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地下考古遗址是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是目前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对地下历史景观和地下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不仅能减少对城市地下历史景观造成破坏,还能充分发挥历史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保加利亚谢尔迪卡古文化与交通综合体为例,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历史景观的营建经验,以供中国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真实的案例研究:文章呈现了肖普朗镇(Sopron)近8年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过程,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是宜昌(中国)的姐妹城市,它坐落于中欧与东欧交界处,匈牙利(Hungary)西部。作为一项长期研究、规划和协商过程的组成部分,该公共空间更新项目的第一期也是最重要的工程阶段(包括洋葱形城市中心区在内),在后续工程规划过程中,就已经完成并获得了多项匈牙利国内及国际奖项。由此,该项目所承担的风险就是双倍的。一方面,考虑到城市的公共设施是一种很特殊的硬件,我们已经通过减少场地中主要的机动车交通和停车空间对其进行了更新。相反,我们为行人开放了城市广场,而且加强了广场与周围建筑底层商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任何活动都可以在此发生,因为从那时起,焕然一新的户外就餐区,就为众多的城市事件、庆典提供了活动场所,同时也为一般的城市步行功能提供了空间。随着更新过程中复杂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出现,我们力图展现潜藏在历史以及城市记忆中的场地空间特征:城堡街(Várkerület)的前身是环绕着历史城区的被水覆盖的护城河区域。这决定了它在空间中特殊的形态、模式以及宽度变化。这种空间格局的重构为适应21世纪功能需求的城市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在一项特殊的研究过程中进行的,这些设计结果可以直接应用在设计原则之中。该过程具有先进性,同时伴随着一个特殊的研究过程:在方法论层面得出可供直接使用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该项目位于北京一所宁静的职业中学校园的活动广场之中。广场正对着入口大道,其两侧均为多层教学楼。广场的改造,旨在为学校提供一个鲜明的可辨识的形象,重新定义现有公共空间。通过对整个校园环境的分析,我们认  相似文献   

4.
水源  甘露 《植物学报》2021,(1):I0004-I0004
城市滨水绿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景观组成。在城市滨水区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同水域形态的变化,区域和区域条件将有所不同。滨水区绿化需要将滨水区的土地与水域连接。因此,在设计滨水区绿道景观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功能,实现与城市水域相邻的绿色广场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5.
常青  王仰麟  李双成 《生态学报》2007,27(9):3701-3710
目前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已成为城市研究热点之一。绿色空间具有生命支撑、生态调节与环境保护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空间生态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指导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中小城镇空间的健康发展,选择山东省即墨市为研究区,以绿色空间类型与功能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生态适宜性、敏感性和连通度评价等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借助GIS技术,探索中小城镇绿色空间评价与格局优化方法,并以此对城镇空间总体布局进行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景观生态评价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优化,能够提供城镇发展的生态管制刚性区和引导发展弹性区,是指导城市空间理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陈利顶  孙然好  刘海莲 《生态学报》2013,33(4):1042-1050
快速城市化过程剧烈影响着下垫面变化,直接带来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均与景观格局演变密切相关,研究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系统总结了城市化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分析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热环境效应、水环境效应、生态服务效应,以及城市生态用地与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城市景观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现有研究侧重于景观格局演变的量化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较少关注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环境及其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2)城市景观格局演变与热岛效应研究多局限于两者数理统计关系的分析,对于城市热环境形成的机理缺乏深入研究;(3)城市景观格局演变与大气环境效应方面更多研究关注绿地及其空间布局在吸收和降解大气污染物、固体颗粒物方面的作用,对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大气环境综合效应以及大气灰霾效应影响机理重视不够;(4)如何通过合理设置生态用地,有效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目前仍缺乏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综合多尺度的景观信息来揭示城市景观的演变机理和环境效应,构建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服务效应评价的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决策模型,探讨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模式与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7.
ADEPT建筑事务所与Topotek1事务所最近在丹麦的集镇—奥本罗完成了一个历史城区的改造。在基于当地现状条件完成的公共空间再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创造了紧密的联系,通过趣味性的设计手法以及对传统材料的创新使用,使历史悠久的城区中心为公共空间的更新做好了准备。此项目的改造基于历史城区中心的特征、规模及过往经历完成,同时也为街道和广场增添了现代感。为满足城市中各类型公共生活而设计的铺装和城市家具强调了这一新特征。在创造从宏观到细节之间明确关联性的过程中,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历史城区中心的鲜明特点,同时也通过局部细节的处理使不同的公共空间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周廷刚  郭达志 《生态学报》2004,24(6):1157-1163
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绿地景观的评价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 GIS技术支持下 ,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将物理学中“场”的相关理论引入城市绿地景观的研究 ,提出绿地景观引力场的概念及评价方法。绿地景观引力场是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能力的大小或潜力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绿地景观本身的质量、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主要交通设施等。在研究中需要建立以下相关模型 :城市阻力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分布模型、城市绿地景观引力场的空间分布评价模型。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引力场用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 ,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2 )丰富了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的指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3)该方法从景观设计上提供了一个可供决策参考的依据 ;(4 )景观引力场还可用于城市其它服务设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申世广  唐欢  邱冰 《生物信息学》2018,25(11):46-51
绿道步行友好性评价丰富了绿道的研究内容,评价结果可为绿道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在梳理步行友好的绿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各段绿道的步行友好程度。结果表明:环紫金山绿道整体步行友好程度虽然较高,但各区段之间差异较大。另外,在绿道建设质量较高的前提下,步行爱好者更关注绿道的可达性、线路的安全性、清晰的标识系统、舒适宜人的服务设施以及绿道沿线高质量的视觉景观等几方面,而对绿道本身功能性要素并不是太在意。因此,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绿道时,在满足步行功能的前提下,应将行人的步行感受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度注重绿道本身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0.
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稳定性评价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欣  王志杰 《生态学报》2022,42(13):5243-5254
城市景观稳定性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对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景观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2013年和2017年景观类型为主要数据。运用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和总边缘对比度构建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在分析2008-2017年景观格局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评价景观稳定性时空特征。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贵阳市景观稳定性时空演变规律和冷热点特征。结果表明:(1)2008-2017年贵阳市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但破碎化趋势有所减缓。(2)10年间,贵阳市景观稳定性水平整体较低,以不稳定和较不稳定为主,表现出"先降低、后提高,总体略有降低"的趋势。(3)贵阳市景观稳定性的空间分布与演变具有明显空间聚集效应,全局Moran''s I指数介于0.2008-0.4005之间,但聚集趋势呈"总体减弱,小幅提高"的特征;此外,景观稳定性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建设用地或林地斑块相对集中连片、完整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山地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优化、生态安全网络格局构建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曾卫  封健  王华 《生物信息学》2019,26(11):103-107
灾后重建关乎灾区长远稳定的发展,不仅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是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及物理等多个层面。芦山“4·20”地震发生以来,作为灾害的见证者和灾后重建的践行者,以芦山根艺苑广场设计为契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重塑”的设计理念,以灾后重建中公共空间的生态重塑、文化重塑和公共重塑为研究内容,着眼于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的设计框架,探索和归纳灾后重建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路径,体现其本土性、文化性、公共性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杨青生  乔纪纲  艾彬 《生态学杂志》2013,24(9):2599-2607
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东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景观生态安全程度为评价标准,获取生态安全的元胞1 km×1 km范围内的城市化元胞数,将其嵌入元胞自动机(CA)转换规则中作为约束条件,控制城市发展,建立生态安全的城市CA,模拟生态安全的城市发展形态.结果表明: 东莞市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指数从1988年的0.497降低到2005年的0.395,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下降.利用生态安全的CA模拟的2005年东莞市生态安全指数由实际的0.395增加到0.479,模拟的城市景观生态压力减小、生态安全状态和综合景观生态安全程度提高.CA可以作为探索生态安全城市研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龚建周  夏北成  陈健飞 《生态学报》2008,28(10):4992-50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了解城市生态安全状况成为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安全状况的前提。基于TM遥感数据以及GIS平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模糊评价方法进行生态安全的空间综合评价,进而分析其时间与空间变化。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图及其属性的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讲,广州市生态安全等级为一般,并且随时间推移,生态安全状态比较稳定,但是在1995年受到较大的破坏;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安全的对比分析显示,广州市生态安全的城乡差异明显,中心城区生态安全状态堪忧;将研究结果与作者早已经完成的同区域基于统计数据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结果进行趋势对比,二者显示出一致性,表明基于格网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研究的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这种空间综合评价方法却具有传统方法不具备的优点:不仅具有可视化的表达效果,还有利于不同范围大小区域之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景观的发展加速了景观结构的更新,亦使得景观功能日趋完备;同时,由于城市化亦衍生了景观破碎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限制当前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因此,城市景观优化必须在充分考虑经济和生态双重需求的前提下,寻求与自然生态体系协调的生态问题解决途径。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网络组成与结构的现状分析,阐明城市生态系统间的空间关系,以网络结构的优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开放空间价值的目标。选择经济发展稳定且生态环境良好的中国台湾乌溪流域(台中地区)及深圳市为研究区,通过耗费距离模型评价两岸典型城市生态网络结构。结果表明:两地城市生态功能网络均受城市发展影响,生态中心与社会经济中心的空间位置出现显著的两极化,且生态功能中心与联系中心并不吻合,使得生态功能的流动与传输更依赖于城市范围内的生态组分与结构通达性。因此,为提升城市生态功能,需从强化生态功能网络结构入手,整合城市内的生态景观单元,提高关键生态节点的通达性,进而优化城市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以生态美学思想为指导,提出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生态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基于RAGA的PPC模型,将高维数据转换到低维子空间,通过寻求最优投影方向及投影函数值来实现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生态美学评价。选取大庆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进行景观生态美学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景观空间多样性、植被色彩多样性、建筑与小品分布合理性、树种多样性、水体可亲近性、植被长势自然性、地形自然度、建筑与小品体量适宜度指标对大庆市公园绿地景观生态美学效果的影响较大,是今后大庆市公园绿地景观生态建设、改造与管理上应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在10个公园绿地中,油田乐园、城市森林公园最具生态美,而乘风广场、世纪大道(高新技术开发区段)附属带状绿地的生态美较差。应用该模型可以避免传统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也为处理景观评价中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的高维数据的综合评判、排序、寻优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下广场、无林广场和草坪的温湿度及人体舒适度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吴菲  李树华  刘娇妹 《生态学报》2007,27(7):2964-2971
园林绿地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绿地在降温增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北京市万芳亭公园林下广场、无林广场和草坪作为研究对象,对三者调节城市小气候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每天8:00~18:00,每2h一次分别对林下广场、无林广场和草坪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d。结果表明:在一天中的高温时段(12:00~16:00),林下广场的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在傍晚(18:00)草坪的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与无林广场相比,林下广场的降温幅度为0.3~3.3℃,平均值为1.9℃;增湿幅度为1.1%~5.9%,平均值为4.1%。林下广场的日最高温度值是最低的,可大大缩短高温持续时间,最多可缩短8h。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林下广场和无林广场的温度、相对湿度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Duncan’s多重比较,p<0.01)。林下广场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最佳,人体舒适度最好,是夏季人们户外活动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吴健生  袁甜  王彤 《生态学报》2017,37(13):4519-4528
城市景观由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构成,以建筑为主体,辅以外部空间环境。对城市景观美学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环境,为城市规划设计纳入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合理途径。景观美学特征以不同方式影响整体景观质量,合理运用景观指数对城市景观美学特征进行量化表达,是评估景观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整理借鉴景观美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以城市空间内部审美者的角度将城市景观五大美学特征,包括自然性、开阔性、多样性、奇特性和协调性,转化为可定量表达的二维及三维景观指数。量化指标易使用数据进行快速评估,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德顺   《生物信息学》2018,25(8):97-100
小气候影响着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和使用频度,人体舒适是园林规划设计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现代景观实践缺乏气候敏感性设计和关于人体舒适度的考虑。本文以上海3个公园为例,采取“使用后评价”并结合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来测试人体舒适度。通过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比、绿化覆盖率差异、近水面积比及日照空间比等对公园空间进行分类。在对公园使用者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每个公园小气候特征进行测量以量化人体舒适度,研究发现,通过小气候设计可以创造更多的人体舒适空间。  相似文献   

19.
刘珍环  张国杰  付凤杰 《生态学报》2020,40(10):3295-3302
城市化对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极大干扰,城市景观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受到城市生态建设的关注,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技术体系尚待深化,以促进风险防范决策。研究选取植被碳固定、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与提供和栖息地提供等景观服务改进景观脆弱度的评价方法,以广州市为案例研究区,评价了1990—2015年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景观格局与服务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有效地评估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但评价需要关注结果验证和辅助情景分析,方可为景观生态风险的预警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2)1990—2015年广州市的景观干扰度先增加后降低,2000年是景观干扰度变化的转折点;25年间,景观脆弱度不断增加,中脆弱度和高脆弱度比例之和维持在60%以上;2000年是景观生态风险的转折点,1990—2000年景观生态风险趋于增大,2000—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趋向降低;景观干扰度、脆弱度和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现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的分布特征。(3)近25年,广州市景观生态风险与景观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维持低风险的比例为40.74%,基本都分布在北部山区,而维持高风险的比例为6.67%,由低风险向高风险的转变比例为32.28%,由高风险转变为低风险的比例为20.31%。  相似文献   

20.
作为居住区绿地景观重要的组成要素,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最为频繁使用的空间,对提高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与提高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感知,探讨居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景感生态学效应,揭示多功能绿地景观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和景感营造的影响,可为居住区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郑州市26个居住小区80个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景感生态学理念,基于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景感特征(植被覆盖、基础设施、遮荫率、管理水平、公共活动空间面积与类型)以及内部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特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城市居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景感效应对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区绿地不同类型公共活动空间提供的景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其景感效应更丰富,文化服务价值最高。(2)小区绿地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越大,居民的心理感知越强,景感体验越丰富,文化服务价值越高,增加公共活动空间面积是构建多功能绿地景观的直接通道。(3)公共活动空间的植被覆盖营造的视感与遮荫率营造的风感生态学效应较为显著,而基础设施的触感与清洁度的视感并未存在显著影响。(4)结合小区社会经济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由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营造的多样化景感对居民活动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公共活动空间的类型与小区户数。运用景感生态学理论和景感营造原则,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了景感载体化,改善和增加了绿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够缓解城市绿地的不公平性。未来城市居住区特别是高密度居住区应尽可能设置大面积的具有多功能特征的公共活动空间,而低密度居住区在绿地面积充足的前提下,可设置大面积自然水体和增设多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提高景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