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IBD治疗。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治疗IBD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对UC和贮袋炎的治疗,对CD的疗效不明确。益生菌治疗IBD可能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及营养物质代谢等途径。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以慢性胃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细胞因子在IBD肠道炎症反应和黏膜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研究IBD发病机制的热点,本文就其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未定型的炎症性肠病(IBD-unclassified,IBDU)。随着对肠道微生物与IBD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在儿童IBD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但仍缺乏有效的证据来确证益生菌疗效,并指导临床对益生菌的种类和剂量等进行选择。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对儿童IBD的治疗具有特异性,在诱导和维持UC缓解效果明显,但在诱导CD缓解、维持CD缓解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满银玉  周国华 《蛇志》2017,(1):87-88
<正>潘氏细胞(paneth cells,PCs)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可分泌防御素等多种抗菌物质,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参与固有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发病机制复杂,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免疫反应。近年来,有关PCs与IBD的相关性研究较多,现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其发病与遗传易感基因、免疫、肠道微生态、环境、饮食等多因素有关。近来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在其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目前重要的研究热点。现就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方法进行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肠道菌群在肠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所发挥的作用。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BF)是定殖于人体肠道中的共生菌,对肠道健康有多种影响,是健康人群及腹泻、腹膜炎、腹内脓肿、败血症、炎症性肠病等临床病例最常见的肠道微生物。随着人们对脆弱拟杆菌的深入研究,发现脆弱拟杆菌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脆弱拟杆菌与IBD、CRC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探究脆弱拟杆菌在IBD、CRC促进、调控及防治中的作用,为IBD、CRC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为开发基于脆弱拟杆菌的药物提供数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黄岚  刘杰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7):669-670,F0003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其病因和致病机制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在UC和CD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可引起肠腔内细菌、抗原等物质移位至黏膜固有层,最终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异常[1]。  相似文献   

8.
多巴胺(dopamine,DA)是一种儿茶酚胺类的神经递质。多项研究表明多巴胺能信号通路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平衡的关键因素,某些免疫细胞自身可以产生和释放DA。DA受体广泛表达于多种免疫细胞,DA能系统受损可能影响免疫稳态,从而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使得DA和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研究成为热点,DA受体成为治疗某些炎症性疾病的药理靶点。据报道肠道微生物也可以合成DA,而肠道菌群失衡在IBD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肠道微生物、DA和IBD三者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本文综述了多巴胺能系统、肠道菌群与IBD的关联,为进一步了解DA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开发与DA相关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旨在重建患者肠道菌群从而达到对肠道内外疾病治疗的目的。肠道微生物稳态及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FMT在IBD中的治疗作用,现主要阐述粪菌移植在儿童IBD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肠道菌群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IBD的患病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就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调控对IBD的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类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共生微生物系统,长期定植于人类的胃肠道中,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及吲哚衍生物、胆汁酸和三磷酸腺苷等,对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的作用,并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肠道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微生物群的小分子代谢物,发现微生物、代谢物和宿主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而肠道菌群代谢物与IBD密切相关,这为预防和治疗IBD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主要代谢物与IBD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20,(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未明,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研究表明,IBD的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对菌群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削弱肠道屏障导致肠道免疫过度激活引起的疾病。本文将从遗传、环境、肠道屏障和免疫学的角度,综述IB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婵  唐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2):154-155,15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olitis,UC)和Crohn's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研究认为IBD是由基因的易感性,环境因素激发和肠道免疫系统失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作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却仍然存在着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强,而且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等问题.长期使用抗生素则因容易引起肠道细菌耐药而导致菌群失调,往往使得IBD的病情更加复杂.临床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通过给予益生菌对局部的微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可使病情缓解.本文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出发,对目前应用益生菌治疗IBD及其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s)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道紊乱疾病,其典型特征为肠炎和上皮损伤。正常情况下,肠道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认为,肠道稳态的破坏可能是IBD发病的原始基础和持续性发病的诱因。现着重从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屏障和肠道固有免疫这三方面对IBD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在IBD免疫治疗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周林妍  李岩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5):1600-160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然而,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最新的观点认为,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会触发遗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而联合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的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密切关注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从肠道菌群对IBD的生理影响以及益生菌和粪便细菌移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 family,TNFSF)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NFliked ligand 1A,TL1A)与其受体DR3(death receptor 3)在肠道免疫炎症反应的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L1A/DR3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归巢、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功能。炎症性肠病(IBD)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遗传、免疫、肠道微生物和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MSC在IBD中的治疗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的IBD治疗方法。本研究对IBD的病因及MSC在IBD的研究状况做个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仍无特效性的治疗手段。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免疫、环境及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诱导肠道炎症、黏膜损伤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宿主基因易感性及肠道黏膜免疫三方面共同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本文从消化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目前IB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宿主-微生物间免疫应答及益生菌治疗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SRB在其增殖与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现有研究显示,SRB的过度繁殖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乳糜泻(celiac disease,CLD)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等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对SRB在肠道疾病中扮演的角色、致病机理和肠道微生态等研究进行系统性的综述。SRB在肠道疾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致病机制值得进一步总结与探讨。本文收集过去10年来发表的关于SRB与肠道疾病的文献并进行详细分析与归纳,对SRB在宿主肠道内的分布与生理特征、SRB在不同肠道疾病的相关分布特点,以及SRB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期增加本领域研究人员对SRB的重视。同时,本文对未来如何深化SRB在肠道相关疾病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SRB相关肠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检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小鼠结肠组织的基因表达变化,增进对美沙拉秦(5-aminosalicylic acid,5-ASA)治疗IBD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方法 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