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行鸟)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Hang形目(Charadriiformes)12种鸟类:蒙古沙Hang(Charadrius mongolus)、环颈Hang(Charadrius alexandrinus)、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红脚鹬(Trina totanus)、林鹬(Trina alareola)、翘嘴鹬(Xenus cineres)、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大滨鹬(Calidris teruarostri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s)和砺鹬(Haematopus ostralensis)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并以白鹳(Ciconia ciconia)的同序列作为外群杓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Hang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共有381个变异位点,种间序列差异值为5.16%—16.01%。重建的系统树将Hang形目12种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第2支系包括蒙古沙Hang、环颈Hang、反嘴鹬和硕鹬,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然后再与Hang属的两个种蒙古沙Jamg和环Hang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第1支系中各属问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吻合;第2支系中的反嘴鹬与Hang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两者聚为姐妹群,提示将这两个类群合并为一个亚科——反嘴葫亚科更为合理,与码亚科共同组成Hang科,与核型研究结果和Sibley在新分类体系中将码科分为反嘴鹬亚科和Hang亚科、反嘴鹬族和砺鹬族属于反嘴鹬亚科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 ,首次获得形目 15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ND6基因全长 5 2 2bp的序列。经对位排列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2 16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为 5 17%~ 19 92 %。以白鹳为外群 ,用NJ法构建 15种鸟类的进化关系树。研究结果表明 :构建的系统树将形目 15种鸟类分为 2个支系。第 1支系包括蒙古沙、环颈、灰斑和反嘴鹬。第 2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青脚鹬、翘嘴鹬、翻石鹬、大滨鹬、尖尾滨鹬、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 ,其中鹬属的 3个种和杓鹬属的 3个种分别组成一个单系 ;翘嘴鹬和翻石鹬、大滨鹬和尖尾滨鹬分别聚为姊妹群 ,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 ;斑尾塍鹬独立分支出来。分子证据提示 :鹬科中的塍鹬属、科中的斑属应提升为亚科分类阶元 ;反嘴鹬与科鸟类亲缘关系较近 ,组成一个单系 ,将其归入科下属的一个类群更为合理 ,与核型研究结果及Sibley新分类体系的观点相一致 [动物学报 49(1) :6 1~ 6 7,2 0 0 3]。 相似文献
3.
鸻形目15种鸟类线粒体ND6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首次获得鸻形目l5种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ND6基因全长522bp的序列。经对位排列,序列间末见有插入和缺失,共有216个变异位点,种间序列差异为5.17%—19.92%。以白鹤为外群,用NJ法构建15种鸟类的进化关系树。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鸻形目15种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支系包括蒙古沙鸻、环颈鸻、灰斑鸻和反嘴鹬。第2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青脚鹬、翘嘴鹬、翻石鹬、大滨鹬、尖尾滨鹬、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其中鹬属的3个种和杓鹬属的3个种分别组成一个单系;翘嘴鹬和翻石鹬、大滨鹬和尖尾滨鹬分别聚为姊妹群,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斑尾塍鹬独立分支出来。分子证据提示:鹬科中的塍鹬属、鸻科中的斑鸻属应提升为亚科分类阶元;反嘴鹬与鸻科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组成一个单系,将其归入鸻科下属的一个类群更为合理,与核型研究结果及Sibley新分类体系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鹳形目鸟类的传统分类一直存在分歧,而近期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大多只用单个基因,其结论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通过核c-mos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别和合并分析,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探讨了鹳形目6科12种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文中测出鹳形目鸟类6种核c-mos基因的片断序列,结合来自Genebank的其他种类的c-mos和12S rRNA基因序列,分别经Clustal W软件对位排列后,以原鸡为外类群用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建立系统树.系统树分析表明, 鹳形目6科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总结为:(鹭科,((鹮科,美洲鹫科),(鹳科,(鲸头鹳科,锤头鹳科)))).鹭科7个属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总结为:(麻(开鸟)属(夜鹭属(池鹭属(苍鹭属(中白鹭属(白鹭属,大白鹭属)))))).分别基于两个单基因的系统树有一定差异,而基于合并数据的系统树支持率和分辨率都高于基于单基因的系统树,表明使用在遗传上相对独立的分子数据合并建立系统树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分辨率,是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蝮亚科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e)亚洲蝮属(Gloydius)6种蛇(其中短属蝮取自两个不同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Emelianov),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Zhao),雪山蝮Gloydius strauchii(Bedriaga),高原蝮Gloydius strauchii monticola monticlal (Werner),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Emelianov)]与竹叶青属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共7种蛇8个个体测定了789bp或744bp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用MEGA1.02软件分析了其碱基组成及变异情况,以游蛇科链蛇属半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序列为外群,用PAUP4.0b2软件构建最简约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竹叶青蛇在全部受试物种中处于原始地位,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蛇岛蝮,乌苏里蝮,黑眉蝮与浙江与陕西产的短尾蝮所组成的分枝与横断山区的高原蝮,雪山蝮聚集形居的分枝组成姐妹群,支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亚洲蝮属蛇种的两个起源及分化地的假说,同时探讨了蝮蛇的分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Xiao形目8种鸟类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Xiao形目8种鸟类线粒体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间存在基因组长度多态性,短耳Xiao为23.35kb,长耳Xiao为19.78kb斑头鸺Liu为18.62kb,红鱼Xiao为17.65kb。Xiao形目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其中仓Xiao和草Xiao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0%,长耳Xiao和短耳Xiao平均为10.8%,红角Xiao和领角Xia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11科24属2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与脂鲤目、鲤形目以及鲱形目鱼类相比存在3bp的缺失;(2)鲇形目鱼类各科代表种类形成一单系群;(3)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铫科、粒鲇科和钝头鮠科形成一单系群;而胡子鲇科、刀鲇科、海鲇科、鮰科、长臀鮠科、鲢科、鲇科、棘脂鲿科、鲿科形成一大的单系群;但鳗鲇科的系统位置两种建树方法没有取得一致结果;而其中长臀鲍科与北美的鮰科形成姐妹群,胡子鲇、鮰科、鲇科、鲿科和鮡科是较明显的单系群。 相似文献
8.
鸮形目8种鸟类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鸮形目8种鸟类(Tyto alba、T.capensis、Otus bakkamoena、O.scops、Asio otus、A.flammeus、Strix aluco、Glaucidium cuculoides)线粒体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种间存在基因组长度多态性,短耳鸮为23.35 kb,长耳鸮为19.78 kb,斑头鸺鹠为18.62 kb,红角鸮为17.65 kb.鸮形目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其中仓鸮和草鸮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0%,长耳鸮和短耳鸮平均为10.8%,红角鸮和领角鸮平均为13.1%,灰林鸮和斑头鸺鹠为12.3%,其中红角鸮与斑头鸺鹠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大为17.5%.鸮形目鸟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为每百万年变化2.0%~2.2%,提示鸮形目两个科间在距今2 800~3 000万年前分歧开来,同时,鸱鸮科各种间的分歧时间在距今2 000~2 500万年前,即处于中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9.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虹雉属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雉科虹雉属(Lophophorus)、角雉属(Tragopan)、勺鸡属(Pucrasia)和血雉属(Ithaginis)7种鸟类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比较,构建的虹雉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子系统树表明:①3种虹雉构成一个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虹雉属与角雉属、勺鸡属构成一个单系群;②虹雉属内分为白尾梢虹雉,以及棕尾虹雉和绿尾虹雉两个演化枝。综合分子系统学、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学的证据,推测虹雉属鸟类起源于中国的横断山脉,其中繁衍生活在原地的一枝演化为白尾梢虹雉;另一枝则分别进入喜马拉雅山区(西)和中国西南部(东),向西的演化为棕尾虹雉,向东的则为绿尾虹雉。 相似文献
10.
蜂猴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特点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测定了蜂猴属(Nycticebus)1个蜂猴(N.coucang)和2个矮蜂猴(N,pygmaseus)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比较现有的司猴科其他种序列,分析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以指猴为外群重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个体中,2个蜂猴物种碱基组成具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它们之间转换比(特别是密码子第3位)是颠换比的6倍多,大于其他种间比较;低的Ka/Ks值(<0.1),说明懒猴科cyt-b基因的异义突位点受到强的选择压力作用。由cyt-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符合懒猴科化石记录和形态学分类观点,根据化石记录和与分化时间有一定线性关系的第3位颠换和同义突变速率,估算蜂猴与倭蜂猴种间,蜂猴与蜂属间可能的分化时间分别为300和600万年。 相似文献
11.
川陕哲罗鲑Cyt b基因克隆及其在鲑亚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Cyt b),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 bp,GenBank 登录号FJ597623),并与鲑亚科中其他5属14个物种的Cyt 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白鲑亚科的白鲑Coregonus lavaretus作为外群构建了ML、NJ和MP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鲑属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8.4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在一起,提示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鱼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结果与以往的形态学分类不相符. 相似文献
12.
13.
对六种灵猫科物种线粒体12 S rRNA基因及其中四种的Cyt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获得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熊狸(Arctictis binturong)的Cytb基因同源序列。两基因整合序列比对后长755 bp,12 S rRNA基因序列中有70个变异位点,31个简约信息位点,在Cytb基因序列中,共有120个位点呈现变异,60个简约信息位点,Cytb基因的碱基变异百分比高于12 S rRNA基因的碱基变异百分比。使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重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斑林狸从灵猫亚科中分离出来,支持灵猫亚科的多系起源,而且斑林狸可能是中国起源最早且最特化的灵猫科动物。另外,同属于灵猫亚科的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聚为一支,同属于棕榈狸亚科的果子狸(Viverricula indica)、熊狸聚为姐妹群,这些与传统形态学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从Cyt b基因序列探讨Grophosoma属和Dybowskyia属的分类地位(半翅目: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蝽科11种昆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在获得的长度为432bp的序列片段中,碱基T、C、 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8%、18.0%、31.6%和11.6%, A+T平均含量为70.4%,明显高于G+C含量(29.6 %).密码子第三位点的A+T含量高达86.1%.属种间序列变异丰富,有179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变异率为41.4%,碱基替换多发生于第三位点.以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为外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滴蝽属与蝽亚科其它属关系较远,条蝽属与蝽亚科其它属关系较近,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变异情况,支持将滴蝽属从蝽亚科划出并入舌盾蝽亚科,但条蝽属的分类地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绵羊Cytb基因序列多态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和1个外来品种的2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ytb基因的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绵羊的单倍型多样性为97.1%。所有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27.1%T,28.5%C,31.4%A及13.0%G,G+C含量为41.5%,核苷酸多样性为0.602%。在所有序列中共检测到43个变异位点,其中包括40处转换和3处颠换。Fu’S中性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0.10〉P〉0.05),说明绵羊群体未发生群体扩张事件。NJ、ME及UPGMA聚类结果均表明,我国绵羊可分为3个单倍型组,这提示我国绵羊有3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6.
以Cyt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大额牛系统地位及其种群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2头大额牛Cytb基因部分序列447bp进行分析,共发现3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结合GenBank中牛属普通牛、瘤牛、牦牛和印度褐牛4个近缘种的Cytb基因同源区序列进行分析,以水牛作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NJ)法和最大简约(MP)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得到基本一致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大额牛是独立于普通牛、瘤牛和印度褐牛之外的Bos属的一个独立的种。同时还指出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大额牛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的大额牛保护工作正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从线粒体细胞色素b探讨长臀鲃属三个种分类与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研究测定了长臀属(MystacoleucusG櫣nther)中的3个种 :月斑长臀(M.chilopterusFowler)、长臀[M.marginatus(CuvieretValenciennes)]和细尾长臀(M.lepturusHuang)共22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部分基因片段 ,其序列为408bp,并选用亚科(Acheilognathinae)中华(RhodeussinensisG櫣nther)及亚科(Barbinae)中的云南倒刺(Spinibarbus.denticulatusyunnanensisTsu)作为外群。结果表明 :细尾长臀与月斑长臀、长臀间存在遗传分化 ,分化程度与鲤科其它鱼类相似 ;而月斑长臀和长臀却无法分开。结果提示 ,月斑长臀和长臀很可能为同一个种。此外 ,长臀属与云南倒刺的亲缘关系较近 ,表明有争议的长臀属归入亚科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对蝮亚科(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Zhao、黑眉蝮Gloydius saxatilis Emelianov、乌苏 里蝮Gloydius ussurriensis Emelianov、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和分别来自不 同地区的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ther、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各 两条)6种蛇共8个个体测定、分析了约370bp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以游蛇科链蛇属半 棱鳞链蛇Dinodon semicarinatus 序列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树。分子数据结果支持尖吻蝮形态 学的属级分类地位;提示蛇岛蝮位于黑眉蝮的蛇岛亚种分类地位,同时探讨了蛇岛蝮的起源 问题;并提示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位于种级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