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嘉荫渔亮子组槐叶萍科Ariadnaesporites异孢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首次发现于黑龙江晚白晋世的槐叶萍科Ariadnaesporites大小孢子,利用扫描电揭示了其形态特征和孢壁分层,探讨了这类了在地层对比,古生态环境和沉积环境恢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永安村东的黑龙江南岸上白垩统嫩江阶太平林场组底部的黑灰色页岩中,产丰富的俞氏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 yui)化石。通过对这批化石材料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该种化石壳表在靠背部的生长带上的长线脊间布满小网格装饰。而在光学显微镜下,这种装饰显示为长线脊间偶夹分布于生长带下半部的短线脊,修正了该种化石的特征描述。同时通过该种与青冈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 Chen)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区别不大,由于前者命名在先,后者应该是前者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鸡西城子河组被子植物化石层的孢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子河组为黑龙江省鸡西盆地主要含煤岩组,在其顶部已发现迄今已知全球最早期的被子植物大化石,近来在该层又陆续发现多粒被子植物花粉,为研究被子植物的发生及早期演化提供了有力佐证。本文报道了被子植物化石层的被子植物花粉及与其伴生的丰富多样的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共38属61种,其中描述了5属5种,包括2新种,推断其时代为Baremian期,并倾向于Baremian早期。推测当时该地为以海金沙科等多种蕨类植物及松柏类植物为主,兼具早期被子植物的十分繁茂植物群,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黑龙江北部-俄罗斯阿穆尔地区进行了表土孢粉分析,采样点共40个,样点的地理分布覆盖了5种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湿地沼泽。每个样点同时在野外进行了植被类型描述和覆盖度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寒温带植被的表土花粉组成中,占优势的木本花粉主要有针叶类的Pinus,Larix,Picea和Abies;阔叶类的主要为Betula,Quercus等;草本以Cyperaceae和Artemisia为主,这些组分与植被中的建群植物类型基本一致。花粉的植被代表性R值结果表明,桦木属具有超代表性,松属花粉代表性中等,落叶松和云杉属为低代表性,栎属、槭树属等的代表性与植被覆盖度相近。花粉的联合指数揭示了柏科、柳属、禾本科、落叶松属等指数较高,而松属、蒿属、栎属、桦木属等联合指数中等。通过降趋对应分析将花粉组合分为三组:1)松属、冷杉、云杉、落叶松、柏科;2)鹅耳枥、桤木属、桦木属、栎属;3)菊科、莎草科、蒿属、禾本科,分别代表了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湿地沼泽等植被类型,说明花粉组合在植被类型上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乔木花粉的气候因子分析表明,一月最低气温值与乔木花粉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6.
7.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7,(1)
内蒙古钱家店凹陷ML12井等12口井的孢粉材料,是目前所知该凹陷姚家组孢粉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且保存最完好的,已鉴定出孢粉共计116属,包括蕨类植物孢子51属、裸子植物花粉32属和被子植物花粉33属。根据姚家组中蕨类植物孢子分异度较高及相对含量较低、裸子植物花粉分异度较低及相对含量高、被子植物花粉分异度较低及相对含量波动幅度巨大的孢粉组合特征,将其命名为Exesipollenites-Nevesisporites-Retitricolpites组合。该组合与大庆长垣姚家组孢粉组合具有很好的横向对比性。以塔里木盆地西部东巴组中、下段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阶段为参照标准,钱家店凹陷晚白垩世姚家组的孢粉组合时代应为晚白垩世Coniacian期—Santonian期。本文中的工作填补了钱家店凹陷姚家组孢粉组合研究的空白,并为深入认识我国北方区姚家组沉积时期植物群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鹤冈盆地中生代主要含煤地层石头河子组孢粉化石的首次报道与研究,共记述孢子花粉26属46种,经描述12属20种。文中从所发现的海金沙科孢子Cicatricosisporites11种,Con-cavissimisporites1种,Pilosisporites1种,凤尾蕨科孢子Pterisisporites1种,石松科孢子Lycopodi-umsporites1种,蚌壳蕨科孢子Cibotiumspora1种,桫椤科孢子Cyathidites2种以及相当数量的松柏目双囊花粉,植物亲缘关系不明的特征性花粉Jiaohepollis1种等,论证了石头河子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晚贝里阿斯期-巴列姆期。石头河子组地质时代长期被归为侏罗纪,这一孢粉组合的研究,无疑对正确确定这一含煤地层的时代有着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疆南部莎车奇自拉夫组晚泥盆世孢子组合及孢粉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新疆南部莎车县奇自拉夫组产孢子24属56种(含10新种),可分为两个孢子组合带:即:Leiotriletes microthelis-Punctatisporite irrasus(MI)带和Apiculiretussispora rasissima-Retispora lepidophyta(RL)带。RL带又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带,即下部的Retispora lepidophyta-Ancyro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黑龙江水系约亚科8属11种鱼的染色体组型;认为峋亚科鱼类的核型具育明显的属的特异性。其中条纹似白约、东北鲸、东北黑鳍鲸、兴凯领须约、高体约、细体约和突吻约等7种鱼的核型为初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12.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长形蛋科一新蛋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发现一新的恐龙蛋类型。依据蛋化石形态、大小和蛋壳柱状层生长纹呈波浪形等特征,将其归入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这枚恐龙蛋的蛋壳外表面具网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明显,二者厚度之比近1:2,气孔道细而直,这些特征区别于其他长形蛋科的成员,因此,建立一新的蛋属、蛋种:网纹副长形蛋(Paraelonga-toolithus reticulatus oogen.et oosp.nov.),代表晚白垩世早期长形蛋科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3.
浙江天台晚白垩世巨型长形蛋科一新属及巨型长形蛋科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发现的巨型长形蛋类可鉴定为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xi xiaensis)和一新蛋属、新蛋种——桥下巨型纺锤蛋(Megafusoolithus qiaoxiaensis oogen.etoosp.nov.)。西峡巨型长形蛋此前仅发现于河南西峡盆地,其特征为个体巨大(35c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明显,呈波浪形,锥体层与柱状层厚度之比为1:5—1:2。已记述的产自天台的张氏巨型长形蛋(M.zhangi)和产自河南西峡盆地的西峡长圆柱蛋(Longiteresoolithus xixiaensis)均为西峡巨型长形蛋的同物异名。桥下巨型纺锤蛋的特征包括蛋壳中部外表面具有棱脊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二者厚度之比近1:3,这些特征区别于巨型长形蛋属。目前已知巨型长形蛋科仅包含巨型长形蛋属和巨型纺锤蛋属,订正的科征为:蛋化石巨大,长径大于35cm;蛋长形,两端大致对称,长宽之比约为3:1;蛋化石在蛋窝中一般两枚为一组,呈单层圆环状排列,蛋窝直径近3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或棱脊状纹饰,蛋壳由锥体层与柱状层组成。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蛋化石,因此它们代表了一个独立的蛋科:巨型长形蛋科(Macroelongatoolithidae)。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登楼库组孢子花粉化石,计39属60种,描述10属16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对包括被子植物花粉在内的主要孢粉类型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认为登楼库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Albian期,这一孢粉组合的研究,对于登楼库组地质时代的地一步确定及我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建立、完善与地层划分对比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3,(2)
通过化石组合和岩性指标分析松辽盆地上白垩统自下而上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的古生态学。青山口组盐度具有偏咸性、微咸性到半咸性的变化,32个介形类种以栖居于温暖湿润气候带的浅湖微咸水类型占绝对优势,水体清澈安静,有机质丰富,底质为泥等细粒沉积物(个别的为粉砂沉积物),宜于介形类动物群生长且有利于壳体完好保存;其次为生活于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类型,底质为泥。姚家组—嫩江组一段见23个介形类种,栖居于温暖半湿润气候带,以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浅湖区的类型为主,多泥底,偶见粉砂质底;其次为微咸水的浅湖—三角洲前缘型,泥或粉砂质底;仅3个种生活于温暖湿润的粉砂质底淡水浅湖区。温暖湿润的淡水三角洲分流平原带则难以产出介形类化石。 相似文献
16.
ANDREAS T. MATZKE 《Palaeontology》2007,50(3):669-691
Abstract: A new, unusually well‐preserved juvenile specimen of Ctenochelys stenoporus from the Niobrara Formation is described. The skull has come apart at its sutures and all bones of the braincase and ear region are preserved three‐dimensionally. This allows a detail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brain structures of a basal juvenile cheloniid turtle. It is compared with adult Ctenochelys specimens, and the major ontogenetic changes in the skull and postcranial skeleton are described. Furthermore, the specimen is compared with other fossil and extant cheloniids with well‐known braincas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asal and advanced cheloniids turtles are specified. 相似文献
17.
山东莱芜地区晚寒武世炒米店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山东莱芜地区黄羊山剖面炒米店组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成果。在该剖面上寒武统的炒米店组建立了9个牙形石带,自上而下分别是Cordylodusangulatus带,C.lindstromi带,C.intermedius带,C.proavus带,Eoconodontusnotchpeakensis带,Proconodontusmuelleri带,P.posterocostatus带,P.tenuiserratus带和Prooneotodusrotundatus-Muelleroduserectus带。牙形石动物群的面貌显示该地区炒米店组顶部在时代上已属早奥陶世,表明该地区的寒武-奥陶界线与三山子组白云岩的底界并不一致,后者在层位上稍高。建立并描述了一副牙形石新种Westergaardodinahuangyangsh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中部早白垩世泉头组-原始鸟脚类恐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中首次发现的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并根据其头部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娇小长春龙(Changchunsaurus parvus gen.etsp.nov.)。化石产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镇山前泉头组上部紫红色含砾泥质砂岩中,同一层位还产有兽脚类、鳄类、恐龙蛋、哺乳类等化石。娇小长春龙是一种混合了原始的和衍生性状的小型鸟脚类恐龙。它具有某些比多数鸟脚类和头饰龙类要原始的特征,例如,5颗前上颌齿、前上颌骨吻部只有很短一段齿缺、前上颌骨与上颌齿之间的间隙较小、颊齿两侧的釉质对称、前上颌骨腹侧边缘与上颌骨腹侧边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等。同时,娇小长春龙也具有一些与真鸟脚类类似的进步特征,比如眶前孔小、外下颌孔缺失。娇小长春龙具有颧骨突,这在鸟脚类恐龙中较为罕见,它的颧骨突表面具有鲕状构造,这一特征未见于其他已知鸟脚类。娇小长春龙的前齿骨形态与角龙类接近,腹支明显长于侧支,前齿骨与齿骨的愈合方式同角龙类相似。娇小长春龙的确切系统分类位置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确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甘肃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共5属4亚属、13种。其中1新属、6个新种、1个比较种。根据介形类特征和地理分布,推测下沟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同时结合玉门红柳峡下沟组的岩性特征,认为该组为淡水微咸水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发现于蒙古戈壁查干泰格地点的一块额骨。短的眶缘和矢状脊的存在等特征表明,该标本属于暴龙超科。查干泰格地点出露的地层被认为属于森诺曼-桑托期的巴音沙拉组,新材料的发现为上白垩统下部非常稀少的暴龙类恐龙记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