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的重要区域,辽宁省境内目前并无此类优先区,弥补相关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保护、人类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3个准则层7个指标进行计算,依次获得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指标值、准则层值和优先区识别综合值,结合辽宁省县(市)行政边界和自然保护区边界数据,确定了辽宁西部和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建议地域范围。其中,辽宁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12951 km2,森林覆盖率为53.6%,包括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土保持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辽宁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0057 km2,森林覆盖率为78.9%,包括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源涵养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上述优先区是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也是辽宁省重要生态系统的分布区,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如何客观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优先性,为自然保护区的晋级和确定管理类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已有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对比、专家咨询、评价指标量化处理,提出了量化评价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方法。此评价方法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等量化模型。同时我们应用此方法对华北暖温带区域的39个自然保护区和东北温带区域的67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华北暖温带区域的河北南大港湿地和辽河源及北京雾灵山,以及位于东北温带区域的黑龙江镜泊湖、大佳河和翠北湿地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较高,可推荐优先晋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保护区之间物种及各类群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差异,确定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序列。此外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在不同自然保护地理区和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郭子良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4,34(5):1284-1294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区域生物多样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不断发展,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成为自然地理区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没有一个同时依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布规律,确定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服务。利用GIS技术和PC-ORD4.0软件中的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将中国版图划分出3489个基本地理单元,并对这些地理单元进行了数量化分类。然后,根据这个分类结果,参考植被区划和地貌区划等,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包括了8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3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和117个自然保护地理亚地区。该区划具有以下特点:(1)利用TWINSPAN的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地理区划的探索是区划方法上的创新,为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2)选取的数量化指标是在结合已有专项区划资料提出的,有助于避免动植物分布指标的人为选择偏差,可以综合反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3)量化分析保证了地理区划的客观性,同时定性分析避免了量化分析过程中的误差,使区划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不可替代性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曲艺  王秀磊  栾晓峰  李迪强 《生态学报》2011,31(13):3609-3620
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综合性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指标是决定区域划分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不可替代性是近年来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新概念,表达一个规划单元在实现整体保护目标中的重要性,能够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其与人类活动干扰指数结合,可以在划分不同值域与功能分区之间建立联系。在系统保护规划框架下,首先根据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域的指示物种和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然后结合物种生境特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了指示物种潜在分布范围预测,最后借助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软件(C-Plan)计算了三江源地区不可替代性指数,结合人类活动干扰进行了功能区划分,并对比了现有功能区划与新功能区划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可替代性较高区域与原核心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包括东部中铁、军功、麦秀森林灌丛区;西部索加、曲麻莱湖泊湿地区,高寒草甸区;北部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湿地区;及南部玉树、囊谦森林灌丛区,当曲沼泽湿地区);在保护区总面积未增加条件下,基于不可替代性的新功能区划较原功能区划的保护贡献率及保护效率有显著提高,核心区保护贡献率由61.20%增长到71.21%,新核心区 缓冲区总贡献率由77.57%增长到92.45%,保护区整体贡献率由91.20%增长到95.40%;从保护对象被保护情况看,新功能区划与原功能区划均能完全涵盖所有保护对象,但新功能区所包含的满足保护目标的保护对象明显增多,原功能区核心区,核心区 缓冲区,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完全实现目标的保护对象分别占27.50%,47.50%和80%,新功能区分别为32.50%,77.50%和87.50%(新功能区划下,只有苔草草甸、冰川雪山、湖泊3种生态系统类型和盘羊、黑颈鹤两个动物物种未达到保护目标)。在本研究基础上,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方法评价及现实问题,并提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建议:1)结合实际情况,基于不可替代性和人类活动的功能区划对现功能区划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加保护区的保护贡献率;2)对于缓冲区中保护价值较高、人类活动干扰又较强的区域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策略,避免因人类活动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3)鉴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可以考虑在本研究确定的实验区及其外围开展水电站与矿产开发项目,但必须考虑开发项目对周围水域、植被及居民的影响。以期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调整及资源开发提供参考,对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可揭示种群遗传和进化信息, 为制定濒危物种保护措施、指导恢复实践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保护过程不同环节中的应用, 包括: (1)正确识别保护单元, 如排除隐存种和杂交种的影响; (2)确定优先保护单元, 包括优先保护区域、优先保护物种、优先保护种群等; (3)指导迁地保护; (4)对保护工作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文章最后探讨了分子标记应用于保护的发展方向, 如开展长期的种群遗传组成监测、切实应用于保护管理实践、将基因组学等遗传信息用于全球变化背景下保护策略的制定等, 期望为分子标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解焱  李典谟  John MacKinnon 《生态学报》2002,22(10):1599-1615
首先将中版图根据综合自然(包括海拔、地形、气候、植被、水系、农业区等)因素,利用GIS技术手段,划分出124个基本单元。同时,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了171种哺乳类和509种植物物种,利用中国物种信息系统收集这些物种的分布信息,并运用GIS技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各个基本单元内这些物种存在与否的信息,再用数学量化分析方法,即Sφrensen相似性指数公式计算相关矩阵,以及Ward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上述124个基本单元的哺乳类和植物分布相似性聚类图,从而最终得到一个新的定量化的、更具客观性和实用意义的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系统,以及关于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的许多重要结论。该区划包括4个区域(8个亚区域)、27个生物地理区和124个生物地理单元。采用从基本单元到高级区划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地理区划研究领域,这是一种方法学上的尝试,利用物种的分布相似性聚类结果来帮助确定区划界线,减少了对研究者自身所拥有的物种及生态学知识及经验的依赖,因而更具有客观性,较少掺杂研究者的主观臆断。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生物门类区划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地区优先保护的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优先保护的地区和群落类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为评价滇西北地区优先保护的植物群落类型,针对植物群落在维持栖息地稳定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功能,依据科学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由3个层次6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6个与群落相关的指标分别是:物种多样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种数、保护植物级别、群落稀有性、特有植物物种种数和群落特有性.通过对滇西北地区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共选出有样地数据的群落61个,归入13个植被亚型.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利用等级赋值的方法制定了各个指标的评分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群落及植被亚型进行评价,再进行重分类,划分出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保护类型.利用ArcGIS9.3软件制作不同保护级别的植被亚型的分布图,划分出优先保护的区域.综合评价划分出一级保护群落4类,二级31类,三级23类,一般3类;一级保护植被亚型1类,二级6类,三级6类.这些优先保护类型中,一级保护类型少量,分布在贡山县西南部和泸水县西南部的高黎贡山;二级保护类型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各大山系及东南部高山地区;三级保护类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海拔较低的区域以及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段.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国外案例、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勇  薛达元  王爱华  赵富伟 《生态学报》2016,36(10):3108-3114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重要区域或重要物种的识别是制定和实施保护计划的首要步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研究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优先保护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一直倡导的热点地区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KBAs)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单一类群的重要区域,如不同的国家已经开展了鸟类重要区域(important bird areas,IBAs)、植物重要区域(important plants areas,IPAs)、蝴蝶重要区域(prime butterfly areas,PBAs)和两栖爬行动物重要区域(important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areas,IARAs)等的识别研究工作。集中力量优先保护一些重要的地区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较为现实和高效的途径。以佛得角群岛(the Cape Verde Islands)、意大利(Italy)、荷兰(the Netherlands)分别依据动物、植物单一类群或多个类群组合进行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为例,介绍了几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经验,概述国内在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领域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案例,同时以国务院2010年批准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划定的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例,提出中国未来应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充分获取生物多样性分布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受威胁因素等,在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进一步客观准确地识别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热点中的热点或重要区域中的重要区域),为中国未来的保护地规划、生物多样性监测、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斌 《生物多样性》1999,7(4):347-350
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受到的人类影响和主要威胁。详细阐述了国家海洋局及其下属部门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中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及行动计划,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和进展。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预警系统与事故处理能力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建设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及法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基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公众参与等若干针对性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征,利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和国际上常用的保护规划软件C- plan,计算了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值,确定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并根据保护区分布现状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不可替代性较高的热点地区有4个,分别是:(1)长白山西北部林区,(2)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区,(3)大兴安岭南部森林与草原过渡区,(4)松嫩平原中部湿地区. 在优先、一般、非优先3个等级中,需要优先保护地区的总面积是19.49×104km2,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0.91%.同时,根据已建保护区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区域内存在3个明显的保护空缺,即长白山西北部林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区和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建议新建和扩建保护区,同时建立生态廊道把相应的保护区关联起来,以实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