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国特产动物——麋鹿除人工驯养者外,野生种群久已未能获见。但是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其野生生活的情景却可以科学地重建。从化石分布看,麇鹿第四纪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地质上的喜马拉雅运动的凹陷区域。从古气候看,地史上温暖湿润期似较寒冷干燥期为多。从发掘出的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看,具有明显的东洋区的特色,如亚洲象,麂,水鹿、水牛、犀牛和扬子鳄等。从动物本身身体结构看,蹄宽大分裂,指(趾)间有类似鸭蹼的皮膜,适于在沼泽地行走。齿纤弱,似适于采食鲜嫩植物。尾长,可以用以驱赶飞扰吸血的昆虫。根据动物园饲养人员观察,麋鹿尚喜泡水浴泥。据历史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2.
甘肃玉门旱峡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甘肃玉门旱峡沟口剖面下沟组,中沟组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孢粉37属53种;藻类化石2属2种。根据上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Jiaohepollis组合,包括下亚组合,包括下晋组合(下沟组)和上亚组合(中沟组)。鉴定组合地质时代为Hauteriv-ian-Barremian。推测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  相似文献   

3.
辽西义县组孢粉植物群指示的古气候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为止,在辽西北票义县地区的下白垩统义县组二段沉积层中,已发现孢粉化石62属,82种,藻类化石3种。本文对产于不同地点沉积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根据孢粉母体植物形态和生态特征、生长的气候环境和干湿度环境,对义县组二段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植被类型、气候带类型和干湿度类型的统计和划分,认为义县组二段沉积时期,其孢粉植被类型为针叶林,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亚热带一暖温带。由于植被成分中存在落叶阔叶植物和旱生植物,推测气候环境存在季节性变化,间有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北缘三叠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兆生 《古生物学报》1999,38(4):474-504
研究区发现孢粉化石90属197种,藻类化石2属4种,疑源类2属2种。建立三叠纪的孢粉组合序列,并详细地讨论了各个组合的地质时代。根据孢粉组合反映的植物群面貌,探讨盆地北缘三叠纪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5.
江汉盆地白垩纪至古近纪陆相沉积地层发育良好。申科1井位于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为一口连续取心的科探井。为研究江汉盆地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及古新世初期气候-环境的变化,利用申科1井岩心资料,对红花套组、渔洋组的孢粉化石展开了分析。化石主要分布于渔洋组上部及红花套组,以裸子植物含量多为特征,被子和蕨类植物含量为其次。自下而上识别出两个化石组合:Deltoidospora-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组合、Pterisisporites-Ephedripites-Nanlingpollis组合。组合1和组合2的时代均为古新世,未找到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本文对富含孢粉化石的渔洋组上部岩心进行定量分析,孢粉植被主要为灌木、针叶林类型,总体反映偏干旱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新疆吐鲁番拗陷北部勒1、米1 、山1和墩1井中侏罗世孢粉化石52属81种.建立了本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 Cyathidites-Psophosphaera-Cycadopite 组合、 Cyathid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 组合和 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Classopollis 组合.它们分别产自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 认为3个组合的地质时代属阿林-巴通期.经研究表明, 中侏罗世早期的植被是以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为主体, 并伴有桫椤科树蕨及紫萁科和卷柏科等草本植物.古气候应属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至中侏罗世中晚期, 掌鳞杉科植物在植被中占主导地位, 指示当时的气候趋于干旱.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新疆吐鲁番拗陷北部勒1、米1、山1和墩1井中侏罗世孢粉化石52属81种。建立了本区中侏罗世孢粉组合:Cyathidites-Psophyosphaera-Cycadopite组合、Cyathid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组合和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它们分别产自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认为3个组合的地质时代属阿林-巴通期。经研究表明,中侏罗世早期的植被是以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为主体,并伴有桫椤科树蕨及紫萁科和卷柏科等草本植物。古气候应属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至中侏罗世中晚期,掌鳞杉科植物在植被中占主导地位,指示当时的气候趋于干旱。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盆地海原凹陷肖家湾构造的海参1井钻遇中生代地层。其中安定组见孢粉化石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Araucariacites组合,时代定为晚侏罗世。和尚铺组含介形类和孢粉化石Cypridea(Cypridea)unicosta-ta-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组合、Pinuspollenites-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和大量Peckisphaera paragranulifera,李洼峡组含轮藻和孢粉化石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Mesochara cf. voluta-Sphaerochara组合、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Granudiscus组合和介形类Damonella cf. mediocris,Cypridea(Yumenia) sp.等,和尚铺组和李洼峡组的时代可归于早白垩世早中期(Hauterivian—Barremian)。乃家河组产轮藻化石Raskyae-chara sp.,Obtusochara cf. subcylindrica等,时代可能是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9.
S.Medeanic 《古生物学报》2002,41(4):592-600
摩尔多瓦位于东特提斯地区内,海相,陆相Sarmatian期沉积都很发育,根据软体动物和有孔虫化石,当地Sarmatian期沉积被分为三段,最后从摩尔多瓦各地37口井下和露头700块样品获得的孢粉结果支持Sarmatian期三分,这些孢粉化石资料说明区域性植被响应气候演变,海进,海退等所发生的变化,含有亚热带种类的山毛阔叶林统池了早Sarmatian期,有时暗针叶林增加,在海退期的晚Sarmatian期,含有喜盐植物(Chenopodiaceae,Amaranthus,Artemisia)的草本类增加。已有的资料显示了在东特提斯地区Sarmatian期植被的周期性变化,伴随着亚热带植物不断减少和禾草类不断增加,说明当时气候在朝年均温逐渐降低,干旱化增加,更加大陆性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钱家店盆地早白垩世协尔苏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钱家店盆地协尔苏组孢粉组合(共有孢粉化石40属、62种)进行了分析研究。组合是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平均占70—72%),其中以松柏目两气囊花粉含量较高,松柏目无囊花粉含量次之,松柏目单囊花粉含量较少;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少(平均仅占28—30%),以海金沙科孢子种类多种多样,含量较高为特征,桫椤科光面孢子的含量次之。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协尔苏组组合的时代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根据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嘉荫县渔亮子组是我国最早发现爬行动物化石的层位,盛产鸭嘴龙等爬行类化石,前人认为,该组在层位上相当于北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Edmonton群,HellCreek和Lance组,但孢粉化石资料提示,渔亮子组中的被子植物花粉尚未发展至上述群(组)的阶段,其层位应较之低,大致相当于北美的坎佩尼期BellyRiver群(组)或相当层位。  相似文献   

13.
贵州野生钩藤生长环境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野生钩藤生长环境、气候状况、土壤理化特性及蕴藏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野生钩藤资源分布在海拔450 ~1 250 m范围内,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大部分分布在阴坡,主要生长在林下的坡地,坡度从30~70度不等,多有岩石;伴生植物主要是高大乔木,其次是灌木,还有带刺的蔷薇科藤本植物及喜阴的草本植物;钩藤生长地土壤类型属于壤土,土壤含水量高,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pH属于酸性范围,碱解氮在缺乏范围,土壤有效磷比较低,土壤速效钾属于丰富水平.野生钩藤资源蕴藏量很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CS-1井1 082—1 126m井段10块样品中所含孢粉和大孢子化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68属114种,以及少量大孢子化石,并建立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孢粉组合,组合以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和Kraeuselisporites spinullous比较发育,并见有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Lundbladispora和Welwitschipollenites clarus等为主要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大孢子化石的分布规律,详细讨论了含化石井段地层的时代及层位,认为该段地层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层位为锅底坑组。  相似文献   

15.
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现于广西田东雾云洞之脊椎动物化石有9目24科44属种,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分析并结合地貌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根据动物习性分析,其生存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云南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植物群的叶化石和孢粉化石合计107种类型,分属86属,47科。植物叶化石包括18科,24属,35种。除一种裸子植物外,其它均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中,榆科、桦木科、豆科无论属种或者化石数量都是最多;杨柳科、槭科、蔷薇科次之;壳斗科、樟科、杨梅科、鼠李科、忍冬科、胡颓子科、杜鹃科、香蒲料、禾本科均有代表。甘棠组的孢粉植物群也相当丰富,合计97个类型,分属72属,44科。以松科、榆科、禾本科及蕨类植物的水龙骨科最为丰富,胡桃科、壳斗科、金缕梅科及蕨类植物的凤尾蕨属也很常见。被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0%--60%,以禾本科和榆属花粉含量最高,多在10%以上。裸子植物绝大部分为松科花粉,占孢粉总数的20%-30%。孢子以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二者各占孢粉总数的5%-10%。发现于元谋盆地湾堡甘棠组的植物叶化石以及孢子花粉组合在成分上都是混合的类群。组合中既有相当多的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分,也有耐干旱的胡颓子、杨梅、旱蕨等灌木、小乔木或草本分子,同时还有含量很高的、在半干旱环境下也能生存的禾本科、榆科花粉。据此推测甘棠组的植物群和孢粉组合反映了上新世时元谋地区的植被已经分化,盆地的周围山地生长有松科、壳斗科、樟科、胡桃科、金缕梅科为主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木或林块,可能有少许杜鹃科小乔木混杂其中,属于地带性植被。而在盆地内则是以禾本科、蔷薇科等为主,杂以大戟科、豆科、忍冬科、杨梅科等灌木或草本植物以及榆科、桦木科等树木组成的稀树灌丛草原型植被。盆地内的植被所反映的气候和周边地区相比,显得明显干旱。因此推测元谋盆地在2-3百万年前的中晚上新世已经发育成为金沙江流域的干热河谷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陕西彬县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采自陕西彬县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的孢粉化石60属,83种。经研究表明,陕西彬县地区延安组的孢粉组合是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花粉在组合中占优势;桫椤科孢子在蕨类中具有较高的含量。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延安组的时代应属中侏罗世早期。陕西彬县地区当时的植被是以银杏、苏铁类和松柏类等乔木为主,并伴有桫椤科为主体的树蕨植物及草本植物,古气候应属大陆性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8.
吴玉书 《人类学学报》2010,29(2):208-213
元谋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是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还是茂密的森林? 气候是凉干还是温暖潮湿? 本文试图从云南6个最具代表性中新世沉积盆地取得的丰富植物大化石和孢粉资料分析, 论证了中新世时期云南曾广泛分布热带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至中新世最晚期, 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布面积扩大, 气候变得凉干。与元谋古猿相邻的禄丰古猿生活时期及其前后正是经历了相同的环境变迁过程。由此推论元谋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为茂密的森林, 气候温暖湿润。最后, 就《元谋古猿》专著对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山东滕县煤田石炭-二叠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东滕县上石炭统—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属种及部分未定属种。根据孢粉化石主要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含量的变化,建立了本区五个孢粉组合带,自上而下为:V.Triquitrites-Macrotorisporacathayensis;IV.Patellisporitesmeishanensis-Torisporasecuris;III.Gulisporitescerevus-Sinulatisporitesshanxiensis;II.Thymosporapseudothiessenii-Laevigatosporitesvulgaris;I.Crassisporakosankei-Densosporitesanulatus。它们自上而下分别代表了本区晚古生代二叠系石盒子统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和月门沟统山西组、太原组上段以及上石炭统太原组下段。本文简述了各孢粉组合的特征,并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进行了对比;另外,还论证了滕县煤田晋祠组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秦岭石瓮山地植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生泉  可燕   《广西植物》1999,19(1):53-59
石瓮山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3科,421属,813种。其植物区系具有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温带性质强烈、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的特点。植被类型多样,有3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16个群系组和41个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