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植物小叶章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试验(2004-2007年),研究了4个不同氮素输入水平[0(对照,CK)、6(N6)、12(N12)和24(N24)g·m^-2·a^-1]对小叶章叶片形态、叶绿素和生物量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处理间小叶章叶长和叶宽未出现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在N。:处理时最小[(149.54±18.27)cm^2·g^-1],即此氮处理水平下叶片的厚度最大.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峰前,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大而增大,且N12和N24处理下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N6和CK处理;峰后,N24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迅速降低,N6处理则降低缓慢,说明适量的氮输入延缓了叶片衰老.连续的高氮(N24)输入使小叶章的生长发育有所提前,在成熟后叶片出现早衰现象.2005和2007年生长季末,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着外源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经过4年(2007年)连续高氮(N24)处理的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较输入2年(2005年)时降低了53.72%.  相似文献   

2.
张林海  曾从盛  仝川 《生态学报》2018,38(14):4932-4941
外源氮输入显著改变河口湿地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以闽江口湿地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15个月的中型生态系实验,分析不同氮输入水平(CK,0 g N m~(-2)a~(-1);N8,8 g N m~(-2)a~(-1);N16,16 g N m~(-2)a~(-1))和2种水淹(T1,每天水淹时长2—3 h;T2,每天水淹时长11—12 h)处理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和固碳的影响,探讨短叶茳芏在环境变化下的生长、固碳特征。结果表明:T2处理株高极显著高于T1处理,N8、N16处理的植物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株高也极显著最高(P0.001)。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对短叶茳芏的密度有显著影响:T1处理密度极显著高于T2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密度也极显著最高(P0.001),但是氮输入没有显著提高植物密度。植物碳含量较为稳定,T2处理地上碳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P0.05),但是氮输入和植物生长期对地上碳含量影响不显著。氮输入水平、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则对植物地上氮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N8处理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极显著最高,CK处理极显著最低,植物成熟期的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也极显著最大(P0.001),但是不同水淹处理植物生物量和固碳量无显著差异。闽江口湿地短叶茳芏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持续氮输入环境下,闽江口湿地的短叶茳芏可能向高潮滩拓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叶面肥对大棚草莓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叶面肥,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牟家台草莓温室大棚内栽植的草莓品种‘蒙特瑞’为试材,在施肥充足的情况下,在4个生育期追肥喷施经典750倍液(T1)、花仆1500倍液(T2)、润亮750倍液(T3)、艾德拉果500倍液(T4)及磷酸二氢钾1500倍液(T5)5种叶面肥,清水作为对照(CK),测定了处理植株光合参数、果实品质、生物量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喷施不同叶面肥处理后草莓植株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上升,喷施叶面肥后的草莓植株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高于CK;(2)对果实品质而言,T2和T3处理能够显著改善草莓果形指数,T1和T5可以显著增大果实体积和重量。其中,T1的平均单果重较CK增加了5.89 g,T5的果实横径和纵径分别较CK增加了1.22 cm和1.15 cm。(3)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还原糖含量有很明显的提高,并以T1施用效果最佳,较CK分别增加了3.3%、17.25 mg/g、2.71%。处理T1和T3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0.097 mg/g和0.070 mg/g;(4)喷施叶面肥能够显著提高草莓单位面积产量,且以处理T1处理产量最高,较CK增长了13.65%。可见,施用适宜的叶面肥均能有效改善草莓营养生长状况,提升草莓果实品质,显著提高产量,并以经典750倍液叶面肥施用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开花与盐的关系,研究了1(对照)、200和400 mmol·L-1 NaCl处理对盐地碱蓬不同分枝和单株开花数目、叶片和茎及花器官中的Na+、K+含量及Na+/K+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00 mmol·L-1 NaCl处理下盐地碱蓬分枝及单株开花数目增加最显著,单株开花数目增加了69.90%,花器官中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1.41倍和1.77倍,而一级叶片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3.96倍和4.96倍,茎中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7.00倍和12.39倍。400 mmol·L-1 NaCl处理下,单株开花数目增加了19.00%,花器官中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2.09倍和3.21倍,而一级叶片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4.28倍和6.50倍,茎中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7.65和15.40倍。这些结果表明,NaCl处理下真盐生植物盐地碱蓬可能通过把Na+区域化到茎叶而动员其中的K+到花器官中维持花器官中合适的Na+/K+比而促进开花。  相似文献   

5.
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Carya illinoinensis‘Pawnee’)幼树为实验材料,根据L_9(3~3)正交试验设计进行3因子(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质量浓度和喷施次数)3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为GA_3、PP_(333)和6-BA,植物生长调节剂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和300 mg·L~(-1),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次数分别为1、2和3)叶面喷施实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生长和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GA_3处理组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长度较CK(对照,蒸馏水喷施3次)组显著增加,其中,T2(200 mg·L~(-1)GA_3喷施2次)处理组的枝条长度最大,较CK组增加了35.7%;PP_(333)处理组的枝条粗度总体上较CK组显著增加,其中,T5(200mg·L~(-1)PP_(333)喷施1次)处理组的枝条粗度最大,较CK组增加了23.8%。处理后30~90 d,所有处理组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叶片中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P_(333)和6-BA处理组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显著高于CK组,其中,T5和T6(300 mg·L~(-1)PP_(333)喷施2次)处理组对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C/N比的促进效果较佳,而T4(100 mg·L~(-1)PP_(333)喷施3次)和T8(200 mg·L~(-1)6-BA喷施3次)处理组对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促进效果较佳。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长度、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叶片C/N比的影响最大,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次数对枝条粗度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显示:叶面喷施200 mg·L~(-1)GA_3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伸长的促进效果最佳,喷施200 mg·L~(-1)PP_(333)对枝条增粗及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每盆8kg)中添加0(CK)、20(L20)、40(L40)和80g·pot-1(L80)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凋落叶,模拟其自然分解对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天竺桂凋落叶处理显著增加了凤仙花现蕾前期和现蕾期叶片H2O2含量,同时显著抑制了凤仙花现蕾前期、现蕾期和盛花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2)凋落叶添加处理显著增加了凤仙花现蕾前期抗坏血酸(ASA)含量,但现蕾期和盛花期ASA含量却显著下降。(3)添加凋落物处理显著降低了现蕾前凤仙花叶片MDA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现蕾期MDA含量,而盛花期MDA含量在L20、L80处理下显著降低,在L40处理下则显著增加。(4)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对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两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影响不显著。(5)凋落叶处理显著抑制了凤仙花地径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积累。(6)天竺桂凋落叶中主要化感物质可能有香豆素、桉叶油醇、肉桂醛、反式石竹烯和松油醇等。研究认为,非酶促活性氧清除系统可能在凤仙花抵御化感物质氧化胁迫过程中发挥着比酶促系统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ASA在氧化胁迫的早期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天竺桂凋落叶添加处理所造成的氧化胁迫可能超过了两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清除能力,对凤仙花膜系统造成明显伤害,导致其地径和生物量积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开花与盐的关系, 研究了1 (对照)、200和400 mmol·L-1 NaCl处理对盐地碱蓬不同分枝和单株开花数目、叶片和茎及花器官中的Na+、K+含量及Na+/K+比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200 mmol·L-1 NaCl处理下盐地碱蓬分枝及单株开花数目增加最显著, 单株开花数目增加了69.90%, 花器官中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1.41倍和1.77倍, 而一级叶片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3.96倍和4.96倍, 茎中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7.00倍和12.39倍。400 mmol·L-1 NaCl处理下, 单株开花数目增加了19.00%, 花器官中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2.09倍和3.21倍, 而一级叶片的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4.28倍和6.50倍, 茎中Na+含量、Na+/K+比分别增加了7.65和15.40倍。这些结果表明, NaCl处理下真盐生植物盐地碱蓬可能通过把Na+区域化到茎叶而动员其中的K+到花器官中维持花器官中合适的Na+/K+比而促进开花。  相似文献   

8.
湿地植物小叶章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燕  宋长春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599-2604
选取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植物小叶章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试验(2004—2007年),研究了4个不同氮素输入水平[0(对照,CK)、6(N6)、12(N12)和24(N24) g·m-2·a-1]对小叶章叶片形态、叶绿素和生物量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处理间小叶章叶长和叶宽未出现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在N12处理时最小[(149.54±18.27) cm2·g-1],即此氮处理水平下叶片的厚度最大.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峰前,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大而增大,且N12和N24处理下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N6和CK处理;峰后,N24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迅速降低,N6处理则降低缓慢,说明适量的氮输入延缓了叶片衰老.连续的高氮(N24)输入使小叶章的生长发育有所提前,在成熟后叶片出现早衰现象.2005和2007年生长季末,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着外源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经过4年 (2007年) 连续高氮(N24)处理的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较输入2年 (2005年) 时降低了53.72%.  相似文献   

9.
植物器官化学计量特征可以把环境和器官功能性状联系起来, 从而为探索环境作用于植物器官功能的内在机制及器官功能的调控提供可能。通过土壤氮(N)、磷(P)添加设置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的盆栽实验, 分析了土壤和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实验设置的土壤不同全N和全P浓度包括对照(全N: 421.76 mg·kg-1, 全P: 37.35 mg·kg-1, 1N1P)、全N和全P浓度分别是对照相应浓度的2倍和2倍(2N2P)、2倍和3倍(2N3P)、2倍和4倍(2N4P)、3倍和2倍(3N2P)、3倍和3倍(3N3P)、3倍和4倍(3N4P)、4倍和2倍(4N2P)、4倍和3倍(4N3P)、4倍和4倍(4N4P)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 土壤N含量分别与叶片N含量和叶片N : P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土壤P含量与叶片P含量及叶片N : P均无显著性相关。叶片N : P随土壤N : P的增大而增大, 但其增加速率小于土壤N : P的增加速率。相同土壤N : P (11.29)条件下, 生长在2N2P处理和3N3P处理土壤中的立竹叶片N : P无显著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对照(1N1P)并显著低于4N4P处理。土壤不同全N浓度对叶片N : P的影响与相应浓度N和P处理对叶片N : P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叶片N : P是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 土壤全N较土壤全P对四季竹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更大的影响, 并且在土壤全N供应充足时四季竹叶片存在对N的奢侈吸收。N、P添加前土壤N是影响四季竹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氮添加对稀土矿尾砂地猴樟(Cinnamomun bodinieri)幼苗生长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1年生猴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选用硝酸铵钙作为氮肥(含N 15%),设置3种氮肥水平(CK(0)、N1(1.8 g·株-1)、N2(3.6 g·株-1)),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下猴樟幼苗根系生长、生物量分配和NSC等指标的差异,探讨稀土尾砂地猴樟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发现:稀土尾砂地氮添加均增加了猴樟幼苗不同组织的生物量积累,其中N1处理下叶生物量、冠层生物量分别较N2处理下显著提升了44.75%、57.43%(P<0.05);N2处理下叶比重分别较CK、N1处理显著提升了123.53%、15.85%(P<0.05)。不论是粗根(直径>2 mm),还是细根(直径≤2 mm),氮添加均显著增加了植物的根长和根表面积(P<0.05),其中N1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显著(P<0.05);N2处理下的比根长、比表面积均高于CK与N1,且与CK显著差异(P<0.05)。对NSC来说,N1处理提升了叶、茎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遮光处理对栀子开花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规律,为观赏栀子的科学配植及挥发物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大花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 grandiflora)和小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radicans)为试材,经过5个不同遮光CK1(全光照对照,无遮阳)、CK2(疏林遮阳,杜仲树下,遮光率为80%)、T1(1层1针遮阳网,遮光率为60%)、T2(1层2针遮阳网,遮光率为70%)和T3(2层2针遮阳网,遮光率为90%)处理后,观测其开花特性(花期、开花时长、花量、开放率和花形态特征),并采集鲜花,利用SPME GC MS(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栀子花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适当的遮光可以使两种栀子花花期提前,但对开花时长没有明显影响,重度的遮光会使两种栀子花花期延迟,开花时长缩短;两种栀子花的CK1处理的花苞数和正常花数在5个处理中均最高,但CK1与T1的开放率没有明显差异,且均高于其他处理。(2)两种栀子花的花径/蕾长都随着遮光率的增加而减少,且花的开合程度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大花栀子共测出了4大类26种化合物,主要化合物有α 法呢烯、3 蒈烯、(E) Hex 3 enyl (E) 2 methylbut 2 enoate和乙酸芳樟酯;小叶栀子共测出4大类23种物质,主要化合物有3 蒈烯、惕各酸叶醇酯、苯酸甲酯和(3E,7E) 4,8,12 Trimeth yltrideca 1,3,7,11 tetraene。(4)两种栀子均在CK1处理下的香气成分种类最多,并随着遮光率的增加而减少,但其中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随着遮光率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随着遮光率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研究认为,遮光对这两个不同品种的栀子植物的开花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且在他们挥发物成分和相对含量上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实际园林植物配置中,建议将观赏栀子种植在适度遮光的环境下,如落叶疏叶的乔木下,尽量避免种植在强光和重度遮光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三峡消落带人工重建植被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幼林叶片在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水体磷的贡献潜力,本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水分胁迫(T1)、潮湿(T2)、2 cm水淹(T3)、10 cm水淹(T4)5个不同处理,研究落羽杉叶片分解及磷释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期间(90 d),T3、T4两个水淹处理的叶片失重率分别达51%(T3)和55%(T4),显著高于CK、T1、T2三个未水淹处理;(2)未分解残留叶片中的全磷含量在CK、T1、T2三个未水淹的处理组呈现增加趋势,而水淹处理(T3、T4)呈减少趋势;(3)土壤全磷含量在试验过程中呈现波动性变化特征,但至试验结束时,各处理中土壤全磷含量与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4)T3、T4处理中叶片添加显著增加了上覆水体中总磷含量,试验过程中呈现出在分解初期迅速上升,在分解10 d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但试验结束时仍显著较高,分别是对应无叶片组的17.15倍(T3)和5.81倍(T4)。这些结果说明水淹通过促进落羽杉叶片的分解从而增加上覆水体中磷的含量,因此有必要在水淹前对消落带的落羽杉幼林叶片进行适时采收,以尽可能减少其对库区水体的磷负荷。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4年生香椿为试验材料,设置平茬20 cm(T1)、50 cm(T2)、80 cm(T3)和不平茬(CK)4种处理,观测其萌枝和叶片生长情况,以及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平茬高度的生长生理响应差异,以明确平茬措施下香椿植株更新复壮再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平茬能够显著提高香椿的萌枝能力,促进侧枝和叶片生长,其萌枝数、侧枝长度在T3处理下最高,成枝数、叶长、叶宽、叶面积及侧枝粗度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随着平茬高度的增加,香椿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升后降,并在T2处理达到最大,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17.33%、10.00%、13.51%和6.98%;平茬也提高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18.34%、27.07%、21.11%和23.05%。(3)不同平茬高度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果实中藏花素的合成机理,克隆了栀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GjPSY)基因的全长cDNA。结果表明,推导的GjPSY氨基酸序列与双子叶植物来源的GjPSY亲缘关系较近。采用HPLC检测栀子果实中的藏花素-1含量为(3.96±1.48) mg g-1,在叶片中未检出。通过RT-PCR分析表明,GjPSY在栀子叶片和果实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一致。因此推测,GjPSY的转录水平与果实中藏花素-1的合成无关。  相似文献   

15.
KT对菊花形态、生理和花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秋菊“金皇后”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和绿蕾期 ,以一定浓度 ( 1 0mg/L、2 0mg/L和 5 0mg/L)的KT水溶液进行喷雾处理 ,初步研究了KT对菊花绿蕾期叶片和花期花瓣生理生化以及对开花时间、花期长短的影响。结果表明 ,KT处理使菊花绿蕾期叶片叶绿素总含量、还原性总糖 /可溶性蛋白、干重 /鲜重、表观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 ;花时比对照提早 1 7.1d ,绿蕾期持续时间缩短 41 .5 0 % ;花期花瓣组织电解质渗漏率低于对照 ,花期持续时间延长 8d ,延长率为 3 1 .3 7%。其中 2 0mg/LKT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Non-reversion of Impatiens in the absence of meristem commitm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urple-flowered plants of Impatiens balsamina maintained floral development on transfer from inductive short days (SD) to long days (LD), a treatment in which red-flowered plants of Impatiens are known to revert to leaf productio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on-reverting nature of purple-flowered plants was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se plants achieved meristem commitment or whether their non-reverting state was controlled by the leaves. When the leaves that had unfolded during the inductive SD treatment were removed at the time of transfer to LD, the purple-flowered plant did revert.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as in red-flowered Impatiens, meristem commitment is absent, but that purple-flowered plants maintain flowering in LD conditions because of a more permanent supply of signal from their leaves than occurs in red-flowered plants. A working hypothesis is proposed to explain how a signal from the leaves can retain a controlling role during flower development.Key words: Floral commitment, Impatiens, floral reversion, floricaula.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GA_3和Spd对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开花花期和开花品质的影响,研究了外源GA_3和Spd对杜鹃开花期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GA_3对花期有显著的提前作用,Spd对花期有明显的延迟作用,但两者均使花期延长、花径增大且成花率提高。GA_3和Spd处理提高了花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_2浓度(Ci);GA_3处理提高了叶片的蒸腾速率(Tr),而Spd使叶片的Tr下降,两者均有效缓解了末花期叶绿素含量的下降。GA_3和Spd处理显著降低了花瓣MDA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并减缓了末花期SOD的下降,有效延缓了衰老进程,延长花期。以1 600 mg L~(–1) GA_3和0.10 mmol L~(-1) Spd处理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杜鹃花的观赏品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实验,通过向土壤(每盆8kg)中添加0g·pot-1(CK)、20g·pot-1(L)、40g·pot-1(M)和80g·pot-1(H)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凋落叶,模拟其自然分解对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添加天竺桂凋落叶M和H处理下,凤仙花生物量和地径均显著降低,而株高无明显变化;其叶绿素含量受到显著抑制,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低于CK,而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3个气体交换参数显著高于CK。(2)Pn-PAR曲线和Pn-Ci曲线拟合表明,凤仙花在光饱和以及CO2饱和状态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RuBP羧化效率(CE)和光呼吸速率(Rp)均随添加天竺桂凋落叶处理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3)添加天竺桂凋落叶36d和67d时对凤仙花生长影响不明显,而处理58d时有明显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在模拟天竺桂凋落叶自然分解的土壤环境中,凤仙花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抑制了其光合能力,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导致凤仙花的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干旱条件下花铃期棉花对氮素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5—2006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花铃期土壤干旱及复水后棉花光合与蒸腾特性及水分利用率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水处理(CK)相比,干旱处理棉花随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的减少,其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迅速降低;在干旱处理前期,由于棉花Tr下降幅度高于Pn,水分利用率(WUE)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后随SRWC和Pn的降低,WUE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干旱改变了Pn和Tr的日变化趋势,干旱处理棉花Pn和Tr从8:00到16:00一直呈下降趋势,而CK则呈单峰曲线,Pn和Tr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1:00和12:00;干旱处理和CK的WUE日变化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谷值出现在12:00.干旱条件下棉花的Pn和Tr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WUE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复水后,干旱处理棉花Pn、Tr及WUE日变化趋势与CK一致,但其值低于CK,该趋势在施氮肥条件下表现尤为明显.可见,棉花花铃期土壤干旱条件下增施氮肥虽然有利于WUE的提高,但却降低了棉花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20.
Major changes in indole-3-acetic acid (IAA) and cytokinin (CK) levels occur at different phenological phases of Tillandsia recurvata shoots. This epiphytic rootless bromeliad was chosen as suitable material for hormonal analysis because CK synthesis is restricted to the shoots, thus avoid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caused by translocation and interconversion of CK forms between roots and leaves encountered in plants with both organs. Young plants of T. recurvata have weak apical dominance because side shoots appeared early in development, and branch growth was correlated with a strong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zeatin. The flowering phas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ree base CKs, zeatin, and isopentenyladenine compared with the levels found in adult vegetative shoots. In contrast, both free-base CKs declined in the fruiting phenological phase, and the IAA level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phase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organ formation, such as in the juvenile and flowering stages, there was an enhancement of CK content, mainly caused by zeatin, leading to a lower IAA/CK ratio. Higher ratios were correlated with phases that showed no organogenesis, such as adult and fruiting phenologies. Received April, 15, 1999; accepted September 7,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