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新型结核病疫苗T-BioVax及其与聚肌胞苷酸Poly(I∶C)、二甲基三十六烷基铵(dimo-thylidioctyl ammonium bromide,DDA)佐剂配伍后的免疫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并验证体外分枝杆菌生长抑制试验(mycobacteria growth inhibition assay,MGIA)评价结核病疫苗效力的可行性。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1组于腹股沟皮下免疫T-BioVax+Poly(I∶C)+DDA 2针,间隔3周;3组分别免疫T-BioVax、BCG(Danish 1331)或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为对照,其中BCG(Danish 1331)组经皮内免疫一针,另2组免疫程序与T-BioVax+Poly(I∶C)+DDA组相同。分别在第4、6、7、9周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IgG、IgG1和Ig G2a抗体水平;在第4周通过ELISPOT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17;在第6周和第9周通过MGIA来评价疫苗效力。结果 抗体检测结果显示,T-BioVax+Poly(I∶C)+DDA组T-BioVax特异性IgG和Ig G1抗体水平均高于T-BioVax组和BCG(Danish 133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oVax+Poly(I∶C)+DDA组T-BioVax特异性Ig G2a抗体水平高于T-BioVa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oVax+Poly(I∶C)+DDA组T-BioVax特异性Ig G2a抗体水平在第4周和第7周高于BCG(Danish 133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除了在2.5μg/孔的T-BioVax抗原刺激时,T-BioVax+Poly(I∶C)+DDA组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的斑点形成细胞(Spotformingcells,SFC)数量与BCG(Danish133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6328,P=0.9694)外,T-BioVax+Poly(I∶C)+DDA组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17的SFC数量均高于T-BioVax组、BCG(Danish1331)组和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IA结果显示,第6周T-BioVax+Poly(I∶C)+DDA组和BCG(Danish 1331)组共培养的CFU数均低于T-BioVax组和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oVax+Poly(I∶C)+DDA组共培养的CFU数与BCG(Danish133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67,P=0.4789);第9周T-BioVax+Poly(I∶C)+DDA组共培养的CFU数低于T-BioVax组、BCG(Danish 1331)组和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病疫苗T-BioVax与Poly(I∶C)、DDA佐剂配伍后,免疫原性得到了增强,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都得到了提高,MGIA试验结果也显示疫苗对结核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得到了提高,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结果相一致,初步表明该方法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培菲康联合匹维溴铵(A组)40例,匹维溴铵(商品名:得舒特)(B组)4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C组)30例,疗程均为4周.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健康志愿者血清中IL-18/IL-10的含量.治疗结束后4周对治愈和显效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A组总有效率为88.89%,B组总有效率为65.62%,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远期疗效:停药4周后随访,A组有4例复发或加重,复发率为12.5%,B组有9例复发或加重,复发率为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和B组治疗前IL-18水平明显高于C组,A组治疗后IL-18的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仍高于C组.两组患者治疗前IL-10水平明显低于C组,但在药物干预后A组IL-10的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仍低于C组.结论 培菲康能够有效治疗IBS-D,并能预防其复发,调节免疫可能是其主要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利尿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β-RB)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以利尿剂(A组)、β-RB(B组)和利尿剂+β-RB(C组)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心室重塑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C组LVEF、SV、CO的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但其HR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VESV、LVS、LVEDV、LVD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C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尿剂联合β-RB治疗CHF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利尿剂和β-RB单用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核苷酸指导下的定位突变方法,以Asp置换了人α型干扰素86位的Cys,构建成突变体IFN-αI(86D)。后者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比其母株(IFN-αI/86C)提高了2.8倍,IFN-αI(86D)在4℃的稳定性也较母株为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MB)患者血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TBM患者36例为TBM组,30例无感染症状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并比较两组对象血清、脑脊液TNF-α和IFN-γ水平,分析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TBM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水平和IFN-γ分别为(64.29±6.19)pg/m L、(30.28±3.18)pg/m L、(121.34±21.31)pg/m L与(69.35±8.42)pg/m 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62±0.83)pg/m L、(3.18±0.64)pg/m L、(8.62±1.34)pg/m L与(8.18±1.29)pg/m 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II期患者TNF-α、IFN-γ水平水平显著高于I期和II期,II期显著高于I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M患者血清、脑脊液中TNF-α水平与疾病分期存在正相关(r=0.673,r=0.621,P0.05),IFN-γ水平与疾病分期存在正相关(r=0.726,r=0.692,P0.05)。结论:TNF-α和IFN-γ参与TBM的发病过程,并与患者的病情相关;检测TBM患者血、脑脊液TNF-α和IFN-γ水平,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CAG方案,静脉注射阿克拉霉素,每次20 m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次300μg;皮下注射阿糖胞苷,每次10~15 mg/m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5mg/m2地西他滨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FN-γ、HBDH、LDH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42%(32/35)vs.68.57%(24/35)](P0.05);血清IFN-γ、HBDH、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21±1.01)pg/mL vs.(5.13±1.90)pg/mL,(103.62±26.39)U/L vs.(118.80±28.60)U/L,(101.36±27.32)U/L vs.(123.08±30.59)U/L](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亦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7/35)vs.42.85%(15/35)](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CAG方案,可能与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FN-γ、HBDH与LDH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成熟DC具有很强的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激活免疫应答的功能,是固有免疫中巨噬细胞和适应性免疫中B细胞功能的100~1 000倍。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对抑制肿瘤进展和转移、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都有一定的意义,但目前临床应用的DC其成熟度与疗效所需的成熟度仍有差距,这可能是限制DC-CIK疗效的原因之一。该研究将贴壁法获得的DC用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和传统刺激DC成熟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刺激DC成熟,第8 d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DC的表型,发现与TNF-α相比,Poly(I?C)能够更有效地促进DC成熟。同时,该研究还比较了Poly(I?C)协同腺病毒对DC成熟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或ELISA检测成熟DC的表型CD80、CD83、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以及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的分泌,发现腺病毒并不能协同Poly(I?C)刺激DC的成熟。最后,探讨了不同成熟度的DC对初始T淋巴细胞活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度较高的DC可更好地诱导初始T淋巴细胞的活化,并且大量分泌TNF-α和γ干扰素(inteferon-γ,IFN-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重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融合蛋白Ag85B-ESAT6(Antigen 85 B,6-kDa 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AE)和热休克蛋白X(heat shock protein X,Hsp X)与氢氧化铝和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构建的新型结核病亚单位疫苗AEH/Al/IC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方法用疫苗(AEH/Al/IC)和佐剂(Al/Poly I∶C)分别免疫雌性BALB/c小鼠3剂次,每剂次间隔10 d。末次免疫后第10天,经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 G、Ig G1和Ig G2a的抗体效价,经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检测小鼠脾细胞分泌抗原特异性IFN-γ和IL-2的细胞频数,经ELISA检测小鼠脾细胞抗原特异性IFN-γ、IL-2和TNF-α的分泌量。结果与佐剂组相比,疫苗组诱导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AE和Hsp X特异性抗体;疫苗组诱导小鼠产生的AE和Hsp X特异性IFN-γ和IL-2阳性脾淋巴细胞(斑点形成细胞spot forming cells,SFC)均高于佐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γ:P0.05; IL-2:P0.05);疫苗组小鼠脾细胞AE特异性IFN-γ、IL-2和TNF-α分泌量明显较佐剂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 X特异性IFN-γ和TNF-α分泌量比佐剂组稍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亚单位疫苗AEH/Al/I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希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结核病预防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控制喘憋和抗病原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及异丙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各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血清IL-4、IFN-γ、TNF-α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0);观察组气促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心率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细胞比值、血清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高于对照组,CD8~+、血清IL-4、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炎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聚肌胞(Poly I:C)是一种天然双链RNA(Double strand RNA, dsRNA)的拟似物,能够模拟病毒感染后所形成的dsRNA及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文章以抗病力存在差异的大蒲莲和长白仔猪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在20 μg/mL的Poly I:C的免疫刺激下体外培养24 h,对影响免疫应答过程中的7个细胞因子(IRF3、IL6、IL8、IL10、TNFα、IFNγ和IFNα)和3个模式识别受体(TLR3、TLR4和RIG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oly I:C免疫刺激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基因表达变化倍数。结果表明:检测的大部分细胞因子和受体(6个)表达量变化倍数很大,其中3种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L10免疫刺激变化倍数最大,平均变化倍数分别为20.71、10.87和5.18倍。对不同个体和品种间的比较发现,不仅大蒲莲和长白两品种间(大蒲莲猪的变化倍数平均高于长白猪)而且同品种的3头全同胞仔猪间对Poly I:C免疫刺激的应答也存在较大的变化。文章利用Poly I:C体外模拟dsRNA对PBMC的感染,为下一步筛选仔猪对Poly I:C刺激的免疫应答基因及鉴定大蒲莲猪特殊的抗性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70例EB病毒感染患儿均为我院在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干扰素-α(IFN-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A组,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B组,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C组。比较3组患者粪便标本中菌群分布情况,同时比较3组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FN-α、IL-6、IL-1β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B组,而肠杆菌、肠球菌及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B组(均P0.05)。B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C组,而肠杆菌、肠球菌及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C组(均P0.05)。Ⅱ度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I度菌群失调者(均P0.05)。Ⅲ度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Ⅱ度菌群失调者(均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与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呈正相关,而其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IFN-α、IL-6、IL-1β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同时其外周血IFN-α、IL-6、IL-1β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肠道菌群与血清IFN-α、IL-6、IL-1β可能协同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方案对正畸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进行医治的牙列稀疏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先行正畸治疗,后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7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后24例有效,12例显效,3例无者,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疗后18例有效,8例显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可以达到患者对美观、舒适的要求,效果较单纯的正畸治疗明显,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治疗牙列稀疏、错颌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老年肾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肾性高血压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20mg,每天2次;观察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每天2次;氯沙坦50mg,每天1次.观察两组血压、肾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35),对照组为75.0%(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DBP、SBP)和肾功能(SCr、BUN、mAlb)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为17.14%(6/35),对照组为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老年肾性高血压能更有效改善血压和肾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膀胱癌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从2015年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膀胱癌患者66例纳入本次研究,为膀胱癌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65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记为膀胱炎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5例记为对照组,对比各组患者的IL-2、IFN-γ及TNF-α水平,不同类型和临床分期的膀胱癌患者的IL-2、IFN-γ及TNF-α水平,分析IL-2、IFN-γ及TNF-α水平与其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癌组的IL-2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膀胱炎组和对照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膀胱炎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类型膀胱癌患者的IL-2、IFN-γ及TNF-α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4膀胱癌患者的IL-2、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Tis~T1者,TNF-α水平明显高于Tis~T1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膀胱癌患者的IL-2、IFN-γ与其临床分期均呈负相关(P0.05),TNF-α与其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而患者的IL-2、IFN-γ及TNF-α水平与其病理类型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L-2、IFN-γ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下降,而TNF-α表达明显上升,且患者的上述三种指标与其临床分期有关,但与其病理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0在银屑病、白癜风等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病毒感染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参与者。皮肤组织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其中角质形成细胞被认为在启动免疫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是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其能够被病毒复制的中间产物激活。然而,病毒感染是否会通过RIG-I信号通路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中CCL20的表达,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仍不清楚。本文使用聚肌胞苷酸(Poly(I:C))来体外模拟病毒感染,探究病毒感染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的影响,并且通过小干扰RNA沉默关键分子来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体外细胞实验使用Poly(I:C)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通过Western-blot实验和qRT-PCR实验探究Poly(I:C)对HaCat中RIG-I表达的影响;接下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检测Poly(I:C)对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的影响;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在RIG-I的下游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小干扰RNA(si-RNA)阻断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探究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表达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Poly(I:C)能够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RIG-I的表达及CCL20的表达和分泌;Poly(I:C)诱导角质形成细胞CCL20分泌是由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结论:Poly(I:C)模拟病毒感染能够通过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介导CCL20表达增加,进而参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到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治疗的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患者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间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高于无应答组,HBeAg阳性患者的应答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log的比例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的HBVDNA应答可以作为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C-CIK细胞输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IL-6、TNF-α及血清微量蛋白水平影响研究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已确诊的处于CR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DA化疗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C-CIK细胞输注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IL-12、LDH、IFN-γ水平的变化,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5年后生存率情况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5年生存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均降低,血清IL-12、IFN-γ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CIK细胞输注疗法的运用能有效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疗效,推测其机制与血清IL-6、TNF-α、VEGF、LDH水平的降低,及血清IL-12、IFN-γ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LyS过度表达会促使B淋巴细胞增殖并分泌自身抗体。BLyS也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靶点。关于BLyS的调控涉及了许多蛋白。本文主要就G-CSF、TGF-β1、IFN-γ、IL-10和Poly(I:C)等对BLyS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鲫鱼蛋白激酶PKR-like的Zα结构域与聚肌胞苷酸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鲫鱼类PKR蛋白激酶基因(CαPKR-like)的全长cDNA序列,克隆CαPKR-like Zα结构域cDNA(Zα1、Zα2和Zα1 Zα2),原核表达成功获得3种融合蛋白PZα1、PZα2。凝胶阻滞实验结果显示:PZα1、PZα2、PZα1和PZα2混合表达蛋白不能与聚肌胞苷酸(Poly I:C)结合,而表达完整的Zα结构域的PZα1Zα2与Poly I:C有明显的结合现象。另外,3种表达多肽PZα1、PZα2和PZα1Zα2在体外分别都能聚合形成二聚体。与PZα1相比,PZα2和PZα1Zα2二聚化现象显著。结果暗示病毒复制时产生的副产物dsRNA能与CαPKR-like蛋白的相关结构域结合从而调节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