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琯溪蜜柚汁囊分化和粒化过程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徒手切片、石蜡切片、细胞化学等方法观察了琯溪蜜柚(Citrus grandis(L.)Osbeck)汁囊的分化和粒化过程。结果表明,心皮内表皮细胞和表皮下细胞分裂共同形成汁囊原基。由汁囊原基发展成柱状结构。柱状结构顶端有类似分生组织的细胞群,中心有类似分生组织的细胞柱。它们的细胞呈多角形,细胞核大,原生质浓厚。类似分生组织的细胞柱纵贯柱状结构中心(除柄部外)。开花后7周近柄端明显分化。开花后约两个半月,汁囊雏形形成。汁囊的粒化分为4个阶段:(1)正常汁囊阶段,汁囊透明,切开溢出果汁。表皮下细胞为角隅加厚的厚角组织,个别薄壁组织细胞原生质体已死亡。(2)凝胶化阶段,汁囊透明、坚挺,切开为凝胶状,表皮下细胞区的厚角组织细胞壁全面加厚。有的汁囊中已有部分细胞的细胞壁木质化。(3)粒化阶段,汁囊乳白色或部分乳白色。表皮、表皮下细胞区、长细胞区和汁细胞区等四个细胞区均有较多细胞的细胞壁木质化加厚。(4)粒化后期,汁囊黄白色,部分硬化,部分萎缩,汁囊变形,硬化部分大部细胞木质化,萎缩部分死亡的细胞被挤压,随果实贮存时间延长,正常汁囊减少,汁囊中淀粉量减少,油滴增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锦橙为材料观察了汁囊的起源和整个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锦橙的汁囊起源于心皮内表皮的单个细胞.汁囊的原始细胞经过数次垂周和平周分裂形成由多细胞构成的球状体;球状体逐渐发育为伸长的柱状结构。在柱状结构的顶端中轴部分分化出一团分生组织细胞.这群分生细胞活跃地分裂和生长,使柱状结构上端膨大、加粗,最后发育成一个带有一条细长柄的囊状结构即汁囊.  相似文献   

3.
锦橙汁囊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电镜方法观察了锦橙[Citrussinensis (L.) Osb.]汁囊从原始细胞到发育为一个具柄的成熟汁囊的过程中,汁囊构成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锦橙汁囊原始细胞及发育为球状体时的构成细胞以及柱状结构顶端的细胞都是一种典型的分生组织细胞。在细胞质中有包括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等丰富的细胞器,但没有观察到高尔基体。这些分生细胞分裂一段时期后就停止活动,逐渐分化为适应贮藏功能的液泡化薄壁细胞。分生细胞开始分化时,在细胞中出现许多小液泡和高尔基体。这些小液泡逐渐地融合,同时细胞质变少,最后形成一个有中央大液泡的薄壁细胞,在紧贴细胞膜的薄薄的一层细胞质中有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以及含有许多脂滴的杂色体。但成熟果实中汁囊的薄壁细胞中几乎没有任何细胞器。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温州蜜柑汁囊的形态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汁囊起源于心皮内表皮的单个细胞,汁囊原始细胞垂周和平周分裂形成由多细胞构成的球状体。心皮内下的细胞也参与汁囊的形成。随着果实的生长,球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一个伸长的柱状结构,在此过程中,伴有组织的分化,在柱状结构顶端的中央部分分化为一团类似分生组织的细胞群,这群细胞为多边形,中央有一个大而明显的细胞核,有浓厚的细胞质。柱状结构其它部分的细胞则由薄壁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5.
油松雌球果的发生和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薄切片技术对油松(Pinus labulaeformis Carr.)雌球果的发生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月初,雌球果原基发生,共外部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但内部细胞组织学分区结构与营养茎端结构相似;10月中旬,雌球果原基的鳞片叶腋处产生最裨的苞片原基,以后苞片原基由基部向顶端连续发生。此时球果原基的顶端结构姨生变化,顶端分生组织区、中央母细胞区和周围分生组织区衍化为套层,肋状分生组织衍化为  相似文献   

6.
水稻幼穗形态发生与顶端分生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铸模”扫描电镜法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水稻幼穗的形态发生过程和顶端分生组织( Apicalm eristem )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从营养生长转入到生殖生长早期,水稻生长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苗端分生组织( Shoot apicalm eristem , S A M )中原基分化的属性,将水稻幼穗早期起源和发育过程分为花序顶端分生组织期( Inflorescence apical m eristem phase, I A M P)、小穗顶端分生组织期( Spikelet apical m eristem phase, S P A M P)、花顶端分生组织期( Floral m eristem phase, F M P)。在这 3 个大的发育时期,又根据每一发育时期中的原基分生组织生长发育的程度及先后顺序分别又可分为:花序 0 期、花序Ⅰ期、花序Ⅱ期;小穗期Ⅰ期、小穗Ⅱ期、小穗Ⅲ期;内稃原基分化期、浆片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心皮原基分化期。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与前人所不同的形态发生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稻幼穗早期的起源及分化发育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元英进  葛志强 《植物生理学报》2000,26(6):515-518,T001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检测技术和显微图像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悬乳培养中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细胞团不同区域细胞凋亡的发生,并比较了不同区域的细胞形态。结果显示细胞团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核心区的细胞结构已消失,可见一些分化良好的管状结构;中层区是由增殖能力旺盛的分生组织细胞所构成;外层区是由分化成熟的细胞所组成。细胞凋  相似文献   

8.
日本沼虾触角腺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日本沼虾触角腺进行了组织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触角腺可分为端囊、迷路和肾管三部分。端囊部分的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的细胞也呈柱状,其顶端具刷状缘,核位于细胞的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可分为二个亚区;肾管部分的细胞柱状或较为扁平,核位于细胞顶端,肾管部分可分成三个不同的亚区。  相似文献   

9.
出芽短梗霉具有酵母状细胞、膨大细胞、菌丝、厚垣孢子、念珠状菌丝和分生组织状结构。在最适pH条件下,出芽短梗霉生长繁殖以酵母状细胞(CBS100225等4菌株)或膨大细胞(CBS249.65等4菌株)为主。pH 2.2或pH 7.0诱导全部8株出芽短梗霉形成分生组织状结构。酵母状细胞转变成膨大细胞受低pH值诱导的占75%,还受高pH诱导的占50%。膨大细胞是多形性细胞转变的中心环节,可以转变成菌丝、厚垣孢子或分生组织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koreana)的叶柄为材料诱导分生结节,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树脂包埋切片法研究了朝鲜白头翁离体形态发生的解剖学特点。结果表明: 叶柄在MS+3 mg⋅L–1玉米素(zeatin, ZEA)+0.5 mg⋅L–1吲哚乙酸(IAA)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42天后, 分生结节诱导率为82.5%; 培养56天后, 95%的分生结节转化成不定芽。组织解剖结构观察结果显示, 培养7、14、28和42天时分别观察到前分生结节结构、形成层和拟分生组织结构、顶端分生组织、叶原基结构。朝鲜白头翁的不定芽起源于分生结节内部的维管中心。新分化芽基部类似愈伤组织的细胞团的显微切片结果显示, 基部组织上分布着表皮细胞或下表皮细胞、维管束形成层和拟分生组织细胞, 它们在朝鲜白头翁器官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异羟基洋地黄毒甙(digoxigenin)sfi yn r rRNA为探针与多聚甲醛固定的植物根振动切片原位杂交。结合免疫荧光检测分析了豌豆(Pisum sativum)间期细胞核内核仁组织者区的数目、分布和排列。研究结果发现豌豆根尖分生组织间期细胞核内有1-6个被探针分子强烈标记的位点。这些位点呈大小不等(0.24-1.98μm^3)的斑点状,分布在核仁的周边,并且与核仁相连。探针标记位点在核  相似文献   

12.
粗茎鳞毛蕨原叶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列阵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Steedman‘s wax切片法,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原叶体大液泡化细胞和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列阵的变化。结果显示:应用高浓度的多聚甲醛(8%)可以很好地保持大液泡化细胞的结构和微管的抗原性。结果也显示Steedman‘s wax切片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的优点;(1)避免在微管标记过程中酶解细胞壁;(2)在乙醇脱水过程中样品中叶绿素的自发荧光被减到最小;(3)能够详细观察到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因此,这种方法可以被广泛用来调查简单植物体和复杂植物体中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木姜子油细胞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薄切片法对木姜子茎叶油细胞的发育以及油细胞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油细胞最早发生于第一叶原基以及茎端皮层和髓的基本分生组织中,在未出现油细胞以痛,上述器官的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分生组织,难以区分油细胞的原始细胞与周围细胞。当油细胞原始细胞呈现出体积较大,液泡化程度较低,细胞核大而明显的特征才明显可辩,以后经过液泡融合,油细胞成熟和油细胞细胞质解体阶段而成为一贮油的囊,油细胞中未出现杯形构造。叶和茎中,  相似文献   

14.
贯叶连翘分泌结构的发育及其内含物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正海  吕洪飞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287-292,T008,T009
应用半薄切片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贯叶连翘植物内具有分泌囊和分泌细胞团,叶片,萼片,花瓣中都存在2种分泌结构,分泌囊尚存在于果壁内,而分泌细胞团还在花药和茎棱中 ,2种分泌结构均起源于幼叶的基本分生组织内,其原始细胞形态相似,都垂周分裂为2子细胞,接着分别以不同分裂方式形成原始细胞群,并分化出鞘细胞,以后分 囊原始细胞群以裂生方式发育成由1层鞘细胞,1层上皮细胞包围着分泌腔组成的分泌囊,而分泌细胞团原始细胞群则继续增加细胞数目和体积发育成2-4层鞘细胞包围紧密排列的分泌细胞组成的分泌细胞团,其中给终未出现分泌腔,组织[化学试验表明,前者产生和贮存油类物质,而后者产生和贮存金丝桃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分布于海南和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6 科9 属15 种红树植物各种地上根根端与胚轴顶端的发育及结构。红树科(Rhizophoraceae)4 属的支柱根根端,以显著的柱状分生组织区、根冠柱、栓质化的根冠为特征。老鼠簕属(Acanthus)、海榄雌属(Avicennia)的支柱根和海榄雌属、海桑属(Sonneratia)的出水通气根根端都有短的根冠柱,薄的栓质化根冠或根冠的木栓层具有生长层。大多数红树植物的根端很早开始原形成层的活动,表皮之下常见外皮层,周皮常在表皮下层出现等独特的发育式样、结构特征,显示了环境的选择作用和红树植物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16.
贾小明  陈声明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5):370-372
在特定条件下,自生固氮菌(Azt)tobaclersp.)的营养细胞会转变成一卵圆形或球形的休眠体,称为抱囊(Cyst)。‘l抱羹的形态结构固氮菌的抱囊为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SX2.opm[‘],体积大约为营养细胞的一半,其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至少可分为3部分:中心体(centalbody)、内壁层(inhne)和外壁层(exine)。Pope等l’]用钉红染色可见外壁层外还有荚膜.抱囊的中心体是收缩的细胞质部,往往内含数个折射的颗粒,为聚卜羟基丁酸盐(PHB)颗粒。紧绕着中心体的为细胞质膜,…  相似文献   

17.
对长成的稻苗根冠细胞的分化进行了观察:1.在静止状态下萌动,发芽(对照),幼苗根冠的冠细胞分化为平衡囊;平衡囊的淀粉沉积于细胞的向地端,平衡囊转变为分泌细胞,最后导致根尖细胞脱落的胞吐现象。2.在微重力下萌动,发芽,幼苗根冠的冠细胞分化为平衡囊,平衡囊的淀粉粒分散地分布于整个细胞,平衡囊不转变为分泌细胞;而转变为类似分生组织区和延伸区的细胞,无细胞脱落。根冠细胞层次不断增多,并延伸。3.在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18.
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细胞凋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同时应用DNA Laddering、DNA Gel Blot以及基于染色体涂片 原位末端标记技术,从染色体、细胞核和DNA不同水平对细胞毒素类药和的放线菌D、放线菌酮和秋水仙碱诱导的玉米(Zea mays L.)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作了检测。结果表明:同动物中一样,这些药物诱导的玉米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死亡也具有DNA Ladder、染色质和细胞核浓缩等典型的调亡特征,说明这些细胞毒素类药物能够诱导植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从枝菌根(AM)真菌大多数是从植物根系根毛区(成熟区)侵入和扩展的,在显微镜下往往看不到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被AM真菌侵染的特征。这就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AM真菌不能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即它们对AM真菌是免疫的。然而笔者多次于显微镜下看到AM真菌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泡囊、丛枝、菌丝等结构。这一现象导致作者在温室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玫瑰红巨孢囊霉( Gigaspora rosea Nicol & Schenck)、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 & Hall)、根内球囊霉(Glomus omtraradices schenck & Smith、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Nicol & Gerd.) Gerdemann & Trappe)、地表球囊霉( 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Berch)和弯丝硬囊霉( Sclerocystis sinuosa Gerdemann & Bakhi)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和白  相似文献   

20.
木立芦荟叶内维管束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半薄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木立芦荟(Aloe arhorescetzs)叶内维管束的发育过程,并着重于维管束鞘细胞和芦荟素细胞的来源及组织类型。结果表明: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但在分化原生韧皮部筛管时,其外侧仍保留一层原形成层细胞,以后分裂、增大成为特殊的大型薄壁细胞(芦荟素细胞),芦荟索细胞啦属于韧皮部的一部分。而维管束鞘细胞则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属于基本组织的范畴,与维管束不同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