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于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在广东古田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保护区内21只红耳龟的家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耳龟家域为5.25 hm2±8.66 hm2,核域为1.26 hm2±1.73 hm2。红耳龟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在繁殖期显著大于非繁殖期,雄性的在繁殖期显著大于非繁殖期,雌性的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繁殖期大于非繁殖期。雄性的和核域在繁殖期显著大于雌性,在非繁殖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雄性的都大于雌性的。家域大小与其身体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动物中普遍存在雌雄个体身体大小的性二态现象。了解近缘种之间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差异,可为深入探讨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潜在驱动机制提供证据。国外对欧亚大山雀(Parus major)的研究发现,其喙长、跗跖长、翅长等 6 项身体大小指标存在着明显的性二态,且喙长的性二态存在季节间差异。大山雀(P. cinereus)曾被作为欧亚大山雀的一个亚种,其形态和行为与欧亚大山雀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为探讨大山雀是否也存在身体大小性二态及季节性差异,本研究分析了 2018 至 2020 年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捕捉的 226 只(雌性 96 只和雄性 130 只)大山雀的喙长、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和体长这 6 项体征指标的两性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大山雀上述 6 项身体大小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二态现象,且雄性个体仅喙长与雌性的差异不显著,其余 5 项指标均显著大于雌性。此外,身体大小指标的两性差异不随季节显著变化,但两性的跗跖长在秋季均显著短于冬季和繁殖季,尾长在繁殖季均显著长于秋季和冬季。上述结果表明,大山雀身体大小的性二态及其季节性差异与欧亚大山雀并不完全相似。无论其身体大小存在性二态和季节变化的原因,还是其与欧亚大山雀在身体大小性二态模式上的差别,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6.
7.
在国内首次利用光纤光谱仪对鸟类的羽色进行量化和分析.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雌、雄鸟羽色的差异以及雄鸟羽色与雄鸟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喉鹀雌、雄鸟在人眼看来相同的黄色羽和白色羽部分,在紫外光色度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雄鸟紫外光色度高于雌鸟;雄鸟的质量与脸部黑色羽的亮度、可见光色度和色调呈显著正相关,雌...  相似文献   

8.
9.
鸟类性二态现象广泛存在,比如身体大小、羽色等,性二态很可能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索和更好地了解雀形目鸟类身体大小性二态的进化,在2019年繁殖季节早期研究了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野外种群身体大小和内脏器官形态的两性差异。结果表明,除嘴宽外,其他身体特征参数均雄性显著大于雌性,表现出雄性偏向的身体大小二态性。内脏器官大小两性间无显著差异。灰椋鸟是聚群生活的鸟类,雌雄鸟常一起觅食,食性相似,雌雄鸟内脏器官和消化道形态差异不显著,暗示食性分化在灰椋鸟身体大小性二态进化中的作用并不明显;雄鸟体型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其在巢址竞争、配偶保护中适应进化的结果。本研究明确了灰椋鸟身体大小的两性差异,对于该物种身体大小性二态进化的确切原因,尚需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红耳龟在我国分布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2010年9月期间,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国内红耳龟(Trachemys scnpta elegans)的养殖场、交易市场、放生池及野外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查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其有红耳龟养殖场68个;34个省市自治区有红耳龟销售的大型市场140个;18个省市自治区有红耳龟的放生池51个;22个省市自治区有红耳龟野外分布记录点104个。分析讨论后认为红耳龟入侵形式严峻,建议提高民众对红耳龟入侵防治的认识,立法规范管理,严格限制放生.加强入侵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影响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主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体色变化生态主导因素,田间红色麦长管蚜种群对不同抗蚜性寄主的反应和自然条件下,不同体色麦长管蚜的生殖力以及后代种群体色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麦长管蚜种群中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8,29,30,31℃时,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分别为6.66%,38.30%,70.60%和65.24%。麦长管蚜体色变化过程中,温度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与光周期和寄主营养的关系甚微。红体色麦长管蚜在不同抗蚜性的品种上其种群消长情况存在差异。田间红绿体色麦长管蚜经2代观测,平均蚜量比值分别为9.96和15.85,生殖力差异不显著。在小麦抽穗期到乳熟期红体色麦长管蚜个体比例随着田间条件的改变逐代升高(分别由第1代的17.55%和14.70%增至第2代的29.80%和42.2%)。  相似文献   

15.
16.
17.
亚硝酸盐暴露对红耳龟与中华条颈龟幼体的慢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研究了亚硝酸盐4个浓度NaNO2(0、100、200、500 mg/L)暴露对红耳龟(平均体重13.89 g±1.67 g,n=224)和中华条颈龟(平均体重13.12 g±1.83 g,n=236)机体慢性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 表明,红耳龟各暴露组肠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中华条颈龟,且胁迫20 d时差异极显著(P<...  相似文献   

18.
张辰欢  康春全  黄心怡  陆洪良 《生态学报》2021,41(18):7204-7211
为检验入侵性龟类是否在某些功能表现上较土著龟类具显著优势,将相同孵化环境中孵出的红耳滑龟和乌龟幼体在不同测试温度下测定其运动(游泳和翻身)和心率表现。结果显示:所检测的两种龟幼体功能指标均随测试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红耳滑龟幼体比乌龟幼体具有较快的游泳速度和心率,但较慢的翻身速度。此外,通过比较来自不同养殖群体的两种龟幼体发现:低纬度的海口养殖群个体比高纬度的海宁养殖群个体具有较快的心率、较好的运动表现。结合已发表的临界高低温数据对不同指标构建热功能曲线发现:红耳滑龟幼体游泳速度的热表现宽度大于乌龟幼体,翻身反应的热表现宽度反而较小;海宁养殖群的游泳速度和翻身反应的热表现宽度大于海口养殖群个体。表明:较强游泳能力及能在较宽的热范围内实现较好的游泳表现、较高代谢水平可能有助于入侵性红耳滑龟在新环境中快速扩散、与其它物种竞争取胜并实现其成功入侵。红耳滑龟未表现出较快的翻身速度可能与因其相对较扁平的体型而导致的翻身较难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