微机处理技术建立了油菜产量对五个栽培因子反应的数学模型.研究中运用数学模型优化筛选出油菜不同产量水平的各项栽培因子技术指标,为指导油菜生产、满足不同产量水平的需要,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技术方案.通过大面积示范,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内蒙古西部旱区机采棉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设置3种灌溉定额(216、288、360 mm,分别记为W1、W2、W3)和3种施氮水平(127.5、195、262.5 kg·hm-2,分别记为N1、N2、N3)的完全组合处理,进行了大田棉花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 水分是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的决定因素,增加灌水量可以促进棉花株高增加,提高棉花各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但降低生殖器官与地上部干物质比例.W3处理单株成铃数较W1和W2分别提高25.4%和17.5%,单铃质量分别降低5.8%和4.6%,籽棉产量分别增加18.1%和11.9%;单株成铃数提高是籽棉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水氮调控对籽棉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W1与W2灌水量下N1处理籽棉产量最高;W3灌水量下N2处理较N1、N3籽棉产量分别增加8.5%和31.9%.水氮调控对纤维品质整体无显著影响.W1N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37 kg·m-3,与W3N2处理差异不显著;W3N1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51.35 kg·kg-1.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增产效应显著,施氮则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对籽棉产量形成有促进作用.其中,灌水360 mm、施氮195 kg·hm-2处理显著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棉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达1.30 kg·m-3和36.41 kg·kg-1,节水增产效果显著,是内蒙西部旱区较理想的机采棉水氮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7.
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以低水1200 (W1)、中水2400 (W2)、高水3600 m3·hm-2 (W3)为主处理,0 (N0)、低氮90(N1)、中氮180 (N2)、高氮270 kg·hm-2 (N3)为副处理,采用裂区设计,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水氮互作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氮互作能显著影响春小麦根干质量密度(RWD),RWD随着小麦生育期的进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RWD对施氮量的响应取决于灌溉量,在W1下,RWD在N1处理下最大,在W2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2处理下最大,在W3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3 处理下最大;不同灌溉处理下RWD表现为W2>W3>W1;施氮与灌水显著影响RWD,表现为灌水>氮肥>水氮互作,在W2N2处理下最大.根冠比随着灌水量与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在W1N0处理下根冠比最大;85%以上的小麦根系分布于0~40 cm土层,产量与0~40 cm土层RWD呈显著抛物线回归关系,与40~60 cm土层RWD呈显著线性正回归关系.W2灌溉条件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向中下层(40~60 cm)分布;灌水施氮能显著影响春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在W2N2最大;灌水生产力随灌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在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施肥量与灌水量控制在N2 (180 kg·hm-2)与W2(2400 m3·hm-2)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是河西灌区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8.
集群栽培对棉花种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假说“1穴3株集群栽培方式改变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的种内关系, 从而使得经济产量显著提高”, 通过分析在集群和传统栽培方式下棉花各器官的生长特性, 阐明集群栽培下不同穴距对棉花种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传统1穴1株种植相比, 集群栽培方式下随着穴距的减小, 棉花的茎秆生长显著降低, 在穴距为28 cm时, 叶片生物量最大且籽棉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相对邻体效应(RNE), 发现穴距对棉花茎秆、叶片和籽棉产量的RNE影响都极为显著; 同时, 随着穴距的减小, 茎秆RNE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且均为负值, 负效应强度在穴距为28 cm时最小。叶片和籽棉产量的RNE值均为正值, 且在穴距为28 cm时正效应强度最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集群栽培改变了棉花的种内关系, 且在穴距为28 cm时, 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助长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于2014—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内蒙古棉花综合实验站设置大田试验,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一膜三管六行”机采棉配套栽培技术种植,研究播期(4月20日、4月30日和5月10日)对棉花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播期推迟,棉花生育时期推迟,生育期缩短,铃期日均温降低,收获密度增加;播期显著影响棉株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与分配,以及产量和品质形成,4月30日播种条件下,棉株干物质和养分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养分总积累量及养分的皮棉生产效率较高,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达6505.9和2660.9 kg·hm-2,且纤维品质较优;4月20日播期下,收获密度、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最低,虽然生物量和养分经济系数最高,但最终籽棉和皮棉产量仍较4月30日播期降低10.9%~14.0%和11.1%~14.2%;5月10日播期,虽然可以避开种子萌发期低温冷害,但棉铃发育期日均温偏低,尽管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最高,但是生物量和养分经济系数、养分的皮棉生产效率最低,最终籽棉和皮棉产量较4月30日播期降低32.5%~34.7%和35.9%~36.2%,且纤维品质最差.综合分析, 4月30日左右为内蒙古西部荒漠旱区棉花种植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10.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240、480 kg ·hm-2)和不同种植密度(75000、97500、120000 plants·hm-2)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棉铃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棉花单铃、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累积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可以显著影响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动态特征,以及棉花产量与品质;在施氮量240 kg·hm-2和种植密度97500 plants·hm-2处理下,单铃、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均达到最大,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快速累积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较早但持续时间较短,生物量快速累积速率最大,生物量和氮素在铃壳中的分配系数最低,在棉籽和纤维中分配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11.
浅埋滴灌水肥耦合对辽西半干旱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辽西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水肥耦合春玉米的产量效应,采用水、氮、钾三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设计,于2017—2018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灌溉量(W)、施氮量(N)、施钾量(K)为自变量,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分析YWNK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浅埋滴灌水肥耦合对产量有显著影响。WNK单因子对Y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影响程度为W>N>K;二因子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呈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交互作用的大小顺序为WN>WK>NK;三因子耦合产量效应表现为丰水丰氮丰钾配合处理最高,高水高氮高钾次之,低水低氮低钾最低。利用模型寻优,得到较高产量8000~8810 kg·hm-2的浅埋滴灌适宜水肥配比范围,即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灌溉量43~61 mm、施氮量138~343 kg·hm-2、施钾量79~163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滴灌方式下棉花生物量和产量的水氮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岭  张富仓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814-2820
通过3个水平的灌水量和施氮量(低、中、高)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田间不同滴灌方式下棉花生物量和产量的水氮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1带4行、2带4行、2带6行滴灌模式下灌水量由低(分别为90、140、140 mm)到中(分别为150、200、200 mm)时,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提高9.2%、37.9%和23.5%,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9.1%、14.1%和16.0%;灌水量由中到高(分别为210、260、260 mm)时,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5.8%、19.1%和16.7%,籽棉产量分别提高7.7%、11.2%和9.5%.施氮量由低(67.6 kg·hm-2)到中(95.2 kg·hm-2)时,地上部干物质量2带4行模式提高14.3%,籽棉产量1带4行模式提高22.2%,其他模式无显著变化;施氮量由中到高(122.8 kg·hm-2)时,籽棉产量3种模式分别提高7.4%、13.9%和9.9%,地上部干物质量无显著变化.与1带4行和2带6行模式相比,2带4行模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棉产量的水氮调控效应更明显,相同水氮处理下2带4行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棉产量均高于2带6行和1带4行.表明2带4行是最有利于滴灌棉花田间水氮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开放式大气CO2浓度提高(FACE)200 μmol·mol-1对粳稻品种武香粳14各生育期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A)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明显提高了各生育期功能叶片NRA,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穗后10 d、穗后20 d水稻功能叶片NRA平均值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0%、20%、60%、80%和30%,其中,FACE处理对拔节期、抽穗期和穗后10 d水稻功能叶片NRA水平影响较大.施氮处理明显影响了FACE条件下水稻功能叶片NRA,并且在不同生育期存在不同的趋势:拔节期,中氮>低氮>高氮;孕穗期和抽穗期,高氮>中氮>低氮;而穗后10 d及20 d则为中氮>高氮>低氮.FACE处理与施氮量对NRA存在互作效应,拔节期及穗后20 d两者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穗后10 d达显著水平,而孕穗期及抽穗期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进行水分(正常灌水和干旱后复水)和施氮处理(0、240、480kgN·hm-2),研究花铃期短期干旱再复水后氮素对棉花各器官干物质重、氮素累积与分配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铃期土壤干旱显著降低了棉株各器官的干物质重与氮素累积量,而增大了棉株各器官的氮素含量,同时亦降低了棉株干物质与氮素在叶片中的分配指数,但提高了在根系的分配指数,从而增大了根冠比;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干旱条件下棉株的干物质重与氮素累积量,但亦增大水分胁迫指数.复水对干旱处理棉株生长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尤其是根系的干物质重与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灌水处理,且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棉株的补偿效应.花铃期干旱结束时与复水后第10天,干旱处理棉株均以240kgN·hm-2水平下的生殖器官干物质重与分配指数最高,而根冠比最小,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为协调,最终籽棉产量最高、纤维品质最优;而施氮不足(0kgN·hm-2)或过量(480kgN·hm-2)均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与纤维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2a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旱地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2a后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58.6~283.9 kg/hm2,数量可观,短期内在渭北旱塬深厚的土壤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但夏季休闲期间容易下迁至作物无法吸收的土壤深度。与常规无覆盖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显著提高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0~200 cm的硝态氮残留,这与地膜覆盖导致有机氮矿化增加有关;秸秆覆盖对作物氮素吸收和硝态氮残留均没有明显影响。施氮量低于120 kg/hm2时,各种栽培模式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小,只有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处理在土壤表层有少量硝态氮累积;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无覆盖和秸秆覆盖土壤60~120 cm深度都有明显累积峰,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土壤残留硝态氮则在60 cm以上土层累积较多。小麦种植密度也影响了各种栽培模式土壤硝态氮及其分布特点。垄沟种植条件下,从土壤表层到200 cm的深层,垄上土壤残留硝态氮均显著高于沟内土壤;上层差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差异逐渐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这种差异显著增大;随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则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吸氮量和土壤中残留硝态氮量均显著提高;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占施氮量的0.3%~44.6%。垄沟种植模式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最多,地膜覆盖处理次之,垄沟种植处理垄上土壤增加量远远高于沟内土壤。施氮量提高1倍,增加的残留硝态氮量平均提高了3倍多。提高小麦种植密度,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平均减小13.2 kg/hm2。由于种植密度增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因此硝态氮残留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秸秆覆盖模式80~140 cm土层降低显著;地膜覆盖条件下高密与低密残留硝态氮的差异主要在深层;垄沟模式中,低密度种植硝态氮残留量在整个土壤剖面都高于高密度处理;而无覆盖条件下,残留硝态氮则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水肥耦合对橡胶树产胶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分和养分是限制橡胶树生长和产胶量的重要因子.以17年生的7-33-97橡胶树为试验材料,采用施氮量、灌水量、施磷量和施钾量四因素五水平(1/2实施)的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橡胶树产量和干胶含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橡胶树干胶产量的水肥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橡胶树橡胶产量和干胶含量都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橡胶产量的效应顺序为:施氮量>灌水量>施磷量>施钾量;各因素间耦合效应顺序为:氮、水>氮、磷>磷、水>钾、水,且施钾量和土壤水分呈负交互效应;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尿素用量为476.39 kg·hm-2,过磷酸钙用量为187.70 kg·hm-2,氯化钾用量为225.77 kg·hm-2,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82.78%左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春油菜品种阳光85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了解春油菜生产中合理施肥和科学调控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春油菜株高,分枝部位高,有效分枝数、主轴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角果粒数均影响显著,但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株高和分枝部位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也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与施磷量没有规律性变化。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分枝数大大减少,群体主轴角果比例增大,主轴角果数决定大田产量的29.4%变异,角果粒数决定大田产量的20.7%变异,全株产量决定大田产量的30.1%变异,这三个主要因子决定了大田产量80.2%变异。说明在春油菜生产中单株产量起着关键性作用,需较高的氮肥水平促进个体发育。从施肥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可以看出,施氮量190 kg/hm~2,施磷量40 kg/hm~2,种植密度提高到44万株/hm~2时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进行麦后直播棉花试验,研究施氮量(0、60、120、150、180、240 kg N·hm-2)对棉株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提高了麦后直播棉不同生育阶段的氮吸收量,以盛花到见絮期的氮积累增量最大,并且改变了不同生育期间氮吸收比例,使棉花出苗到盛花期的氮吸收比例降低,盛花到吐絮期的氮吸收比例升高;增施氮肥还降低了生育后期中上部位果枝氮浓度的下降速率.麦后直播棉氮素和生物量累积以中下部果枝为主,在150~180 kg N·hm-2施氮量下棉花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各果枝部位干物质和氮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高,氮浓度和氮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高于180 kg N·hm-2的施氮量导致棉花中部和下部果枝生殖器官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产量增幅和氮肥利用率降低,而低于150 kg N·hm-2施氮量降低棉花整株干物质和氮经济系数,不利于高产形成.综合分析,150~180 kg N·hm-2施氮量可作为长江流域下游棉区麦后直播棉的推荐施氮量.  相似文献   

19.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试验设栽培模式、施氮和密度等3种因子,栽培模式设露地栽培(常规)、秸秆覆盖(覆草)、地膜覆盖(平膜)、垄上覆膜沟中覆草垄沟种植(垄沟)4种方式;施氮设不施氮、施120kg/hm^2N和240kg/hm^2N三个水平;密度设播量180kg/hm^2和225kg/hm^2 2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覆膜与垄沟种植均有良好的保墒和集水作用,平覆膜水分的生产效率比常规模式增加41.3%~52.4%;垄沟种植比常规模式增加38.8%~64.6%。覆草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在小麦生长前期及40cm以上的土层中效果明显,其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种植的24.1%。氮肥对土壤贮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但不同密度对土壤贮水量基本上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甘肃省胡麻高产栽培方案,以‘天亚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播种量(X1)、底施氮肥(X2)、底施磷肥(X3)、底施钾肥(X4)、叶面施钾肥(X5)、叶面施硼肥(X6)、生长调节剂(多效唑,X7)、生育期灌水量(X8)的8因素均匀设计,研究不同栽培因子对高产优质胡麻‘天亚9号’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对胡麻产量与各栽培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胡麻产量的因素为播量、底施氮肥、底施钾肥、生长调节剂、底施磷肥、叶面喷施钾肥;其相关性依次为播量>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底施氮肥>底施磷肥>叶面喷施钾肥>底施钾肥.进一步进行最高产量模拟寻优,采用频数分析法得到胡麻产量大于173.58 kg·hm-2的优化栽培因子为:播量4.68~4.92 kg·hm-2,底施氮肥11.59~14.75 kg·hm-2,底施磷肥17.26~21.95 kg·hm-2,底施钾肥7.00~12.50 kg·hm-2,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41~1.81 kg·hm-2,生长调节剂(多效唑)751.74~954.04 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